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结合座及其制作方法和基部、组合式壳体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8110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嵌入式结合座及其制作方法和基部、组合式壳体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嵌入式结合座及其制作方法和基部、组合式壳体,尤指一种采用嵌件作为衔接结构基础的嵌入式结合座、基部、利用该嵌入式结合座组合的组合式壳体及该嵌入式结合座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公知嵌入式结合座中,为使其嵌件能稳固地固定于其基部上,嵌件与基部的孔多采用紧迫、倒勾结构、热熔孔内壁等方式结合。其中,采用紧迫方式结合者,些微尺寸差异将使嵌件与孔之间的摩擦力产生相当大的变化,甚至造成结构破坏,例如孔变形或破裂,使得在实际操作上,嵌件与孔需较高的尺寸精度,增加制造成本及不良率。采用倒勾结构结合者,在嵌件与孔结合过程中,孔壁通常不可避免地受到至少局部的结构破坏,而此结构破坏会影响倒勾结构与孔壁间的结合力,使得该结合力控制不易或不可靠。采用热熔孔内壁方式结合者,需使孔受热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可塑性,以使嵌件能进入孔中。例如直接对嵌件加热,或以超声波施加于嵌件,使得嵌件与孔壁的接触面产生热能,其中对嵌件加热的方式,通常需预先加热嵌件、再插入孔中,效率较低。在嵌件插入孔的过程中,孔结构整体承受嵌件的插入力,使得结构强度减弱,易产生扭曲、歪斜、甚至破裂等现象。此外,孔结构材料受热而流动再固化亦会导致因孔与嵌件热膨胀系数的不同而引起孔与嵌件间不易紧密结合的现象,此亦使前述问题更加严重。因此,目前嵌件与孔结合的方式均易使孔结构遭受严重破坏或强度减弱,或使嵌件与孔结合后的位置与角度不易控制或易偏离预期设定。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嵌入式结合座及其制作方法和基部、组合式壳体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嵌入式结合座,用于结合二物件。该嵌入式结合座利用在一容置槽开口的一固定部以固定一嵌件,使得该容置槽容置该嵌件的结构强度得以轻易地维持,且该固定部亦能防止该嵌件脱离该容置槽,进而解决先前技术中孔结构变形或破坏、嵌件与孔结合不佳、嵌件与孔结合后的位置与角度不易控制等问题。

本发明的嵌入式结合座用于结合一第一物件及一第二物件,该嵌入式结合座设置于该第一物件并包括:一基部以及一嵌件;该基部包括一容置槽及一固定部,该容置槽具有一 开口,该固定部由热塑材料制成且突出设置于该开口;该嵌件设置于该容置槽中,该嵌件包括一挡止面、一定位结构及一衔接结构,该容置槽经由该定位结构抵住该嵌件,该挡止面位于该开口,该固定部覆盖至少部分的该挡止面,该衔接结构经由该开口露出,其中该嵌入式结合座经由该衔接结构以结合该第一物件及该第二物件。藉此,该固定部能防止该嵌件自该开口脱离该容置槽,该基部经由该容置槽及该固定部以能提供该嵌件足够的固持结构强度,使得该嵌件能精确且稳固地设置于该基部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壳体,具有本发明的嵌入式结合座,故该组合式壳体利用该嵌入式结合座以正确且稳固地组合壳件。

本发明的组合式壳体包括:一第一壳件、一嵌入式结合座、一第二壳件以及一第二衔接结构;该嵌入式结合座设置于该第一壳件上并包括:一基部以及一嵌件;该基部包括一容置槽及一固定部,该容置槽具有一开口,该固定部由热塑材料制成且突出设置于该开口;该嵌件设置于该容置槽中,该嵌件包括一挡止面、一定位结构及一第一衔接结构,该容置槽经由该定位结构抵住该嵌件,该挡止面位于该开口,该固定部覆盖至少部分的该挡止面,该第一衔接结构经由该开口露出;该第二衔接结构设置于该第二壳件上,该第二衔接结构与该第一衔接结构衔接,使得该第一壳件与该第二壳件组合。因此,藉由该嵌入式结合座具有精确且稳固地设置的嵌件,该组合式壳体即可通过该嵌入式结合座而精确且稳固地组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作一嵌入式结合座的方法,该嵌入式结合座用于结合二物件。该方法利用该嵌入式结合座的一基部上的一可塑部形成一固定部,用以固定一嵌件于该基部上,避免破坏容置该嵌件的一容置槽的结构,使得该容置槽容置该嵌件的结构强度得以轻易地维持,且该固定部亦能防止该嵌件脱离该容置槽,进而解决先前技术中孔结构变形或破坏、嵌件与孔结合不佳等问题。

本发明的制作一嵌入式结合座的方法,该嵌入式结合座用于结合一第一物件及一第二物件,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准备一基部,该基部设置于该第一物件上并包括一容置槽及一可塑部,该容置槽具有一开口,该可塑部由热塑材料制成且突出设置于该开口;(b)准备一嵌件,该嵌件包括一挡止面、一定位结构及一衔接结构;(c)将该嵌件可滑动地插入该容置槽中,使得该容置槽经由该定位结构抵住该嵌件,该挡止面位于该开口且该衔接结构经由该开口露出;(d)准备一塑形件,该塑形件具有一导引槽;(e)将该导引槽对准该可塑部并将该塑形件朝向该嵌件移动;以及(f)使用该导引槽导引且塑性变形该可塑部,使得该可塑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一固定部,该固定部覆盖至少部分的该挡止面,其中该基部及该嵌件形成该嵌入式结合座,该嵌入式结合座经由该衔接结构以结合该第一物件及该第二物件。藉此,在该嵌件插入该容置槽时,该容置槽结构得以维持。再者,该塑形件塑性变形该可塑部以形成该固定部以防止该嵌件自该开口脱离该容置槽,该容置槽结构亦能维持。因此,由该方法制作的嵌入式结合座,其基部能经由该容置槽及该固定部以提供该嵌件足够的固持结构强度,使得该嵌件能准确且稳固地设置于该基部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嵌入式结合座的基部,该基部用以固定一嵌件,该基部包括:一容置槽以及一固定部;该容置槽具有一开口;该固定部由热塑材料制成且突出设置于该开口;其中,该嵌件设置于该容置槽中,该固定部覆盖至少部分的该嵌件露出于该开口的一挡止面。藉此,该固定部能防止该嵌件自该开口脱离该容置槽,该基部经由该容置槽及该固定部以能提供该嵌件足够的固持结构强度,使得该嵌件能精确且稳固地设置于该基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嵌入式结合座及制作该嵌入式结合座的方法能有效解决先前技术中嵌件与孔结合的方式均易使孔结构遭受严重破坏或强度减弱和/或使嵌件与孔结合后的位置与角度不易控制或易偏离预期设定等问题。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组合式壳体的示意图。

图2为在图1中圆圈A处组合式壳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组合式壳体的嵌入式结合座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嵌入式结合座的剖面图。

图5为图3中嵌入式结合座的分解图。

图6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基部与嵌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基部与嵌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基部与嵌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嵌件与基部结合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嵌件与基部结合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作一嵌入式结合座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根据图11的流程图提供的一基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根据图11的流程图将一嵌件插入基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根据图11的流程图提供的一塑形件与已插入基部的嵌件的剖面图。

图15为根据图11的流程图,塑形件塑性变形基部的一可塑部时的剖面图。

图16为根据图11的流程图,塑形件塑性变形可塑部完成时的剖面图。

图17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基部与嵌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18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基部与嵌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19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基部与嵌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20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嵌件与基部组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21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嵌件与基部组合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组合式壳体

12 第一壳件

14 嵌入式结合座

141 肋板

142、242、342、442、542、642 基部

1422、2422、3422、4422、5422、6422 容置槽

1422a、5422a 开口

1422c、5422c 抵持面

1422e、5422e 空隙

1422b、5422b、6422b 侧壁面

1422d、5422d、6422d 槽底面

1422f 空隙

1423、2423、3423、4423、5423、6423 可塑部

1424、2424、3424、4424、5424、6424 固定部

144、244、344、444、544 嵌件

144a、244a、344a、444a、544a 结合部

144b、244b、344b、444b、544b 定位部

1442、5442 挡止面

1446、5446 第一衔接结构

1444、5444 定位结构

1448、2448、3448、4448 周面

1450、5450 结合结构

16 第二壳件

18 第二衔接结构

182 螺丝

20 塑形件

20a 端面

202 导引槽

204 退让空间

D1 延伸方向

d1 外径

d2 外径

d3 内径

d4 内径

S100、S110、S120、S130、S140、 实施步骤

S150、S160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组合式壳体1的示意图;其中, 组合式壳体1可为但不限于一显示器的壳体。图2为在图1中圆圈A处组合式壳体1的局部剖面放大图。组合式壳体1包含一第一壳件12、一嵌入式结合座14、一第二壳件16及一第二衔接结构18。嵌入式结合座14设置于第一壳件12上,第二衔接结构18设置于第二壳件16上,第一壳件12与第二壳件16经由第二衔接结构18与嵌入式结合座14衔接而结合。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衔接结构18与嵌入式结合座14以螺纹结构而结合,为简化图面,螺纹结构未绘示于图2中。请并参阅图3至图5。图3为嵌入式结合座14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3中嵌入式结合座14的剖面图,图5为嵌入式结合座14的分解图。嵌入式结合座14包含一基部142及一嵌件144,基部142包含一容置槽1422(其形成的容置空间轮廓以虚线绘示于图5中)及一固定部1424,容置槽1422具有一开口1422a,固定部1424突出设置于开口1422a;换言之,在开口1422a方向,固定部1424遮盖部分的开口1422a。

在本实施例中,基部142与第一壳件12结构一体成形,且呈凸柱状,其四周有肋板141增加结构强度;但本发明均不以此为限。嵌件144包含一挡止面1442、一定位结构1444及一第一衔接结构1446。嵌件144设置于容置槽1422中,容置槽1422经由定位结构1444抵住嵌件144,挡止面1442位于开口1422a,固定部1424覆盖至少部分的挡止面1442,使得嵌件144被限制于容置槽1422内而不会自开口1422a脱离容置槽1422(或者说基部142)。第一衔接结构1446经由开口1422a露出,第二衔接结构18与第一衔接结构1446衔接,使得第一壳件12与第二壳件16组合。为实现前述结构配置,固定部1424由热塑材料制成,固定部1424在嵌件144自开口1422a插入容置槽1422后,加热、塑性变形而成,其成形细节将于后文说明。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424与容置槽1422材质相同,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424呈环状设置且环绕开口1422a,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固定部1424仅在开口1422a边缘局部形成(例如固定部1424对应一段或数段开口1422a边缘弧长设置),同样能达到抵住挡止面1442,以防止嵌件144自开口1422a脱离容置槽1422(或者说基部142)的功效。

进一步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嵌件144整体呈一柱状且具有一延伸方向D1(以箭头表示于图2、图4及图5中),即嵌件144整体结构大致以延伸方向D1延伸。嵌件144相对于延伸方向D1包含一周面1448,嵌件144还包含形成于周面1448上且相邻于挡止面1442的一结合结构1450。结合结构1450包含多个凹槽,相邻于挡止面1442且在延伸方向D1贯穿周面1448延伸;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该多个凹槽自挡止面1442以螺旋形式绕着延伸方向D1延伸。在实际操作上,该多个凹槽得以滚压方式形成,亦得以切削加工或其他成形方式形成。容置槽1422对应结合结构1450的内壁与结合结构1450结合,使得嵌件144相对于延伸方向D1不会旋转。因此,嵌件144在平行于延伸方向D1的方向上及在垂直于延伸方向D1的方向上,均为基部142所固定,此结构特征除具有固定嵌件144的功能,亦具有承受及传递力量(例如因第二衔接结构18与第一衔接结构1446衔接所产生的锁合力)的功能。

此外,在实际操作上,结合结构1450不以布满整个周面1448为限(例如相对于延伸方向D1仅一圆周角范围内形成,或自挡止面1442在延伸方向D1延伸但不贯穿周面1448),且结合结构1450亦得以其他能与容置槽1422相互嵌合的结构实际操作。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结合结构1450布满整个周面1448,即整个周面1448已均形成结合结构1450,故仅在图5中以中心线表示周面1448在挡止面1442的投影位置,且在关于本实施例的附图中,周面1448的标示可直接参照结合结构1450的标示。另外,为简化图5中容置槽1422的轮廓,容置槽1422对应结合结构1450的部分未显示出与结合结构1450结合的结构(此亦适用于后面的图6至图8)。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嵌件144包含一结合部144a及一定位部144b,结合部144a与定位部144b在延伸方向D1排列,即定位部144b相对于结合部144a远离开口1422a。其中,结合部144a包含挡止面1442及周面1448,周面1448(或者说结合结构1450)相对于延伸方向D1的外径d1大于定位部144b相对于延伸方向D1的外径d2。为便于说明,本实施例的嵌件144为一柱体,在延伸方向D1延伸并具有一断差结构,故具有不同外径;其中,外径大的部分即对应结合部144a,外径小的部分即对应定位部144b,两者相连。定位结构1444用于限制嵌件144插入容置槽1422的深度,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1444是一定位面,位于结合部144a与定位部144b之间,即由该断差结构形成(即结合部144a突出于定位部144b的表面),该定位面与延伸方向D1垂直。对应地,容置槽1422具有一侧壁面1422b、一抵持面1422c及一槽底面1422d,抵持面1422c突出于侧壁面1422b。容置槽1422经由该定位面抵靠抵持面1422c以抵住嵌件144,以阻挡嵌件144更深入容置槽1422;其中,槽底面1422d与嵌件144的下端面间留有一空隙1422e(或者说空间)。

原则上,该定位面仅需不平行于延伸方向D1即可使容置槽1422具有阻挡嵌件144以延伸方向D1更深入容置槽1422的效果,故在实际操作上,该定位面不限于平面,亦可为曲面或其组合,只要使得抵持面1422c能施予该定位面一平行于延伸方向D1的反作用力,以阻挡嵌件144更深入容置槽1422即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抵持面1422c与该定位面的轮廓一致,使得抵持面1422c与该定位面间能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抵持面1422c挡止该定位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再者,在实际操作上,定位结构1444可在嵌件144多处设置,如前述说明的定位面。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1444与抵持面1422c均呈环形配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定位结构1444与抵持面1422c均分别对应地局部形成于嵌件144及容置槽1422。

此外,容置槽1422对应定位部144b的部分相对于延伸方向D1与定位部144b可滑动地密合,以使嵌件144在垂直于延伸方向D1上固定于容置槽1422。其中,定位部144b与容置槽1422的可滑动地密合是指定位部144b以松配合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1422对应定位部144b的部分中,但定位部144b与容置槽1422仍保持相当程度的密合度。换句话说,仅就定位部144b而言,定位部144b可相对于容置槽1422平行于延伸方向D1移动,且定位部144b在垂直于延伸方向D1的平面上的位置具有工程上可接受的正位度公差,其 通常基于制作过程限制、产品规格等因素而定。在实际操作上,该可接受的正位度公差可通过控制定位部144b与容置槽1422间的基部而实现。在本实施例中,即可由控制定位部144b的外径d2与容置槽1422的内径d3而实现,例如控制两者之差约为0.10mm。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144b及容置槽1422对应定位部144b的部分均呈圆柱形轮廓,故仅就定位部144b而言,前述可滑动地密合亦容许定位部144b可相对于容置槽1422大致以延伸方向D1为旋转轴旋转;但本发明仍不以此为限。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衔接结构1446包含一螺孔,沿延伸方向D1贯穿形成于嵌件144本体中且经由开口1422a露出;藉此,嵌入式结合座14经由第一衔接结构1446的螺孔以结合第一壳件12与第二壳件16。对应地,第二衔接结构18包含一螺丝182,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二壳件16上,螺丝182匹配第一衔接结构1446的螺孔。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固定于第二壳件16上的一固持件184以拘束螺丝182,使得螺丝182实质仅能相对于第二壳件16(大致以延伸方向D1为旋转轴)旋转;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藉此,第二衔接结构18与第一衔接结构1446经由螺丝182旋入第一衔接结构1446的螺孔而衔接,进而使第一壳件12与第二壳件16结合。在实际操作上,亦可将前述衔接结构对调设置,例如第一衔接结构1446包含一螺柱(例如平行于延伸方向D1突出于挡止面1442),第二衔接结构18对应地包含一螺帽,第二衔接结构18与第一衔接结构1446同样能经由该螺帽旋于该螺柱上而衔接。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嵌件144呈一柱体,沿延伸方向D1延伸,挡止面1442位于该柱体的一端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嵌件144的端面(如图4中以虚线指示其位置)突出或切齐于固定部1424,可保护固定部1424免于与其他构件干涉而受到损伤,影响固定部1424对嵌件144的固定效果;此时,嵌件144的挡止面1442即相当位于另一断差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嵌件144的结合部144a呈圆柱形,即具有垂直于延伸方向D1的圆形截面轮廓;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6至图8,分别为根据其他实施例的基部242、342、442与嵌件244、344、444的分解示意图。嵌件244、344、444与嵌件144的整体结构大致相同,关于嵌件244、344、444及对应的基部242、342、442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前述嵌件144及基部142的相关说明,不再赘述。嵌件244、344、444的结合部244a、344a、444a均具有垂直于延伸方向D1(亦以箭头表示于图6至图8中)的一非圆形截面轮廓,基部242、342、442的容置槽2422、3422、4422(其形成的容置空间轮廓分别以虚线分别绘示于图6至图8中)对应结合部244a、344a、444a的部分匹配结合部244a、344a、444a,以限制嵌件244、344、444旋转。当结合部244a、344a、444a与容置槽2422、3422、4422结合时,嵌件244、344、444即被固定而不会旋转。如图6所示,嵌件244的结合部244a的非圆形截面轮廓是一六边形;如图7所示,嵌件344的结合部344a的非圆形截面轮廓是一切边的圆形;如图8所示,嵌件444的结合部444a的非圆形截面轮廓是一具有四个圆角的四边形。嵌件244、344、444的固定部2424、3424、4424亦分别呈六边形轮廓、切边的圆形轮廓及四边形轮廓,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固定部 2424、3424、4424仍呈圆形轮廓,同样能有效覆盖并挡止嵌件244、344、444。前述仅为示例,本发明的非圆形截面轮廓不以此为限,例如亦可为椭圆形、其他多边形或前述各轮廓部分的组合。由于结合部244a、344a、444a本身相对于延伸方向D1不具对称性,故当结合部244a、344a、444a容置于容置槽2422、3422、4422时,结合部244a、344a、444a的周面2448、3448、4448上无需形成如前述的结合结构1450,即可产生不可旋转的效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结合部244a、344a、444a的周面2448、3448、4448上亦形成如前述的结合结构1450,更增强结合部244a、344a、444a与容置槽2422、3422、4422结合的强度。

此外,由于非圆形轮廓的匹配本身即具有不可旋转的特性,故在实际操作上,即使结合部244a、344a、444a的周面2448、3448、4448与容置槽2422、3422、4422的结合强度不足,能产生限制嵌件244、344、444旋转的效果。再者,在实际操作上,结合部244a、344a、444a可与容置槽2422、3422、4422采用如同前述定位部144b与容置槽1422的可滑动地密合的方式组合,亦能同时产生对嵌件244、344、444在垂直于延伸方向D1上的定位效果及防止嵌件244、344、444旋转的效果。另外,在这些实施例中,嵌件244、344、444的定位部244b、344b、444b仍保持为圆柱,与前述嵌件144的定位部144b结构相同,故关于定位部244b、344b、444b的说明,请直接参阅前述关于定位部144b的说明,不再赘述。另外,前述结合部244a、344a、444a利用非圆形截面即可产生限制旋转的结构特征亦可运用在定位部244b、344b、444b上,定位部144b亦同。

此外,前述实施例的嵌件144为具有断差结构的柱体,利用断差结构形成的突出径向平面作为定位结构1444(的定位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9,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嵌件544与基部542结合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嵌件544为一柱体,该柱体的二端面分别作为嵌件544的挡止面5442及定位结构5444,基部542对应包含一容置槽5422,容置槽5422具有一侧壁面5422b、一抵持面5422c及一槽底面5422d,抵持面5422c突出于侧壁面5422b,容置槽5422经由定位结构5444抵靠抵持面5422c以抵住嵌件544,以阻挡嵌件544更深入容置槽5422;其中,槽底面5422d与定位结构5444(即嵌件544的下端面)间留有一空隙5422e(或者说空间)。因此,嵌件544不利用断差结构,而直接以柱体的端面作为定位结构5444,同样能实现限制嵌件544插入容置槽5422深度的功效。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嵌件544相对于其延伸方向D1的周面上布满结合结构5450(如前述嵌件144的结合结构1450的结构,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根据不同的结合方法(即结合结合结构5450与容置槽5422),在延伸方向D1上,结合结构5450与容置槽5422结合的范围可能不同。在本实施例中,例如通过加热基部542在开口5422a处的材料以形成固定部5424并使部分的材料进入结合结构5450与容置槽5422内侧壁之间以结合结合结构5450与容置槽5422。基于材料及加热温度等因素,自嵌件544的一端(即挡止面5442所在之处)进入结合结构5450与容置槽5422内侧壁间的材料可能无法到达嵌件544的另一端(即定位结构5444所在之处)。如图9所示,仅接近挡止面5442的结合结构5450与容置槽5422结合,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如图9所示的结合方式,逻辑上,可将嵌件544包含与容置槽5422结合的结合结构5450的部分视为一结合部544a,嵌件544包含未与容置槽5422结合的结合结构5450的部分视为一定位部544b;同样地,通过定位部544b与容置槽5422的配合,定位部544b亦能发挥定位功能。例如,定位部544b与容置槽5422的配合可采用如前文中定位部144b与容置槽1422的可滑动地密合,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应定位部544b的结合结构5450因不会与容置槽5422内壁结合,故在实际操作上,定位部544b的外周面可无需形成结合结构5450而能保持平顺,以增强前述定位部544b的定位效果。关于嵌件544及基部542的其他说明(例如关于第一衔接结构5446、固定部5424等构件的说明),请参阅前文中嵌件144及基部142的相关说明,不再赘述。

另外,前述实施例的嵌件544在容置槽5422中为突出于侧壁面5422b的抵持面5422c所抵住,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0,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嵌件544与基部642结合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基部642对应包含一容置槽6422,容置槽6422具有一侧壁面6422b及一槽底面6422d,容置槽6422经由该定位结构5444(即嵌件544的下端面)抵靠槽底面6422d以抵住嵌件544。关于嵌件544与基部642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前文中嵌件544与基部542的相关说明,不再赘述。

补充说明的是,如图2及图9所示,嵌件144、544与容置槽1422、5422的槽底面1422d、5422d间存有空隙1422e、5442e,作为缓冲空间,可供第二衔接结构18前端伸入(例如当螺丝182较长时),避免与容置槽1422、5422的槽底面1422d、5422d产生结构干涉。若嵌件144、544在延伸方向D1上的长度足以容纳第二衔接结构18,则嵌件144、544与容置槽1422、5422的槽底面1422d、5422d可无需设置缓冲空间,而可设置如图10中嵌件544与容置槽6422所示的配置。此外,若图10中嵌件544在延伸方向D1上的长度明显大于第二衔接结构18伸入的深度,嵌件544的第一衔接结构5446亦可无需贯穿嵌件544形成。

再补充说明的是,前述嵌入式结合座14(包含其变化例,包含嵌件244、344、444、544及基部242、342、442、542、642)虽以应用于组合式壳体1中,以结合二物件(即第一壳件12及第二壳件16)为例说明,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原则上,其他需结合的二物件均可应用本发明的嵌入式结合座,此可自基于前述说明而轻易了解,故不另举例说明。

请参阅图11,其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作一嵌入式结合座的方法的流程图,该嵌入式结合座用于结合二物件。为简化说明,下文将以制作嵌入式结合座14为基础,故原则上将直接引用前文各实施例的组件编号。关于各组件的其他说明,亦请一并参阅前文相关说明,不再赘述。如步骤S100所示,该方法准备一基部142,基部142设置于一第一壳件12上并包含一容置槽1422及一可塑部1423,容置槽1422具有一开口1422a,可塑部1423由热塑材料制成且突出设置于开口1422a,如图12所示。在实际操作上,第一壳件12可为热塑材料的一射出件,此时,基部142与第一壳件12一体成形,但本发明 不以此为限。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422的开口1422a相对于可塑部1423而定义。更精确地,开口1422a可在可塑部1423形成固定部1424后明确地显现出(可参阅图4);在图12中,开口1422a的位置亦可由基部142四周的肋板141上缘而指示出来。

如步骤S110所示,该方法亦准备一嵌件144,嵌件144包含一挡止面1442、一定位结构1444及一第一衔接结构1446,如图5中的嵌件144所示。如步骤S120所示,该方法将嵌件144可滑动地插入容置槽1422中,使得容置槽1422经由定位结构1444抵住嵌件144,挡止面1442位于开口1422a且第一衔接结构1446经由开口1422a露出,如图13所示;此时,可塑部1423相对突出于挡止面1442。如步骤S130所示,该方法准备一塑形件20,塑形件20具有一导引槽202,如图14所示;其中,虽然塑形件20以剖面绘示于图14中,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导引槽202对应可塑部1423,故亦呈环形(即环绕延伸方向D1一周)。

如步骤S140所示,该方法将导引槽202对准可塑部1423并将塑形件20朝向嵌件144移动,如图14所示;其中,塑形件20的移动方向以箭头表示于图中。如步骤S150所示,使用导引槽202导引且塑性变形可塑部1423,使得可塑部1423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一固定部1424,固定部1424覆盖至少部分的挡止面1442,如图15及图16所示;其中,衔接结构1446仍保持经由开口1422a露出。接着,如步骤S160所示,移开塑形件20,结合的基部142及嵌件144即形成嵌入式结合座14(如图3所示),嵌入式结合座14经由衔接结构1446以结合第一壳件12及第二壳件14,其中,固定部1424抵住挡止面1442,使得嵌件144被限制于容置槽1422内而不会自开口1422a脱离容置槽1422(或者说基部142)。

补充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衔接结构1446为一螺孔,故塑形件20的端面20a仅需形成导引槽202。若第一衔接结构1446为一螺柱,则塑形件20的端面20a亦需形成一退让空间204(以虚线表示于图14中),使得塑形件20下移、塑性变形可塑部1423时,该螺柱可伸入退让空间204,以避免该螺柱与塑形件20结构干涉。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可塑部1423环绕开口1422a,故在步骤S150中,可塑部1423被塑性变形成固定部1424,亦环绕开口1422a;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可塑部1423仅在开口1422a边缘局部设置(例如对应一段或数段开口1422a边缘弧长设置),则固定部1424亦对应地在开口1422a边缘局部形成,同样能达到抵住挡止面1442,以防止嵌件144脱离容置槽1422的功效;此时,对应的导引槽202仍可保持环形设置或改由一或多个凹槽对应形成于塑形件20的端面20a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可塑部1423需受热以塑性变形,故在步骤S140中,该方法加热导引槽202;例如对塑形件20相邻端面20a的部分加热(例如通电加热)。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运用超声波加热的方式,使与导引槽202接触的可塑部1423摩擦生热而产生可流动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10中,嵌件144整体呈一柱状且具有一延伸方向D1,包含一周面1448及形成于周面1448上且相邻于挡止面1442的一结合结构1450,结合结构1450包含多个凹槽。关于凹槽的说明,请参阅前文相关的说明,不再赘述。在步骤S120中,在嵌件144以延伸方向D1插入容置槽1422后,容置槽1422对应结合结构1450的部分在垂直于延伸方向D1的截面轮廓大于结合结构150在垂直于延伸方向D1的截面轮廓。在本实施例中,嵌件144在延伸方向D1实质上具有圆形轮廓,且容置槽1422对应结合结构1450的部分匹配结合结构1450,故容置槽1422对应结合结构1450的部分实质上亦具有圆形轮廓。因此,如图14所示,容置槽1422对应结合结构1450的部分的内径d4大于结合结构1450的外径d1,使得结合结构1450自由地进入容置槽1422中,亦即结合结构1450与容置槽1422对应的内侧壁之间存有空隙1422f,至少该凹槽与该内侧壁之间存有空隙1422f(或者说间隙)。

因此,在步骤S150中,该方法还包含导引槽202,导引且塑性变形可塑部1423,使得可塑部1423的一部分进入结合结构1450与容置槽1422之间(即进入前述空隙1422f)以使结合结构1450与容置槽1422结合;在本实施例中,可塑部1423进入结合结构1450与容置槽1422之间的该部分(即位于空隙1422f中的可塑部1423)填充该多个凹槽,使得结合结构1450与容置槽1422紧密结合。补充说明的是,基于可塑部1423的流动性,可塑部1423可能无法完全填满该多个凹槽,但原则上,仅需可塑部1423有进入结合结构150与容置槽1422之间的情形,即能发挥结合结合结构1450与容置槽1422的功效,防止嵌件144相对于延伸方向D1旋转。此外,在实际操作上,可控制可塑部1423的受热情形(例如对导引槽202的加热温度)以增加可塑部1423的流动性,使得可塑部1423实质上填满该多个凹槽,此可更增强结合结构1450与容置槽1422间的结合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00中,容置槽1422具有一侧壁面1422b及一抵持面1422c,抵持面1422c突出于侧壁面1422b。在步骤S110中,嵌件144包含一结合部144a及一定位部144b,结合部144a与定位部144b在延伸方向D1排列,结合部144a包含挡止面1442及周面1448,周面1448(或者说结合结构1450)相对于延伸方向D1的外径d1大于定位部144b相对于延伸方向D1的外径d2(如图14所示),使得嵌件144在延伸方向D1延伸并具有一断差结构,定位结构1444是一定位面,位于结合部144a与定位部144b之间,即由该断差结构形成(即结合部144a突出于定位部144b的表面),该定位面与延伸方向D1垂直。因此,在步骤S120中,该定位面抵靠抵持面1422c,使得容置槽1422抵住嵌件144。关于嵌件144与容置槽1422配合的其他说明(例如定位结构1444的其他实施方式及其功效等),请参阅前文嵌件144的相关说明,不再赘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20中,容置槽1422对应定位部144b的部分相对于延伸方向D1与定位部144b可滑动地密合,以使嵌件144在垂直于延伸方向D1上固定于容置槽1422。关于前述可滑动地密合,请参阅前文关于定位部144b与容置槽1422的可滑动地密合的相关说明,不再赘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10中,因嵌件144呈一柱体,沿延伸方向D1延伸,挡止面1442位于该柱体的一端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嵌件144的端面(如图4中虚线所示)高于挡止面1442,则塑形件20在其端面20a需对应地形成退让空间(类似于图14中虚线所示者),使得塑形件20下移、塑性变形可塑部1423时,嵌件144突出于挡止面1442的端面能伸入该退让空间,以避免与塑形件20结构干涉。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嵌件144的结合部144a呈圆柱形,即具有垂直于延伸方向D1的圆形截面轮廓;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如图17至图19所示,分别为根据其他实施例的基部242、342、442与嵌件244、344、444的组合示意图。图17至图19与图6至图8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图17至图19中的基部242、342、442的可塑部2423、3423、4423尚未塑性变形成固定部2424、3424、4424,其余相关说明(包含嵌件244、344、444及基部242、342、442)请参阅前文相关的说明(包含关于图6至图8中的基部242、342、442与嵌件244、344、444及其相关说明),不再赘述。简言之,如图17至图19所示,在步骤S110中,嵌件244、344、444的结合部244a、344a、444a均具有垂直于延伸方向D1的一非圆形截面轮廓,可塑部2423、3423、4423对应结合部244a、344a、444a分别具有垂直于延伸方向D1的一非圆形截面轮廓,基部242、342、442的容置槽2422、3422、4422对应结合部244a、344a、444a的部分匹配结合部244a、344a、444a。嵌件244、344、444的定位部244b、344b、444b仍保持为圆柱,且与容置槽2422、3422、4422以可滑动地密合的方式组合,可发挥定位功效。在步骤S120中,容置槽2422、3422、4422对应定位部244b、344b、444b的部分相对于延伸方向D1与定位部244b、344b、444b可滑动地密合,以使嵌件244、344、444在垂直于延伸方向D1上固定于容置槽2422、3422、4422,且容置槽2422、3422、4422对应结合部244a、344a、444a的部分匹配结合部244a、344a、444a,以限制嵌件244、344、444旋转。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嵌件144为具有断差结构的柱体,利用断差结构形成的突出径向平面作为定位结构1444(的定位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20,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嵌件544与基部542组合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0与图9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图20中的基部542的可塑部5423尚未塑性变形成固定部,其余相关说明(包含嵌件544及基部542)请参阅前文相关的说明(包含关于图9中的基部542与嵌件544及其相关说明),不再赘述。简言之,如图20所示,在步骤S100中,容置槽5422具有一侧壁面5422b及突出于侧壁面5422b的一抵持面5422c;在步骤S110中,嵌件544为一柱体,嵌件544的挡止面5442及定位结构5444分别为该柱体的二端面;在步骤S120中,定位结构5444抵靠抵持面5422c,使得容置槽5422抵住嵌件544,以阻挡嵌件544更深入容置槽5422(此可参阅图9)。

另外,前述实施例的嵌件544在容置槽5422中为突出于侧壁面5422b的抵持面5422c所抵住,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21,其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嵌件544与基部642组合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1与图10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图21中的基部642的可塑部6423尚未塑性变形成固定部6424,其余相关说明(包含嵌件544及基部542)请参阅前 文相关的说明(包含关于图10中的基部542与嵌件544及其相关说明),不再赘述。简言之,如图21所示,在步骤S100中,基部642的容置槽6422具有一侧壁面6422b及一槽底面6422d;在步骤S110中,该方法提供前述的嵌件544;在步骤S120中,定位结构5444(即嵌件544的下端面)抵靠槽底面6422d,使得容置槽6422抵住嵌件544(此可参阅图10)。

如前述说明,在制作嵌入式结合座14的过程中,该方法利用有别于容置槽1422的可塑部1423形成固定部1424并可进一步结合结合部144a与容置槽1422,容置槽1422本身结构不会被破坏而使其结构变形、甚至失效,故无论是在嵌件144插入容置槽1422或是在对可塑部1423的塑性变形过程中,容置槽1422的结构强度均仍能维持,使得嵌件144能正确且稳固地设置于基部142上;换言之,通过该方法制作的嵌入式结合座14具有正确且稳固地设置的嵌件144。关于嵌件244、344、444、544与容置槽2422、3422、4422、5422、6422的结合,亦同。故根据本发明的嵌入式结合座及制作该嵌入式结合座的方法能有效解决先前技术中嵌件与孔结合的方式均易使孔结构遭受严重破坏或强度减弱和/或使嵌件与孔结合后的位置与角度不易控制或易偏离预期设定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是根据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