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逆流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364502阅读:来源:国知局
[0073]连接部件10连接熔断器9和线圈51。连接部件10具有细长的板状的形状。连接部件10具有第一连接端部101和第二连接端部102。在第一连接端部101设置有狭缝103。上述熔断器9的第二引线93被压入第一连接端部101的狭缝103,由此与第一连接端部101的狭缝103嵌合。第二引线93焊接在第一连接端部101。由此,第二引线93连接第一连接端部101。如此,熔断器9不经由基板而与连接部件10连接。
[0074]在第二连接端部102设置有狭缝104。图11为端子台3的仰视图。如图11所示,在端子台3设置有线圈51的第一引出线511 (参照图6)通过的贯通孔333。如图7所示,线圈51的第一引出线511被压入第二连接端部102的狭缝104,由此,与第二连接端部102的狭缝104嵌合。第一引出线511焊接在第二连接端部102。由此,第一引出线511连接于第二连接端部102。
[0075]第一连接端部101和第二连接端部102,之间夹着熔断器9相互配置在相反侧。因此,仰视图中,连接部件10与熔断器9交叉配置。详细来说,第一连接端部101位于第一引线92和第二引线93相对于熔断器主体91突出的方向。第二连接端部102位于与第一引线92和第二引线93相对于熔断器主体91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0076]第一连接端部101,在长边方向,与输入端子11相比配置在更靠近输出端子12的位置。第一连接端部101,在端子台3的短边方向,与输出端子12相比配置在更靠近输入端子11的位置。第二连接端部102,在长边方向,与输出端子12相比配置在更靠近输入端子11的位置。第二连接端部102,在端子台3的短边方向,与输入端子11相比配置在更靠近输出端子12的位置。
[0077]连接部件10,在仰视图中,与第二管口部95交叉配置。从第二管口部95突出的第二引线93,在第一连接端部101与连接部件10连接。因此,连接部件10,在仰视图中,以与连接部件10同极的第二管口部95交叉的方式配置。此外,在仰视图中,连接部件10按照通过第一管台部34和第二管台部35之间的方式配置。如图9所示,连接部件10具有按跨过熔断器9的方式在上下方向弯曲的形状。
[0078]如图11所示,在端子台3设置有线圈51的第二引出线512通过的贯通孔334。线圈51的第二引出线512插入第一中继端子13的第二连接孔115中。第二引出线512焊接在第一中继端子13。由此,第二引出线512与第一中继端子13连接。
[0079]在第一中继端子13连接有中继引线131。如图11所示,在端子台3设置有中继引线131通过的贯通孔335。中继引线131插入第一中继端子13的第三连接孔116。中继引线131焊接在第一中继端子13。由此,第二引出线512连接在第一中继端子13。中继引线131连接在上述第二中继端子14。
[0080]如图1所示,在上述的固定接触片47连接有输出引线121。如图11所示,在端子台3设置有输出引线121通过的贯通孔336。输出引线121插入输出端子12的第二连接孔115。输出引线121焊接在输出端子12。由此,输出引线121与输出端子12连接。
[0081]此外,在第一中继端子13和输出端子12连接着二极管8。二极管8具有二极管主体81和第一二极管引线82和第二二极管引线83。第一二极管引线82在二极管主体81的轴线方向的一方从二极管主体81突出。第二二极管引线83在二极管主体81的轴线方向的另一方,从二极管主体81突出。
[0082]第一二极管引线82被压入第一中继端子13的狭缝117,与第一中继端子13的第一连接孔114嵌合。第一二极管引线82焊接在第一中继端子13。由此,第一二极管引线82与第一中继端子13的第一连接孔114连接。第二二极管引线83被压入输出端子12的狭缝117,与输出端子12的第一连接孔114嵌合。第二二极管引线83焊接在输出端子12。由此,第二二极管引线83与输出端子12的第一连接孔114连接。
[0083]二极管8,在长边方向,配置在熔断器9和输出端子12之间,并且在短边方向,配置在熔断器9和输出端子12之间。二极管8在短边方向,配置在第一中继端子13和输出端子12之间。二极管8在长边方向,配置在第二管台部35和输出端子12之间。如图11所示,在端子台3设置有支撑二极管8的二极管支撑肋309。
[0084]如图11所示,端子台3具有第一横支撑肋304和第二横支撑肋305和第三横支撑肋306。第一横支撑肋304和第二横支撑肋305和第三横支撑肋306,与熔断器9相对配置。第一横支撑肋304和第二横支撑肋305和第三横支撑肋306从熔断器9的侧边支撑熔断器9。
[0085]第一横支撑肋304和第二横支撑肋305相互相对配置。熔断器9配置在第一横支撑肋304和第二横支撑肋305之间。详细来说,第一管口部94配置在第一横支撑肋304和第二横支撑肋305之间。
[0086]第三横支撑肋306与第二管台部35相对配置。熔断器9配置在第三横支撑肋306和第二管台部35之间。详细来说,第二管口部95配置在第三横支撑肋306和第二管台部35之间。
[0087]端子台3具有第一上支撑肋307和第二上支撑肋308。第一上支撑肋307位于熔断器9的一侧。第二上支撑肋308位于熔断器9的另一侧。第一上支撑肋307和第二上支撑肋308与连接部件10相对配置。第一上支撑肋307和第二上支撑肋308在连接部件10的上方支撑连接部件10。
[0088]图12为基座2的俯视图。图12中,熔断器9和连接部件10的位置用双点划线表示。如图12所示,基座2具有第一下熔断器支撑肋203和第二下熔断器支撑肋204。第一下熔断器支撑肋203位于第一管口部94的下方。第一下熔断器支撑肋203与第一管口部94相对配置。第一下熔断器支撑肋203支撑第一管口部94。第二下熔断器支撑肋204位于第二管口部95的下方。第二下熔断器支撑肋204与第二管口部95相对配置。第二下熔断器支撑肋204支撑第二管口部95。
[0089]基座2具有第一下支撑肋205和第二下支撑肋206。第一下支撑肋205位于第一上支撑肋307的下方。第二下支撑肋206位于第二上支撑肋308的下方。第一下支撑肋205和第二下支撑肋206在连接部件10的下方,支撑连接部件10。
[0090]基座2具有第一管台盖部207和第二管台盖部208。第一管台盖部207位于第一管台部34的下方。第一管台盖部207从下方覆盖第一管台部34。第二管台盖部208位于第二管台部35的下方。第二管台盖部208从下方覆盖第二管台部35。
[0091]熔断器9配置在第一管台盖部207和第二管台盖部208之间。此外,连接部件10以通过第一管台盖部207和第二管台盖部208之间的方式而被配置。
[0092]图13为表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防逆流装置I的太阳光发电系统100的结构的示意图。太阳光发电系统100具备太阳能电池200和蓄电池300和防逆流装置I。太阳能电池200连接防逆流装置I的输入端子11。蓄电池300连接防逆流装置I的输出端子12。此夕卜,通过上述的防逆流装置I的结构,如图13所示,构成连接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的电路15。
[0093]该电路15中,在输入端子11和输出端子12之间配置二极管8。二极管8容许从输入端子11向输出端子12的电流的流动,限制从输出端子12向输入端子11的电流的流动。输入端子11和二极管8串联配置线圈51。接点机构部4与二极管8并联连接。熔断器9配置在输入端子11和线圈51之间,与二极管8串联连接。图13中,线圈51配置在输入端子11和二极管8之间,但线圈51也可以配置在二极管8和输出端子12之间。
[0094]图14为表示太阳光发电系统100中防逆流装置I的动作的时间图。图14(A)表示防逆流装置I中流过的电流值的变化。图14(B)表示防逆流装置I中接点机构部4的状态的变化。
[0095]太阳光发电系统100中,太阳能电池200发电,则电流通过输入端子11流向线圈51。太阳光弱,线圈51中流过的电流值小于规定的动作阈值I_thl(例如,3A)时(从时刻t0到时刻tl),电磁铁组5不会励磁。因此,接点机构部4维持在断路状态(OFF)。因此,从太阳能电池200供给的电流通过二极管8对蓄电池300充电。此外,太阳能电池200的发电量小,蓄电池300的电压超过太阳能电池200的电压的情况下,有可能从蓄电池300向太阳能电池200进行电流逆流,但是,因为接点机构部4处于断路状态,通过二极管8可以阻止电流的逆流。由此,能够防止太阳能电池200中流入逆电流,能够防止太阳能电池200的损伤。
[0096]另一方面,太阳光强,线圈51中流过的电流值在动作阈值I_thl以上(时刻tl),则电磁铁组5励磁,接点机构部4从断路状态(OFF)切换为连接状态(ON)。因此,从太阳能电池200供给的电流,绕过二极管8,通过电阻值少的接点机构部4对蓄电池300充电。因此,太阳能电池200的发电量大的情况下,二极管8中不会流过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