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27438发布日期:2021-09-29 04:56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无线充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无线充电技术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电器和电子设备中。现有技术中的移动终端已经实现了无线充电功能,例如手机。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分为电场耦合式、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无线电波式以及光电式等。电磁感应式是利用电磁波感应的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其原理类似于变压器。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各设置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的电磁信号,接收端的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
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无线充电设备一般设置为圆柱形结构,将移动终端放置于圆柱形结构上进行充电。但是无线充电设备与移动终端紧密接触后,不便于移动终端在充电完成后拿取移动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移动设备放置于无线充电设备上拿取不便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包括:面板、底壳、以及充电组件;所述面板和所述底壳可拆卸连接,所述面板和所述底壳卡合以形成容置所述充电组件的腔体;所述面板包括中间部和围绕所述中间部的外周缘固定连接的环状部,所述中间部基本平行于所述底壳的底面,所述环状部的径长自所述中间部的外周缘向所述底壳的底面方向增大,所述充电组件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嵌套在所述环状部上。
5.可选地,所述充电组件还包括电芯、电路板、以及线圈;所述电芯与所述线圈电性连接,所述线圈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6.可选地,所述底壳上设置有充电插接口。
7.可选地,所述充电插接口为type

c插接口。
8.可选地,所述底壳上设置有防滑垫。
9.可选地,所述防滑垫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防滑垫呈两两对称设置。
10.可选地,所述底壳上设置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环绕所述底壳的边缘设置。
11.可选地,所述面板和所述底壳的外部轮廓呈圆形。
12.可选地,所述面板为钢化玻璃,和/或,所述底壳为塑胶底壳。
13.可选地,所述面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包括面板、底壳、以及充电组件;面板和底壳卡合以形成容置充电组件的腔体;面板包括中间部和围绕中间部的外周缘固定连接的环状部,中间部基本平行于底壳的底面,环状部的径长自中间部向底壳增大,充电组件包括导光板,导光板嵌套在环状部上。这样,通过在无线充电设备中设置导光板,导光板对中间部
进行照射,从而增强美感;同时,环状部的径长自中间部的外周缘向底壳的底面方向增大,当移动终端放置于中间部时,用户便于拿取移动终端。另外,面板与底壳卡合,充电组件容置于腔体中可以减小无线充电设备的体积,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16.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附图中: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爆炸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的部分爆炸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的侧视图;
22.图4和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100、无线充电设备;110、面板;111、中间部;112、环状部;120、底壳;120a、底面;130、充电组件;121、防滑垫;122、充电插接口;123、散热孔;131、导光板;132、电芯;133、电路板;134、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
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100可以为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蓝牙耳机等移动电子设备。
29.参考图1至图5,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100包括面板110、底壳120、以及充电组件130;面板110和底壳120卡合以形成容置充电组件130的腔体;面板110包括中间部111和围绕中间部111的外周缘固定连接的环状部112,中间部111基本平行于底壳120的底面120a,环状部112的径长自中间部111的外周缘向底壳120的底面120a方向增大,充电组件130包括导光板131,导光板131嵌套在环状部112上。这样,通过在无线充电设备100中设置导光板131,导光板131对中间部111进行照射,从而增强美感;同时,环状部112的径长自中间部111的一侧向底壳120的底面120a方向增大,当移动终端放置于中间部111时,用户便于拿取移动终端。
30.无线充电设备100的面板110上通过uv打印有不同的图案。uv打印工艺主要是指使用专用uv油墨在uv印刷机上实现局部或整体uv印刷效果,它主要适宜非于材吸收性的材料的印刷。uv油墨是一种绿色环保油墨,具有瞬间快速固化,不含挥发性有机溶剂voc,污染少,效率高,能耗低等特点。uv打印是采用uv油墨印刷,利用紫外光线干燥的印刷方式。
31.具体地,充电组件130包括电芯132、电路板133、以及线圈134,充电组件130还包括电芯132、电路板133、以及线圈134;电芯132与线圈134电性连接,线圈134安装在电路板133上,线圈134设置在电路板133与导光板131之间。充电组件130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通过线圈134之间的电磁感应来产生电流,从而实现能量在空间范围内的传递,进而使得无线充电设备100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电芯132与电路板133连接构成无线充电组件130的蓄电部分,蓄电部分可以在无线充电设备100进行充电时存储电能。
32.底壳120上设置有充电插接口122。充电插接口122可以为无线充电设备100进行充电,以补充无线充电设备100的电能。充电插接口122为type

c插接口,type

c插接口可以实现正反面盲插,便于用户使用。
33.底壳120上设置有防滑垫121。将无线充电设备100放置于桌面上时,防滑垫121可以增大无线充电设备100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避免无线充电设备100在桌面上滑动。防滑垫12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防滑垫121呈两两对称设置。这样,在底壳120上设置有四个防滑垫121,能够对无线充电设备100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提高底壳120与桌面之间的稳固性。
34.底壳120上设置有散热孔123,散热孔123环绕底壳120的边缘设置。在对无线充电设备100进行充放电时,无线充电设备100中的线圈134会发热,通过散热孔123能够将热量加速散发,延长无线充电设备100的使用寿命。
35.面板110和底壳120的外部轮廓均呈圆形。这样,使得无线充电设备100的整体外部轮廓呈圆滑过渡,提升无线充电设备100的美观性。当然,面板110和底壳120的外部轮廓均呈矩形。
36.面板110与底壳120可拆卸连接。具体地,面板110与底壳120可以通过螺钉实现可拆卸连接,螺钉固定性好。当然,面板110与底壳120之间也可以通过卡合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37.面板110为一体成型结构。一体成型结构可以提高无线充电设备100的使用寿命。
38.面板110为钢化玻璃,底壳120为塑胶底壳120。设置面板110为钢化玻璃可以提高
无线充电设备100的美观程度,同时还可以使得面板110耐摔,延长无线充电设备100的使用寿命。设置底壳120为塑胶底壳120,可以避免无线充电设备100在使用过程中漏电,提高无线充电设备100使用的安全性。
39.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