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端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51122发布日期:2020-05-15 17:01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电缆端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接线工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端接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工程高压电力电缆在终端端接施工过程中,需要将高压电缆端接在电缆小间内(电缆小间即安装有母排端子的电器箱),电缆小间上加工有进线孔,高压电缆的终端经上述的进线孔进入电缆小间内,电缆小间内安装有母排,一般的母排为行业内常用的线鼻结构,高压电缆一般具有三根缆芯,分别插接在三个线鼻中,再使用压线工具将线鼻和缆芯固定在一起。

但是电缆小间中的三个线鼻一般以等间距并排平行设置,而从高压线缆中剥离露出的三根缆芯中,两外侧的缆芯均与中间的缆芯存在一定的夹角,在将缆芯与线鼻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将两侧的缆芯进行弯曲处理,以便实现缆芯和线鼻的良好配合,以保证接线的质量,但因高压电缆终端头较短,一般在50-60cm长,且多为硬芯电缆,加上电缆重量大,操作空间小的限制,导致缆芯的弯曲难度很大,且对工作人员的技能经验、力量、责任心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高压线缆端接困难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电缆端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缆端接装置包括:线槽,至少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壁以及设置在所述线槽槽底上的进线孔;以及至少一个弧度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壁上,所述弧度调节组件包括活动穿接在所述支撑壁上的调节杆以及设置在所述调节杆靠近电缆处的缆芯固定件,外力作用于所述调节杆带动所述缆芯固定件朝向所述支撑壁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线槽被构造为“u”型槽,所述支撑壁被构造为所述“u”型槽的两对称槽壁,其中所述进线孔设置在所述“u”型槽的槽底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缆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进线孔上。

进一步地,所述电缆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合页,所述第一合页的页型为弧形,其闭合后以形成适配电缆的圆形通槽;第一紧固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合页上,以锁紧所述第一合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合页沿其轴线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背离弧面弯曲方向的翘边。

进一步地,所述线槽被所述进线孔分割为单独的两部分且于所述进线孔分割处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合页的两活动页片上。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为螺栓组件,所述支撑壁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螺栓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孔中。

进一步地,若干个所述安装孔等间隔成型在所述支撑壁上。

进一步地,若干个所述安装孔关于所述进气孔的中心轴对称成型在两个所述支撑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缆芯固定件包括:第二合页,所述第二合页的页型为弧形,其闭合后以形成适配缆芯的圆形通槽;第二紧固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合页上,以锁紧所述第二合页。

进一步地,所述缆芯固定件还包括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合页上,用以将所述第二合页连接在所述调节杆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调宽组件,设置在所述线槽的槽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调宽组件包括:顶丝,两个所述顶丝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壁上;旋杆,其两端设置有旋向相同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所述顶丝相配合,所述旋杆经所述螺纹孔连接在所述顶丝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缆端接装置包括:线槽,至少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壁以及设置在所述线槽槽底上的进线孔;以及至少一个弧度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壁上,所述弧度调节组件包括活动穿接在所述支撑壁上的调节杆以及设置在所述调节杆靠近电缆处的缆芯固定件,外力作用于所述调节杆带动所述缆芯固定件朝向所述支撑壁运动。

需要端接的电缆的头部经上述的过线孔进入到线槽内,电缆头部被剥离出缆芯,缆芯被本实用新型中的缆芯固定件固定,外力驱动调节杆,带动缆芯向支撑壁的方向发生弯曲变形,在调节的过程中,操作人员比对电缆小间中的三个线鼻的位置,逐步将缆芯调节到和线鼻的插孔平行对应,以满足国家要求的安装标准。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弧度调节组件,可方便操作人员更加快速和准确的实现对缆芯的调节,降低缆芯与线鼻对接的难度,减少电缆对接的时间和操作难度。

2.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缆端接装置中所述线槽被构造为“u”型槽,所述支撑壁被构造为所述“u”型槽的两对称槽壁,其中所述进线孔设置在所述“u”型槽的槽底中间位置。刚剥离出来的缆芯如背景技术中描述的,一般为三根,且边缘的两根关于中间的一根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中将线槽设计成u型,且进线孔设计在中心位置,确保了经进线孔进入到线槽中的缆芯位于线槽的中心,此位置的好处在于,在进行弧度调节时,是指对边缘的两根线缆进行调节,因支撑壁和边缘处的缆芯均关于进线孔对称,当调节好一边的缆芯时,另一侧缆芯与其是一样的调节量,可加快调节的速度。

3.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缆端接装置中还包括电缆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进线孔上。作为其中的一种实施对象-高压线缆,其重量大,在端接过程中,若操作人员需举持,则费时费力,且人工举持稳定性差,亦会影响到后续的接线,电缆固定组件将进线孔位置的线缆固定住,保证了线缆头部在接线过程中的稳定性,节省了人力的同时,为后续的接线操作提供了良好操作环境。

4.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缆端接装置中所述电缆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合页,所述第一合页的页型为弧形,其闭合后以形成适配电缆的圆形通槽;第一紧固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合页上,以锁紧所述第一合页。合页结构直接将其打开,线缆卡入即可,相比于孔的穿接方式,其对高重量线缆的固定更加省力,且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5.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缆端接装置中所述第一合页沿其轴线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背离弧面弯曲方向的翘边,其近似斜边倒角,形成扩张的开口,以方便线缆导入到线缆固定组件中。

6.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缆端接装置中所述线槽被所述进线孔分割为单独的两部分且于所述进线孔分割处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合页的两活动页片上。此设计作为其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其将线槽设计为可开合的两部分,利用了第一合页是实现其可开合设计,同时将进线孔设计在开合的位置,进一步地方便了将高压线缆置入到线槽中。

7.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缆端接装置中若干个所述安装孔等间隔成型在所述支撑壁上。首先多个安装孔代表着可对缆芯进行多出调节已使其与线鼻的配合更完美,另,等间距实施可保证调节位置的一致性,如均为等间距5cm,可在调节好其中一处位置时,给另一处位置的调节提供有效的调节距离的参考。进一步提高调节的效率。

8.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缆端接装置中若干个所述安装孔关于所述进气孔的中心轴对称成型在两个所述支撑壁上,如上述,高压电缆的缆芯主要调节的对象是外侧的两根缆芯,对称成型的支撑壁结构只需调节找准一侧支撑壁上的调节杆的位置即可,另一侧等同,可加快对电缆的端接。

9.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缆端接装置中还包括调宽组件,设置在所述线槽的槽口处,主要为了加强槽口处的结构强度,保证在进行缆芯的弧度调节过程中,线槽不会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的电缆装配在电缆端接装置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的电缆端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的弧度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的调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线槽;11-支撑壁;111-安装孔;

2-电缆固定组件;21-第一合页;22-第一紧固件;211-翘边;

3-弧度调节组件;31-调节杆;32-缆芯固定组件;321-第二合页;322-

第二紧固件;323-连接件;

4-调宽组件;41-顶丝;42-旋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图1到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缆端接装置包括:线槽1,至少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壁11以及设置在线槽1槽底上的进线孔;以及至少一个弧度调节组件3设置在支撑壁11上,弧度调节组件包括活动穿接在支撑壁11上的调节杆31以及设置在调节杆31靠近电缆处的缆芯固定件32,外力作用于调节杆31带动缆芯固定件32朝向支撑壁11运动。

本实施例中的电缆端接装置的使用对象为外界的高压电缆,其缆芯一般为三根,且重量较大。

当然,为了提高端接的一致性或精度问题,本实施例中的电缆端接装置在普通的电缆中同样适用。

本实施例中的的线槽1具有两个支撑壁11,支撑壁11即对应的槽类结构中的槽壁,两个支撑壁11和槽底形成了可容置电缆头部的线槽空间。

在使用时,高压线缆需要端接的头部通过进线孔放置在线槽1内,电缆头部被剥离出缆芯,缆芯被本实施例中的缆芯固定件32固定,外力驱动调节杆31,带动缆芯向支撑壁11的方向发生弯曲变形,在调节的过程中,操作人员比对电缆小间中的三个线鼻的位置,逐步将缆芯调节到和线鼻的插孔平行对应,以满足国家要求的安装标准。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弧度调节组件3,可方便操作人员更加快速和准确的实现对缆芯的调节,降低缆芯与线鼻对接的难度,减少电缆对接的时间和操作难度。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线槽1被加工为“u”型槽,支撑壁11作为“u”型槽的两对称槽壁,其中进线孔设置在“u”型槽的槽底中间位置。刚剥离出来的缆芯如背景技术中描述的,一般为三根,且边缘的两根关于中间的一根对称设置,将线槽设计成u型,且进线孔设计在中心位置,确保了经进线孔进入到线槽中的缆芯位于线槽的中心,此位置的好处在于,在进行弧度调节时,是指对边缘的两根线缆进行调节,因支撑壁和边缘处的缆芯均关于进线孔对称,当调节好一边的缆芯时,另一侧缆芯与其是一样的调节量,可加快调节的速度。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线槽1的形状也可为圆形、方形、“v”形等,其可满足容纳线缆即可。

如上述,本实施例的实施对象为高压线缆,其重量大,在端接过程中,若操作人员需举持,则费时费力,且人工举持稳定性差,亦会影响到后续的接线,故,本实施例中在进线孔的位置安装了电缆固定组件2,电缆固定组件2将进线孔位置的线缆固定住,保证了线缆头部在接线过程中的稳定性,节省了人力的同时,为后续的接线操作提供了良好操作环境。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如一些高压电缆在实施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很低,不需要操作人员抬起或抬起高度很低可通过垫板支撑时,可不用设置本实施例中的电缆固定组件2,以使结构简单和保持较低的制作成本。

图1和图2中示出了电缆固定组件2的结构,首先本实施例中的进线孔将线槽1在其槽底处分割为单独的两部分,固定组件2在进线孔处安装了第一合页21且于进线孔分割处分别连接在第一合页21的两活动页片上,以使线槽1在第一合页21的作用下可打开和闭合。将线槽1与线缆固定组件2结合,使其能呈分半式的打开和闭合,相比于以进线孔穿接电缆,其对电缆的放置操作要求更低。

为了适应电缆的形状,第一合页21的页型为弧形,其闭合后以形成适配电缆的圆形通槽,以最大限度的增加接触面积,进而保证固定的强度。进一步地,还在第一合页21的闭合端安装了第一紧固件22,以锁紧第一合页21,具体地,在第一合页21的两个活动页片上分别焊接有一对安装环,第一紧固件22为螺栓,其穿接在安装环内,以螺母的旋付将第一合页21锁死。

为了方便地将电缆导入到电缆固定组件2中,在第一合页21沿其轴线方向的两端部加工有背离弧面弯曲方向的翘边211,以在第一合页21的两端形成扩口的结构,同时亦能防止第一合页21的边缘割伤电缆。

下面对弧度调节装置进行阐述:

如图3所示,调节杆31为螺栓组件,支撑壁11上开设有安装孔111,螺栓组件活动穿接在安装孔111中,缆芯固定组件32固定在螺杆的一端,在支撑壁11的外侧旋动螺母带动螺杆向外侧旋出,进而带动缆芯固定组件32向支撑壁11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四个安装孔111等间隔成型在支撑壁11上。首先多个安装孔代表着可对缆芯进行多处调节已使其与线鼻的配合更完美,另,等间距实施可保证调节位置的一致性,如均为等间距5cm,可在调节好其中一处位置时,给另一处位置的调节提供有效的调节距离的参考,进一步提高调节的效率。

更进一步地,安装孔111关于进线孔的中心轴对称成型在两个支撑壁11上,如上述,高压电缆的缆芯主要调节的对象是外侧的两根缆芯,对称成型的支撑壁结构只需调节找准一侧支撑壁上的调节杆的位置即可,另一侧等同,可加快对电缆的端接。

本实施例中缆芯固定组件32包括:第二合页321,第二合页321的页型为弧形,其闭合后以形成适配缆芯的圆形通槽;第二紧固件322,安装在第二合页321上,以锁紧第二合页321,其结构与第一合页21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缆芯固定组件32还包括连接件323,安装在第二合页321上,用以将第二合页321连接在调节杆31上,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23为安装环,上述的螺杆穿接在安装环内,因本实施例中的螺栓为t型螺栓,可实现在安装环内的限位固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结构的简单,安装操作的简洁,可直接将调节杆31焊接在第二合页321上。

为了加强槽口处的结构强度,保证在进行缆芯的弧度调节过程中,线槽不会发生变形,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调宽组件4,安装在线槽1的槽口处。

如图4所示,调宽组件4包括:顶丝41,两个顶丝41上加工有卡槽,卡接在两个支撑壁11上;旋杆42,其两端设置有旋向相同的螺纹孔,螺纹孔与顶丝41相配合,旋杆42经螺纹孔连接在顶丝41上,通过旋转旋杆42,可调节两个支撑壁11间的距离,以保证槽口位置不变形。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