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及移动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80806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及移动终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越来越朝向多核高频率、多功能方向的发展,导致移动终端的整体发热量会越来越大。目前,大部分移动终端都会采用各种散热措施,常用的散热方法有热传导和热辐射,该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采用热传导或热辐射进行散热时,由于移动终端整体空间有限,类似电脑机箱一样采用风扇对流散热的方案还无法实现,造成散热能力有局限。(2)无法解决移动终端散热和体感发热的矛盾,即移动终端采用进行散热的过程中,由于把主板和功能器件的热量排出到移动终端表面,往往造成散热越好的机型,用户手持移动终端时会感觉越热的尴尬,且散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及移动终端,旨在提高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包括:

当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

在所述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所述移动终端预置于开孔处的吸气装置,将所述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吸入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壳体腔内形成正压,以将所述壳体腔内的热空气通过壳体间隙或孔位缝隙排出,形成热对流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散热。

优选地,所述当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之前包括:

通过预置的重力感应器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当所述位置信息维持不变状态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

优选地,所述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之前包括:

接收模式开启指令,根据所述模式开启指令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所述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包括: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时,判断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

若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所述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优选地,所述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所述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之后包括:

当侦测到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小于指定温度值时,退出所述自动散热模式。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当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

第一散热模块,用于在所述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所述移动终端预置于开孔处的吸气装置,将所述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吸入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壳体腔内形成正压,以将所述壳体腔内的热空气通过壳体间隙或孔位缝隙排出,形成热对流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散热。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通过预置的重力感应器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当所述位置信息维持不变状态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第二散热模块,用于接收模式开启指令,根据所述模式开启指令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所述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时,判断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所述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退出模块,用于当侦测到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小于指定温度值时,退出所述自动散热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当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在该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移动终端预置于开孔处的吸气装置,将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吸入至移动终端的壳体腔内形成正压,以将所述壳体腔内的热空气通过壳体间隙或孔位缝隙排出,形成热对流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实现了提高热对流对移动终端进行有效散热,提高了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设置吸气装置进行热对流散热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二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种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第一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包括:

步骤S10、当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

步骤S20、在所述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所述移动终端预置于开孔处的吸气装置,将所述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吸入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壳体腔内形成正压,以将所述壳体腔内的热空气通过壳体间隙或孔位缝隙排出,形成热对流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类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该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

为了对移动终端进行快速散热,可通过热对流移动终端进行有效散热,热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

为了实现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该移动终端预先设置有吸气装置,该吸气装置的作用为将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快速吸入到移动终端壳体腔体内,以在腔体内形成正压。该吸气装置的设置位置可以是设置于移动终端预置的喇叭或听筒等开孔处,或者是在移动终端的指定位置开设开孔,用于放置吸气装置。吸气装置的形状、大小、设置位置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设置,并不限定本发明。

由于移动终端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的过程中,移动终端散发出的热量会对人体感官造成明显的热感,因此,可当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在该自动散热模式下,移动终端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

如图2所示,移动终端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的原理为:移动终端预置有位于新增开孔、喇叭或听筒等功能开孔出,在开孔位置增加一个自动吸气的吸气装置,该吸气装置将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快速吸入到移动终端壳体腔体内,以在壳体腔体内形成正压。然后形成的正压可以将移动终端内的热空气通过壳体间隙,听筒散热排气孔、壳体间隙散热排气孔或装饰孔等孔位缝隙排出,在移动终端的内外形成良性热对流,结合传统的散热措施,快速排出移动终端内的热量。

吸气装置的设置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使得移动终端的散热成本低。移动终端使用热对流进行散热,不仅散热效果好,而且解决了移动终端散热和用户热感的矛盾,既可快速散热,也避免散发的热量对人体感官造成明显的热感,使得移动终端散热的同时不影响用户体验。

移动终端使用状态的判断,可以是通过预置的重力感应器来判断移动终端是处于静止放置状态还是手持状态,当移动终端在未使用状态时,重力感应器的位置值保持预设时间以上不变化,即判定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此时启动自动散热模式。当移动终端随人体携带位置有变动情况下,重力感应器检测到的位置值发生变化,说明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此时关闭自动散热模式。

当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时,移动终端可通过热传导或热辐射进行正常散热。其中,热量从系统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由一个系统传到另一系统的现象叫做热传导。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具有向外发射能量的本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本发明实施例当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在该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移动终端预置于开孔处的吸气装置,将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吸入至移动终端的壳体腔内形成正压,以将所述壳体腔内的热空气通过壳体间隙或孔位缝隙排出,形成热对流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实现了提高热对流对移动终端进行有效散热,提高了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的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第一实施例,提出了本发明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0之前包括:

步骤S30、通过预置的重力感应器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当所述位置信息维持不变状态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判定移动终端是否处于未使用状态的过程中,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预先设置有重力感应器,如图2所示,该重力感应器可设置与移动终端的主板上。移动终端通过重力感应器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该位置信息可以是移动终端的坐标信息,当获取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不变,且维持不变状态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时,说明处于放置静止状态,即可确定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该预设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设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侦测移动终端是否处于被持握状态,当移动终端处于未被持握状态时,可将该状态设定为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此时开启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当移动终端处于被持握状态时,为了避免给持握用户带来热感,可将该状态设定为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此时不开启自动散热模式。

本实施例通过重力感应器获取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维持不变状态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来确定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以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提高了对移动终端状态判定的准确性,使得移动终端进行快速散热的同时不影响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第一实施例,提出了本发明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的步骤之前包括:

接收模式开启指令,根据所述模式开启指令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所述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中,当用户不介意移动终端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的过程中,散发出的热量会对人体感官造成的热感时,用户可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手动开启自动散热模式。例如,在比较冷的冬季,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散发出的热量来暖手。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预先设置有用于开启自动散热模式的感应区域,当侦测到移动终端的该感应区域内存在按压操作时,生成模式开启指令,根据该模式开启指令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在另一实施例中,用户可在指定的在设置界面内选择是否开启自动散热模式,移动终端在设置界面内接收到自动散热模式的开启指令时,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在又一实施例中,用户还可以是通过预置的按键快捷开启自动散热模式,在移动终端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开启自动散热模式指令时,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移动终端通过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模式开启指令来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使得用户可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提高了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控制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例,提出了本发明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第四实施例,该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时,判断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

若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所述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使用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移动终端的温度过高而导致CPU进行降频来降温,造成移动终端出现卡顿现象,例如,当移动终端运行在王者荣耀游戏、播放爱奇艺视频等资源消耗比较大的场景下时,移动终端比较容易发热,当移动终端的温度过高时将会降频,此时在较低频率下运行王者荣耀游戏可能会出现卡顿的现象。

为了解决该问题,当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时,实时或间隔预设时间判断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该预设时间和预设温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设置。

当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说明移动终端当前的温度过高,为了快速对移动终端进行有效降温,防止移动终端降频,此时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在该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移动终端预置于开孔处的吸气装置,将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吸入至移动终端的壳体腔内形成正压,以将壳体腔内的热空气通过壳体间隙或孔位缝隙排出,形成热对流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

当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说明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不是很高,此时仅通过热传导或热辐射进行正常散热,而不需要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移动终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通过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来判定是否需要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不仅提高了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控制的灵活性,而且提高了移动终端运行的流畅性,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第四实施例,提出了本发明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第五实施例,该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所述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的步骤之后包括:

当侦测到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小于指定温度值时,退出所述自动散热模式。

本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且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大于预设温度,而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时,实时或间隔预设时间侦测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当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小于指定温度值时,说明移动终端的温度已经降到比较低了,此时控制移动终端退出自动散热模式,避免移动终端一直处于自动散热模式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以节省移动终端的能耗。该指定温度值可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当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后,可侦测移动终端的温度,当移动终端的温度小于指定温度值时,退出自动散热模式,避免移动终端温度较低时还在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以节省移动终端的能耗。

本实施例当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小于指定温度值时,退出自动散热模式,避免移动终端温度较低时还一直处在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节省了移动终端的能耗。

对应地,如图4所示,提出本发明一种移动终端第一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100,用于当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

第一散热模块200,用于在所述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所述移动终端预置于开孔处的吸气装置,将所述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吸入至所述移动终端的壳体腔内形成正压,以将所述壳体腔内的热空气通过壳体间隙或孔位缝隙排出,形成热对流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类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该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

为了对移动终端进行快速散热,可通过热对流移动终端进行有效散热,热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

为了实现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该移动终端预先设置有吸气装置,该吸气装置的作用为将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快速吸入到移动终端壳体腔体内,以在腔体内形成正压。该吸气装置的设置位置可以是设置于移动终端预置的喇叭或听筒等开孔处,或者是在移动终端的指定位置开设开孔,用于放置吸气装置。吸气装置的形状、大小、设置位置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设置,并不限定本发明。

由于移动终端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的过程中,移动终端散发出的热量会对人体感官造成明显的热感,因此,可当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由第一控制模块100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在该自动散热模式下,第一散热模块200通过热对流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

如图2所示,第一散热模块200通过热对流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的原理为:移动终端预置有位于新增开孔、喇叭或听筒等功能开孔出,在开孔位置增加一个自动吸气的吸气装置,该吸气装置将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快速吸入到移动终端壳体腔体内,以在壳体腔体内形成正压。然后形成的正压可以将移动终端内的热空气通过壳体间隙,听筒散热排气孔、壳体间隙散热排气孔或装饰孔等孔位缝隙排出,在移动终端的内外形成良性热对流,结合传统的散热措施,快速排出移动终端内的热量。

吸气装置的设置不仅占用空间小,而且使得移动终端的散热成本低。移动终端使用热对流进行散热,不仅散热效果好,而且解决了移动终端散热和用户热感的矛盾,既可快速散热,也避免散发的热量对人体感官造成明显的热感,使得移动终端散热的同时不影响用户体验。

移动终端使用状态的判断,可以是通过预置的重力感应器来判断移动终端是处于静止放置状态还是手持状态,当移动终端在未使用状态时,重力感应器的位置值保持预设时间以上不变化,即判定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此时启动自动散热模式。当移动终端随人体携带位置有变动情况下,重力感应器检测到的位置值发生变化,说明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此时关闭自动散热模式。

当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时,移动终端可通过热传导或热辐射进行正常散热。其中,热量从系统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由一个系统传到另一系统的现象叫做热传导。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具有向外发射能量的本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本发明实施例当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在该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移动终端预置于开孔处的吸气装置,将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吸入至移动终端的壳体腔内形成正压,以将所述壳体腔内的热空气通过壳体间隙或孔位缝隙排出,形成热对流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实现了提高热对流对移动终端进行有效散热,提高了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的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第一实施例,提出了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确定模块300,用于通过预置的重力感应器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当所述位置信息维持不变状态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判定移动终端是否处于未使用状态的过程中,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预先设置有重力感应器,如图2所示,该重力感应器可设置与移动终端的主板上。确定模块300通过重力感应器获取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该位置信息可以是移动终端的坐标信息,当获取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不变,且维持不变状态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时,说明处于放置静止状态,即可确定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该预设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设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确定模块300侦测移动终端是否处于被持握状态,当移动终端处于未被持握状态时,可将该状态设定为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此时开启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当移动终端处于被持握状态时,为了避免给持握用户带来热感,可将该状态设定为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此时不开启自动散热模式。

本实施例通过重力感应器获取到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维持不变状态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来确定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以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提高了对移动终端状态判定的准确性,使得移动终端进行快速散热的同时不影响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第一实施例,提出了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第二散热模块,用于接收模式开启指令,根据所述模式开启指令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所述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中,当用户不介意移动终端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的过程中,散发出的热量会对人体感官造成的热感时,用户可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手动开启自动散热模式。例如,在比较冷的冬季,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散发出的热量来暖手。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预先设置有用于开启自动散热模式的感应区域,当侦测到移动终端的该感应区域内存在按压操作时,生成模式开启指令,第二散热模块根据该模式开启指令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在另一实施例中,用户可在指定的在设置界面内选择是否开启自动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块在设置界面内接收到自动散热模式的开启指令时,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在又一实施例中,用户还可以是通过预置的按键快捷开启自动散热模式,在第二散热模块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开启自动散热模式指令时,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移动终端通过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模式开启指令来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使得用户可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提高了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控制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例,提出了本发明移动终端第四实施例,该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时,判断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进入所述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使用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移动终端的温度过高而导致CPU进行降频来降温,造成移动终端出现卡顿现象,例如,当移动终端运行在王者荣耀游戏、播放爱奇艺视频等资源消耗比较大的场景下时,移动终端比较容易发热,当移动终端的温度过高时将会降频,此时在较低频率下运行王者荣耀游戏可能会出现卡顿的现象。

为了解决该问题,当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时,判断模块实时或间隔预设时间判断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是否大于预设温度,该预设时间和预设温度可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设置。

当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说明移动终端当前的温度过高,为了快速对移动终端进行有效降温,防止移动终端降频,此时第二控制模块控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在该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移动终端预置于开孔处的吸气装置,将移动终端外界的冷空气吸入至移动终端的壳体腔内形成正压,以将壳体腔内的热空气通过壳体间隙或孔位缝隙排出,形成热对流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

当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说明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不是很高,此时仅通过热传导或热辐射进行正常散热,而不需要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移动终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通过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来判定是否需要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不仅提高了对移动终端进行散热控制的灵活性,而且提高了移动终端运行的流畅性,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第四实施例,提出了本发明移动终端第五实施例,该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退出模块,用于当侦测到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小于指定温度值时,退出所述自动散热模式。

本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处于使用状态,且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大于预设温度,而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时,实时或间隔预设时间侦测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当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小于指定温度值时,说明移动终端的温度已经降到比较低了,此时退出模块控制移动终端退出自动散热模式,避免移动终端一直处于自动散热模式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以节省移动终端的能耗。该指定温度值可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当移动终端处于未使用状态时,移动终端进入自动散热模式进行散热后,可侦测移动终端的温度,当移动终端的温度小于指定温度值时,退出自动散热模式,避免移动终端温度较低时还在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以节省移动终端的能耗。

本实施例当移动终端的当前温度小于指定温度值时,退出自动散热模式,避免移动终端温度较低时还一直处在自动散热模式下通过热对流进行散热,节省了移动终端的能耗。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