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0770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散热模组,尤指一种可改善已知散热鳍片结构与散热单元组合时锡膏易被刮除问题之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按,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积体电路的体积亦逐渐缩小,而为了使积体电路能处理更多的资料,相同体积下的积体电路,已经可以容纳比以往多上数倍以上的计算 元件,当积体电路内的计算元件数量越来越多时执行效率越来越高,因此计算元件工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亦越来越大,以常见的中央处理器为例,在高满载的工作量时,中央处理器散发出的热度,足以使中央处理器整个烧毁,因此,积体电路的散热装置变成为重要的课题。

电子设备中之中央处理单元及晶片或其他电子元件均为电子设备中的发热源,当电子设备运作时,该发热源将会产生热量,故现行常使用导热元件如热管、均温板、平板式热管等具有良好散热及导热效能来进行导热或均温,其中热管主要作为远端导热之使用;其由一端吸附热量将内部工作流体由液态转换为汽态蒸发将热量传递至热管另一端,进而达到热传导之目的,而针对热传面积较大之部位会选择均温板作为散热元件,均温板主要由与热源接触之一侧平面吸附热量,再将热量传导至另一侧作散热冷凝。

目前市面上有一种散热元件1,如图1A、1B所示,为两均温板11之间透过一柱体(被散热鳍片组12包覆住而未示出)将两均温板11相连接以形成所述散热元件1,并于该散热元件1内置入一散热鳍片组12,当使用时,将已知散热鳍片组12直接置入两均温板11间进行组合,由于散热鳍片组12的上下两侧需先涂上锡膏(亦或者该锡膏也可选择涂布于均温板11上)后,再将涂布锡膏的散热鳍片组12置入两均温板11之间,于置入的过程当中,由于两均温板11之间的高度H1恰与散热鳍片组12的高度H2相等,且因必须令散热鳍片组12牢固地与两均温板11相紧密结合的关系,故于散热鳍片组12置入时会至少与两均温板12的其中一侧相接触贴附后滑入,以至于组合过程中,涂布有锡膏侧的散热鳍片组12的部份锡膏会被均温板刮除损失,导致散热鳍片组12于焊接时因锡膏的损失而无法确实焊接而降低其稳固性及产生热阻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之问题,本发明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改善已知散热鳍片结构与散热单元组合时锡膏易被刮除之问题之散热模组。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模组,包括一散热单元及一第一散热鳍片组及一第二散热鳍片组,该散热单元具有一第一本体及一第二本体,该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三表面及一第四表面,一管体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表面,所述第一、二本体及该管体共同界定一容设空间,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设置于该容设空间内,该第一散热鳍片组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该第二侧凸伸至少一凸部,该凸部形成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该第二散热鳍片组具有一第三侧及一第四侧,该第三侧与该第二侧相组设,并该第三侧对应该凸部开设至少一凹槽,该凹槽形成一第三斜面及一第四斜面,并令该第三斜面接触所述第一斜面。

透过本发明此结构的设计,其中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更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更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于实施时,首先先将所述第一、四侧涂布锡膏,接着将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相叠合后一并置入所述散热单元的容设空间处,由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凸部的长度与所述第三端至所述凹槽的长度不相等长的原因,故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的第一、三端未相切齐平行,所述第二、四端也未相切齐平行,接着,将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之第一端朝所述第二端方向进行推移滑动,令该第三斜面接触并抵住所述第一斜面,此时所述第二、四斜面之间则会产生一间隙,透过推移滑动的动作,令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之间形成一开放空间连通该间隙,进而令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之第一、四侧分别紧贴所述散热单元的第一、三表面,进以达到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能更稳固地与该散热单元相结合,改善已知散热鳍片结构与散热单元组合时锡膏易被刮除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A为已知散热模组之立体分解图;

图1B为已知散热模组之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发明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发明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实施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实施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实施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散热模组之第二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图9为本发明散热模组之第二实施例之剖面放大图。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散热鳍片组21

第一散热鳍片211

第一端211a

第二端211b

第一侧212

第二侧213

凸部214

第一斜面2141

第二斜面2142

卡合槽215

第二散热鳍片组22

第二散热鳍片221

第三端221a

第四端221b

第三侧222

第四侧223

凹槽224

第三斜面2241

第四斜面2242

结合部225

间隙226

开放空间227

散热单元3

第一本体31

第一表面311

第二表面312

第二本体32

第三表面321

第四表面322

管体33

容设空间3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2、3、4,为本发明散热模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及放大图,如图所示,该散热模组包括一散热单元3及一第一散热鳍片组21及一第二散热鳍片组22,该第一散热鳍片组21由复数第一散热鳍片211所组成,并该第一散热鳍片组21具有一第一侧212及一第二侧213,该第二侧213凸伸至少一凸部214,并该凸部214形成有一第一斜面2141及一第二斜面2142,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22由复数第二散热鳍片221所组成,并该第二散热鳍片组22具有一第三侧222及一第四侧223,该第三侧222对应该凸部214开设至少一凹槽224,并该凹槽224形成有一第三斜面2241及一第四斜面2242,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1之第二侧213与该第二散热鳍片组22之第三侧222相对应组设,以令该第三斜面2241接触并抵住所述第一斜面2141。

续请一并参阅图5、6、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实施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1更具有一第一端211a及一第二端211b,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22更具有一第三端221a及一第四端221b;

本实施例之图式中,揭示两组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而该两组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于实际上操作及组装的方式皆相同,本发明以其中一组的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代表做说明;

于实际实施时,需搭配前述散热单元3,其具有一第一本体31及一第二本体32,该第一本体31具有一第一表面311及一第二表面312,该第二本体32具有一第三表面321及一第四表面322,一管体33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三表面311、321,所述第一、二本体31、32及该管体33共同界定一容设空间34;

首先先将所述第一、四侧212、223涂布锡膏,接着将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相叠合后(即,令所述第二侧213的凸部214相对应容设在所述第三侧222的凹槽224内)一并置入所述散热单元3的容设空间34处,由于所述第一、二斜面2141、2142的长度不相等长及所述第三、四斜面2241、2242的长度不相等长,又所述第一、三斜面2141、2241长度相等长及所述第二、四斜面2142、2242长度相等长的原因,故于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进行相叠合时,该第一、三端211a、221a不会相切齐,所述第二、四端211b、221b也不会相切齐,接着,将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1之第一端211a朝第二端211b方向进行滑动推移,令该第三斜面2241接触并抵住所述第一斜面2141,此时所述第二、四斜面2142、2242之间则会产生一间隙226,且透过推移滑动的动作,令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之间形成一开放空间227连通所述间隙226,进而令所述第一、三端211a、221a相对应切齐平行,所述第二、四端211b、221b相对应切齐平行,形成所述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之第一、四侧212、223分别紧贴所述散热单元3的第一、三表面311、321,进以达到所述散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能更稳固地与该散热单元3相结合,改善已知散热鳍片结构与散热单元组合时锡膏易被刮除的问题。

请参阅图8、9,为本发明散热模组之第二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及剖面放大图,所述散热模组部份元件及元件间之相对应之关系与前述散热模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惟本散热模组与前述最主要之差异为,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21之第二侧213更具有至少一卡合槽215,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22之第三侧222更具有至少一结合部225,该结合部225对应卡合在该卡合槽215内,透过该结合部225与该卡合槽215的结合,以令该第一、二散热鳍片组21、22于组装时防止滑移,进以更佳牢固地相互组设在一起,并达到前述之功效。

以上所述,本发明相较于已知具有下列优点:

1.改善已知锡膏易被刮除之问题;

2.更加牢固。

以上已将本发明做一详细说明,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发明实施之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发明之专利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