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83200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电动汽车通常使用车载电瓶为电机提供电能输入,电机驱动车轮行驶,而车载电瓶则需要通过充电方式及时补充电能。目前,由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尚不完善,充电速度慢,因此电动汽车的充电及时性难以得到保证,这主要会导致了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不足,造成改变人们的开车习惯,充电麻烦,续航恐惧。目前,传统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存在充电速度慢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目前的传统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存在充电速度慢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模块、升压降压模块、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所述主控模块连接升压降压模块,所述升压降压模块连接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所述接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连接主控模块,所述主控模块包括芯片Ul、三极管Q4、电源电压J3,所述芯片Ul的引脚10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其引脚16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其引脚17接三极管Q4的基极,其引脚23接电源电压J3的引脚2,其引脚24接电源电压J3的引脚I ;
[0005]所述升压降压模块包括电压检测器J1、场效应管Q1、二极管D3、稳压管D4、滑动变阻R3、三极管Q2、电阻R3、电阻R4、电容C3、二极管D1,所述电压检测器Jl的引脚I接场效应管Ql的D极、二极管D3的阴极,其引脚2接稳压管D4的阳极,所述场效应管Ql的G极接芯片Ul的引脚19,S极接二极管D3的阳极、三极管Q2的基极和集电极、滑动变阻器R3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电阻R4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且都接地,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阻R5的一端、二极管Dl的阳极、电容C3的一端且都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l的阴极、稳压管D4的阴极、滑动变阻器R3的另一端;
[0006]所述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包括充电接口 J2、超级电容Cl、超级电容C2、二极管D2、稳压管D5、电阻R1、电阻R2、电容Cl、电阻R3、三极管Q3,所述充电接口 J2的引脚I接电阻R3的一端、超级电容Cl的正极、超级电容C2的正极,其引脚2接其引脚5,其引脚3接稳压管D5的阴极、电容Cl的一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3的另一端,其引脚6接稳压管D5的阳极、电容Cl的另一端、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2的一端、电阻Rl的一端且都接芯片Ul的引脚18,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接电阻Rl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超级电容C2的负极、超级电容Cl的负极、二极管D2的阴极。
[0007]所述芯片Ul选用MCU芯片。
[0008]所述三极管Q4选用NPN型三极管。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0]I本专利采用电源电压J3经过主控芯片MCU处理,在经过升压降压模块中的场效应管Ql和电压检测器Jl与基准电压进行对比,进行升压和降压的切换,大大提高充电系统的高功率输出,实现快速充电。
[0011 ] 2本专利将两个超级电容并联,先对超级电容快速充电,再由超级电容向电池缓慢充电、换能实现能量转换,提高充电效率。
[0012]3本专利的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的稳压管D5和电容Cl的设计,好处是得到稳定输出,避免超级电容放电过程中电压不稳定,损坏充电的电池的情况发生,大大提高充电电池的使用寿命。
[0013]4本专利的升压降压模块中的二极管D3和二极管Dl的设计,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以及场效应管Ql的截止与导通性,实现升压和降压的转换,得到最大功率的输出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进一步提高充电效率。
[0014]5本专利的结构简单,各元器件相对比较便宜,制造成本低,易集成化,可以大范围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控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升压降压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0020]实施例:
[0021]本实施例包括:包括主控模块(图2)、升压降压模块(图3)、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图4)。
[0022]图1中,主控模块连接升压降压模块,升压降压模块连接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接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连接主控模块。
[0023]图2中,主控模块包括芯片U1、三极管Q4、电源电压J3,芯片Ul的引脚10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其引脚16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其引脚17接三极管Q4的基极,其引脚23接电源电压J3的引脚2,其引脚24接电源电压J3的引脚I。
[0024]图3中,升压降压模块包括电压检测器J1、场效应管Q1、二极管D3、稳压管D4、滑动变阻R3、三极管Q2、电阻R3、电阻R4、电容C3、二极管D1,电压检测器Jl的引脚I接场效应管Ql的D极、二极管D3的阴极,其引脚2接稳压管D4的阳极,场效应管Ql的G极接芯片Ul的引脚19,S极接二极管D3的阳极、三极管Q2的基极和集电极、滑动变阻器R3的一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电阻R4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且都接地,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阻R5的一端、二极管Dl的阳极、电容C3的一端且都二极管D2的阳极、电阻R5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l的阴极、稳压管D4的阴极、滑动变阻器R3的另一端。
[0025]图4中,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包括充电接口 12、超级电容(:1、超级电容02、二极管D2、稳压管D5、电阻R1、电阻R2、电容Cl、电阻R3、三极管Q3,充电接口 J2的引脚I接电阻R3的一端、超级电容Cl的正极、超级电容C2的正极,其引脚2接其引脚5,其引脚3接稳压管D5的阴极、电容Cl的一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3的另一端,其引脚6接稳压管D5的阳极、电容Cl的另一端、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2的一端、电阻Rl的一端且都接芯片Ul的引脚18,三极管Q3的基极接电阻Rl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超级电容C2的负极、超级电容Cl的负极、二极管D2的阴极。
[0026]本专利的电源电压J3经过主控芯片MCU处理,在经过升压降压模块中的场效应管Ql和电压检测器Jl与基准电压进行对比,再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以及场效应管Ql的截止与导通性,进行升压和降压的切换,然后进入到两个并联的超级电容,先对超级电容快速充电,再由超级电容向电池缓慢充电、换能实现能量转换,提高充电效率,大大提高充电系统的高功率输出,实现快速充电。
[0027]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模块、升压降压模块、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所述主控模块连接升压降压模块,所述升压降压模块连接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所述接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连接主控模块,所述主控模块包括芯片Ul、三极管Q4、电源电压J3,所述芯片Ul的引脚10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其引脚16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其引脚17接三极管Q4的基极,其引脚23接电源电压J3的引脚2,其引脚24接电源电压J3的引脚1,所述升压降压模块包括电压检测器J1、场效应管Q1、二极管D3、稳压管D4、滑动变阻R3、三极管Q2、电阻R3、电阻R4、电容C3、二极管D1,所述电压检测器Jl的引脚I接场效应管Ql的D极、二极管D3的阴极,其引脚2接稳压管D4的阳极,所述场效应管Ql的G极接芯片Ul的引脚19,S极接二极管D3的阳极、三极管Q2的基极和集电极、滑动变阻器R3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电阻R4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且都接地,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阻R5的一端、二极管Dl的阳极、电容C3的一端且都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l的阴极、稳压管D4的阴极、滑动变阻器R3的另一端,所述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包括充电接口 J2、超级电容Cl、超级电容C2、二极管D2、稳压管D5、电阻R1、电阻R2、电容Cl、电阻R3、三极管Q3,所述充电接口 J2的引脚I接电阻R3的一端、超级电容Cl的正极、超级电容C2的正极,其引脚2接其引脚5,其引脚3接稳压管D5的阴极、电容Cl的一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3的另一端,其引脚6接稳压管D5的阳极、电容Cl的另一端、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2的一端、电阻Rl的一端且都接芯片Ul的引脚18,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接电阻Rl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超级电容C2的负极、超级电容Cl的负极、二极管D2的阴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l选用MCU芯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4选用NPN型三极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系统,包括主控模块、升压降压模块、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所述主控模块连接升压降压模块,所述升压降压模块连接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所述接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连接主控模块,所述主控模块包括芯片U1,所述芯片U1的引脚10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所述升压降压模块包括电压检测器J1,所述电压检测器J1的引脚1接场效应管Q1的D极,所述超级电容快速充电模块包括充电接口J2,所述充电接口J2的引脚1接电阻R3的一端。
【IPC分类】H02J7-00
【公开号】CN204391809
【申请号】CN201520029281
【发明人】徐晓云
【申请人】中科移信(天津)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