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452021阅读:645来源:国知局
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以非接触方式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的送电装置和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的受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如日本特开2013-154815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14615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146148号公报、日本特开2013-110822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3-126327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已知有使用以非接触方式输送接受电力的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电力传输系统。在日本特开2014-011939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4-011332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构成:具有线圈单元和与线圈连接的电容器,并将电容器和线圈单元收容在相同的框体中,所述线圈单元包含铁氧体和线圈。

【发明内容】

[0003]根据上述在先技术文献的构成,在送电装置中,除了电容器和线圈单元以外,需要另外设置高频电源等。因此,对充电站的管理方来说,不仅需要设置送电装置,还需要设置高频电源。
[0004]在日本特开2014-011939号公报所记载的送电装置中,将电容器配置于与线圈单元相邻的位置。与该搭载方法同样地,当将高频电源等外围设备配置在线圈单元的周围时,框体在水平方向上变大,设置面积变大。
[0005]另一方面,如果仅将外围设备配置于线圈单元的下表面侧,则与配置于线圈单元的周围的电容器相比,线圈单元的高度变高,成为线圈单元向上方大大突出的状态。在线圈单元的上表面向上方相对突出的状态下,当车辆驾于送电装置时,从车轮向线圈单元施加大的载重。线圈单元包含铁氧体芯,并被施加了大的载重,由此会产生损伤这样的问题。
[0006]在受电装置中,在线圈单元与配置于周围的设备相比向下方大大突出的状态的情况下,在受电装置与地面的凹凸(例如道口)、地面上的掉落物以及其他障碍物接触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线圈单元损伤这样的问题。
[0007]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抑制将外围设备容纳于一个框体的情况下的大型化,并且抑制了在从车辆的车轮等施加了外力时线圈单元损伤。
[0008]在该送电装置中,在将上述送电单元和上述电源单元载置在上述框体的底面的状态下,上述电源单元包含配置于上述送电单元周围的第一设备和配置于上述送电单元与上述框体的上述底面之间的第二设备,上述第一设备距上述框体的上述底面的高度比上述第二设备距上述底面的高度高。
[0009]根据该送电装置,送电单元的上表面与位于送电单元周围的第一设备的上表面的高度近似,能够抑制送电单元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由此,能够抑制在被车轮踩踏时向送电单元施加大的载重。进而,通过送电单元的下表面配置第二设备,并且增大配置于送电单元周围的第一设备的高度,减少第一设备的设置面积,由此能抑制送电装置整体的设置面积变大。
[0010]在该受电装置中,在将上述受电单元和上述设备单元载置在上述框体的底面的状态下,上述设备单元包含配置于上述受电单元周围的第一设备和配置于上述受电单元与上述框体的上述底面之间的第二设备,上述第一设备距上述框体的上述底面的高度比上述第二设备距上述框体的上述底面的高度高。
[0011]根据该受电装置,能抑制受电单元与位于受电单元周围的第一设备相比向下方大大突出。由此,即使受电装置与地面干涉,也能抑制向受电单元施加大的载重。进而,在受电单元的下表面配置第二设备,并且增大配置于受电单元周围的第一设备的高度,减少第一设备的设置面积,由此能抑制受电装置整体的设置面积变大。
[0012]根据与附图关联理解的与本发明相关的接下来的详细说明,可以清楚本发明的以上所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电力传输系统的图。
[0014]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采用了螺旋型线圈的送电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0015]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采用了卷绕型线圈的送电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0016]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的送电装置的电源单元的各种设备配置的图。
[0017]图5是图2中V-V线向视剖视图。
[0018]图6是相关技术中的与图2中V-V线向视对应的剖视图。
[0019]图7是表示送电装置的卷绕型线圈中的磁通方向的图。
[0020]图8是图7中的VII1-VIII线向视剖面图。
[0021]图9是表示变更了送电装置的卷绕型线圈的配置的情况下的磁通方向的图。
[0022]图10是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装置的俯视图。
[0023]图11是图10中X1-XI线向视剖面图。
[0024]图12是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装置的其他方式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0025]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采用了螺旋型线圈的受电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0026]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采用了卷绕型线圈的受电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参照附图并说明基于本发明的一例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个数、量等的情况下,除了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本发明的范围不一定限定于该个数、量等。对于同一部件、等同的部件,有时标注同一参照标号且不反复进行重复的说明。从当初就预定对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进行适当组合而使用。在图中,并不记载实际的尺寸比率,为了容易理解构造,使一部分比例不同进行记载。
[0028]以下主要示出的设置于设备侧(停车场等)的送电装置的构成也可应用于载置于车辆侧的受电装置。在送电装置中,底面侧是指设备(地面)侧,表面侧是指受电装置(车辆)侧。另一方面,在受电装置中,底面侧是指车辆侧,表面侧是指送电装置(地面)侦U。
[0029]在以下使用的各图中,图中的箭头F表示的方向表示车辆的进入方向和行进方向(也包含后退),图中的箭头W表示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
[0030][实施方式I]
[0031](电力传输系统1000)
[0032]参照图1,说明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系统1000。电力传输系统1000具备搭载于电动车辆100的受电装置10和设置于停车场等设备侧的送电装置50。电动车辆100包含受电装置10和车辆主体105。
[0033](受电装置10)
[0034]受电装置10包含受电单元200和设置于受电单元200与作为蓄电装置的电池150之间的设备单元110,所述蓄电装置存储通过受电单元200接受到的电力。受电单元200具有受电线圈250和板状的铁氧体芯260。如后所述,作为受电线圈250,可以是螺旋型线圈(参照图2)和卷绕型线圈(参照图3)中的任一个。在图1中,图示了螺旋型的受电线圈250。设备单元110具有电容器120、整流器130以及DC/DC转换器140等。在图示中,受电线圈250和电容器220串联连接,它们也可以并联连接。
[0035]车辆主体105包含与设备单元110的DC/DC转换器140连接的电池150、功率控制单元160、马达单元170以及通信部180等。
[0036]适当设定受电线圈250的匝数以使得:受电线圈250与后述的送电线圈450之间的距离、表示受电线圈250与送电线圈450的共振强度的Q值(例如Q彡100)以及表示其耦合度的耦合系数K等变大。受电线圈250与整流器130连接。整流器130将从受电单元200供给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并向DC/DC转换器140供给。
[0037](送电装置50)
[0038]送电装置50包含送电单元400和电源单元300。送电单元400具有送电线圈450和板状的铁氧体芯460。作为送电线圈450,可以是螺旋型线圈(参照图2)和卷绕型线圈(参照图3)中的任一个。在图1中,图示了螺旋型的送电线圈450。电源单元300具备电容器420、高频电力装置310、送电E⑶320以及通信部322。使用插座插头340等与外部的交流电源330可装卸地连接。在图示中,送电线圈450和电容器420串联连接,但它们也可以并联连接。
[0039]高频电力装置310将从交流电源330接受的电力转换为高频电力,并将转换后的高频电力向送电线圈450供给。送电线圈450利用电磁感应,以非接触方式向受电单元200的受电线圈250输送电力。
[0040](送电装置50的详细情况)
[0041]参照图2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50的详细构成。图2是表示送电线圈采用了螺旋型线圈的送电装置50的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