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逆流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364502阅读:来源:国知局
中继端子13和二极管8和熔断器9。第一中继端子13和二极管8和熔断器9,配置在端子台3的内部。对端子台3的内部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0051]电磁铁组5配置在端子台3上。电磁铁组5通过第一螺钉73和第二螺钉74固定在端子台3的第一安装部331和第二安装部332。本实施方式中,将相对于端子台3配置电磁铁组5的方向称为上方,将其相反的方向称为下方。接点机构部4安装在电磁铁组5。接点机构部4配置在电磁铁组5的上方。
[0052]壳体6具有底面开口的大致箱状的形状。壳体6例如由具有透光性的树脂形成。壳体6的内部配置电磁铁组5和接点机构部4。壳体6安装在端子台3。详细来说,壳体6的开口边缘部的附近设置有卡止孔601。端子台3的侧面设置有卡止突起301。端子台3的卡止突起301与壳体6的卡止孔601卡止,由此壳体6安装于端子台3。此外,在端子台3的上表面设置沿着端子台3的短边方向的第一槽部302和第二槽部303。壳体6安装在端子台3,由此壳体6的开口边缘部配置在第一槽部302内和第二槽部303内。本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短边方向是指端子台3的短边方向。
[0053]图5为图2中的V-V截面图。图6为图2中的V1-VI截面图。如图5所示,电磁铁组5具有线圈51、卷轴52、核芯53、轭架(yoke)54。线圈51卷绕在卷轴52。核芯53插入卷轴52的中心孔。核芯53由铁等的磁性材料形成。核芯53的一端固定在轭架54。在核芯53的另一端设置有磁极部531。磁极部531从卷轴52的一个端部突出。磁极部531的外径比卷轴52的中心孔的内径大。磁极部531具有平坦的端面。
[0054]轭架54由磁性材料形成。轭架54具有弯曲的板状形状。详细来说,轭架54具有上面部541和侧面部542和底面部543。上面部541和底面部543通过侧面部542连接。上述的线圈51配置在上面部541和底面部543之间。核芯53固定在侧面部542。
[0055]如图6所示,接点机构部4具有可动接点部件41和固定接点部件42。可动接点部件41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轭架54摇动。固定接点部件42固定于轭架54。可动接点部件41具有衔铁43、可动接触片44和可动接触片支撑部45。衔铁43由磁性材料形成。衔铁43与核芯53的磁极部531相对配置。可动接触片44配置在轭架54的上方。可动接触片44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可动接触片44具有板状的形状。在可动接触片44的前端部设置可动接点441。
[0056]可动接触片支撑部45支撑可动接触片44。可动接触片支撑部45为树脂制,通过插入成型与可动接触片44 一体形成。衔铁43的上部固定在可动接触片支撑部45。衔铁43的下部与核芯53的磁极部531相对配置。衔铁4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轭架54摇动。如图5所示,在可动接触片支撑部45安装有复位弹簧46。复位弹簧46向着衔铁43离开磁极部531的方向对衔铁43施力。
[0057]固定接点部件42具有固定接触片47、固定接触片支撑部48和支撑台49。固定接触片47配置在可动接触片44的上方。固定接触片47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固定接触片47具有板状的形状。固定接触片47的前端部设置有固定接点471。固定接点471位于可动接点441的上方。
[0058]固定接触片支撑部48支撑固定接触片47。固定接触片支撑部48为树脂制。固定接触片47安装在固定接触片支撑部48的底面。在固定接触片支撑部48安装有第二中继端子14。上述的复位弹簧46,在衔铁43接触核芯53的磁极部531的状态下,被按压在固定接触片支撑部48的底面。第二中继端子14,通过未图示的引线,与可动接触片44连接。第二中继端子14安装在固定接触片支撑部48的上表面。
[0059]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防逆流装置1,设置有2个固定接触片47和2个第二中继端子14。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可动接触片44也设置有2个。即,本实施方式的防逆流装置1,具有2组的固定接触片47和可动接触片44。
[0060]支撑台49配置在固定接触片支撑部48的下方。支撑台49配置在可动接触片44的下方。支撑台49配置在轭架54的上方。支撑台49隔着绝缘片40安装在轭架54的上表面。如图5所示,支撑台49与固定接触片支撑部48 —起通过螺钉75安装在轭架54。支撑台49的上表面安装有接点支撑部491。接点支撑部491位于可动接点441的下方。在衔铁43从磁极部531离开的状态下,可动接点441与接点支撑部491接触。
[0061]接点机构部4的动作如下。线圈51流过的电流小于规定的动作阈值时,衔铁43为从磁极部531离开的状态。此时,可动接点441和固定接点471不接触,为电气隔断的状态(断路状态)。线圈51中流过动作阈值以上的电流时,电磁铁组5被励磁,由此在对抗复位弹簧46的施力的同时,衔铁43被引向磁极部531,衔铁43与磁极部531接触。此时,可动接点441和固定接点471接触,成为电连接的状态(连接状态)。线圈51中流动的电流成为规定的复位阈值以下时,衔铁43由于复位弹簧46的施力,从磁极部531离开。由此,可动接点441从固定接点471离开,由此接点机构部4返回断路状态。
[0062]接着,对端子台3的内部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7为表示端子台3的内部的结构的仰视图。图8和图9为表示端子台3的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端子台3的内部配置有输入端子11、输出端子12、第一中继端子13、熔断器9、连接部件10和二极管8。
[0063]输入端子11配置在端子台3的第一角部313。输出端子12配置在端子台3的第二角部323。第一角部313设置在第一侧部31。第二角部323设置在第二侧部32。第二角部323位于第一角部313的对角。因此,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在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隔开间隔配置。
[0064]第一中继端子13与输出端子12相邻配置。第一中继端子13在端子台3的短边方向与输出端子12并列。第一中继端子13配置在端子台3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
[0065]熔断器9配置在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熔断器9沿着长边方向配置。熔断器9在长边方向,配置在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并且在端子台3的短边方向,配置在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熔断器9配置在长边方向上的端子台3的中央部。熔断器9配置在端子台3的短边方向上的端子台3的中央部。熔断器9在长边方向与第一中继端子13并列配置。
[0066]端子台3具有第一管台(boss)部34和第二管台部35。在第一管台部34配置将上述的电磁铁组5固定在端子台3用的第一螺钉73。在第二管台部35配置将上述电磁铁组5固定在端子台3用的第二螺钉74。第一管台部34和第二管台部35在长边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第一管台部34和第二管台部35在端子台3的短边方向隔开间隔配置。
[0067]熔断器9配置在第一管台部34和第二管台部35之间。熔断器9比长边方向上的第一管台部34和第二管台部35之间的距离长。长边方向上,熔断器9比二极管8长。
[0068]熔断器9具有熔断器主体91、第一引线92和第二引线93。熔断器主体91具有大致筒状的形状。熔断器主体91具有第一管口部94和第二管口部95和玻璃管部96。第一管口部94,在长边方向,与输出端子12相比配置在更靠近输入端子11的位置。第二管口部95,在长边方向,与输入端子11相比配置在更靠近输出端子12的位置。玻璃管部96配置在第一管口部94和第二管口部95之间。
[0069]第一引线92和第二引线93,从熔断器主体91突出。第一引线92从第一管口部94向着与熔断器主体91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第二引线93从第二管口部95向着与熔断器主体91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第一引线92和第二引线93,从熔断器主体91向着相同的方向突出。详细来说,第一引线92和第二引线93,在端子台3的短边方向,向着输入端子11侧从熔断器主体91突出。
[0070]第一引线92与输入端子11连接。图10为输入端子11的放大图。输入端子11具有端子主体111和连接部112。端子主体111具有板状的形状。在端子主体111设置有上述第一连接螺钉71螺合的螺钉孔113。连接部112,从端子主体111突出。连接部112具有第一连接孔114和第二连接孔115和第三连接孔116。第一连接孔114和第二连接孔115通过狭缝117连接。狭缝117从连接部112的前端在连接部112的长边方向延伸。第一连接孔114位于连接部112的前端和第二连接孔115之间。第三连接孔116位于狭缝117和端子主体111之间。
[0071]如图7所示,第一引线92插入第一连接孔114。第一引线92压入狭缝117,由此,与第一连接孔114嵌合。第一引线92焊接在输入端子11的连接部112。由此,第一引线92连接输入端子11。这样,熔断器9不经由基板而与输入端子11连接。
[0072]输出端子12和第一中继端子13是与输入端子11相同的形状。因此,附图中,与输出端子12的结构对应的输出端子12和第一中继端子13的结构付以相同的符号。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