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其对外充电检测电路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423686阅读:来源:国知局
Ξ极 管Q1的基极为高电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Ξ极管Q1极优选采用PNP型Ξ极管,第二Ξ极管 Q2优选采用NPN型Ξ极管,从而第一 Ξ极管Q1、第二Ξ极管Q2均处于截止状态,则此时充电 电池20的输出端¥_841'经接入检测模块11输出高电平至控制器13,控制器13接收到该高电 平信号,则维持输出低电平信号至电源管理模块12,不会触发电源管理模块12对外进行充 电。
[0033] 当接入外接设备时,此时外接接口 30的充电端VCC经外接设备接地,继而,接入检 测模块11的检测端的电位也为低电平,即第一 Ξ极管Q1的基极为低电平,而第一 Ξ极管Q1 的发射极为高电平,则第一 Ξ极管Q1导通,将使得第二二极管的基极电位拉高,第二二极管 也导通,从而使得接入检测模块11的输出端的电平信号由高电平信号转换为低电平信号。 此时,充电电池20的输出端¥_841'的电位高于接入检测模块11的检测端的电位,使得充电电 池20的输出端¥_841'经第四电阻R4、第一二极管D1流过电流;控制器13根据接入检测模块11 输出的低电平信号,将输出高电平信号至电源管理模块12,触发电源管理模块12工作,对外 接设备进行充电管理。
[0034] 优选地,所述电源管理模块12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4、第ΞΞ极管Q3、第五电阻R5、 第六电阻R6及第屯电阻R7,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4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 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ΞΞ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 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4的漏极、电源管理模块12的电源端连接,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外接接口 30的充电端VCC连接;所述第ΞΞ极管Q3的基极经 第屯电阻R7与所述控制器13的输出端1/02连接,所述第ΞΞ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0035] 当未接入外接设备时,控制器13输出低电平至电源管理模块12,即第ΞΞ极管Q3 的基极为低电平,在本实施例中,第ΞΞ极管Q3优选采用ΝΡΝ型Ξ极管,则第ΞΞ极管Q3截 止,继而第一场效应管Q4相应也为截止状态,则电源管理模块12的电源端与外接端口之间 不形成通路,即电源管理模块12此时不会对外放电,系统保持待机状态。
[0036] 当接入外接设备时,控制器13的输出端1/02由低电平信号转换为高电平信号,从 而第ΞΞ极管Q3的基极为高电平,则第ΞΞ极管Q3导通,促使第一场效应管Q4的栅极拉低 为低电平信号,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场效应管Q4优选采用Ρ沟道M0S管,则第一场效应管Q4导 通,从而电源管理模块12的电源端与外接端口之间形成通路,电源管理模块12将对外接设 备进行充电管理。
[0037] 具体地,充电电池20的输出端¥_841'可经过一升压电路输出至电源管理模块12的 电源端,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12的电源端优选采用5V电压。
[0038] 进一步地,如图3所述,该对外充电检测电路1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用 于对外接设备的充电电流进行检测的电流检测模块14,所述电流检测模块14的检测端连接 在电源管理模块12的输出端与外接接口30的充电端VCC之间,所述电流检测模块14的输出 端与控制器13的第二输入端1/03连接,当所述充电电流小于控制器13内部预设的电流时, 所述控制器13控制所述电源管理模块12关闭对外接设备的充电。
[0039] 通过对充电电流的检测,可W快速地判断充电过程是否完成。当完成对外接设备 的充电时,该电流检测模块14检测到的充电电流值将小于控制器13内部的预设电流值,贝U 此时控制器13判断外接设备已完成充电,从而输出控制信号至电源管理模块12,关闭对外 接设备的充电,恢复系统的待机状态。
[0040] 优选地,如图4所述,所述电流检测模块14包括运算放大器U1、第八电阻R8、第九电 阻尺9、第十电阻310、第^^一电阻R11及第十二电阻R12,所述第八电阻R8连接在外接接口 30 的充电端VCC与电源管理模块12的输出端之间,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经第九电阻R9与运 算放大器U1的正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经第十电阻R10与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 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经第十一电阻R11与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 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经第十二电阻R12与控制器13的第二输入端1/03连接。
[0041] 充电电流的变化可转化为第八电阻R8上的压降变化,为了精确度及低功耗考虑, 通常第八电阻R8采用低阻值的电阻,从而第八电阻R8上的压降变化微弱,此时通过将该压 降变化信号传递至运算放大器U1进行放大处理后,就可精确判定是否完成充电过程。通常, 该运算放大器U1的放大倍数为50-100倍即可满足要求。
[0042] 具体地,当控制器13接受的压降变化信号小于其内部预设值时,即充电电流值小 于预设充电电流值,此时,控制器13的输出端1/02将由高电平信号转化为低电平信号,从而 关闭电源管理模块12对外进行充电。
[0043]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充电电池、外接接口和对外充 电检测电路,该对外充电检测电路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设备采用了上 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 果,在此不再一一寶述。其中,对外充电检测电路连接在充电电池的输出端与外接接口之 间。
[0044] W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 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 一种对外充电检测电路,连接在充电电池与外接接口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外接 设备的接入状况进行检测的接入检测模块、对接入后的外接设备进行充电管理的电源管理 模块、以及根据所述接入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电源管理模块对外接设备进行充电 管理的控制器;所述接入检测模块的检测端与外接接口的充电端连接,所述接入检测模块 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的控制端 连接,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的输出端与外接接口的充电端连接。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外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检测模块包括第一三 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所述第一三极 管的基极经第一电阻与外接接口的充电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经第二电阻与第 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充电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 管的集电极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 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充电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经第四电 阻与充电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外接接口的充电端连接。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外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为PNP型三极 管,所述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外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包括第一场 效应管、第三三极管、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及第七电阻,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分别与所 述第五电阻的一端、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 电极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电源管理模块的电源 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外接接口的充电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经第 七电阻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外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为P沟道MOS 管,所述第三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外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外接设备的充电 电流进行检测的电流检测模块,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检测端连接在电源管理模块的输出端 与外接接口的充电端之间,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当所 述充电电流小于控制器内部预设的电流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电源管理模块关闭对外接 设备的充电。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外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包括运算放 大器、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及第十二电阻,所述第八电阻连接在外接 接口的充电端与电源管理模块的输出端之间,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经第九电阻与运算放大 器的正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经第十电阻与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 器的反相输入端经第十一电阻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经第 十二电阻与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8.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对外充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接口为 通用USB接口。9.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充电电池、外接接口以及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 所述的对外充电检测电路,所述对外充电检测电路连接在充电电池的输出端与外接接口之 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对外充电检测电路,其中,该对外充电检测电路连接在充电电池与外接接口之间,包括对外接设备的接入状况进行检测的接入检测模块、对接入后的外接设备进行充电管理的电源管理模块、以及根据所述接入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电源管理模块对外接设备进行充电管理的控制器,所述接入检测模块的检测端与外接接口的充电端连接,所述接入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的输出端与外接接口的充电端连接。通过上述对外充电检测电路可以实现对外接设备的自动识别,并对接入后的外接设备自动进行充电。
【IPC分类】H02J7/00
【公开号】CN205335900
【申请号】CN201521141247
【发明人】冯建军
【申请人】西安Tcl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