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双转子发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41079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卧式双转子发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具体涉及卧式双转子发电设备。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的发电设备原理是将机械能传递给发电设备,推动发电设备转子运转做功,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机。现代发电机结构上的共同点是,将磁体放在转子上,电枢绕组放在定子上;电枢绕组由于电压较高,功率较大,因此多使用三相绕组。
[0003]传统的发电机一般是由定子和转子两大部分组成,简单地说就是转子转动、定子固定不动。转子在定子内旋转产生磁场,切割磁力线产生电动势,将械转变成为了电能,实现发电机发电,这种发电方式已延用至今。
[0004]目前上述单转子结构发电机效率较低,由于受发电机现有制造技术的限制,存在更换不便、容易卡涩锈蚀的问题。发电机效能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目前需要一种新型高效的发电机,同时兼具结构简单、易更换、不易卡涩锈蚀等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发电机的结构特点存在更换不便、容易卡涩锈蚀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卧式双转子发电设备,包括发电机轴、内转子组件、外转子组件和集电环组件,所述内转子组件固定在所述发电机轴上,所述外转子组件转动设置在所述发电机轴上,所述发电机轴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呈套筒状且两端分别固定设有内封盖和外封盖,所述轴承座由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组合而成,所述发电机轴的两端设有外转子轴承,所述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外转子轴承相适配的轴承槽;
[0007]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磁铁,所述外转子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发电机轴上的机壳和固定在所述机壳内壁上的绕组,所述绕组环绕所述磁铁设置,所述发电机轴上固定设有至少一个内转子驱动装置,所述机壳上固定设有至少一个外转子驱动装置,所述内转子驱动装置和所述外转子驱动装置的转向相反;
[0008]所述集电环组件包括导电环、电刷和电刷固定架,所述导电环固定在所述机壳上且通过导线与所述绕组电连接,所述电刷设置在所述电刷固定架且与所述导电环匹配连接,所述电刷固定架固定在所述轴承座上,所述电刷固定在所述电刷固定架上且与所述导电环匹配连接。
[0009]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机壳包括左端盖、右端盖和圆筒状的壳体,所述左端盖、右端盖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两侧面上。
[0010]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左端盖和所述右端盖分别通过内转子轴承转动设置在所述发电机轴上,所述左端盖和所述右端盖中的至少一个的外侧壁中心处向外延伸形成凸出部,所述外转子驱动装置固定在所述凸出部的外圆周面上。
[0011]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外转子驱动装置和所述内转子驱动装置采用机械能驱动装置、风能驱动装置或流体驱动装置中的任意一种。
[0012]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轴承座和所述下轴承座的接合面的外侧面,分别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用于二者固定连接的连接部。
[0013]本实用新型,发电机轴的两端通过外转子轴承转动设置在支撑架上,支撑架上的轴承座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并且两侧面上分别设有左封板和右封板,对外转子轴承进行密封,能有效防止灰尘等杂物进入外转子轴承中,避免发电机轴与支撑架发生锈蚀或卡涩,转动平稳,噪音低,使用寿命长且便于维护。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卧式双驱动发电设备,发电效率高,并且转动平稳,噪音低,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详细说明。
[0017]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卧式双转子发电设备包括:发电机轴50、内转子组件、外转子组件、集电环组件以及设置在发电机轴50两端的支撑架。
[0018]内转子组件固定在发电机轴50上,外转子组件转动设置在发电机轴50上。内转子组件包括磁铁30,外转子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发电机轴50上的机壳10和固定在机壳10内壁上的绕组20,绕组20环绕磁铁30设置,且绕组20封装在机壳10内。
[0019]支撑架包括底座40、轴承座、内封盖43和外封盖42,内封盖43和外封盖42分别固定在轴承座的两侧面。轴承座由上轴承座44和下轴承座45组合而成,发电机轴50的两端设有外转子轴承51,上轴承座44和下轴承座45的相对面上设有与外转子轴承51相适配的轴承槽,外转子轴承51置于轴承槽中。上轴承座44和下轴承座45的接合面上的外侧面,分别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连接部,在连接部用螺栓将上轴承座44和下轴承座45固定形成轴承座。支撑架将外转子轴承51的位置固定,确保发电机轴50转动的稳定性。
[0020]发电机轴50上固定设有至少一个内转子驱动装置,机壳10上固定设有至少一个外转子驱动装置,外转子驱动装置和内转子驱动装置的转向相反。外转子驱动装置和内转子驱动装置可以采用机械能、风能、水力能等各种形式,例如采用内转子皮带轮31和外转子皮带轮14,通过机械能驱动,该方式下内转子皮带轮31和外转子皮带轮14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发电机的任意一侧,即左侧或右侧,外转子皮带轮14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在左端盖12或右端盖13上。
[0021]机壳10包括左端盖12、右端盖13和圆筒状的壳体11,左端盖12、右端盖13分别固定在壳体11的两侧面上。左端盖12和右端盖13上都设有与发电机轴50适配的发电机轴孔,并通过内转子轴承52转动设置在发电机轴50上。左端盖的外侧壁中心处向外延伸形成左凸出部,右端盖中的外侧壁中心处向外延伸形成右凸出部,外转子驱动装置固定在左凸出部或右凸出部的外圆周面上。本实施例中,外转子皮带轮14固定在左凸出部的外侧面上。外转子皮带轮14和内转子皮带轮31带动磁铁30和绕组20相对转动,进而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
[0022]集电环组件包括导电环32、电刷33和电刷固定架34,导电环32固定在机壳10上并通过导线与绕组20电连接,导线贯穿右端盖13,一端与绕组20连接,另一端与导电环32连接,以保证内转子组件的转动不会使导线产生缠绕。电刷33设置在电刷固定架34且与导电环32匹配连接,电刷33通过电刷固定架34固定在轴承座的顶面上。
[0023]底座40设有若干支腿46,且支腿46均与固定座47焊接固定,固定座47上设有螺孔,用于与底面或工作场地固定。
[0024]本实用新型,将发电机轴的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支撑架上,支撑架由左、右封盖和轴承座固定而成,轴承座也由上下两部分螺栓固定,密封性好,结构稳定,能有效防止发电机轴与支撑架发生锈蚀或卡涩,并保证了发电机轴和机壳反向转动的稳定性,而且拆卸方便,降低噪音,便于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0025]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卧式双转子发电设备,包括发电机轴、内转子组件、外转子组件和集电环组件,所述内转子组件固定在所述发电机轴上,所述外转子组件转动设置在所述发电机轴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支撑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发电机轴的两端,所述支撑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呈套筒状且两端分别固定设有内封盖和外封盖,所述轴承座由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组合而成,所述发电机轴的两端设有外转子轴承,所述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的相对面上分别设有与所述外转子轴承相适配的轴承槽; 所述内转子组件包括磁铁,所述外转子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发电机轴上的机壳和固定在所述机壳内壁上的绕组,所述绕组环绕所述磁铁设置,所述发电机轴上固定设有至少一个内转子驱动装置,所述机壳上固定设有至少一个外转子驱动装置,所述内转子驱动装置和所述外转子驱动装置的转向相反; 所述集电环组件包括导电环、电刷和电刷固定架,所述导电环固定在所述机壳上且通过导线与所述绕组电连接,所述电刷设置在所述电刷固定架且与所述导电环匹配连接,所述电刷固定架固定在所述轴承座上,所述电刷固定在所述电刷固定架上且与所述导电环匹配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双转子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左端盖、右端盖和圆筒状的壳体,所述左端盖、右端盖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两侧面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双转子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和所述右端盖分别通过内转子轴承转动设置在所述发电机轴上,所述左端盖和所述右端盖中的至少一个的外侧壁中心处向外延伸形成凸出部,所述外转子驱动装置固定在所述凸出部的外圆周面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双转子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转子驱动装置和所述内转子驱动装置采用机械能驱动装置、风能驱动装置或流体驱动装置中的任意一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双转子发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承座和所述下轴承座的接合面的外侧面,分别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用于二者固定连接的连接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卧式双转子发电设备,包括发电机轴、内转子、外转子和集电环组件,内、外转子组件分别由转向相反的内、外转子驱动装置驱动;发电机轴的两端设置在支撑架上,支撑架包括底座和轴承座,轴承座由上、下轴承座组合而成且两端分别固定设有封盖;集电环组件包括导电环、电刷和电刷固定架,导电环固定在外转子组件上且通过导线与绕组电连接,电刷固定架固定在支撑架上。本实用新型,内、外转子组件转动方向相反,提高了发电效率;同时,轴承座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且两侧分别设有封板封装外转子轴承,防止灰尘等杂物进入,使得该卧式双驱动发电设备转动平稳,噪音低,使用寿命长且便于维护。
【IPC分类】H02K16/02
【公开号】CN204810086
【申请号】CN201520638510
【发明人】苏卫星
【申请人】苏卫星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