一种挂墙支架组件和具有其的光伏逆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7858发布日期:2020-01-15 01:09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挂墙支架组件和具有其的光伏逆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挂墙支架组件和具有其的光伏逆变器。



背景技术:

逆变器是一种由半导体器件组成的电力调整装置,主要用于把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力,对于家用光储一体逆变器或者光伏逆变器,大多数的设计是通过固定支架将逆变器挂于户外或者挂在墙上。

如图18至图19所示,现有的光伏逆变器挂墙支架组件为一方形钣金件,为了美观和轻便,可以在上下两条侧边割掉部分以形成弧形边,方形钣金件通过紧固螺钉等紧固件直接固定在墙上或者固定的安装架上,方形钣金件的两条相对的两条侧边上下均设有向外凸出的折边81,折边81的厚度与方形钣金件的厚度相当;如图19所示,需要另外在散热器的两端各增设一卡接板10,在卡接板10上加工l型卡槽101,安装时,通过l型卡槽101卡接在折边81上使得折边81作为重量承载部件将光伏逆变器3挂在墙面7上;另一种结构的挂墙支架组件,如图20所示,也是一钣金件,上侧边弯折加工形成有两斜向上的斜折边91,通过卡槽卡接在斜折边91上使得斜折边91作为重量承载部件将光伏逆变器3挂在墙面7上;上述两种结构的挂墙支架组件都是由钣金件冲压折弯加工形成,折边81和斜折边91的厚度都是由构成支架的钣金件的厚度决定的,是保持不变的,为了保证支架的强度和刚度,通常的做法是在方形钣金件的两侧边增设折边81以减少每个折边81的承重,或者采用增加整个钣金件的厚度来提高折边81和斜折边91的强度和刚度,但是上述结构的两种挂墙支架的尺寸都比较大,加工过程中材料的消耗必然会增加,加工成本较高、难度较大;而且为了能够容纳折边,往往需在再增设卡接板10,并对卡接板10进行加工,以形成用于卡接折边81的l型卡槽101,同样会增加材料的消耗,造成加工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挂墙支架尺寸较大,加工消耗的材料较大,加工成本较高。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挂墙支架组件,包括

上支架,安装在上墙孔位置处,所述上支架包括与墙面固定安装的底板和安装在所述底板表面的承重结构件,所述底板设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安装孔;

和与所述上支架配合使用的进行水平支撑固定的下支架,安装在下墙孔位置处,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上支架上的定向结构,用于在所述上支架由水平状态切换到竖直状态时进行定向,确保所述上支架竖直;

及定距结构,在所述上支架由水平状态切换到竖直状态时,所述定距结构的位置即为所述下墙孔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了另一种挂墙支架组件,包括上支架,安装在上墙孔位置处,所述上支架包括与墙面固定安装的底板和安装在所述底板表面的承重结构件,所述底板设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安装孔;

和与所述上支架配合使用的进行水平支撑固定的下支架,安装在下墙孔位置处,所述承重结构件包括

承重斜面,用于与光伏逆变器接触并对光伏逆变器进行支承,所述承重斜面由远离所述底板表面的一侧朝向所述底板表面的一侧向下倾斜延伸;

连接面,由所述承重斜面长度方向的一侧向上折弯形成,所述连接面与所述底板表面固接;

竖直面,由所述承重斜面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竖直向下折弯形成;

斜面,由所述竖直面远离承重斜面的一侧斜向下折弯形成,所述斜面的斜度大于所述承重斜面的斜度;

竖直折边,由所述斜面远离竖直面的一侧竖向向下折弯形成,与所述底板表面固接。

优选地,所述的挂墙支架组件,所述承重结构件为由一条形钣金折弯形成的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挂墙支架组件,所述承重结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长度方向的左右两侧。

优选地,所述的挂墙支架组件,所述承重斜面的宽度和所述承重斜面距离所述斜面的最小高度均大于构成所述承重结构件的钣金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的挂墙支架组件,所述下支架为采用一条形钣金折弯形成的一体成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挂墙支架组件,所述下支架包括位于中间的与所述墙面平行贴合固定的安装部和沿所述安装部长度方向两端弯折形成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表面的法线与重力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挂墙支架组件的光伏逆变器,包括箱体和固定于所述箱体背面的散热器,通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挂墙支架组件固定安装在墙面,所述散热器外侧的两散热翅片开设有与所述承重结构件形状相匹配的卡槽,所述散热器通过所述卡槽卡接在所述承重结构件的承重斜面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另外一种结构的具有上述挂墙支架组件的光伏逆变器,包括箱体和安装在所述箱体背面的散热器,所述箱体背面两侧对称设置有箱体支架,所述箱体通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挂墙支架组件安装在墙面,所述箱体支架支承在所述承重结构件的承重斜面上方。

优选地,所述的光伏逆变器,所述箱体支架包括

主体部,由一钣金折弯形成u字型结构;

连接部,位于所述主体部一侧的与所述箱体背面连接;还包括

搭接部,位于所述主体部上与所述连接部相对的一侧的、且与所述承重结构件的承重斜面接触连接并搭接在所述承重斜面上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墙支架组件,包括安装在上墙孔位置处的上支架和安装在下墙孔位置处的下支架,上支架包括固定安装在墙面的底板和位于底板表面的承重结构件,采用上下分离的支架组件结构,大大降低了支架组件的尺寸,减少了加工过程中材料的消耗,降低了加工成本;同时通过上支架和下支架的配合使用,确保安装时支架组件的支撑强度;底板上设有定向结构和定距结构,分别用于将上支架由水平状态切换到竖直状态时确保上支架竖直和在上支架由水平状态切换到竖直状态时定距结构的中心即构成下墙孔的中心,此设置的目的在于在将挂墙支架组件安装在墙面时,可以利用上支架作为打孔标尺,将上支架水平放置确定上墙孔的位置,利用定向结构使得上支架由水平切换到竖直时确保上支架呈竖直,再利用定距结构确定下墙孔的位置,从而使得上支架不仅可以作为支架用于支撑光伏逆变器,还可以作为在挂墙支架组件安装时的打孔标尺使用,一物两用,大大增加了其使用范围,实用性较强,值得推广。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墙支架组件,承重结构件包括两个,呈大致c型结构,由一钣金折弯形成的一体成型结构,加工方便,材料消耗少,成本低。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墙支架组件,承重结构件的承重斜面由远离底板的一侧向靠近底板的一侧向下倾斜,使得光伏逆变器始终具有朝向所述底板端面滑动的趋势,与底板的结合更加牢固,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承重斜面的宽度也即承重结构件的宽度和承重斜面距离斜面部的高度均大于钣金的厚度,增大了承重结构件的承重斜面的宽度,降低承重斜面的单位面积受力大小,使得承重结构件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墙支架组件,下支架也由一条形钣金折弯形成的一体成型结构,材料用量上,加工方便,成本低,而且采用此结构的下支架,在安装时,由于折弯部的设置,使得逆变器背面与墙面之间形成有自下而上的空隙,空隙较大,有利于冷空气自下而上运动,更有利于散热。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通过上述上支架和下支架安装固定在墙面上,结构简单,材料消耗较少,加工成本较低,加工和安装均非常方便,降低了加工难度和材料消耗,不会因为散热器的二次加工影响散热器的散热性能。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通过箱体支架将光伏逆变器承载在承重结构件上的承重斜面上,无需对散热器进行开槽,有效确保散热器具有最大的散热效率,减少加工成本;同时也减小了现有的挂墙支架组件中箱体支架的尺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挂墙支架组件安装在墙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挂墙支架组件的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挂墙支架组件的承重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承重结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支架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支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挂墙支架组件安装在光伏逆变器背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所述的光伏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所述的光伏逆变器与实施例1中的挂墙支架组件组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光伏逆变器的箱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支架作为下墙孔打孔划线标尺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支架由水平状态切换到竖直状态作为下墙孔打孔标尺使用时的定向结构和定距结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支架由水平状态切换到竖直状态作为下墙孔打孔标尺使用时的定向结构和定距结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支架由水平状态切换到竖直状态作为下墙孔打孔标尺使用时的定向结构和定距结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支架由水平状态切换到竖直状态作为下墙孔打孔标尺使用时的定向结构和定距结构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支架由水平状态切换到竖直状态作为下墙孔打孔标尺使用时的定向结构和定距结构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支架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8是现有的其中一种结构的挂墙支架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的挂墙支架与光伏逆变器组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现有的另一种结构的挂墙支架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支架;11-底板;12-承重结构件;121-承重斜面;122-连接面;1221-固定孔;123-竖直面;124-斜面;125-竖直折边;13-安装孔;131-第一安装孔;132-第二安装孔;133-第三安装孔;14-折边板;151a、151b、151c、151d、151e-第一定向孔;151f–定向凸柱;152a、152b、152e-第二定向孔;152c-第一定向槽;152d-定向槽;153a、153b、153e-第三定向孔;153c-第二定向槽;16a、16b、16e-定距孔;16c、16d-定距槽;2-下支架;21-安装部;211-连接孔;22-折弯部;23-小折边;3-箱体;4-散热器;41-卡槽;5-缺口;6-箱体支架;61-主体部;62-连接部;63-搭接部;64-倒l型缺口;7-墙面;71-上墙孔;8-支架;81-折边;9-支架;91-斜折边;10-卡接板;101-l型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光伏逆变器挂墙支架组件和具有其的光伏逆变器,如图1至图17所示,包括配合使用的上支架1和下支架2,其中上支架1安装在上墙孔位置处,下支架2安装在下墙孔位置处,上支架1和下支架2分别对光伏逆变器3的上部和下部进行支撑固定;上支架1包括用于安装在墙面的方形底板11和固定在底板11长度方向的两侧(也即图1和图2中左右两侧)的两个承重结构件12,底板1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中心处于同一水平线的间隔布置的多个安装孔13,比如三个或者四个等等;上支架1还包括定向结构和定距结构,定向结构用于在将上支架1由水平状态切换到竖直状态时确保上支架1竖直,定距结构用于在将上支架1切换到竖直状态时,定距结构的位置即为下墙孔的位置。可选的,定向结构可以为圆孔、方形孔、槽孔等等,同理定距结构也可以为圆孔、方形孔、槽孔等等。定距结构与第三安装孔133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此结构设计的上支架1相比现有技术的支架不仅尺寸缩小了,材料的加工消耗减少了,而且还可在施工安装过程中作为上墙孔71和下墙孔(未图示)的打孔标尺使用,扩大了其使用范围。

如图12所示,安装孔13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安装孔13的中心处于同一竖直线,为了便于描述,将三个安装孔13分别表述为位于最左侧的第一安装孔131,中间的第二安装孔132和位于最右侧的第三安装孔133,其中第一安装孔131和第三安装孔133分别靠近两个承重结构件12的内侧设置,第二安装孔132设置在底板11的中间位置;为了便于区分描述,本处的第一定向孔用151a标识,第二定向孔用152a标识,定距孔用16a标识,定向结构包括设置在底板11上端的位于第一安装孔131下方的第二定向孔152a和位于第二安装孔132左侧的第一定向孔151a,第一安装孔131、第二定向孔152a、第二安装孔132、定距孔16a和第三安装孔133的中心处在同一竖直线上,第二安装孔132的中心与第一定向孔151a的中心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一安装孔131的中心与第二定向孔152a的中心的连线的长度等于第二安装孔132的中心与第一定向孔151a的中心的连线的长度。此结构的设计在于水平状态时进行上墙孔打孔时,标记出第二安装孔132和第一定向孔151的位置,由两点确定一条线段,由于第一安装孔131的中心与第二定向孔152a的中心的连线的长度等于第二安装孔132的中心与第一定向孔151a的中心的连线的长度,因此将上支架1由水平状态切换到竖直状态时,只要将竖直状态下第一安装孔131的位置和第二定向孔152a的位置分别与已标记好的第二安装孔132的位置和第一定向孔151a的位置对准后即可确定上支架1已达到竖直状态,确保下墙孔打孔的精确度;定距结构为定距孔,为了便于描述区分,此处的定距孔用16a标识,位于底板11的下端设置且位于第三安装孔133的上方设置;在竖直状态下,定距孔16a的位置即下墙孔的位置。可选的,定距孔16a可以与第三安装孔133重合,也可以不与第三安装孔133重合,当与第三安装孔133重合时,在切换到竖直状态时,第三安装孔133的位置即下墙孔的位置。

如图13所示,为了便于描述区分,此处的第一定向孔用151b标识,此处的第二定向孔用152b标识,第三定向孔用153b标识,定距孔用16b标识,定向结构包括设置在底板11上端且位于第一安装孔131左侧的第二定向孔152b,位于第二定向孔152b正下方的第三定向孔153b和位于第二安装孔132左侧的第一定向孔151b,第二安装孔132的中心与第一定向孔151b的中心的连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一定向孔151b、第二定向孔152b、第三定向孔153b和定距孔16b的中心均处于同一竖直线上,其中第二定向孔152b和第三定向孔153b的中心的连线的长度等于第二安装孔132的中心与第一定向孔151b的中心的连线的长度。此结构的设计在于上支架处于水平状态时进行上墙孔打孔时,可以标记出第二安装孔132和第一定向孔151b的位置,由两点确定一条线段,当将上支架1切换到竖直状态时,将第二定向孔152b的位置和第三定向孔153b的位置分别与已标记好的第二安装孔132的位置和第一定向孔151b的位置对准后即可确定上支架1已达到竖直状态,确保下墙孔打孔的精确度;定距结构为设置在底板11下端且位于第三安装孔133的左侧上方的定距孔16b,在竖直状态下,定距孔16b的位置即下墙孔的位置。

如图14所示,定向结构还可以为包括开设在底板11右边缘上侧的沿底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定向槽152c和第二定向槽153c及开设在第二安装孔132左侧的第一定向孔151c,第二定向槽153c位于第一定向槽152c的正下方,第二安装孔132的中心与第一定向孔151c的中心的连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其中第一定向槽152c的中心和第二定向槽153c的中心的连线的长度等于第二安装孔132与第一定向孔151c的中心的连线的长度。此结构的设计在于水平状态时进行上墙孔打孔时,标记出第二安装孔132和第一定向孔151c的位置,由两点确定一条线段,当将上支架1切换到竖直状态时,将第一定向槽152c的位置和第二定向槽153c的位置分别与已标记好的第二安装孔132的位置和第一定向孔151c的位置对准后即可确定上支架1已达到竖直状态,确保下墙孔打孔的精确度;定距结构为设置在底板11下端右边沿且位于第三安装孔133的右侧上方的定距槽16c,定距槽16c位于第二定向槽153c的正下方,在竖直状态下,定距槽16c的位置即下墙孔的位置。第一定向槽152c、第二定向槽153c和定距槽16c均为半弧形凹槽。

如图15所示,定向结构包括开设在第二安装孔132左侧的第一定向孔151d和开设于底板11右侧边上端的且向下延伸的定向槽152d,定距结构为开设在底板11右边缘下端的且向上延伸的定距槽16d,定向槽152d和定距槽16d的中心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定向槽152d和定距槽16d共同构成一长条形凹槽,第一定向孔151d的中心与第二安装孔132的中心的连线在同一水平线上,且第二安装孔132的中心与第一定向孔151d的中心的连线的延长线和长条形凹槽的底端垂直。此结构的设计在于水平状态时进行上墙孔打孔时,标记出第二安装孔132和第一定向孔151d的位置,由两点确定一条线段,同时利用长条形凹槽底端划出一条水平线,由于第二安装孔132和第一定向孔151d的中心的连线垂直于长条形凹槽底端,因此,当将上支架旋转到竖直状态时,将第一安装孔131的位置与已标记好的第二安装孔132的位置对准后并且底板11的上边沿(即水平状态时的右边沿)与已划好的水平线平行贴合即可确定上支架1达到竖直状态,确保下墙孔打孔的精确度;在竖直状态下,长条形凹槽的底部也即定距槽16d的底部位置即下墙孔的位置。

如图16所示,安装孔13的数量为四个,为了便于描述,将四个安装孔分别表述为位于最左侧的第一安装孔131,中间的第二安装孔132和位于最右侧的第三安装孔133,其中第一安装孔131和第三安装孔133分别靠近两个承重结构件12的内侧设置,两个第二安装孔132间隔设置在底板11的中间位置;定向结构包括位于底板11上端且位于第一安装孔131下方的第二定向孔152e,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安装孔132左侧的两个第一定向孔151e,第一安装孔131的中心与第二定位孔152e的中心的连线和第二安装孔132与第一定向孔151e的中心的连线的长度相等;定距结构包括位于底板11下端的且位于第三安装孔133上方的定距孔16e。此结构的设计在于水平状态时进行上墙孔打孔时,标记出第二安装孔132和第一定向孔151e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当将上支架1切换到竖直状态时,将第一安装孔131的位置和第二定向孔152e的位置分别与已标记好的其中一个第二安装孔132的位置和水平状态下与该第二安装孔132的位置处于同一水平线的第一定向孔151e的位置对准后即可确定上支架1已达到竖直状态,确保下墙孔打孔的精确度;在竖直状态下,定距孔16e的位置即下墙孔的位置。

如图17所示,定向结构为设置在底板表面的朝向散热器凸出的且位于第二安装孔132正下方的定向凸柱151f和位于底板下边沿位于定向凸柱正下方的缺口5,同时定向凸柱151f也可以作为定距结构使用。在使用上支架进行上墙孔打孔划线时,利用墨线悬挂在定向凸柱151f上并穿过缺口5向下在墙面划出一条竖直线作为定向线,再利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以定向凸柱作为起点找到下墙孔位置。可选的,定向凸柱151f可以采用焊接、铆接或者其他固接方式固定在底板11表面。

可选的,本实施中的承重结构件12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或者三个,仅设置一个时可以在上述两个承重结构件12的尺寸基础上增加承重结构件12的宽度即如图4中所示的b的尺寸;或者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强度,在上述两个承重结构件12的基础上在底板11的中间位置增设一个同样的承重结构件12;但是从成本和稳定的角度综合考度,上述的位于底板11左右两侧的两个承重结构件12即可满足要求。

如图1至图3所示,承重结构件12呈大致c型结构,采用一钣金折弯形成的一体成型结构,包括由远离底板11表面的一端朝向底板11表面的一端斜向下延伸的承重斜面121,承重斜面121的法线与底板11表面的法线相互垂直,由承重斜面121长度方向的一端竖直向上折弯形成的与底板11表面固定连接的连接面122,由承重斜面12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竖直向下弯折形成的竖直面123,由竖直面123长度方向的与承重斜面121相对的一端朝向底板11表面斜向下延伸的斜面124,斜面124的斜度大于承重斜面121的斜度,斜面124长度方向的与竖直面123相对的一端竖直向下折弯形成的与底板11表面固定连接的竖直折边125,竖直折边125与墙面7连接的一面和连接面122与墙面7连接的一面在竖直方向上处于同一竖直线上;承重斜面121宽度(即图4中附图标记b的宽度)和承重斜面121与斜面124最小距离处的高度(即图4中附图标记h的高度)均大于形成承重结构件12的钣金的厚度(即图4中附图标记c的厚度),此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了承重结构件12的承重斜面的接触表面积和承重能力。可选的,钣金的厚度可选为1-3mm。承重斜面121与连接面122相接处、承重斜面121与竖直面123相接处、竖直面123与斜面124相接处、斜面124与竖直折边125相接处均倒有圆角。

承重结构件12的连接面122与底板11表面的连接方式可以为采用焊接固定,也可以采用在连接面122开设固定孔1221,在底板11上与连接面122的固定孔1221对应位置处开设适配的固定孔,固定孔的尺寸要小于安装孔的尺寸,可以通过紧固件如螺栓将底板11和墙面7固定。在将承重结构件12与底板11固定后承重斜面121、竖直面123、斜面124和底板11形成一个密封的方形框架,光伏逆变器3放置在承载斜面121上部,此结构的承重结构件相比现有技术中具有更大的承重面积和承重能力。

如图2所示,上支架1的下边缘还设有朝向散热器4弯折的折边板14。如图5和图6所示,下支架2也为采用一条形钣金折弯形成的一体成型结构,呈大致几字形,包括中间的与墙面7贴合固定的安装部21、沿安装部21长度方向的两端(即图5和图6中左右两端)分别朝向光伏逆变器背面折弯形成的折弯部22和与光伏逆变器背面连接的连接小折边23,安装部21设有与下墙孔相配合使用的连接孔211,折弯部22表面的法线与重力方向垂直,使得在下支架2固定安装在光伏逆变器背面和墙面7之间时,安装部21、折弯部22和光伏逆变器背面形成一个封闭的方形框架以形成对光伏逆变器进行水平方向的支撑,与上支架1配合对光伏逆变器进行支撑,进一步提高了挂墙支架组件的整体支撑性能;而且由于下支架2安装固定后,上下表面是贯通的,使得冷空气能够无阻挡的自下而上运动,将位于下支架2上方的散热器4散发的热量进行冷却和冲散,降低了散热器4周围的热量积聚。可选的,连接孔211可以为如图5中的圆孔,还可以为图6中的长腰孔,优选为图6中的长腰孔,可以减小打孔时的误差,防止因为打孔划线过程中操作造成的误差导致连接孔211位置与下墙孔位置没有对准而无法进行下支架2的安装固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光伏逆变器,如图7和图8所示,包括箱体3、散热器4和上述实施例1中的挂墙支架组件,散热器4固定在光伏逆变器的背面,散热器4由若干竖向平行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组成,位于两端的最外侧(即图中的左右两侧的散热翅片)翅片上对应上支架1的两个承重结构件12位置处开设有与承重结构件12相匹配的卡槽41,散热器4通过上述实施例1中的挂墙支架组件固定安装在墙面7上,上支架1位于散热器4上部,下支架2位于散热器4的下方。

安装时,预先将下支架2固定安装在箱体3背面下部,采用上支架1分别在墙面7上进行划线打孔确定上墙孔71和下墙孔的位置,再将上支架1安装固定在上墙孔71位置处,通过散热器4的卡槽卡接固定在承重结构件12的承重斜面121上,使得光伏逆变器固定支撑在承重结构件12上,再将下支架2与下墙孔固定即完成了整个安装,结构简单,安装快捷方便。

实施例3

与上述实施例2不同在于,此实施例的光伏逆变器,如图9所示,包括箱体3,散热器4和上述实施例1中的挂墙支架组件,箱体3背面设有箱体支架6,箱体支架6位于箱体3背部两侧,散热器4的散热翅片上不开设与承重结构件12相匹配的卡槽,不用对散热器4进行二次加工,降低了二次加工造成的散热器4散热性能的降低,也降低了加工成本,箱体3通过箱体支架6搭接固定在上支架1的两个承重结构件12上方。

其中,箱体支架6为采用一钣金折弯形成的一体成型结构,包括主体部61、连接部62和搭接部63,主体部61呈u型结构,由一钣金折弯形成,主体部61中间具有空腔,主体部61一端向内折弯形成连接部62,连接部62适于与箱体5的背面固定连接,主体部61与连接部62相对的一端设有搭接部63,搭接部63由主体部在其下方开设有一个倒l字缺口64形成,也即箱体支架6与承重斜面121接触的部位,适于搭接固定在承重结构件12的承重斜面121的上方,为了使得箱体支架6与承重结构件12的连接更加稳固,将箱体支架6与承重结构件12接触的部分也即倒l字缺口64也设置成与承重斜面121相匹配的斜面。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