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缆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26587发布日期:2022-06-15 15:13阅读:78来源:国知局
电力电缆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经分段剥离的电力电缆的末端与设备的连接部连接的电力电缆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以往,作为用于在例如设备的连接部连接电力电缆的连接结构,提出了各种结构的方案。电力电缆在输送高电压电力的中心导体的外周设有绝缘层,在其外周设有由金属导体构成的屏蔽层。屏蔽层有在电力电缆的两端电接地的情况(两端接地)和在电力电缆的一端部电接地的情况(一端接地)。在专利文献1至3中,记载了将电力电缆的屏蔽层电接地结构的电缆连接结构。
3.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在电力电缆的屏蔽层卷绕有引线,引线经由垫圈与电接地的保护壳连接。保护壳的开口端通过带卷绕部与电力电缆的外周面之间实施了气密处理。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在通过卷绕绝缘带而形成的绝缘被覆层的内部,接地线与电力电缆的屏蔽层连接,该接地线被导出到绝缘被覆层的外部。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结构中,在导出到连接器主体外部的屏蔽线的前端部连接有端子。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15218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97651号公报
8.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2013/004681号
9.例如铁道车辆的车辆间的连接部那样,在雨水等水滴滴落的部位连接电力电缆的情况下,对于电力电缆的连接部要求防水性。另外,为了易于进行铁道车辆的制造和维护,还要求进行电力电缆连接的现场作业简洁。另外,保护免受飞石等外伤因素也是重要的要求事项。
10.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必须卸下保护壳,将卷绕在电力电缆的屏蔽层的引线经由垫圈与保护壳连接,再次安装保护壳,现场作业变得繁杂。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水分有可能从绝缘被覆层与接地线的间隙浸入。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结构中,由于屏蔽线直接向外部露出,所以屏蔽线容易受到损伤。
11.这样,作为电力电缆的屏蔽层电接地结构的电力电缆连接结构,以往提出的方案未必能满足所述的要求事项,要求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12.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水性、进行电力电缆连接的现场作业简洁、并且屏蔽层的屏蔽线不易受损伤的电力电缆连接结构。
13.本发明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提供一种电缆连接结构,在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连接有经分段剥离的电力电缆的末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电缆具有:中心导体;覆盖
所述中心导体的外周的绝缘层;由以包围所述绝缘层的外周的方式配置的多根屏蔽线构成的屏蔽层;以及覆盖所述屏蔽层的外周的护套,所述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具备:设置有插入所述中心导体及所述绝缘层的插入孔的电缆保持体;固定在所述电缆保持体的端部的金属制的管状部件;以及抑制水浸入所述管状部件的内部的防水处理部,在所述管状部件设置有连接所述多根屏蔽线的屏蔽线连接部以及连接接地线的接地线连接部,所述屏蔽线连接部设置在被所述防水处理部覆盖的部位,所述接地线连接部设置在未被所述防水处理部覆盖的部位。
14.发明的效果
15.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具有防水性、进行电力电缆连接的现场作业简洁,并且屏蔽层的屏蔽线不易受损伤的电力电缆连接结构。
附图说明
16.图1是具体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力电缆连接构造的一例的剖视图。
17.图2是图1中a-a线的电力电缆的剖视图。
18.图3(a)、图3(b)是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第三半导电体的侧视图。
19.图4(a)是表示电力电缆的管状部件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中b-b线的管状部件的立体剖视图。
20.图5是将用于成形绝缘体的模具与第三半导电体一起表示的说明图。
21.图6是将配置在下模的第一至第三半导电体及管状部件与第一及第二柱状模及棒状模一起表示的说明图。
22.图7(a)是表示上模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下模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23.图8(a)、图8(b)是表示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24.图9是放大表示图8(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25.图中:
26.1—电力电缆,11—中心导体,12—绝缘层,13—屏蔽层,131—屏蔽线,14—护套,2—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20—插入孔,3—电缆保持体,4—管状部件,401—接地线连接部,401a—螺纹孔,402—屏蔽线连接部,402a—螺纹孔,41—埋入部,421—大径部,422—小径部,4a—内周面,5——防水处理部,74—接地线,741—接地线主体,742—接地端子,75—连接端子,76、77—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7.实施方式
28.参照图1至图9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力电缆连接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具体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力电缆连接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a-a线的电力电缆的剖视图。该电力电缆连接结构是将输送高电压电力的电力电缆1与例如设置在铁道车辆的地板下的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2连接的连接结构。
29.(电力电缆1和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2的结构)
30.如图2所示,电力电缆1具有绞合多根裸线111而成的中心导体11、覆盖中心导体11的外周的绝缘层12、由以包围绝缘层12的外周的方式配置的多根屏蔽线131构成的屏蔽层
13、以及覆盖屏蔽层13的外周的护套1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心导体11与绝缘层12之间设置有内部半导电层15,在绝缘层12与屏蔽层13之间设置有外部半导电层16。在屏蔽层13的外周螺旋状地卷绕有压卷带17,其外侧由护套14覆盖。
31.作为中心导体11的裸线111,可以使用例如镀锡软铜线等由良好导电性的金属构成的线材。中心导体11输送例如7000v以上高电压。绝缘层12通过将例如乙丙橡胶、氯乙烯、交联聚乙烯、硅橡胶、氟系材料等材料挤出成形而形成。护套14例如通过将在天然橡胶、丁基橡胶、卤化丁基橡胶、无卤聚烯烃弹性体等橡胶中添加了交联剂等的材料挤出成形而形成。屏蔽线131例如由镀锡软铜线等线材构成,以螺旋状横向卷绕。
32.内部半导电层15和外部半导电层16是为了缓和电场的集中而设置,主要由聚合物系材料形成,通过将分散导电性粉末而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挤出成形而形成。压卷带17可以使用例如由塑料或人造丝构成的带状体。
33.在电力电缆1中,与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2连接的末端部被分段剥离,各层阶段性地露出。具体而言,除去护套14及压卷带17的一部分而露出多根屏蔽线131,除去外部半导电层16的一部分而露出绝缘层12,进而除去绝缘层12及内部半导电层15的一部分而露出中心导体11。
34.在从绝缘层12露出的中心导体11安装有压缩端子10。压缩端子10具有以压缩中心导体11的方式铆接的圆筒状的铆接部101、以及与铆接部101一体设置的平板状的连接部102。在铆接部101形成有容纳中心导体11的容纳孔101a。在连接部102的前端部形成有设备连接用孔102a。
35.压缩端子10的连接部102在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2的内部通过螺母100与作为连接对象的设备9的设备侧导体91连接。设备9具有锥形的设备侧衬套90和从设备侧衬套90露出的设备侧导体91。在设备侧导体91的前端部形成有外螺纹91a。
36.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2具备设有插入电力电缆1的中心导体11及绝缘层12的插入孔20的电缆保持体3、固定于电缆保持体3的端部的金属制的管状部件4、防止水浸入管状部件4内部的防水处理部5、将压缩端子10与设备9的设备侧导体91连接的绝缘栓61、以及保护绝缘栓61的保护盖62。
37.防水处理部5通过将耐水性良好的带状部件、例如带粘接层的聚乙烯带或环氧带等防水带51在管状部件4及护套14的外周卷绕多周,进而用热收缩管52覆盖防水带51而形成。而且,防水处理部5不限于使用防水带51和热收缩管52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38.绝缘栓61具备模制成形的绝缘体611、设置在绝缘体611的一端部的高压电极612、以及设置在绝缘体611的另一端部的检测电极613。在高压电极612形成有与螺母100的形状对应的锪孔612a、以及与设置在设备侧导体91的外螺纹91a螺合的内螺纹612b。在检测电极613形成有与套筒扳手等工具的前端部嵌合的工具嵌合孔613a。绝缘体611与高压电极612及检测电极613一体地模制成形。
39.保护盖62由半导电性的橡胶材料构成,形成为一体地具有圆盘状的底壁621和圆筒状的侧壁622的有底圆筒状。底壁621覆盖绝缘栓61。在侧壁622的内周面形成有用于向电缆保持体3固定的环状的凸部622a。
40.电缆保持体3具有:保持筒部3a,其在中心部设有插入孔20,保持电力电缆1的中心导体11及绝缘层12;连接筒部3b,其容纳压缩端子10与设备9的设备侧导体91的连接部。在
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筒部3b的轴向与保持筒部3a的轴向垂直,电缆保持体3形成为t字形。以下,在保持筒部3a轴向(图1的左右方向)上,将连接筒部3b侧称为前端侧,将其相反侧(管状部件4侧)称为后端侧。
41.电缆保持体3具有由聚合物系材料形成的绝缘体30、以及由通过分散导电性赋予剂而赋予了导电性的聚合物系材料形成的第一半导电体31、第二半导电体32、第三半导电体33。绝缘体30在保持筒部3a和连接筒部3b均有设置,在保持筒部3a中设置在插入孔20的周边。另外,在连接筒部3b的绝缘体30形成有供设备侧衬套90插入的衬套插入孔301、以及供绝缘栓61插入的绝缘栓插入孔302。第一半导电体31、第二半导电体32、第三半导电体33与绝缘体30一体设置,缓和电力电缆1周围的电场。另外,第三半导电体33具有抑制电力电缆1周围的电场泄漏到外部的屏蔽功能。
42.作为电缆保持体3中绝缘体30及第一半导电体31、第二半导电体32、第三半导电体33的聚合物系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硅橡胶、乙丙橡胶(epm)、三元乙丙橡胶(epdm)等。作为导电性赋予剂,例如可以使用炭黑等导电性微粉末。
43.第一半导电体31、第二半导电体32、第三半导电体33是在形成绝缘体30之前预先注射成形的成形体。第一半导电体31从保持筒部3a的前端侧的端部到连接筒部3b包围压缩端子10。在第一半导电体31形成有端子插入孔311和容纳孔312,压缩端子10与中心导体11和绝缘层12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一起插入该端子插入孔311中,容纳孔312容纳设备侧衬套90和绝缘栓61各自的一部分。第二半导电体32配置在比第一半导电体31更靠保持筒部3a的后端侧。
44.插入孔20由内径与电力电缆1的绝缘层12的外径对应的小径孔部21、设置在后端侧的端部的大径孔部23、内径从小径孔部21向大径孔部23逐渐变大的锥孔部22形成。小径孔部21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由第一半导电体31形成,后端侧的一部分由第二半导电体32形成。在第一半导电体31和第二半导电体32之间,由绝缘体30形成小径孔部21。关于电缆保持体3的制造方法将在后面叙述。
45.图3(a)是从与保持筒部3a的轴向及连接筒部3b的轴向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第三半导电体33的侧视图,图3(b)是沿着保持筒部3a的轴向从后端侧观察到的第三半导电体33的侧视图。在图3(a)和图3(b)中,与第三半导电体33一起表示出了接地线71。
46.第三半导电体33一体地具有:覆盖包含第一半导电体31外周的保持筒部3a的前端侧一部分中的插入孔20周围的绝缘体30的圆筒部331;从圆筒部331的外周面331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片部332、第二突片部333;以及,构成连接筒部3b的外廓的外廓部334。外廓部334以覆盖连接筒部3b中的绝缘体30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状。在外廓部334的外周面334b形成有环状的凹部334a,凹部334a与形成在保护盖62的侧壁622的凸部622a卡合。
47.第一突片部332和第二突片部333隔着插入孔20设置在对称位置。即,第一突片部332和第二突片部333设置在圆筒部331的周向上分开180
°
的位置。在第一突片部332形成有贯通第一突片部332的贯通孔332a。另外,在第二突片部333形成有贯通第二突片部333的贯通孔333a。
48.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与保持筒部3a的轴向及连接筒部3b的轴向垂直的方向观察第三半导电体33时,第一突片部332及第二突片部333形成为三角形。但是,第一突片部332及第二突片部333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四边形或半圆形。
49.接地线71与第一突片部332连接。接地线71具有:由芯线被绝缘体覆盖的绝缘电线构成的接地线主体711;以及,安装在接地线主体711的前端部的接地端子712。接地端子712通过螺栓72和螺母73安装在第一突片部332。螺栓72的螺纹部721穿过第一突片部332的通孔332a。
50.而且,也可以将接地线71与第二突片部333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螺栓72的螺纹部721穿过第二突片部333的贯通孔333a。另外,在接地线71与第一突片部332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第二突片部333形成贯通孔333a,在接地线71与第二突片部333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第一突片部332形成贯通孔332a。即,只要在第一突片部332和第二突片部333中的至少一个突片部形成有贯通该突片部的贯通孔即可。
51.管状部件4固定于电缆保持体3的后端侧的端部,使电力电缆1的中心导体11及绝缘层12穿过,并且容纳屏蔽层13及护套14的一部分。管状部件4由例如黄铜或铝合金等具有高导电性的金属构成。屏蔽层13的多根屏蔽线131在管状部件4的内侧从护套14导出并向护套14的外周折返,从护套14的外周面14a与管状部件4的内周面4a之间导出到管状部件4的外部。
52.图4(a)是表示管状部件4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中b-b线的管状部件4的立体剖视图。管状部件4一体地具有埋入到电缆保持体3中的埋入部41和从电缆保持体3露出的圆筒状的圆筒部42。管状部件4通过将埋入部41埋入电缆保持体3的绝缘体30而固定在电缆保持体3。
53.埋入部41为圆筒状,在周向的多处(本实施方式中为4处)形成有沿轴向贯通埋入部41的贯通孔410。绝缘体30进入多个贯通孔410。埋入部41埋入在相当于插入孔20的锥孔部22的一部分及大径孔部23的外周侧的部分的绝缘体30中。
54.埋入部41和圆筒部42在管状部件4的内侧排列在沿电力电缆1的长度方向的轴向。圆筒部42还具有外径不同的大径部421和小径部422。大径部421与埋入部41连续形成。小径部422的外径比大径部421的外径小,与大径部421中埋入部41相反侧的端部连续形成。防水处理部5的防水带51卷绕在小径部422的外周面422a。
55.埋入部41的外径形成为小于大径部421和小径部422的外径。另外,埋入部41的径向厚度形成为比大径部421和小径部422的径向厚度薄。大径部421的外周面421a未被电缆保持体3的绝缘体30覆盖,而是露出到外部。电缆保持体3的绝缘体30与埋入部41的外周面41a以及大径部421的埋入部41侧的轴向端面421b紧密接触。
56.另外,在管状部件4上,在圆筒部42设有与接地线74连接的接地线连接部401、以及与多根屏蔽线131连接的屏蔽线连接部402。接地线连接部401设置在未被防水处理部5覆盖的部位,屏蔽线连接部402设置在被防水处理部5覆盖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大径部421的周向的一处设有接地线连接部401,在小径部422的周向的多处设有屏蔽线连接部402。接地线连接部401是大径部421的一部分,屏蔽线连接部402是小径部422的一部分。
57.在多根屏蔽线131的前端部安装有连接端子75。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层13中的屏蔽线131的根数为20根,这些屏蔽线131每10根通过两个连接端子75与管状部件4电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管状部件4设有两个屏蔽线连接部402,这些屏蔽线连接部402设置在小径部422的周向上离开180
°
的位置。防水处理部5将从管状部件4导出的20根屏蔽线131与两个连接端子75一起覆盖。
58.两个连接端子75分别通过螺栓76与屏蔽线连接部402连接。在屏蔽线连接部402形成有螺纹孔402a,螺纹孔402a与用于连接连接端子75的螺栓76螺合。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纹孔402a沿径向贯通小径部422。但是,螺纹孔402a也可以不贯通小径部422。小径部422的外周面422a上的螺纹孔402a的开口的周边部成为相对于螺纹孔402a的中心轴垂直的平坦面402b,以便通过螺栓76的紧固可靠地进行连接端子75的连接。
59.接地线74具有由芯线被绝缘体覆盖的绝缘电线构成的接地线主体741、以及安装在接地线主体741的前端部的接地端子742。在接地线连接部401,与用于连接接地端子742的螺栓77螺合的螺纹孔401a在管状部件4的大径部421的外周面421a开口,形成为不贯通管状部件4。大径部421的外周面421a中的螺纹孔401a的开口的周边部成为相对于螺纹孔401a的中心轴垂直的平坦面401b,以便通过螺栓77的紧固可靠地进行接地端子742的连接。
60.如图4(b)所示,埋入部41在管状部件4径向上的厚度t1比接地线连接部401在管状部件4径向上的厚度t2薄。在此,接地线连接部401厚度t2是螺纹孔401a的中心轴方向上的平坦面401b与管状部件4的内周面4a间的距离。另外,埋入部41的厚度t1比屏蔽线连接部402在管状部件4径向上的厚度t3薄。在此,屏蔽线连接部402的厚度t3是螺纹孔402a的中心轴方向上的平坦面402b与管状部件4的内周面4a间的距离。埋入部41的厚度t1例如为接地线连接部401的厚度t2的二分之一以下。埋入部41的厚度t1例如为4~5mm,接地线连接部401的厚度t2例如为15mm。
61.(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2及电缆保持体3的制造方法)
62.接着,参照图5至图9,对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2及电缆保持体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该制造方法具有:将第一半导电体31、第二半导电体32、第三半导电体33成形的半导电体成形工序;将第一半导电体31、第二半导电体32、第三半导电体33及管状部件4配置在模具上的配置工序;以及向模具内注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而成形绝缘体30的绝缘体成形工序。在半导电体成形工序中,将分散有导电性粉末而具有导电性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注射到模具内,分别注射成形第一半导电体31、第二半导电体32、第三半导电体33。
63.图5是与第三半导电体33一起表示用于成形绝缘体30的模具8的说明图。模具8具有上模81和下模82、第一柱状模83和第二柱状模84、以及用于形成插入孔20的棒状模85。第一柱状模83和第二柱状模84以及棒状模85能够在与上模81和下模82的相对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进退移动。
64.作为一例,下模82固定在模具台,上模81相对于下模82在铅直方向上下移动。第一柱状模83和第二柱状模84及棒状模85相对于下模82沿水平方向进退移动。第一柱状模83和第二柱状模84以相互接近及分离方式沿中心轴方向移动,棒状模85在与第一柱状模83和第二柱状模84的中心轴垂直的方向移动。
65.图6是将配置在下模82的第一半导电体31、第二半导电体32、第三半导电体33及管状部件4与第一柱状模83和第二柱状模84及棒状模85一起表示的说明图。在图6中,以灰色阴影示出了模具8的型腔空间80,熔融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注入到该型腔空间80中。图7(a)是表示上模8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下模82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66.绝缘体30的衬套插入孔301由第一柱状模83形成,绝缘体30的绝缘栓插入孔302由第二柱状模84形成。在第一半导电体31的容纳孔312中插入第一柱状模83和第二柱状模84各自的一部分,通过第一柱状模83和第二柱状模84以及棒状模85将第一半导电体31支撑在
模具8内。第二半导体32由棒形模85支撑在模具8内。
67.在上模81及下模82分别形成有与电缆保持体3的保持筒部3a及连接筒部3b的对开形状对应的形状的第一凹部811、821及第二凹部812、822。保持筒部3a由上模81的第一凹部811和下模82的第一凹部821形成,连接筒部3b由上模81的第二凹部812和下模82的第二凹部822形成。
68.第三半导电体33的圆筒部331容纳在上模81的第一凹部811及下模82的第一凹部821中,外廓部334容纳在上模81的第二凹部812及下模82的第二凹部822中。圆筒部331的外周面331a与上模81的第一凹部811的内表面811a及下模82的第一凹部821的内表面821a接触,外廓部334的外周面334b与上模81的第二凹部812的内表面812a及下模82的第二凹部822的内表面822a接触。在上模81和下模82合模时,第三半导电体33的第一突片部332和第二突片部333被夹在上模81和下模82之间。
69.如图7(a)所示,在上模81中,容纳第三半导电体33的第一突片部332的一部分的第三凹部813、以及容纳第三半导电体33的第二突片部333的一部分的第四凹部814与第一凹部811连通设置。如图7(b)所示,在下模82中,容纳第三半导电体33的第一突片部332的一部分的第三凹部823以及容纳第三半导电体33的第二突片部333的一部分的第四凹部824与第一凹部821连通设置。
70.在上模81和下模82的第三凹部813、823中容纳第一突片部332的厚度方向的各自的一部分。在上模81和下模82的第四凹部814、824中容纳第二突片部333的厚度方向的各自的一部分。第一突片部332被夹在上模81的第三凹部813的底面813a与下模82的第三凹部823的底面823a之间,第二突片部333被夹在上模81的第四凹部814的底面814a与下模82的第四凹部824的底面824a之间。
71.在下模82设有插入第一突片部332的贯通孔332a中的第一突起825、以及插入第二突片部333的贯通孔333a中的第二突起826。第一突起825竖立设置在下模82的第三凹部823的底面823a,第二突起826竖立设置在第四凹部824的底面824a。第一突起825和第二突起826的长度例如是与第一突片部332和第二突片部333的厚度相当的长度。
72.而且,也可以代替下模82的第一突起825和第二突起826,在上模81设置插入第一突片部332的贯通孔332a中的突起和插入第二突片部333的贯通孔333a中的突起。另外,也可以在上模81及下模82的一方设置插入第一突片部332的贯通孔332a的突起,在上模81及下模82的另一方设置插入第二突片部333的贯通孔333a的突起。
73.在绝缘体成形工序中,在第一突片部332和第二突片部333夹在上模81和下模82之间,并且第一突起825及第二突起826插入第一突片部332及第二突片部333的贯通孔332a、333a的状态下,向模具8内的型腔空间80注射熔融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通过使该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固化而成为绝缘体30,得到管状部件4固定在端部的电缆保持体3。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还进入形成于管状部件4的埋入部41的多个贯通孔410,防止管状部件4脱落。
74.如图6所示,棒状模85一体地具有配置在第一半导电体31的端子插入孔311内的前端部851、配置在成为插入孔20的小径孔部21的部分的小径轴部852、配置在成为插入孔20的锥孔部22的部分的锥轴部853、配置在成为插入孔20的大径孔部23的部分的中径轴部854、以及配置在管状部件4的圆筒部42内侧的大径轴部855。
75.图8(a)是表示配置工序中管状部件4及其周边部的说明图。在图8(a)中,以截面表
示棒状模85的比中心轴线c靠上侧的部分中的小径轴部852、锥轴部853、中径轴部854、大径轴部855以及o形环86。图8(b)是表示在形成绝缘体30后,从电缆保持体3及管状部件4逐渐拔出棒状模85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是放大表示图8(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76.在大径轴部855,在轴向上的中径轴部854侧的端部的外周面855a形成有环状槽855b。在该环状槽855b中容纳作为环状弹性体的o形环86。o形环86与管状部件4的圆筒部42的内周面42a弹性接触,抑制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比o形环86更向小径部422侧流动。
77.在圆筒部42的内周面42a形成有环状的台阶部423。如图8(b)所示,比台阶部423靠埋入部41侧的部分的内径d1形成为小于比台阶部423靠埋入部41相反侧部分的内径d2,比大径轴部855的外径d3稍大。棒状模85的环状槽855b形成于在配置工序中配置在比台阶部423更靠埋入部41侧部分的大径轴部855的外周面855a。以下,将比台阶部423靠埋入部41侧部分的圆筒部42的内周面42a称为小径内周面42b,将比台阶部423靠埋入部41相反侧部分的圆筒部42的内周面42a称为大径内周面42c。
78.在配置工序及绝缘体成形工序中,o形环86在环状槽855b内沿大径轴部855的径向被压缩,与小径内周面42b弹性接触。圆筒部42中小径内周面42b的内径d1与大径轴部855的外径d3之差为能够抑制热塑性聚合物材料进入小径内周面42b与大径轴部855的外周面855a间的间隙的程度的尺寸,但通过o形环86与小径内周面42b弹性接触,能够可靠地抑制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比o形环86更向小径部422侧流动。
79.在从电缆保持体3及管状部件4拔出棒状模85时,o形环86在小径内周面42b滑动。当o形环86越过台阶部423时,o形环86与大径内周面42c对置,o形环86的压缩量被缓和,o形环86与管状部件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变小。由此,能够容易地拔出棒状模85,并且能够抑制o形环86的磨损。另外,在配置工序中向管状部件4内侧插入棒状模85的情况下,棒状模85的插入作业也变得容易,能够抑制o形环86的磨损。
80.(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81.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及效果。
82.(1)由于连接多根屏蔽线131的屏蔽线连接部402设置在被防水处理部5覆盖的部位,因此能够使防水带51与管状部件4的小径部422的外周面422a及护套14的外周面14a紧贴地卷绕。由此,能够得到防水性,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例如由于飞石而使屏蔽线131断线的情况。另外,在连接电力电缆1时,不需要如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拆装保护壳,在进行电力电缆连接时的现场作业变得简洁。
83.(2)由于接地线连接部401设置在未被防水处理部5覆盖的部位,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接地线74的连接作业,并且即使在接地线74因飞石等而断线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地进行接地线74的更换。
84.(3)由于管状部件4的埋入部41埋入电缆保持体3的绝缘体30中并固定在电缆保持体3,因此能够将管状部件4可靠地固定在电缆保持体3,并且能够降低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2的制造成本。
85.(4)由于管状部件4的大直径部421设置有与接地线74连接的接地线连接部401,小径部422设置有多个屏蔽线连接部402,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容易产生较大电流的大直径部421的电流容量。另外,能够加深接地线连接部401的螺纹孔401a的螺纹深度,通过螺栓77牢固地连接接地端子742。另外,通过以不贯通管状部件4的方式形成螺纹孔401a,能够提高防
水性。
86.(5)由于多根屏蔽线131在管状部件4的内侧从护套14导出,在护套14的端部折返并导出到管状部件4的外部,因此能够在使管状部件4小型轻量化的同时容易地进行屏蔽线131的布线作业。
87.(6)由于安装在多根屏蔽线131的前端部的连接端子75通过螺栓76与屏蔽线连接部402的螺纹孔402a连接,并且连接端子75被防水处理部5覆盖,因此能够在得到防水性的同时容易地进行屏蔽线131的布线作业。
88.(实施方式总结)
89.接着,关于从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掌握的技术思想,援用实施方式中的符号等进行记载。但是,以下的记载中的各符号并非将权利要求书中的构成要素限定为具体表示在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等。
90.[1]一种电力电缆连接结构,在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2连接有经分段剥离的电力电缆1的末端部,所述电力电缆1具有中心导体11、覆盖所述中心导体11的外周的绝缘层12、由以包围所述绝缘层12的外周的方式配置的多根屏蔽线131构成的屏蔽层13、以及覆盖所述屏蔽层13的外周的护套14,所述电力电缆末端连接部2具备设置有插入所述中心导体11及所述绝缘层12的插入孔20的电缆保持体3、固定在所述电缆保持体3的端部的金属制的管状部件4、以及抑制水浸入所述管状部件4的内部的防水处理部5,在所述管状部件4设置有连接所述多根屏蔽线131的屏蔽线连接部402、以及连接接地线74的接地线连接部401,所述屏蔽线连接部402设置在被所述防水处理部5覆盖的部位,所述接地线连接部401设置在未被所述防水处理部5覆盖的部位。
[0091]
[2]上述[1]中所述的电力电缆连接结构中,所述管状部件4一体地具有埋入到所述电缆保持体3中的埋入部41、与所述埋入部41连续形成的大径部421、以及外径比所述大径部421小的小径部422,在所述大径部421设置有所述接地线连接部401,在所述小径部422设置有多个所述屏蔽线连接部402。
[0092]
[3]上述[1]或[2]中所述的电力电缆连接结构中,所述管状部件4使所述中心导体11及所述绝缘层12穿过,并且容纳所述屏蔽层13及所述护套14的一部分,所述多根屏蔽线131在所述管状部件14的内侧从所述护套14导出,并且从所述护套14的外周面14a与所述管状部件4的内周面4a之间导出至所述管状部件4的外部。
[0093]
[4]上述[3]中所述的电力电缆连接结构中,在所述多根屏蔽线131的前端部安装有端子75,所述防水处理部5将从所述管状部件4导出的所述多根屏蔽线131与所述端子75一起覆盖,在所述屏蔽线连接部402形成有螺纹孔402a,该螺纹孔402a与用于连接所述端子75的螺栓76螺合。
[0094]
[5]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电缆连接结构中,在所述接地线连接部401形成有与用于连接设置在所述接地线74的接地端子742的螺栓77螺合的螺纹孔401a,该螺纹孔401a在所述管状部件4的外周面421a开口且不贯通所述管状部件4。
[0095]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以上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的范围所涉及的发明。另外,应该注意的是,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特征的全部组合不一定是用于解决发明课题的手段所必须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