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横担遮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2586发布日期:2020-05-08 14:0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横担遮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横担遮蔽领域,具体是一种组合式横担遮蔽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的各种作业中,带电操作往往是极为普遍的行为,为保障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在很多场合下只能进行带电作业,这使得带电作业技术成为电力系统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内容。由于配电网线路结构紧凑,作业环境复杂,为了保障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除了进行绝缘防护外,作业过程中需要对作业范围内的带电体和接地体进行绝缘遮蔽。

横担是杆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用来安装绝缘子及金具,以支承导线、避雷线,并使之按规定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传统的横担遮蔽工具采用绝缘毯,作业人员将绝缘毯包裹在横杆外部对其进行绝缘遮蔽,这种方式实际操作时非常耗时,此外如果绝缘毯出现破损或包裹不严密时都会存在安全隐患。

中国专利文件cn203398626u提出了一种横担绝缘遮蔽罩,包括一个呈方形的横担罩,所述的横担罩中空,其竖截面呈倒“u”形,横担罩两个端头都开口,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节省了大量的作业时间,此外还设置一个延伸横担罩,延长了横担罩的长度,加强了装置安全性,而且延伸横担罩还能够收起,方便携带。中国专利文件cn207765881u提出了一种10kv硬质组合式双横担遮蔽罩,由头部遮蔽罩、中部遮蔽罩、尾部遮蔽罩依次组合拼装而成;头部遮蔽罩为凹槽形结构,顶面前端设有半圆形孔,侧面设有拱形安装孔,底面两侧设有滑道;中部遮蔽罩头部为凹槽形结构,底部两侧设有挡边,尾部为l形结构,顶面设有拱形电线出孔;尾部遮蔽罩头部为插板,尾部为凹槽形结构,顶面设有拱形电线出孔;头部遮蔽罩罩在横担外部,中部遮蔽罩罩在头部遮蔽罩外部,滑道放置在挡边上,尾部遮蔽罩尾部罩在中部遮蔽罩外部,插板插入中部遮蔽罩与头部遮蔽罩内部,放置在滑道上,安装拆卸方便快捷,密封绝缘性好,可有效保障带电作业的安全。

但由于供电需求的不同,横担上会设置不同数量的绝缘子,绝缘子之间的距离也不尽相同,上述遮蔽装置不能够良好匹配安装有不同数量绝缘子、绝缘子距离不同的横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横担遮蔽装置,其应用时能够匹配安装有不同数量绝缘子、绝缘子距离不同的横担,适用范围广,且拆装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组合式横担遮蔽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头部遮蔽壳、中间遮蔽壳和尾部遮蔽壳,中间遮蔽壳包括若干个单元遮蔽壳,所述单元遮蔽壳竖截面呈倒u形,单元遮蔽壳一端面设有插柱,另一端面开有插孔,插柱尺寸不大于插孔尺寸;单元遮蔽壳两端顶面分别设有朝外的尺寸相同的半圆形开口,单元遮蔽壳顶面可移动设有挡板,挡板呈倒u形,单元遮蔽壳外部两侧面分别开有滑槽,挡板两侧边分别内折容纳于两个滑槽内,且可在滑槽内移动。

优选地,所述单元遮蔽壳顶面设有限位条,挡板一端抵靠限位条,限位条朝向两个半圆形开口的两面分别开有卡口,卡口内表面设有软质绝缘层,挡板能受力卡紧进卡口内。

优选地,所述插柱朝外一面、朝单元遮蔽壳长度方向上开有凹槽,单元遮蔽壳上连接有软质绝缘塞,软质绝缘塞能够受力卡进凹槽与插孔之间。

优选地,所述凹槽朝向单元遮蔽壳的一端内也设有软质绝缘塞。

优选地,所述挡板顶部设有把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单元遮蔽壳设置插孔和插柱,通过插装方式使得多个单元遮蔽壳可以快速拼装和拆卸,提高工作效率。

2、多个单元遮蔽壳进行组装时,能够对相邻的两个半圆形开口组成的圆形开口选择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用于遮蔽绝缘子间隔之间的横担,打开状态用于遮蔽绝缘子安装处的横担,通过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配合使用,能够遮蔽设有不同数量绝缘子的横担,适用范围广。

3、关闭状态时,能够通过调节插柱的插入深度来调节遮蔽长度,以遮蔽不同绝缘子间隔长度的横担,进一步提高了横担遮蔽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单元遮蔽壳的主视图与后视图,图中左侧为主视图,右侧为后视图。

图2为单元遮蔽壳的组装俯视图。

图3为图1中c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单元遮蔽壳的左视图。

图中:1-插柱,2-插孔,3-半圆形开口,4-头部遮蔽壳,5-单元遮蔽壳,6-尾部遮蔽壳,7-挡块,8-卡口,9-把手,10-凹槽,11-软质绝缘塞,12-挡板,13-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一种组合式横担遮蔽装置,包括头部遮蔽壳4、中间遮蔽壳和尾部遮蔽壳6,头部遮蔽壳4、中间遮蔽壳和尾部遮蔽壳6依次连接形成整体遮蔽壳盖于横担上由横担支撑,从而实现横担的遮蔽。

中间遮蔽壳包括若干个单元遮蔽壳5,如图1和图2所示,单元遮蔽壳5竖截面呈倒u形,单元遮蔽壳5一端面设有插柱1,另一端面开有插孔2,插柱1尺寸不大于插孔2尺寸。单元遮蔽壳5组装使用,通过将一单元遮蔽壳5的插柱1插入另一单元遮蔽壳5的插孔1中,以实现多个单元遮蔽壳5的组装。

如图2和图5所示,单元遮蔽壳5两端顶面分别设有朝外的尺寸相同的半圆形开口3,单元遮蔽壳5顶面可移动设有挡板12,挡板12呈倒u形,单元遮蔽壳5外部两侧面分别开有滑槽13,挡板12两侧边分别内折容纳于两个滑槽13内,且可在滑槽13内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单元遮蔽壳5长度不小于挡板12长度与半圆形开口3直径之和。

组装使用时,相对的两个半圆形开口3组成圆形开口。滑槽13两端头均为开口设计,使得两个单元遮蔽壳5连接在一起时,两个单元遮蔽壳上的滑槽13相接,因此挡板12能够跨越两个单元遮蔽壳5,以对圆形开口进行遮挡,通过同向分别移动多个挡板12至与其相邻的一个圆形开口处,从而实现对组装后多个圆形开口进行遮挡。通过选择挡板12是否移动遮挡圆形开口,以控制圆形开口的打开和关闭状态。圆形开口打开以便于绝缘子穿出,用于遮蔽绝缘子安装处的横担,圆形开口关闭以良好遮蔽绝缘子间隔之间的横担。通过选择多个圆形开口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以良好遮蔽设有不同数量绝缘子的横担。

进一步地,为了使挡板12在需要固定时能够得到固定,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单元遮蔽壳5顶面设有限位条7,挡板12一端抵靠限位条7,限位条7朝向两个半圆形开口3的两面分别开有卡口8,卡口8内表面设有软质绝缘层,挡板12能受力卡紧进卡口8内,从而使挡板12得到固定。具体地说,组装使用时,对于打开状态的圆形开口,挡板12与其自身对应的限位条7卡紧;对于关闭状态的圆形开口,挡板12与对应的另一单元遮蔽壳5的限位条7卡紧。

通过调节插柱1插入插孔2的深度能够调节遮蔽长度,以使得组装使用时能够根据绝缘子间隔距离的不同而调整绝缘子间隔之间的遮蔽长度,以进一步提高横担遮蔽装置的适用性。为了避免遮蔽长度调节好后产生变化,如图3和图5所示,插柱1朝外一面、朝单元遮蔽壳5长度方向上开有凹槽10,单元遮蔽壳5上连接有软质绝缘塞11。软质绝缘塞11能够受力卡进凹槽10与插孔2之间,以使得插柱1与插孔2固定,即使得插柱1插入插孔2的深度固定,从而实现遮蔽长度调整好后不会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挡板12长度不小于半圆形开口3直径与插柱1长度之和,以使插柱1未完全插入插孔2中时,挡板12也能完全遮挡住圆形开口处。还需说明的是,虽然此时插接的两个单元遮蔽壳5的滑槽13端头未对接,但由于滑槽13的位置相对且端头开口,而挡板12长度较长,远长于插柱1、插孔2连接处,因此,在人力的作用下,仍然能够帮助挡板12跨越两个单元遮蔽壳5,以对圆形开口进行遮挡。

进一步地,由于插柱1完全插入插孔2中时,软质绝缘塞11不能卡进凹槽10与插孔2之间使插柱1与插孔2固定,因此,凹槽10朝向单元遮蔽壳5的一端内也设有软质绝缘塞11,以使插柱1完全插入插孔2时它们之间也能得到固定。

如图4所示,头部遮蔽壳4和尾部遮蔽壳6与单元遮蔽壳5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头部遮蔽壳4和尾部遮蔽壳6均只有与单元遮蔽壳5连接的一端顶面开有半圆形开口3,以保证整体遮蔽壳两端顶面良好遮蔽,此外,尾部遮蔽壳6无需设置挡板12和插孔2,头部遮蔽壳4无需设置插柱1和软质绝缘塞11。

进一步地,挡板12顶部设有把手9,以便于对挡板12进行移动。

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部分采取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