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82149发布日期:2020-09-29 09:39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蓝牙耳机因轻巧方便的特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子产品,可以通过蓝牙技术实现无线接听电话、听音乐、语音控制等功能,其功能简单、方便、实用性好。

但是,现有的带无线充功能的蓝牙耳机收纳盒存在成本高,静态功耗大,不能长时间待机等问题,消费者消费热情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所以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功率小、成本低,提升了便利性的无线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mcu控制模块、无线充电模块、霍尔开关模块、电源管理模块、耳机充电模块和指示灯接口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霍尔开关模块、电源管理模块、耳机充电模块和指示灯接口模块的信号端均与所述mcu控制模块的信号端连接;mcu控制模块、无线充电模块、霍尔开关模块、耳机充电模块和指示灯接口模块的通电端均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mcu控制模块包括mcu单元u4,所述mcu单元u4的型号为d33h921;所述mcu单元u4的第1引脚经电容c7接地。

进一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mos管q5、mos管q10和mos管q11;所述mos管q10的栅极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10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10的漏极经电容c20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经电容c18接地;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交流电端口ac2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还经电阻r18和电阻r19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还经电阻r18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6引脚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接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还经电容c17与交流电端口ac2连接;

所述mos管q5的栅极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5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5的漏极经电容c21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5的漏极还经电容c21和电容c16与交流电端口ac1连接;电容c15与电容c16并联;电容c14与电容c15并联;电容c13与电容c14并联;

所述mos管q11的漏极输出电压5v,所述mos管q11的栅极经电阻r17与其源极连接;二极管d15的负极与所述mos管q11的源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5的正极与所述mos管q11的漏极连接;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与所述mos管q11的栅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经电阻r24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9引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接地;稳压器u5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稳压器u5的输入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器u5的输出端经电容c10接地,所述稳压器u5的输出端与所述所述mos管q11的源极连接。

进一步,所述霍尔开关模块包括霍尔开关u7,所述霍尔开关u7的第1引脚经电容c2接地,所述霍尔开关u7的第1引脚接入电源电压;所述霍尔开关u7的第2引脚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霍尔开关u7的第3引脚接地。

进一步,所述电源管理模块包括电池和升压芯片u3,所述升压芯片u3的型号为d6c61;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1引脚经电阻r9接地,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1引脚还经电阻r3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2引脚经电容c6接地,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2引脚与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4引脚接地;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5引脚经电容c1和电阻r2接地;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5引脚还经电感l5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5引脚还经电感l5和电容c4接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5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2引脚连接。

进一步,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还包括mos管q4和三极管q7,所述mos管q4的漏极接入电源电压,所述mos管q4的栅极经电阻r4接入5v电压,所述mos管q4的栅极还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7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4的源极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引脚连接;电阻r26的一端与所述mos管q4的源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mos管q4的漏极连接;

三极管q7的基极经电阻r25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7引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所述mos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接入5v电压;电阻r22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

进一步,所述耳机充电模块包括mos管q1和mos管q2,所述mos管q1的源极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的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mos管q1的漏极与耳机接入端口连接,所述mos管q1的漏极还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1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经电阻r12与其源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还经电阻r6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电阻r8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4引脚连接;

所述mos管q2的源极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的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mos管q2的漏极与耳机接入端口连接,所述mos管q2的漏极还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2的栅极经电阻r5与其源极连接;

还包括电阻r23,所述电阻r23的一端与所述耳机接入端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0引脚连接;电容c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0引脚连接;电阻r11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耳机接入端口连接。

进一步,所述指示灯接口模块包括连接器j1,所述连接器j1的第1引脚、第2引脚、第3引脚、第4引脚和第10引脚接地;所述连接器j1的第5引脚经电阻r10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连接器j1的第7引脚经电阻r10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连接器j1的第9引脚经电阻r10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5引脚连接;所述连接器j1的第12引脚接入电源电压;所述连接器j1的第14引脚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2引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无线充电器功率小、成本低,通过mcu控制模块控制电源管理模块的无线充电功能,电源管理模块的打开或关闭状态检测;通过mcu控制模块控制耳机充电模块对蓝牙耳机进行充电管理,通过mcu控制模块指示灯接口模块控制蓝牙耳机的充电状态的信号灯显示,提升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线充电器的模块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mcu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霍尔开关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源管理模块的一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源管理模块的二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耳机充电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指示灯接口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mcu控制模块,2、无线充电模块,3、霍尔开关模块,4、电源管理模块,5、耳机充电模块,6、指示灯接口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mcu控制模块1、无线充电模块2、霍尔开关模块3、电源管理模块4、耳机充电模块5和指示灯接口模块6;所述无线充电模块2、霍尔开关模块3、电源管理模块4、耳机充电模块5和指示灯接口模块6的信号端均与所述mcu控制模块1的信号端连接;mcu控制模块1、无线充电模块2、霍尔开关模块3、耳机充电模块5和指示灯接口模块6的通电端均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4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mcu控制模块1包括mcu单元u4,所述mcu单元u4的型号为d33h921;所述mcu单元u4的第1引脚经电容c7接地。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模块2包括:mos管q5、mos管q10和mos管q11;所述mos管q10的栅极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10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10的漏极经电容c20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经电容c18接地;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交流电端口ac2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还经电阻r18和电阻r19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还经电阻r18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6引脚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接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还经电容c17与交流电端口ac2连接;

所述mos管q5的栅极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5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q5的漏极经电容c21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mos管q5的漏极还经电容c21和电容c16与交流电端口ac1连接;电容c15与电容c16并联;电容c14与电容c15并联;电容c13与电容c14并联;

所述mos管q11的漏极输出电压5v,所述mos管q11的栅极经电阻r17与其源极连接;二极管d15的负极与所述mos管q11的源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5的正极与所述mos管q11的漏极连接;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与所述mos管q11的栅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基极经电阻r24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9引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接地;稳压器u5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稳压器u5的输入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器u5的输出端经电容c10接地,所述稳压器u5的输出端与所述所述mos管q11的源极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霍尔开关模块3包括霍尔开关u7,所述霍尔开关u7的第1引脚经电容c2接地,所述霍尔开关u7的第1引脚接入电源电压;所述霍尔开关u7的第2引脚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霍尔开关u7的第3引脚接地。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管理模块4包括电池和升压芯片u3,所述升压芯片u3的型号为d6c61;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1引脚经电阻r9接地,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1引脚还经电阻r3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2引脚经电容c6接地,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2引脚与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4引脚接地;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5引脚经电容c1和电阻r2接地;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5引脚还经电感l5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5引脚还经电感l5和电容c4接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5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升压芯片u3的第2引脚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管理模块4还包括mos管q4和三极管q7,所述mos管q4的漏极接入电源电压,所述mos管q4的栅极经电阻r4接入5v电压,所述mos管q4的栅极还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7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4的源极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引脚连接;电阻r26的一端与所述mos管q4的源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mos管q4的漏极连接;

三极管q7的基极经电阻r25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7引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所述mos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接入5v电压;电阻r22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耳机充电模块5包括mos管q1和mos管q2,所述mos管q1的源极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4的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mos管q1的漏极与耳机接入端口连接,所述mos管q1的漏极还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1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经电阻r12与其源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栅极还经电阻r6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电阻r8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4引脚连接;

所述mos管q2的源极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4的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mos管q2的漏极与耳机接入端口连接,所述mos管q2的漏极还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mos管q2的栅极经电阻r5与其源极连接;

还包括电阻r23,所述电阻r23的一端与所述耳机接入端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0引脚连接;电容c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0引脚连接;电阻r11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耳机接入端口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指示灯接口模块6包括连接器j1,所述连接器j1的第1引脚、第2引脚、第3引脚、第4引脚和第10引脚接地;所述连接器j1的第5引脚经电阻r10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连接器j1的第7引脚经电阻r10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连接器j1的第9引脚经电阻r10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15引脚连接;所述连接器j1的第12引脚接入电源电压;所述连接器j1的第14引脚与所述mcu单元u4的第2引脚连接。

利用mcu控制模块1通过控制简易的无线充电模块2,实现了无线充电器对蓝牙耳机收纳盒的无线充电管理;同时电源管理模块4在蓝牙耳机收纳盒电池完全没电的情况下,无线充电器仍然可以快速将蓝牙耳机收纳盒激活并进行正常的充电状态;同时为了降低蓝牙耳机收纳盒的静态待机功耗,mcu控制单元通过与蓝牙耳机的双向通讯方式,可以实时掌握耳机的充电状态,并在充满后对蓝牙耳机收纳盒和蓝牙耳机进行休眠管理,休眠后可以通过霍尔开关模块3来对蓝牙耳机收纳盒及蓝牙耳机进行唤醒,从而使得蓝牙耳机收纳盒和蓝牙耳机在休眠后的静态电流可以降到20ua以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收纳盒和耳机在充满电后的待机功耗。

无线充电器功率小、成本低,通过mcu控制模块1控制电源管理模块4的无线充电功能,电源管理模块4的打开或关闭状态检测;通过mcu控制模块1控制耳机充电模块5对蓝牙耳机进行充电管理,通过mcu控制模块1指示灯接口模块6控制蓝牙耳机的充电状态的信号灯显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