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部件的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09223发布日期:2020-09-23 01:30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电气部件的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部件的盖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上,装备有作为控制行驶驱动电动机的电气部件的逆变器。逆变器具有安装有电容器等的电路板。该电路板被装在逆变器箱内。

图7是表示现有技术的逆变器a的局部截面图。如图7所示,逆变器a是通过将电路板c装在逆变器箱b内而构成的。逆变器箱b是通过将逆变器壳体d和两个逆变器盖e、f组装在一起而构成的。具体而言,逆变器盖e、f包括外盖e和内盖f,外盖e为金属制,内盖f为树脂制。电路板c安装在内盖f上。内盖f通过螺钉固定等而被安装在逆变器壳体d上。外盖e也通过螺钉固定等而被安装在逆变器壳体d上(在此省略了各螺钉固定部分的图示)。电路板c上设置有连接器g。内盖f具有包围连接器g的外围的筒状部m。外盖e上形成有用于配置连接器g和筒状部m的连接器开口h。

为了确保外盖e与内盖f之间的空间i的密封性,在外盖e与内盖f之间配置有作为液状垫圈的fipg(formedinplacegasket,原位密封垫圈)。具体而言,在外盖e的连接器开口h的周缘部的整周范围内形成有凸缘k。该凸缘k朝着内盖f延伸。组装外盖e和内盖f时,在内盖f上的与凸缘k相对应的部位涂覆fipgj。若在该状态下将外盖e与内盖f组装在一起,则外盖e的凸缘k的前端部会与fipgj接触。由此,能确保外盖e与内盖f之间的空间i的密封性。

然而,在需要对电路板c进行维护的情况下,需要拆卸外盖e。但是,由于fipgj的粘接力较大,所以难以使外盖e脱离内盖f。此外,由于内盖f上安装有电路板c,所以拆卸外盖e时,内盖f和电路板c会一起脱离逆变器壳体d,从而可能导致电路板c被坏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拆卸外盖时电路板被损坏的电气部件的盖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气部件的盖结构,该电气部件的盖结构包括,安装在电气部件壳体上的内盖和外盖、安装在所述内盖上的电路板、涂覆在所述内盖上的液状垫圈、及从所述外盖延伸出并与所述液状垫圈接触的凸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盖上形成有螺栓插入孔,该螺栓插入孔沿着与所述内盖垂直的方向贯穿所述外盖,在所述螺栓插入孔的内表面形成有阴螺纹,在所述内盖的与所述外盖的所述螺栓插入孔相向的位置上,设有螺栓接受部,通过将螺栓拧入所述螺栓插入孔中,能使所述螺栓的螺纹部的前端与所述螺栓接受部相抵接。

具有该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电气部件的盖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防止拆卸外盖时电路板被损坏。具体而言,当需要对电路板进行维护等而要拆卸外盖时,在贯穿外盖的螺栓插入孔中插入螺栓,并将该螺栓拧入螺栓插入孔中,使螺栓的螺纹部的前端与内盖的螺栓接受部相抵接,然后通过进一步将螺栓拧入到螺栓插入孔中,螺栓的螺纹部会推压内盖的螺栓接受部,在该推压力的作用下,外盖与内盖分离。因此,即使液状垫圈的粘接力较大,也能够容易地使外盖与内盖分离。从而,仅仅是外盖脱离内盖,而内盖和电路板不会脱离电气部件壳体,因而能够防止电路板被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气部件的盖结构中,较佳为,所述外盖上形成有连接器开口,该连接器开口用于配置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连接器,在所述连接器开口的周缘的多个部位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沿着与所述内盖垂直的方向朝所述内盖延伸,所述螺栓插入孔形成在所述突出部上。

基于上述结构,通过使用分别插入到形成在各突出部上的螺栓插入孔中的多个螺栓,能够在多个部位产生使外盖与内盖分离的推压力。在仅用一个螺栓产生使外盖与内盖分离的推压力的情况下,局部推压力会作用于外盖,有可能导致外盖变形。而通过使用多个螺栓,既能抑制外盖变形,又能顺利地拆卸外盖。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气部件的盖结构中,较佳为,所述螺栓接受部是所述内盖上板厚尺寸最大的部分。

基于上述结构,既能防止接受来自于螺栓的螺纹部的推压力的部分(即,螺栓接受部)的变形,又能利用该推压力顺利地使外盖与内盖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的逆变器的局部截面图。

图2是表示上述逆变器的外盖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外盖上的连接器开口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拆卸外盖时在螺栓孔中插入有螺栓的状态的与图1相对应的图。

图5是表示拆卸外盖时螺栓被拧入螺栓孔中规定量的状态的与图1相对应的图。

图6是表示外盖被拆卸后的状态的与图1相对应的图。

图7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盖结构的与图1相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作为电气部件的逆变器的情况进行说明,该逆变器用于控制电动车上的行驶驱动用电动机。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1的局部截面图;图2是表示逆变器1的外盖3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外盖3上的连接器开口31的周边部的俯视图。

如上述各图所示,逆变器1是通过将电路板6容置在逆变器箱5内而构成的,该逆变器箱5是通过将作为电气部件壳体的逆变器壳体2和两个逆变器盖3、4组装在一起而构成的。具体而言,逆变器盖3、4包括外盖3和内盖4。外盖3为金属制。具体而言,外盖3是通过将铝压铸成型而制成的。内盖4为树脂制。电路板6安装在内盖4上。可通过铆接等方式将电路板6安装在内盖4上。即,该电路板6被安装成不能脱离内盖4的状态。内盖4通过螺钉固定等被安装在逆变器壳体2上。外盖3也通过螺钉固定等被安装在逆变器壳体2上。如图2所示,在外盖3的外周缘的多个部位上形成有螺纹孔35。这些螺纹孔35的位置与逆变器壳体2上形成的未图示的螺纹孔的位置相对应。通过将螺钉插入到这些螺纹孔中,可将外盖3安装在逆变器壳体2上。

电路板6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连接器7。内盖4具有包围着连接器7的外围的筒状部43。外盖3上形成有用于配置连接器7和筒状部43的连接器开口31。如图2所示,连接器开口31形成在两个部位上。

为了确保外盖3和内盖4之间的空间8的密封性,在外盖3与内盖4之间配置有fipg9。具体而言,外盖3的连接器开口31的开口缘的圆周方向的整个一周上形成有凸缘32。该凸缘32沿着垂直于内盖4的方向朝内盖4延伸。另一方面,在内盖4的靠筒状部43的外周侧,形成有凹部41。该凹部41位于与凸缘32相向的位置上,并形成在筒状部43的靠外侧的整个一周上。组装外盖3和内盖4时,在内盖4的凹部41涂覆fipg9。在该状态下将外盖3与内盖4组装在一起,则外盖3的凸缘32的前端部会接触fipg9。这样,便能确保外盖3与内盖4之间的空间8的密封性。

此外,在内盖4的凹部41的内侧,设有厚度尺寸较大的螺栓接受部42。该螺栓接受部42是内盖4上厚度尺寸最大的部分。该螺栓接受部42的厚度尺寸为内盖4的其它部分的厚度尺寸的大约3倍左右。但该倍数不受限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特征,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盖3的连接器开口31的缘部的三个部位分别设有向该连接器开口31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33。各突出部33上形成有,沿板厚方向贯穿突出部33的螺栓插入孔34。在该螺栓插入孔34的内表面形成有阴螺纹。此外,该螺栓插入孔34的形成位置是与螺栓接受部42相向的位置。

下面,对拆卸外盖3时的操作进行说明。通常,需要对电路板6进行维护等时要将外盖3拆卸下来。在此情况下,如图4所示那样,在贯穿外盖3的各突出部33的螺栓插入孔34中分别插入螺栓b,并将该螺栓b拧入螺栓插入孔34中。由此,能使该螺栓b的螺纹部b1与内盖4的螺栓接受部42相抵接。然后,通过进一步将螺栓b拧入螺栓插入孔34中,使该螺栓b的螺纹部b1推压内盖4的螺栓接受部42(参考图5中的箭头f),在该推压力f的作用下,如图5所示那样,外盖3与内盖4相分离(参考图5的箭头a)。由此,即使fipg9的粘接力较大,也能够容易地使外盖3与内盖4相分离。

在此,进行各螺栓b的拧入作业时,要按顺序将各螺栓b分别仅拧入规定量。例如,如果将各螺栓b旋拧八转能使外盖3的凸缘32的前端部脱离fipg9,则先将一个螺栓b旋拧两转,然后再旋拧另一个螺栓b两转,之后再旋拧其它螺栓b两转地依次进行拧入作业。这样,既能使外盖3脱离内盖4,又不会使内盖3相对于外盖4大幅倾斜。

图6示出外盖3脱离内盖4后的状态。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仅使外盖3脱离,而不会使内盖4和电路板6脱离逆变器壳体2,因而,能够防止电路板6被损坏。

另外,在电路板6的维护作业结束后,再次对外盖3和内盖4进行组装时,只要除去残留在凹部41的fipg9,并涂覆新的fipg9后将外盖3与内盖4组装在一起,使外盖3的凸缘32的前端部与fipg9接触即可。由此,能确保外盖3与内盖4之间的空间8的密封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多个(三个)螺栓b,能在多个部位产生用于使外盖3与内盖4相分离的推压力。假如仅使用一个螺栓来产生使外盖与内盖相分离的推压力,则局部推压力会作用于外盖而有可能导致该外盖变形。对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多个螺栓b,既能抑制外盖3变形,又能顺利地拆卸外盖3。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控制电动车上的行驶驱动用电动机的逆变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其它的各种电气部件。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对于一个连接器开口31在三个部位设置突出部33的结构。但不局限于此,对于一个连接器开口31,既可以在两个部位设置突出部33,也可以在四个以上的部位设置突出部3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