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件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9493897阅读:来源:国知局
72和第二感测电极241之间的部分。此第三泡沫部分267和第二感测电极241形成第二电极组件301。第四泡沫部分268为第二泡沫块261的大体布置在外壳25的上半壳10与第二感测电极241之间的部分。在图5a和5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泡沫部分267和第四泡沫部分268为一体形成的单个元件。另选地,它们可为独立元件,如图6a和6b所示。
[0109]第四泡沫部分268为弹性的,使得第二电极组件301可相对于外壳25移动。当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闭合时,第三泡沫部分267的一部分和第二感测电极241的中部区段被导体组件72朝上半壳20推压,使得第三泡沫部分267和第二感测电极241变形。这示于图5b中。
[0110]第二电极组件301的第三泡沫部分267可至少部分地围绕导体组件72适形。第二电极组件301具有用于机械接触导体组件72的接触表面251。
[0111]在图4、5a、和5b所示的实施例中,电绝缘、弹性的第四泡沫部分268形成推压装置。其在闭合件2闭合时相对于外壳25朝导体组件72推压第二电极组件301。通过朝导体组件72推压第二电极组件301,在第二电极组件301的接触表面251与导体组件72的外表面105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机械表面接触。第二电极组件301与导体组件72的导体80的外表面105之间的此类紧密表面接触降低了在第二电极组件301和导体80之间具有气阱的概率,由此降低了在第二感测电极241和导体组件72的导体80之间产生局部放电的风险。
[0112]第二感测电极241可用于按照与上文针对第一感测电极240所述相同的方式来感测导体80的电压,即,第二感测电极241可操作为感测电容器的第一电容器电极,所述感测电容器还包括作为第二电容器电极的导体组件72的导体80和作为电介质的第三泡沫部分267。可使用上文描述的相同分压器技术来感测导体80相对电接地的电压。
[0113]如同在第一闭合件I中,导线180电连接第一分压电容器(即,由第一感测电极140、导体80、和绝缘层90形成的感测电容器)与闭合件2外部的第二分压电容器。将导线180的末端部分焊接到第一感测电极240,使得其机械连接并且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240。将导线180引导到闭合件2的外部,并且进一步地引导到其上布置有第二分压电容器的PCB。感测电容器的第一感测电极240的电势由此可在PCB上获得。电接地可通过以下方式在PCB上的接地触点处获得:将PCB的接地触点与保持在闭合件2外部的导体组件72附近的电接地处的元件电连接。第一感测电极240和PCB的接地触点之间的电压因此与导体80相对于电接地的电势(即,电压)成比例。通过应用特别是考虑电介质的特性的合适的校准因子,可确定导体80相对于电接地的电压。
[0114]在某些另选的实施例中,PCB布置在闭合件2的内部。如果PCB布置在闭合件2的内部,则PCB可通过导线180或通过PCB上的电触点与第一感测电极240之间的直接机械接触来与第一感测电极240电连接。
[0115]不同于第一闭合件I,第二闭合件2的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极240,241在闭合件2闭合时不彼此机械接触。然而,第一感测电极240和第二感测电极241彼此电连接。这增加了组合感测电极的有效面积,继而增加了其电容。较大的电容提供较强的信号和较低的信噪比,这改善电压感测的精确性。连接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极240,241可通过连接到第二感测电极241 (其电连接到PCB(未示出)或第一导线180)的另外的第二导线181来实现。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极240,241之间的电连接可在PCB上或在别处建立。一般来讲,此电连接可为可切换的,使得在第一时间,电连接存在,而在稍后时间,电连接不存在,反之亦然。一般来讲,当第二感测电极241未电连接到第一感测电极240时,第二感测电极241可用于与第一感测电极240无关的其他目的,例如,用于能量获取或用于感测导体80的电压,以便提供第二感测值。
[0116]图4和5a的第二闭合件2的另一横截面示于图5b中。闭合件2被示为处于闭合状态,其中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 (即,围绕汇流条)闭合,并且其中外壳25的上半壳10和下半壳20彼此接合。半壳10,20的相应锁定装置135彼此接合,以将闭合件2保持在闭合状态。第二泡沫部分266相对于外壳25的下半壳20朝导体组件72推压第一电极组件300。这在第一电极组件300的接触表面250和导体组件72的外表面105之间建立机械表面接触。相似地,第四泡沫部分268相对于外壳25的上半壳10朝导体组件72推压第二电极组件301。这在第二电极组件301的接触表面251和导体组件72的外表面105之间建立机械表面接触。
[0117]第一电极组件300和导体组件72之间的机械表面接触通过可适形的第一电极组件300的接触表面250得到进一步地增强。第一电极组件300的与接触表面250相邻定位的部分包括接触表面250,并且该部分为可适形的。这同样适用于第二电极组件301及其接触表面251。
[0118]在距汇流条271的特定距离处,第一接触表面250和第二接触表面251彼此机械接触。当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300,301朝导体组件72并且由此朝彼此推压时,该机械接触为紧密的。紧密接触有助于避免电极组件300,301之间的气隙。然而,在邻近导体组件72的位置处,电极组件300,301彼此不机械接触,并且形成间隙170。为了降低在邻近间隙170的位置处放电的风险,利用电绝缘油脂覆盖导体组件72的外表面105。此油脂在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闭合时填充间隙170,并且由此降低局部放电的风险。
[0119]上文或下文所述的闭合件中的每一个可为可再进入闭合件,如上文针对第一闭合件I所述。
[0120]第二闭合件2可接收导体组件72,诸如大体具有不同外部尺寸或不同形状横截面的汇流条。这归因于推压装置266的存在,所述推压装置适于朝导体组件72推压第一电极组件300或第一电极组件300的可移动部分。其将第一电极组件300或第一电极组件300的可移动部分推压得足够远,以在第一电极组件200与导体组件71的外表面105之间建立机械表面接触。对于具有不同外部尺寸或不同形状横截面的导体组件72而言,图4、5a和5b所示的闭合件2的第一电极组件300具有可适形部分和可适形接触表面250的事实在第一电极组件300与导体组件72的外表面105之间提供改善的表面接触。
[0121]第三闭合件3以横截面示于图6a和6b中。第三闭合件3与图5a和5b所示的第二闭合件2相同,除了与相应电极组件分开的推压装置、以及屏蔽层的存在。
[0122]图6a示出了处于打开状态的第三闭合件3,该第三闭合件围绕与图4、5a和5b所示的汇流条相同的导体组件72布置。在外壳25的外表面380上利用导电金属来涂覆外壳25的上半壳10和下半壳20。该涂层形成屏蔽层390以在第一感测电极240和闭合件3的外部之间提供电磁屏蔽。当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闭合时,屏蔽层390包封第一感测电极340和导体80。上半壳10上的屏蔽层390和下半壳20上的屏蔽层390彼此不电连接,但为了较好的屏蔽,它们可彼此电连接。
[0123]下半壳20中的第一感测电极340布置在第一泡沫元件365和第二泡沫元件366之间。泡沫元件365,366为弹性的和电绝缘的。当闭合件3的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闭合时,第一泡沫元件365布置在第一感测电极340和导体组件72的导体80之间。第一泡沫元件365形成相对于导体80的中心布置在第一感测电极340的径向内侧的电绝缘层。其可操作为感测电容器的电介质,所述感测电容器还包括作为第一电容器电极的第一感测电极340和作为第二电容器电极的导体80。感测电容器可用于电容分压器中,以感测导体80的电压,如上文针对第一闭合件I所述。
[0124]第一感测电极340与第二闭合件的第一感测电极240相同。其附接到第一泡沫元件365。第一泡沫元件365和第一感测电极340形成第一电极组件400。第一电极组件400具有用于机械接触导体80的外表面105的接触表面350。第一电极组件400布置在外壳25内部。其可相对于外壳25移动,因为第一泡沫元件365为弹性的。因为第一泡沫元件365为弹性的,因此当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闭合时,可朝下半壳20的内表面推压第一电极组件400,如图6b所示。
[0125]第二泡沫元件366为独立于第一泡沫元件365的元件。其由不同于第一泡沫元件365的泡沫材料制成。第二泡沫元件366为推压装置,该推压装置可在闭合件3接收导体组件72并且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闭合时相对于外壳25的下半壳20朝汇流条或大体朝导体组件72推压第一电极组件400。因此,第二泡沫元件366在第一电极400的接触表面350与导体组件72的外表面之间建立机械表面接触。推压装置(S卩,第二泡沫元件366)为弹性的。在外壳25内部,第二泡沫元件366粘性地附接到下半壳20。另选地,其可不附接到下半壳20,而是松散地布置在下半壳20内部,使得其可易于从外壳25移除。第二泡沫元件366也粘性地附接到第一电极组件400。这允许第一电极组件400和第二泡沫元件366在闭合件3打开时一起从外壳25移除。另选地,第二泡沫元件366可接触第一电极组件400而不附接到其,使得这两个元件可在闭合件3打开时顺序地从外壳25移除。
[0126]上半壳10包含第二感测电极341、第三泡沫元件367和第四泡沫元件368。第二感测电极341和第三泡沫元件367形成第二电极组件401。第四泡沫元件368粘性地附接到上半壳10和第二电极组件401。第四泡沫元件368为推压装置,该推压装置可在闭合件3接收导体组件72并且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闭合时相对于外壳25的上半壳10朝导体组件72推压第二电极组件401。因此,第四泡沫元件368在第二电极组件401的接触表面351和导体组件72的外表面105之间建立机械表面接触。
[0127]第四泡沫元件368为独立于第三泡沫元件367的元件。其由不同于第三泡沫元件367的泡沫材料制成。第四泡沫元件368粘性地附接到上半壳10。另选地,其可未附接到上半壳10,而是松散地布置在上半壳10内部,使得其可易于从外壳25移除。第四泡沫元件368也粘性地附接到第二电极组件401。这允许第二电极组件401和第四泡沫元件368在闭合件3打开时一起从外壳25移除。另选地,第四泡沫元件368可接触第二电极组件401而不附接到其,使得这两个元件可在闭合件3打开时顺序地从外壳25移除。
[0128]第二电极组件401包括接触表面351以用于在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闭合时机械接触导体组件72。第三闭合件3中的元件的布置和功能与第二闭合件2中的对应元件的布置和功能相同。另外在第三闭合件中,第一感测电极和第二感测电极340,341优选地彼此电连接。图5a和5b的上下文中提及的PCB也可存在于图6a和6b的实施例中。PCB可布置在闭合件3的内部或外部。
[0129]图6b以横截面示出了处于闭合状态的图6a的第三闭合件3,其中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 (S卩,围绕汇流条)闭合。在图6a和6b所示的实施例中,导体组件72为汇流条。第一电极组件400的接触表面350和第二电极组件401的接触表面351围绕导体组件72适形,这改善了相应电极组件400,401和导体组件72之间的表面接触。在距导体组件72的特定距离处,接触表面350,351彼此机械接触。当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400,401朝导体组件72并且由此朝彼此推压时,该机械接触为紧密的。紧密接触有助于避免电极组件400,401之间的气隙。然而,在邻近导体组件72的位置处,电极组件400,401彼此不机械接触,并且形成间隙170。如此前所述,为了降低在邻近间隙170的位置处放电的风险,利用电绝缘油脂覆盖导体组件72的外表面105。此油脂在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闭合时填充间隙170,并且由此降低局部放电的风险。
[0130]上述闭合件1,2,3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感测电极140,240, 340和第二感测电极141,241,341。然而,对于感测导体80的电压而言,第二感测电极141,241,341并非必需的。对于感测导体组件71,72的导体80的电压而言,第二电极组件201,301, 401也并非必需的。然而,第二电极组件201,301,401和第二感测电极141,241,341的存在可提高电压感测的精确性。
[0131]第四闭合件4以横截面示于图7a和7b中。第四闭合件4与图6a和6b的第三闭合件3相同,不同的是附加的包封元件。如图7a所示,第一电极组件500包括第一导电包封元件410。第一包封元件410包括第一电极组件500的接触表面450,该接触表面用于机械连接和电连接导体组件72的导体80。在图7a和7b所示的实施例中,导体组件72为汇流条。如图7b所示,当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闭合时,第一包封元件410与导体80电接触和机械接触,并且由此形成导体80的延伸部,S卩,导体延伸部410。在此实施例中,用于感测导体80的电压的感测电容器包括作为第一电容器电极的第一感测电极340、作为第二电容器电极的具有导体延伸部410的导体80、和作为电介质的第一泡沫元件365。包括第一包封元件410的第一电极组件500可相对于外壳25移动。当外壳25围绕导体组件72闭合时,第二泡沫元件366朝导体组件72推压第一电极组件500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