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钻及其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84509发布日期:2021-08-06 18:3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电钻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钻包括电机,所述控制电路包括主控子电路和电机控制检测子电路;

所述主控子电路包括单片机;

所述电机控制检测子电路包括第一电阻至第十电阻、第五电容至第十电容以及第一二极管至第三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第十电阻接入第一预设电压,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bost1端和第八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一控制检测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还通过所述第一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四控制检测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还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五电容与所述第三电阻并联;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第十电阻接入所述第一预设电压,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bost2端和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二控制检测输入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还通过所述第四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四控制检测输入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还通过第六电阻接地,所述第六电容与所述第六电阻并联;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通过所述第十电阻接入所述第一预设电压,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bost3端和第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至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三控制检测输入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还通过所述第七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四控制检测输入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还通过第九电阻接地,所述第七电容与所述第六电阻并联;

所述电机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八电容和所述第二电阻之间,所述电机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九电容和所述第五电阻之间,所述电机的第三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十电容和所述第八电阻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钻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子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至第四电容、第一稳压二极管和第二稳压二极管;

所述单片机的vdd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容接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一电容并联,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vdd端;

所述单片机的gvdd端通过第三电容接地,所述第四电容与所述第三电容并联,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gvdd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钻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钻设置有扳机,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无极变速开关子电路,所述无极变速开关子电路包括开关芯片、第十一电阻至第十五电阻以及第十一电容;

所述开关芯片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十一电阻接入第二预设电压,所述开关芯片的第一端还通过第十二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一扳机行程输入端,所述开关芯片的第一端还通过第十三电阻连接至所述开关芯片的第二端;

所述开关芯片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开关芯片的第三端通过第十四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二扳机行程输入端,所述开关芯片的第三端还通过所述第十五电阻接地,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十四电阻和所述单片机的第二扳机行程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开关芯片的第四端接入所述第二预设电压;

所述开关芯片的第五端连接至开关信号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钻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编码器子电路,所述编码器子电路包括编码器芯片、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二电容和第十三电容;

所述编码器芯片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十六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一档位输入端,所述编码器芯片的第二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十七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二档位输入端,所述编码器芯片的第三输出端接地;

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十六电阻和所述单片机的第一档位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十七电阻和所述单片机的第二档位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钻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电池包检测子电路,所述电池包检测子电路包括第一接口连接器、第十八电阻至第二十电阻以及第十四电容;

所述第一接口连接器的电池状态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十八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电池状态输入端,所述第一接口连接器的电池包检测输入端通过第十九电阻接入第二预设电压,所述第一接口连接器的电池包检测输入端还通过所述第二十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电池包检测输出端,所述第一接口连接器的充电状态输入端连接至充电器正极;

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十电阻和所述单片机的电池包检测输出端之间,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钻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mos管检测子电路,所述mos管检测子电路包括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二电阻和第十五电容;

所述单片机的mos管检测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二十一电阻连接至被检测的mos管的漏极;

所述第二十一电阻还通过所述第二十二电阻接入第二预设电压;

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单片机的mos管检测输入端和所述第二十一电阻之间,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钻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牙箱检测子电路,所述牙箱检测子电路包括牙箱传感器芯片、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和第十六电容;

所述牙箱传感器芯片的牙箱检测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十三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牙箱检测输入端,所述牙箱传感器芯片的牙箱检测输出端还通过所述第二十四电阻连接至第二预设电压,所述牙箱传感器芯片的接地端接地;

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十三电阻和所述单片机的牙箱检测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钻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电机电流检测子电路和电机控制子电路,所述电机电流检测子电路包括第二十五电阻至第二十九电阻、第十七电容和第十八电容;

所述单片机的第一电流检测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十五电阻连接至所述电机控制子电路的电机电流输出端,所述单片机的第一电流检测输出端还通过第二十六电阻连接至第二预设电压;

所述单片机的第二电流检测输出端通过第二十七电阻接地,所述单片机的第二电流检测输出端还通过第二十八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一电流检测输入端,所述单片机的第一电流检测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二十九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二电流检测输入端;

所述第十七电容与所述第二十八电阻并联,所述第十八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十九电阻和所述单片机的第二电流检测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十八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钻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显示通信子电路,所述显示通信子电路包括显示屏驱动芯片、led芯片、第一接线端子、第三十电阻至第三十二电阻以及第十九电容至第二十一电容;

所述单片机的第一scl端连接至所述led芯片的led的阴极,所述led芯片的led的阳极接入第二预设电压;

所述单片机的第一sda端通过所述第三十二电阻连接至所述显示屏驱动芯片的sda端;

所述显示屏驱动芯片的vdd端通过所述第十九电容接地,所述第二十电容与所述第十九电容并联,所述第二十一电容与所述第十九电容并联;

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一端接入所述第二预设电压,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三端还通过所述第三十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一scl端,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四端还通过所述第三十一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一sda端;

所述显示屏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led芯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钻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烧录接口子电路,所述烧录接口子电路包括第二接线端子;

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第一端接入所述第二预设电压,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第三端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二sda端,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的第四端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第二scl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钻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蓝牙接口子电路,所述蓝牙接口子电路包括第三接线端子以及第三十三电阻至第三十五电阻;

所述第三接线端子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三接线端子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三十三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外部复位端,所述第三接线端子的第三端通过第三十四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uart数据输入端,所述第三接线端子的第四端通过第三十五电阻连接至所述单片机的uart数据输出端,所述第三接线端子的第五端接入第二预设电压。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钻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四接线端子和第二十二电容;

所述第四接线端子的第一端连接至电池正极,所述第四接线端子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十二电容是电解电容,所述第二十二电容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电池正极,所述第二十二电容的负极接地。

13.一种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钻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电钻的控制电路。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钻及其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主控子电路和电机控制检测子电路;主控子电路包括单片机;电机控制检测子电路包括第一电阻至第十电阻、第五电容至第十电容以及第一二极管至第三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至单片机的BOST1端和第八电容的第一端,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单片机的第一控制检测输入端,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还通过第一电阻连接至单片机的第四控制检测输入端。电机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第八电容和第二电阻之间、电机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于第九电容和第五电阻之间、电机的第三输入端连接于第十电容和第八电阻之间,不需要传感器即可检测和控制电机的位置和速度,节省传感器成本,降低工艺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刘力丹;雷飞;刘晓东;刘海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器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07
技术公布日:2021.08.06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