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53375发布日期:2020-01-10 15:55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出行也越来越节能环保,因此大多数的燃油摩托车被电动车给替代。由于电机内部是需要防水防尘的,而电机上的引线需要与蓄电池连接,需要在电机引线出口对其进行密封,避免了其他杂物进入到了电机内部,影响电机的使用,如:水进入到电机内部,会造成电机内部的短路,从而损坏电机,使得电机不能继续使用。

现有的电机引线出口密封结构采用的是密封垫圈的设计,但是制造密封垫圈时需要重新开模,导致了密封结构的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由于密封垫圈是需要套在电机引线上的,因此密封垫圈所需要的精度较高,导致了密封垫圈生产效率较低,残次品较多。密封垫圈在安装过程后,长时间使用会出现密封垫圈老化,从而密封垫圈与引线之间出现松脱,影响了密封垫圈的密封效果,且在使用过程中,电机会产生振动,导致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效果不好。由于密封垫圈较小,而引线的齿轮较小,从而使得密封垫圈的安装难度较高,对安装人员的要求较高,进一步的提高了密封结构的成本,同时当密封垫圈安装的不好时,也会影响密封垫圈的使用,从而使得电机内进入杂物,损坏电机,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密封结构密封性能的同时提高密封结构的组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包括引线护套,所述引线护套包括能够相互扣合的左护套和右护套,电机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一端开设有卡口,所述左护套包括左护板、与左护板的上端面连接的左底板一以及与左护板的下端面连接的左底板二,所述左护板嵌入卡口内且左底板一的下端面和左底板二的上端面均与外壳相贴合,所述左底板一和左底板二上均具有多个过线槽;所述右护套包括右护板、与右护板的上端面连接的右底板一以及与右护板的下端面连接的右底板二,所述右护板嵌入左护板内,且左底板一和右底板一卡接连接,左底板二和右底板二均卡接连接,所述右底板一和右底板二上均具有与过线槽一一对应的密封齿,所述密封齿插入至过线槽内并形成供引线穿设的过线孔。

工作原理:在电机的外壳一端开设有卡口,左护套和右护套相互扣合,左护套上的左护板嵌入到卡口内,并且左护套的左底板一的下端面和左底板二的上端面均与外壳相贴合,通过左护套与外壳相互卡接的方式,实现了左护套的快速安装,左护套在安装过程中通过左底板一和左底板二实现了左护套在外壳上的上下定位,而左护板实现了对左护套的卡接限位;右护套上的右护板嵌入至左护板内,此时左底板一和右底板一卡接,左底板二与右底板二卡接,因此右护套只需要将右护板嵌入左护板内,并与左护套卡接即可,通过上下限位的方式,右底板一上的密封齿嵌入左底板一上相应的过线槽内,右底板二上的密封齿嵌入左底板二上相应的过线槽内,此时密封齿插入至过线槽内且能形成供引线穿设的过线孔,实现了对引线的机械密封,且密封齿和过线槽的设置,提高了引线护套对引线的密封性能,同时也能简化密封结构的安装,提高了密封结构的组装效率。

在上述的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中,所述左护板的外侧面上开设有环形槽,该环形槽沿卡口的外轮廓设置。

该结构的设置,可在环形槽内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的设置增强了左护板与外壳之间的密封效果,同时密封圈具有将左护套压向右护套方向的压力,使得左护套与右护套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紧密,而环形槽使得密封圈的安装更加的方便,提高了密封结构的安装效率。

在上述的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中,电机还包括有端盖,该端盖固定在外壳的一端并将左护套和右护套压紧定位。

端盖的设置,具有将左护套和右护套朝向外壳使得压力,使得左护套和右护套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紧固,进一步的提高了密封结构的密封性能。

在上述的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中,电机还包括有防护罩,该防护罩固定在外壳上并罩住左护套和右护套,且防护罩的一端具有供引线穿出的开口。

防护罩的设置,能对穿出密封结构的引线进行进一步的密封,提高了对引线的密封效果。

在上述的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中,所述左护套和右护套之间形成注胶空腔,所述左护套的上部或右护套的上部开设有与注胶空腔连通的注胶通孔。

左护套或右护套上开设有注胶通孔,能在将左护套与右护套卡接后,通过注胶通孔往注胶空腔内注入密封胶,实现了对引线的进一步密封,提高了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具有的优点:通过设置有左底板一和左底板二以及右底板一和右底板二,实现了引线护套的快速安装,且通过在左护套的外侧面上开设有环形槽,电机上设有端盖,环形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此时密封圈具有将左护套压向右护套的压力,端盖具有将右护套压向左护套的压力,从而在端盖和密封圈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左护套和右护套之间的连接更稳定,进而提高了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装配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装配在电机外壳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中引线护套的爆炸图。

图中,1、引线护套;11、左护套;111、左护板;112、左底板一;113、左底板二;114、环形槽;115、过线槽;12、右护套;121、右护板;122、右底板一;123、右底板二;124、密封齿;13、过线孔;14、注胶空腔;15、注胶通孔;2、电机;21、外壳;22、卡口;23、端盖;3、防护罩;31、开口;4、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电机引线出口的密封结构,包括引线护套1,引线护套1包括能够相互扣合的左护套11和右护套12,电机2包括外壳21。

具体的说,如图1-4所示,外壳21的一端开设有卡口22,左护套11包括左护板111、与左护板111的上端面连接的左底板一112以及与左护板111的下端面连接的左底板二113,左护板111嵌入卡口22且左底板一112的下端面和左底板二113的上端面均与外壳21相贴合;右护套12包括右护板121、与右护板121的上端面连接的右底板一122以及与右护板121的下端面连接的右底板二123,右护板121嵌入左护板111内,且左底板一112和右底板一122卡接连接,左底板二113和右底板二123均卡接连接。

工作原理:在电机2的外壳21一端开设有卡口22,左护套11和右护套12相互扣合,左护套11上的左护板111嵌入到卡口22内,并且左护套11的左底板一112的下端面和左底板二113的上端面均与外壳21相贴合,通过左护套11与外壳21相互卡接的方式,实现了左护套11的快速安装,左护套11在安装过程中通过左底板一112和左底板二113实现了左护套11在外壳21上的上下定位,而左护板111实现了对左护套11的卡接限位;右护套12上的右护板121嵌入至左护板111内,此时左底板一112和右底板一122卡接,左底板二113与右底板二123卡接,因此右护套12只需要将右护板121嵌入左护板111内,并与左护套11卡接即可,通过上下限位的方式,也能简化密封结构的安装,提高了密封结构的组装效率。

如图4所示,左护板111的外侧面上开设有环形槽114,该环形槽114沿卡口22的外轮廓设置。

如图2所示,电机2还包括有端盖23,该端盖23固定在外壳21的一端并将左护套11和右护套12压紧定位。

如图1所示,电机2还包括有防护罩3,该防护罩3固定在外壳21上并罩住左护套11和右护套12,且防护罩3的一端具有供引线4穿出的开口31。

如图1-4所示,左底板一112和左底板二113上均具有多个过线槽115,右底板一122和右底板二123上均具有与过线槽115一一对应的密封齿124,密封齿124插入至过线槽115内并形成供引线4穿设的过线孔13,左护套11和右护套12之间形成注胶空腔14,左护套11的上部或右护套12的上部开设有与注胶空腔14连通的注胶通孔15。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