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96751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输出端子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之间的当前连接关系;基于预先设定的输入端子与PWM脉冲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据所述当前连接关系调整PWM脉冲的输出顺序。本申请中变频驱动控制器中输出PWM脉冲的顺序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随着当前连接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即使在光纤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出端子连接错误的情况下,变频驱动控制器也可使控制PWM脉冲输出至正确的输出端子,从而避免换流器出现故障。
【专利说明】
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换流器为进行交、直流转换的设备,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经常使用。如图1所示,换流器主要包括变频驱动控制器11、整流模块12与整流模块12相连的第一模块驱动器13和充电回路14、逆变模块15以及与逆变模块15相连的第二模块驱动器16和电机17。变频驱动控制器11与第一模块驱动器13和第二模块驱动器16相连。
[0003]变频驱动控制器11可以分别向第一模块驱动器13和第二模块驱动器16输出PWM(Pulse-ffidth Modulat1n,脉冲宽度调制)脉冲。第一模块驱动器13可以将PffM脉冲输出至整流模块12,以便整流模块12可以实现将交流信号整流为直流信号的目的。第二驱动器16可以将PWM脉冲输出至逆变模块15,逆变模块15实现将直流信号逆变为交流信号的目的,进而再输出交流信号至电机17。
[0004]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变频驱动控制器11与第一模块驱动器13之间有多条光纤,变频驱动控制器11与第二模块驱动器16之间也有多条光纤,所以组建换流器时需要在变频驱动控制器11与第一模块驱动器13之间,以及变频驱动控制器11与第二模块驱动器16之间插接光纤。由于现有技术中变频驱动控制器11内软件程序按预设顺序输出各个PWM脉冲,所以,在插接光纤时也应该按预设顺序将光纤插接至模块驱动器对应的输入端子。一旦插接顺序错误,则整个换流器无法正常工作,甚至会损坏换流器。
[0005]例如,以第一模块驱动器13为例,假设变频驱动控制器11与第一模块驱动器13之间具有3条光纤,分别以光纤1、光纤2和光纤3命名。正常情况下,光纤I应该与第一模块驱动器13的输入端子I相连、光纤2应该与输入端子2相连,且光纤3应该与输入端子3相连,这样,可以使得变频驱动控制器11将PffMl经光纤I至输入端子I,PWM2经光纤2至输入端子2,PWM3经光纤3至输入端子3。
[0006]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变频驱动控制器11不会改变PWM脉冲的输出顺序,若光纤与第一模块驱动器13的输入端子插接错误(例如,光纤I与输入端子2相连,光纤2与输入端子3相连,而光纤3与输入端子I相连),这样会使得变频驱动控制器11的PWM脉冲输出至不正确的输入端子,进而造成换流器出现故障。
[0007]因此,现在需要一种方案,即便在光纤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连接错误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PWM脉冲输出至正确的输入端子,以免换流器出现故障。

【发明内容】

[0008]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及装置,本申请可以在光纤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连接错误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PWM脉冲输出至正确的输入端子,避免换流器出现故障。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手段:
[0010]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包括:
[0011]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输出端子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之间的当前连接关系;
[0012]基于预先设定的输入端子与PWM脉冲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据所述当前连接关系调整PffM脉冲的输出顺序。
[0013]优选的,所述模块驱动器包括第一模块驱动器和/或第二模块驱动器,则所述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输出端子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之间的当前连接关系,包括:
[0014]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和/或,
[0015]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0016]优选的,所述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包括:
[0017]在电网电压处于峰值的情况下,分别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在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的过程中,分别获取与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对应的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将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对应的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确定为本次的操作数据;
[0018]在至少三个不同的电网电压峰值重复执行上述步骤;
[0019]基于每次的操作数据和预设整流模块策略,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0020]优选的,所述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包括:
[0021]在电网电压处于R相正峰值、R相负峰值、S相正峰值、S相负峰值、T相正峰值和T相负峰值的情况下,分别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并获取与6个峰值对应的六次操作数据;
[0022]基于六次操作数据和第一预设整流模块策略确定第一连接关系。
[0023]优选的,所述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包括:
[0024]在电网电压处于某相正峰值、负峰值以及另一相正峰值/负峰值的情况下,分别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分别获取三个峰值对应的三次操作数据;
[0025]基于三次操作数据、第一预设整流模块策略和第二预设整流模块策略确定第一连接关系。
[0026]优选的,所述第一预设整流模块策略为在电网电压处于某相正峰值/负峰值的情况下,若检测到向一个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的过程中,该输出端子对应的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均非零,且,该相电流等于另外两相电流的和值的相反数,则确定该输出端子连接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中该相的上管/下管;
[0027]所述第二预设整流模块策略为在电网电压处于某相正峰值/负峰值的情况下,若检测到向一个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的过程中,在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中有两相电流非零,且,两相电流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则确定该端子为其它相的上管/下管。
[0028]优选的,所述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包括:
[0029]在第二类输出端子中确定一个输出端子作为固定端子,并在第二类输出端子的剩余输出端子中随机选择一个输出端子作为流动端子;
[0030]向固定端子与流动端子共同输出PffM脉冲,并使能与整流模块相连的充电继电器,并获取母线电压、U相输入电流、V相输入电流、U相输出电流和V相输出电流,将母线电压、U相输入电流、V相输入电流、U相输出电流和V相输出电流确定为操作数据;
[0031]重新在第二类输出端子的剩余输出端子中随机选择一个输出端子作为流动端子,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到没有剩余输出端子;
[0032]基于多次操作数据,按预设逆变模块策略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与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0033]优选的,预设逆变模块策略包括:
[0034]若母线电压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两个端子均连接逆变电路中的上管或下管;
[0035]若母线电压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两个端子均连接逆变电路中不同桥臂的上管或下管;若某相电流为正,则确定两个端子中存在该相的上管,若某相电流为负,则确定两个端子中存在该相的下管;
[0036]若母线电压为零、且输出电流为零且输入侧电流非零,则确定两个端子为同桥臂的上管和下管。
[0037]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装置,包括:
[0038]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输出端子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之间的当前连接关系;
[0039]调整单元,用于基于预先设定的输入端子与PffM脉冲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据所述当前连接关系调整PWM脉冲的输出顺序。
[0040]优选的,所述模块驱动器包括第一模块驱动器和/或第二模块驱动器,则所述确定单元,包括:
[0041]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和/或,
[0042]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0043]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可以看出,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4]本申请提供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本申请变频驱动控制器可以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与模块驱动器之间的当前连接关系,从而可以根据当前连接关系以及预先存储的输入端子与PWM脉冲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调整自身输出PWM脉冲顺序。
[0045]S卩,本申请中变频驱动控制器中输出PffM脉冲的顺序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随着当前连接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即使在光纤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出端子连接错误的情况下,变频驱动控制器也可使控制PWM脉冲输出至正确的输出端子,从而避免换流器出现故障。
【附图说明】
[004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7]图1为换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49]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换流器中第一模块驱动器与变频驱动控制器的错乱排列顺序;
[0050]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换流器中第二模块驱动器与变频驱动控制器的错乱排列顺序;
[0051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变频驱动控制器调整后的PffM输出顺序;
[0052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变频驱动控制器调整后的PffM输出顺序;
[0053]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整流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0054]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55]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网的三相电的波形图;
[0056]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57]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58]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0059]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逆变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0060]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61]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2]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6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本实施例应用于变频驱动控制器。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64]步骤S201: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输出端子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之间的当前连接关系。
[0065]由于变频驱动控制器的输出端子与模块驱动控制器的输入端子的连接关系,决定变频驱动控制器中PWM脉冲的输出顺序。因此,变频驱动控制器首先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输出端子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之间的当前连接关系。
[0066]确定当前连接关系可以有两种实现方式:
[0067]第一种实现方式:人工输入方式。
[0068]在光纤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连接后,工作人员可以确定当前连接关系,再向变频驱动控制器输入当前连接关系。变频驱动控制器便可以获知当前连接关系。
[0069]或者,预先在变频驱动控制器内设定PffM脉冲的输出顺序,技术人员按已有的输出顺序进行连接。为了确保连接的正确性需要反复确认连接是否正确。
[0070]第一种实现方式非常繁琐且不易操作,因此,本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种实现方式,变频驱动控制器自动识别当前连接关系。
[0071 ]第二种实现方式:自动识别方式。
[0072]变频驱动控制器自动识别当前连接关系的过程较为繁琐,因此,在本实施例之后,将单独进行详细说明,在此暂不详述。
[0073]由【背景技术】可知,模块驱动器具有第一模块驱动器和第二模块驱动器。
[0074]当模块驱动器为第一模块驱动器时,本步骤具体为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0075]下面举例说明第一连接关系。参见图3,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为第I端、第2端、第3端、第4端、第5端和第6端,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为RP、RN、SP、SN、TP和TN。则图3示出的第I端连接SP、第2端连接TP、第3端连接RN、第4端连接TN、第5端连接SN以及第6端连接RP便是当前的第一连接关系。
[0076]当模块驱动器为第二模块驱动器时,本步骤具体为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与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0077]下面举例说明第二连接关系。参见图4,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为第7端、第8端、第9端、第10端、第11端和第12端,所述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为UP、UN、VP、VN、WP和WN^_4示出的第7端连接VP、第8端连接UP、第9端连接UN、第10端连接WN、第11端连接WP以及第12端连接VN便是当前的第二连接关系。
[0078]步骤S202:基于预先设定的输入端子与PffM脉冲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据所述当前连接关系调整PWM脉冲的输出顺序。
[0079]变频驱动控制器内预先设定有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与PWM脉冲之间的对应关系。针对第一模块驱动器,变频驱动控制器存储有第一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与PWM脉冲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例如,PWM_RP对应RP,PWM_RN对应RN、PWM_SP对应SP、PWM_SN对应SN、
[0080]根据在步骤S201中确定出当前连接关系,以及预先存储的输入端子与PWM脉冲之间的对应关系,便可以调整变频驱动控制器内的P丽脉冲的输出顺序。
[0081]下面举例对本步骤进行具体说明,针对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关系,则在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关系的基础上,变频驱动控制器会调整PWM脉冲的顺序,参见图5,调整后第I端-第6 端的 PffM脉冲的顺序为:PWM_SP、PffM_TP、PWM_RN、PWM_TN、PWM_SN 和 PWM_RP。
[0082]下面举例对本步骤进行具体说明,针对图4所示的第二连接关系,则在图4所示的第二连接关系的基础上,变频驱动控制器会调整PWM脉冲的顺序,参见图6,调整后第7端-第12 端的 PffM脉冲的顺序为:PWM_VP、PffM_UP、PffM_UN、PffM_ffN、PWM_WP 和 PWM_VN。
[0083]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84]本申请变频驱动控制器可以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与模块驱动器之间的当前连接关系,从而可以根据当前连接关系以及预先存储的输入端子与PWM脉冲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调整自身输出P丽脉冲顺序。即,本申请中变频驱动控制器中输出P丽脉冲的顺序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随着当前连接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即使在光纤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出端子连接错误的情况下,变频驱动控制器也可使控制PWM脉冲输出至正确的输出端子,从而避免换流器出现故障。
[0085]下面对变频驱动控制器自动确定当前连接关系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0086]由于第一模块驱动器与整流模块相连,第二模块驱动器与逆变模块相连,由于第一模块驱动器和第二模块驱动器的连接关系是不一致的,所以变频驱动控制器确定与第一模块驱动器对应的第一连接关系,以及与第二模块驱动器对应的第二连接关系的过程也是不一致的。下面分别对确定第一连接关系和确定第二连接关系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0087]首先说明变频驱动控制器确定与第一模块驱动器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的过程:
[0088]参见图7为整流模块的电路图,电网通过充电回路为整流模块提供三相电,为了便于表示采用R相、S相和T相表示。整流模块具有三个桥臂,每个桥臂上有两个开关管且每个桥臂对应一相电压(图示中R相对应的最左侧的桥臂、S相对应中间的桥臂、T相对应最右侧的桥臂)。每相电压输入至两个开关管的中间连接点,从而将一个桥臂分为上下两部分,位于上面开关管简称为上管,位于下面的开关管简称为下管(RP、SP和TP为上管,RN、SN和TN为下管)。为了后续确定第一连接关系,需要使用设置于R相输出线上的IR电流传感器,以及设置于S相输出线上的IS电流传感器。
[0089]电网电压可以通过充电回路向整流模块输出三相电压,但是,在变频驱动控制器向整流模块输出PWM脉冲的情况下,整流模块中的开关管才可以工作。
【申请人】发现,整流模块中不同的开关管接通的情况下,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可以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确定出第一连接关系。
[0090]为此本申请提供确定第一连接关系的过程,如图8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91]步骤S801:在电网电压处于峰值的情况下,分别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丽脉冲;在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丽脉冲的过程中,分别获取与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对应的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将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对应的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确定为本次的操作数据。
[0092]参见图9为电网的三相电的波形图。从图示可以看出,R相、S相和T相分别具有正峰值(波峰)和负峰值(波谷)。则电网电压的峰值可以为R相正峰值、R相负峰值、S相正峰值、S相负峰值、T相正峰值和T相负峰值,共6个峰值。
[0093]变频驱动控制器可以针对电网电压处于6个峰值的情况下,或者6个峰值中的部分峰值的情况下,执行分别向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的过程,并获得与每个峰值对应的操作数据。
[0094]步骤S802:在至少三个不同的电网电压峰值重复执行上述步骤。即在三个或多个不同的电压峰值上重复执行步骤S801。
[0095]步骤S803:基于每次的操作数据和预设整流模块策略,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0096]下面对图8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97]参见图7,基于整流模块的工作原理,R相电压控制最左侧桥臂,R相电压处于正峰值时RP导通,在R相负峰值时RN导通;此情况下R相的电流最大。其它桥臂的工作原理类似,不再赘述。
[0098]基于上述理论,本申请提出图8所示实施例确定第一连接关系的第一种方式。如图10所示,第一种方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99]步骤S1001:在电网电压处于R相正峰值、R相负峰值、S相正峰值、S相负峰值、T相正峰值和T相负峰值的情况下,分别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并获取与6个峰值对应的六次操作数据。
[0100]在变频驱动控制器检测到电网电压处于R相正峰值时,分别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短时的PWM脉冲不会对换流器造成损坏,但是整流模块可以感应出电流,所以IR电流传感器和IS电流传感器可以测量到电流。短时PffM脉冲的时长可以为I OOus。
[0101]假设,第一类输出端子为第I端、第2端、第3端、第4端、第5端、第6端,本步骤的执行过程为在R相正峰值分别向第I端-第6端输入短时PWM脉冲,并分别利用IR电流传感器获取R相电流,利用IS电流传感器获取S相电流,T相电流=一(R相电流+S相电流)。这样,可以获得R相正峰值对应的操作数据。
[0102]在R相执行完毕之后,再按R相的执行过程分别在R相负峰值、S相正峰值、S相负峰值、T相正峰值和T相负峰值的情况下执行上述过程,从而分别获取R相负峰值、S相正峰值、S相负峰值、T相正峰值和T相负峰值对应的操作数据,一共获得6次操作数据。
[0103]步骤S1002:基于六次操作数据和第一预设整流模块策略确定第一连接关系。
[0104]第一预设整流模块策略为:在电网电压处于某相正峰值/负峰值的情况下,若检测到向一个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的过程中,该输出端子的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均非零,且,该相电流等于另外两相电流的和值的相反数,,则确定该输出端子连接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中该相的上管/下管。
[0105]S卩,若电网电压处于R相正峰值/负峰值的情况下,则该相电流等于另外两相电流的和值的相反数为R相电流= _(S相电流+T相电流)。若电网电压处于S相正峰值/负峰值的情况下,则该相电流等于另外两相电流的和值的相反数为S相电流= _(R相电流+T相电流)。若电网电压处于T相正峰值/负峰值的情况下,则该相电流等于另外两相电流的和值的相反数为T相电流= _(R相电流+S相电流)。
[0106]以R相为例:针对R相正峰值对应的操作数据,若变频驱动控制器向一个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丽脉冲的过程中,R相电流=-(S相电流+T相电流),且,R相电流> O,且,S相电流?T相电流,则确定该端子对应连接RN。
[0107]针对R相负峰值对应的操作数据,若变频驱动控制器向一个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的过程中,R相电流=-(S相电流+T相电流),且,R相电流< O,且,S相电流?T相电流,则确定该端子对应连接RP。
[0108]同理,针对每个操作数据均可以确定出一个端子的连接关系,通过6个操作数据便可以获得变频驱动控制器与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连接关系。
[0109]上述图10所示的过程,需要获取6个峰值的操作数据,获取每个峰值的操作数据的过程中需获取6个端子对应的电流数据,因此,需要执行6*6 = 36次输出PWM脉冲的过程。所以,操作过程较为繁琐,因此,本申请还提供了确定第一连接关系的第二种方式。
[0110]如图11所示,第二种方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111]步骤SllOl:在电网电压处于某相正峰值、负峰值以及另一相正峰值/负峰值的情况下,分别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分别获取三个峰值对应的三次操作数据。
[0112]例如,在R相正峰值、R相负峰值和S相正峰值的情况下,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ffM脉冲。
[0113]步骤SI102:基于三次操作数据、第一预设整流模块策略和第二预设整流模块策略确定第一连接关系。
[0114]与图10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图11所示的过程仅需获取三次操作数据即可,为了利用三次操作数据确定第一连接关系,第二种方式采用第一预设整流模块策略和第二预设整流模块策略。
[0115]第一预设整流模块策略与图1O所示实施例中的策略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0116]第二预设整流模块策略为所述第二预设策略为在电网电压处于某相正峰值/负峰值的情况下,若检测到向一个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的过程中,在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中有两相电流非零,且,两相电流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则确定该端子为其它相的上管/下管。
[0117]下面以具体实施例为例,对图11所示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0118]针对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关系图,以R相正峰值、R相负峰值和S相正峰值为例,变频驱动控制器确定第一连接关系的控制过程:
[0119]在电网电压处于R相正峰值的情况下,若检测到向第三端输出短时PffM脉冲的过程中,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均非零,且,R相电流=S相电流+T相电流,则确定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RN端子。
[0120]在电网电压处于R相正峰值的情况下,若检测到向第一端或第二端输出短时PffM脉冲的过程中,在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中有两相电流非零,且,两相电流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则确定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为非R相的上管。
[0121]在电网电压处于R相负峰值的情况下,若检测到向第六端输出短时PffM脉冲的过程中,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均非零,则确定第六端连接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RP端子。
[0122]在电网电压处于R相负峰值的情况下,若检测到向第四端或第五端输出短时PffM脉冲的过程中,在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中有两相电流非零,且,两相电流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则确定第四端和第五端连接非R相的下管。
[0123]在电网电压处于S相正峰值的情况下,若检测到向第五端输出短时PffM脉冲的过程中,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均非零,则确定第五端连接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SN端子;同时,确定第四端连接第一模块驱动器的TN端子。
[0124]在电网电压处于S相正峰值的情况下,若检测到向第二端或第六端输出短时PffM脉冲的过程中,在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中有两相电流非零,且,两相电流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则确定第二端和第六端连接非S相的上管;同时,确定出第二端连接第一模块驱动器的TP端子,第四端连接第一模块驱动器的TN端子。
[0125]上述内容为确定第一连接关系的过程,下面介绍变频驱动控制器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与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的过程。
[0126]如图12所示,确定第二连接关系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127]步骤1201:在第二类输出端子中确定一个输出端子作为固定端子,并在第二类输出端子的剩余输出端子中随机选择一个输出端子作为流动端子。
[0128]步骤S1202:向固定端子与流动端子共同输出PWM脉冲,并使能与整流模块相连的充电继电器,并获取母线电压、U相输入电流、V相输入电流、U相输出电流和V相输出电流,将母线电压、U相输入电流、V相输入电流、U相输出电流和V相输出电流确定为操作数据。
[0129]步骤1203:重新在第二类输出端子的剩余输出端子中随机选择一个输出端子作为流动端子,重复执行步骤1202,直到没有剩余输出端子。
[0130]步骤1204:基于多次操作数据,按预设逆变模块策略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与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0131]其中,预设逆变模块策略包括:
[0132]若母线电压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两个端子均连接逆变电路中的上管或下管。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50V,当然还可以是其它值,在此不做限定。
[0133]若母线电压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两个端子均连接逆变电路中不同桥臂的上管或下管;若某相电流为正,则确定两个端子中存在该相的上管,若某相电流为负,则确定两个端子中存在该相的下管。
[0134]若母线电压为零、且输出电流为零且输入侧电流非零,则确定两个端子为同桥臂的上管和下管。
[0135]下面以具体场景实施例对图12的执行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0136]逆变电路的激励方式与整流电流不一样,对于逆变电路而言,若只在一个开关管上发出PffM脉冲,由于电机无源无法形成电势差,所以无法得到任何电流响应。因此,逆变电路必需同时要求两个以上的端子输出同样的PWM脉冲。
[0137]参见图13,为整流模块的结构图。在母线电压为O的情况下,对逆变电路的任意两个开关管施加恒导通脉冲,然后使能充电继电器,观察母线电压、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的情况。根据两个开关管的组合情况,共3种现象:
[0138]①两管均为上管或下管。
[0139]此情况下,母线会进行充电,为了后续的测试,充电电压超过50V后,马上切断充电继电器RLY_C;此时仍有母线电压,此时可以切换到一种可放电的导通模式,将母线电压的电放掉。
[0140]②不同桥臂的上管和下管。
[0141]此时无法将母线电压充起来,母线电压很低(电压等于模块的导通压降,只有几伏),但在导通状态能从输出侧检测到电流;哪一相电流为正,说明这两个管中有一个是该相的上管,为负则有一个是该相的下管。
[0142]③同桥臂的上管和下管。
[0143]母线直接通过某一桥臂直通,母线电压为几乎为0,输出侧检测不到电流,但输入侧有电流。
[0144]下面以图4所示的第二连接关系为例,对上述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0145]①第一次测试,端子7和8恒导通,RLY_C闭合,此时直流母线充电至50V时,输出IU、IV无电流,RLY_C断开。根据上述现象可以判断端子7和8对应的是两个上管或下管。
[0146]②第二次测试,由于母线电压还有,切换至端子7和9恒导通,直流母线开始放电,放电结束后(说明对应的两个开关管,一个是上管,一个是下管,进一步确认),RLY_C闭合,直流电压很低,输出IU,IV有电流,IV>0,IlKO13RLY-C断开,待直流母线完全放电。根据上述现象可以判断端子7和9中存在VP或UN。
[0147]③第三次测试,端子7和10恒导通,RLY_C闭合,直流电压很低,输出IV,IW有电流,IVXhIWai3RLY-C断开后,待直流母线完全放电。根据上述现象可以判断端子7和10中存在VP或WN。加上前两次结果,可得端子7对应VP,端子9对应UN,端子10对应WN,端子8为上管。
[0148]④第四次测试,端子7和11恒导通,RLY_C闭合,直流母线充电至50V,输出IU、IV无电流,RLY_C断开。根据上述现象可以判断端子7和11对应的是两个上管或下管。已知端子7对应VP,则端子11对应上管,端子12为VN(已经判断出三个上管,且已知两个下管),端子8和11中存在UP和WP。
[0149]⑤第五次测试,由于母线电压还有,直接切换至端子7和12恒导通,直流母线开始放电,放电结束后,RLY_q^合,直流电压为O,输出IU,IV无电流,RLY_C断开。根据上述现象只是进一步确认端子12对应VN。
[0150]⑥第六次测试,根据之前的测试,无法确认8和11的对应模块,补测一组。端子8和12恒导通,RLY_C闭合,直流电压很低,输出IU,IV有电流,IU>0,IVW13RLY-C断开后,待直流母线完全放电。根据上述现象即可确认端子8对应UP,端子11对应WP。
[0151]对于其它的连接情况,前5次的测试方式是一样的,可以固定导通端子7,然后再依次导通端子8、9、10、11和12。然后根据前面的测试结果再补测一组完成最终的判断。
[0152 ]如图1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装置,包括:
[0153]确定单元141,用于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输出端子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之间的当前连接关系;
[0154]调整单元142,用于基于预先设定的输入端子与PWM脉冲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据所述当前连接关系调整PWM脉冲的输出顺序。
[0155]其中,所述模块驱动器包括第一模块驱动器和/或第二模块驱动器。如图15所示,则所述确定单元141,包括:
[0156]第一确定单元151,用于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和/或,
[0157]第二确定单元152,用于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0158]至于第一确定单元151和第二确定单元152的具体执行过程,已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159]本实施例方法所述的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设备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移动计算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0M,Read-0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160]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161]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输出端子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之间的当前连接关系; 基于预先设定的输入端子与PWM脉冲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据所述当前连接关系调整PWM脉冲的输出顺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驱动器包括第一模块驱动器和/或第二模块驱动器,则所述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输出端子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之间的当前连接关系,包括: 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和/或, 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包括: 在电网电压处于峰值的情况下,分别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在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的过程中,分别获取与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对应的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将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对应的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确定为本次的操作数据; 在至少三个不同的电网电压峰值上重复执行上述步骤; 基于每次的操作数据和预设整流模块策略,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包括: 在电网电压处于R相正峰值、R相负峰值、S相正峰值、S相负峰值、T相正峰值和T相负峰值的情况下,分别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并获取与6个峰值对应的六次操作数据; 基于六次操作数据和第一预设整流模块策略确定第一连接关系。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包括: 在电网电压处于某相正峰值、负峰值以及另一相正峰值/负峰值的情况下,分别向各个第一类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分别获取三个峰值对应的三次操作数据; 基于三次操作数据、第一预设整流模块策略和第二预设整流模块策略确定第一连接关系O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设整流模块策略为在电网电压处于某相正峰值/负峰值的情况下,若检测到向一个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 WM脉冲的过程中,该输出端子对应的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均非零,且,该相电流等于另外两相电流的和值的相反数,则确定该输出端子连接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中该相的上管/下管; 所述第二预设整流模块策略为在电网电压处于某相正峰值/负峰值的情况下,若检测到向一个输出端子输出短时PWM脉冲的过程中,在R相电流、S相电流和T相电流中有两相电流非零,且,两相电流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则确定该端子为其它相的上管/下管。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包括: 在第二类输出端子中确定一个输出端子作为固定端子,并在第二类输出端子的剩余输出端子中随机选择一个输出端子作为流动端子; 向固定端子与流动端子共同输出PWM脉冲,并使能与整流模块相连的充电继电器,并获取母线电压、U相输入电流、V相输入电流、U相输出电流和V相输出电流,将母线电压、U相输入电流、V相输入电流、U相输出电流和V相输出电流确定为操作数据; 重新在第二类输出端子的剩余输出端子中随机选择一个输出端子作为流动端子,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到没有剩余输出端子; 基于多次操作数据,按预设逆变模块策略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与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逆变模块策略包括: 若母线电压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两个端子均连接逆变电路中的上管或下管; 若母线电压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两个端子均连接逆变电路中不同桥臂的上管或下管; 若某相电流为正,则确定两个端子中存在该相的上管,若某相电流为负,则确定两个端子中存在该相的下管; 若母线电压为零、且输出电流为零且输入侧电流非零,则确定两个端子为同桥臂的上管和下管。9.一种光纤连接容错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变频驱动控制器的输出端子与模块驱动器的输入端子之间的当前连接关系; 调整单元,用于基于预先设定的输入端子与PWM脉冲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据所述当前连接关系调整PWM脉冲的输出顺序。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驱动器包括第一模块驱动器和/或第二模块驱动器,则所述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一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一模块驱动器的第一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和/或,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第二类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模块驱动器的第二类输入端子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文档编号】H02M1/32GK105958811SQ201610410989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2日
【发明人】冯重阳, 蒋世用, 刘克勤, 王京, 姜颖异, 倪卫涛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