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柜及布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7251发布日期:2019-05-31 21:55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柜及布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柜及布线机构。



背景技术:

机柜用于存放计算机和相关控制设备,机柜内部可以放置多种设备,比如服务器、交换机、强电工作模块等,为了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需要通过各种数据线和线缆将各设备连接起来,由此使得机柜中存在很多数据线和电缆,需要对这些数据线和电缆进行布线。随着科技的进步,数据中心的机柜内设备的密度越来越高,数据线和电缆的数目也逐渐增多,而且由于设备可能发生故障或更换,设备的配置就需要频繁变换,为了适应设备配置的变换,需要对机柜内的数据线和线缆进行增减,因此,对数据线和线缆的布线方案要求很高。

现有技术的一种布线方案为,将内部线缆从响应模块端向机柜内布线,同时桥架内也进行理线,采用这种布线方案,由于两端(进线口和配线架)已经固定,线缆会产生大量的交叉缠绕,线缆布置很难整齐有序,而且在两个固定端之间必然有一处的线缆是散乱的。因此难以快速定位线缆,导致耗时多,降低工作效率。

综上,目前亟需一种机柜,用于解决机柜内线缆之间交叉缠绕、线缆布置散乱无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柜,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机柜内部线缆凌乱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柜,所述机柜包括柜体和设置于所述柜体内的支撑结构;

所述支撑结构设置有第一布线机构和第二布线机构,所述第一布线机构位于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二布线机构位于第二平面上;

至少一个服务器中的任一服务器的弱电线缆通过所述第一布线机构与弱电工作模块连接;所述至少一个服务器中的任一服务器的强电线缆绕过所述第一布线机构并通过所述第二布线机构与强电工作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靠近所述服务器的一面按预设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一布线机构、所述第二布线机构和所述强电工作模块;所述预设方向为自所述柜体底部至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

所述弱电工作模块位于所述柜体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布线机构为槽体结构;所述槽体结构包括两个侧板和一个底板,所述两个侧板中靠近所述至少一个服务器的一个侧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线孔;

所述任一服务器的弱电线缆从所述任一服务器所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进入所述第一布线机构内,并从与所述弱电工作模块所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穿出所述第一布线机构与所述弱电工作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布线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槽体结构开口处的槽盖,所述槽盖与所述槽体结构的两个侧板中的任一侧板翻转连接。

可选地,所述任一服务器的强电线缆绕到所述槽体结构的另一侧板外侧,并向上延伸通过所述第二布线机构与强电工作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布线机构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过线孔;所述多个第二过线孔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柜体的底板;

所述任一服务器的强电线缆绕过所述第一布线机构并通过所述多个第二过线孔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过线孔与所述强电工作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强电工作模块上设置有多个接线孔;

所述服务器的强电线缆通过所述多个第二过线孔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过线孔接入对应位置的接线孔中。

可选地,所述柜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隔线架;所述至少一个隔线架位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下方;若所述任一服务器的弱电线缆从所述任一服务器的下方引出,则所述弱电线缆沿所述任一服务器对应的相邻两个隔线架之间的间隔穿出,并通过所述第一布线机构与所述弱电工作模块连接;

若所述任一服务器的强电线缆从所述任一服务器的下方引出,则所述强电线缆沿所述任一服务器对应的相邻两个隔线架之间的间隔穿出,并通过所述第二布线机构与所述强电工作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机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交接处的第一进线槽以及设置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交接处的第二进线槽;

所述机柜的弱电线缆通过所述第一进线槽与弱电工作模块连接;所述机柜的强电线缆通过第二进线槽与强电工作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机柜的弱电线缆通过所述第一进线槽进入所述第一布线机构内,并从与所述弱电工作模块所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穿出所述第一布线机构并与所述弱电工作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线槽的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扎线钩;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扎线钩用于将所述弱电线缆固定在所述第一进线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进线槽的侧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扎线钩;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扎线钩用于将所述强电线缆固定在所述第二进线槽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布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线机构设置于机柜内,所述布线机构包括第一布线机构;

所述第一布线机构为槽体结构;所述槽体结构包括两个侧板和一个底板,所述两个侧板中靠近所述服务器的一个侧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线孔;

所述服务器的弱电线缆从所述服务器所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进入所述第一布线机构内,并从与所述弱电工作模块所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穿出所述第一布线机构与所述弱电工作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布线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槽体结构开口处的槽盖,所述槽盖与所述槽体结构的两个侧板中的任一侧板翻转连接。

可选地,所述服务器的强电线缆绕到所述槽体结构的另一侧板外侧,并向上延伸通过所述第二布线机构与强电工作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布线机构还包括第二布线机构;

所述第二布线机构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过线孔;所述多个第二过线孔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柜体的底板;

所述任一服务器的强电线缆绕过所述第一布线机构并通过所述多个第二过线孔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过线孔与所述强电工作模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强电工作模块上设置有多个接线孔;

所述服务器的强电线缆通过所述多个第二过线孔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过线孔接入对应位置的接线孔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柜,包括柜体、设置于内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中设置有第一布线机构和第二布线机构;服务器的弱电线缆通过第一布线机构与弱电工作模块连接;服务器的强电线缆绕过第一布线机构并通过第二布线机构与强电工作模块连接。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柜设置有第一布线机构和第二布线机构,弱电线缆由第一布线机构负责布线,强电线缆由第二布线机构负责布线,如此,能够将弱电线缆和强电线缆分开,从而防止强电线缆和弱电线缆互相干扰,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将内部线缆从响应模块端向机柜内布线而导致的线缆交叉缠绕、散乱无序的问题,且使得机柜内部线缆整齐美观,布线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柜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布线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布线机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布线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柜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柜的左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线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柜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线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示例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柜的结构示意图,该机柜101包括柜体102和设置于柜体内的支撑结构103。至少一个服务器104设置于柜体内。其中,支撑结构设置有第一布线机构105和第二布线机构106,其中,第一布线机构105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二布线机构106位于第二平面上。所述至少一个服务器中的任一服务器的弱电线缆107通过所述第一布线机构105与弱电工作模块连接;所述至少一个服务器中的任一服务器的强电线缆108绕过所述第一布线机构105并通过所述第二布线机构106与强电工作模块109连接。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柜设置有第一布线机构和第二布线机构,弱电线缆由第一布线机构负责布线,强电线缆由第二布线机构负责布线,如此,能够将弱电线缆和强电线缆分开,从而防止强电线缆和弱电线缆互相干扰,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将内部线缆从响应模块端向机柜内布线而导致的线缆交叉缠绕、散乱无序的问题,且使得机柜内部线缆整齐美观,布线简单便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设计的机柜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尤其适用于内部线缆较多的机柜,例如,服务器机柜、网络机柜、控制台机柜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弱电工作模块指的是采用24V及以下供电的工作模块,例如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监控线、视频线、音频线等连接的设备。弱电工作模块可以位于支撑结构103的下方,机柜的柜体内部;强电工作模块指的是相对于弱电工作模块而言,工作电压在220V以上的设备,例如电源分配单元(Power Distribution Unit,PDU)设备。强电工作模块109可以安装在支撑结构103上,位于第二布线机构106的上方,这样的布置方式,使得第一布线机构靠近弱电工作模块,第二布线机构靠近强电工作模块,方便弱电线缆和强电线缆的接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03靠近所述服务器的一面可以按预设方向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一布线机构105、所述第二布线机构106和强电工作模块109,其中,预设方向指的是自所述柜体至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的弱电线缆107指的是用于传输弱电的线缆,包括但不限于网线、光纤、控制线缆;服务器的强电线缆108指的是用于传输强电的线缆,包括但不限于电源线缆。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弱电线缆的规格不做限定,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预制多种不同长度规格的弱电线缆,避免现场安装时出现质量问题,从而导致人力的浪费。

下面分别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支撑结构103、第一布线机构105、第二布线机构106进行具体介绍。

(1)支撑结构

支撑结构103位于机柜的柜体上方,支撑结构103可以有多种结构方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为,支撑结构103为用于连接柜体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的支撑板,其中,两个侧板在侧视方向上的形状为例如等腰梯形。支撑结构与两个侧板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支撑结构垂直于两个侧板,并与等腰梯形上下两条边的中点接触。进一步地,上述两个侧板的底部还可以分别设置挡板。挡板可以为L型弯折结构,且L型折弯结构上设置有过线孔,便于服务器的弱电线缆或者服务器的强电线缆通过。

(2)第一布线机构

第一布线机构105可以为槽体结构。图2示例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布线机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布线机构包括槽体201,槽体201包括两个侧板2011和一个底板2012。

槽体201的侧板20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线孔203。第一过线孔203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其它形状,具体不做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过线孔在第一布线机构上的具体位置也不做限定,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第一过线孔的位置设置于与服务器所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便于服务器的弱电线缆以最短的距离进入第一布线机构中,从而缩短线缆长度,节约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布线机构还可以包括槽盖202。槽盖202可以是与槽体201分离的部件,即槽盖202并不与槽体201连接,仅是放置于槽体201的开口处起到覆盖作用。或者,槽盖202也可以是与槽体201的一侧板固定连接,而与槽体的另一侧板非固定连接,如此,槽盖202可以以固定连接的位置为轴进行翻转,便于运维人员打开或关闭槽盖,从而能够很方便地对线缆进行检修或更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非固定连接的方式有多种,例如,槽盖202与槽体的另一侧板之间通过防脱螺栓204实现非固定连接。

第一布线机构105可以设置于支撑结构103的下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布线机构105和支撑结构103可以为两个独立的部件,第一布线机构105通过多种方式安装于支撑结构103的下部,例如,第一布线机构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结构上。

进一步地,考虑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的强电线缆108是绕过所述第一布线机构与强电工作模块109连接,为便于强电线缆108的走线,可以在第一布线机构105与支撑结构103之间预留有空隙,空隙的大小不做具体限定,能够保证强电线缆通过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第一布线机构时,可以将多个第一过线孔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柜体的底板,且,将具有多个第一过线孔的侧板靠近服务器。

(3)第二布线机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布线机构106设置于支撑结构的上部,具体来说,第二布线机构106和支撑结构103可以为两个独立的部件,第二布线机构106通过多种方式安装于支撑结构103的上部,例如,第二布线机构中两个侧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结构上。

第二布线机构106可以为板结构(例如L形钢板结构),或者,也可以为槽结构。下面分别对这两种可能的情形进行具体说明。

情形一:第二布线机构可以为板结构

图3为第二布线机构为板结构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二布线机构包括第一侧板301和第二侧板302。

进一步地,第一侧板301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过线孔303。第二过线孔303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其它形状,具体不做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过线孔在第一布线机构上的具体位置也不做限定,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第二过线孔设置于与强电工作模块的插孔所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便于服务器的强电线缆以最短的距离接入对应的强电工作模块,从而缩短电缆长度,节约成本。

情形一:第二布线机构可以为槽结构

图4为第二布线机构为槽结构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二布线机构包括第一侧板401、第二侧板402和底板403。

进一步地,第一侧板401和第二侧板40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过线孔404,且第一侧板401和第二侧板402上设置的多个第二过线孔404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第二过线孔404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其它形状,具体不做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过线孔在第一布线机构上的具体位置也不做限定,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第二过线孔设置于与强电工作模块的插孔所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便于服务器的强电线缆以最短的距离接入对应的强电工作模块,从而缩短电缆长度,节约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二布线机构106为槽结构的情形下,第二布线机构106可以开口朝向支撑结构103并设置于支撑结构103的上部。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第二布线机构时,可以将多个第二过线孔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柜体的底板。

上述机柜内部的结构之间需要通过服务器的线缆(包括服务器的强电线缆和服务器的弱电线缆)相互连接,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柜的主视图(参见图5)和机柜的左视图(参见图6,图6中即图5以F-F轴线方向的剖视图),图5和图6具体示意出本实用新型中服务器的强电线缆的布线方案和服务器的弱电线缆的布线方案。

结合图1、图5和图6可以看出,服务器的弱电线缆107从服务器104下方引出,并从服务器所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图1中位置A)进入第一布线机构105内,然后从与弱电工作模块所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图1中位置B)穿出所述第一布线机构105并与所述弱电工作模块连接;服务器的强电线缆108从服务器104下方引出,并从第一布线机构105的外侧(图1中位置C)绕过,接着通过一个第二过线孔(图1中位置D)与强电工作模块上对应的插孔(图1中位置E)连接。

采用上述方式,服务器的弱电线缆分别通过不同的第一过线孔进入第一布线机构,从而避免服务器的各个弱电线缆相互之间出现交叉缠绕的现象;服务器的强电线缆分别通过不同的第二过线孔穿过第二布线机构,从而避免服务器的各个强电线缆相互之间出现交叉缠绕的现象;而且,由于服务器的弱电线缆和服务器的强电线缆分别由第一布线机构和第二布线机构负责布线,能够将弱电线缆和强电线缆分开,防止强、弱电线互相干扰,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当服务器的弱电线缆107和强电线缆108从服务器下方引出时,为了便于线缆的布线,机柜还可以包括多个隔线架110,图7示例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线架的结构示意图。隔线架110可以设置于支撑结构的下方,隔线架110可以为金属架,具体不做限定。隔线架与柜体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隔线架可以与一个服务器对应设置,两个隔线架之间的间隔的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对应的服务器的宽度,具体不做限定。

如图6所示,通过设置隔线架110,服务器的弱电线缆107从服务器104的下方引出后,可沿服务器对应的相邻两个隔线架110之间的间隔穿出,并通过第一布线机构105与弱电工作模块连接。服务器的强电线缆108从服务器104的下方引出后,可沿所述服务器对应的相邻两个隔线架110之间的间隔穿出,并通过所述第二布线机构106与所述弱电工作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隔线架能够隔离从不同的服务器下方引出的线缆,避免不同服务器的线缆相互之间交叉缠绕的现象。

上述内容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服务器线缆(包括服务器的强电线缆和服务器的弱电线缆)的布线方案进行了具体描述,由于从机柜外部引进来的线缆,例如,机柜的弱电线缆和机柜的强电线缆,也需要分别与机柜内的弱电工作模块和强电工作模块连接,基于此,参见图8(图8中即图5以G-G轴线方向的剖视图),具体示意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从机柜外部引入的线缆的布线的方案。

图8示例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机柜的结构示意图,该机柜包括柜体102、设置于柜体相邻的两个侧板交接处的第一进线槽801、设置于柜体相邻的另外两个侧板交接处的第二进线槽802;其中,机柜的弱电线缆803通过第一进线槽801与弱电工作模块连接;机柜的强电线缆804通过第二进线槽802与强电工作模块连接。

具体来说,柜体的侧板上可以设置理线钩,用于固定线缆并起到导向作用。

第一进线槽801可以为具有弯折形状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不具有弯折形状的结构,具体不做限定。同样地,第二进线槽802可以为具有弯折形状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不具有弯折形状的结构,具体不做限定。

图9示例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线槽的结构示意图,该进线槽可以为第一进线槽或者也可以为第二进线槽。如图9所示,该进线槽包括槽体901和扎线钩902,其中,扎线钩902位于槽体一侧的侧板上,用于固定线缆,本实用新型中扎线钩的数目和具体分布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线槽的数目、分类和具体分布位置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设置一个进线槽以供机柜的弱电线缆使用,且这个进线槽位于柜体两个侧板的交接处;设置一个进线槽以供机柜的强电线缆使用,且这个进线槽位于柜体另外两个侧板的交接处。又比如,设置两个进线槽以供机柜的弱电线缆使用,且这两个进线槽位于柜体一侧板的两端;设置两个进线槽以供机柜的强电线缆使用,且这两个进线槽位于柜体另一侧板的两端。

机柜的弱电线缆通过第一进线槽,进入第一布线机构内,并从与弱电工作模块所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穿出第一布线机构,并与弱电工作模块连接;机柜的强电线缆通过第二进线槽,并在支撑结构上的理线钩的导向作用下,与强电工作模块连接。采用上述方式,能够将机柜的弱电线缆和强电线缆分开,从而防止强电线缆和弱电线缆互相干扰,并且能够有效避免线缆之间相互缠绕的现象。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柜设置有第一布线机构和第二布线机构,弱电线缆由第一布线机构负责布线,强电线缆由第二布线机构负责布线,如此,能够将弱电线缆和强电线缆分开,防止强、弱电线互相干扰,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将内部线缆从响应模块端向机柜内布线而导致的线缆交叉缠绕、散乱无序的问题,且使得机柜内部线缆整齐美观,布线简单便捷。

下面结合图1对机柜内部的各种可能存在的线缆的布线方案进行说明:

基于服务器的弱电线缆的角度,服务器的弱电线缆从服务器下方引出后,穿过与服务器对应的两个隔线架中间的间隔,再从第一布线机构上与服务器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的位置进入第一布线机构内部,并从与弱电工作模块所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穿出第一布线机构,最后与弱电工作模块连接。

基于服务器的强电线缆的角度,服务器的强电线缆从服务器下方引出后,穿过与服务器对应的两个隔线架中间的间隔,再绕过第一布线机构,然后通过与强电工作模块上的插孔对应位置的第二过线孔,最后与强电工作模块连接。

基于机柜的弱电线缆的角度,机柜的弱电线缆通过第一进线槽进入机柜内部,并通过第一布线机构的侧端端口进入第一布线机构内部,然后从与弱电工作模块所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穿出第一布线机构,最后与弱电工作模块连接。

基于机柜的强电线缆的角度,机柜的弱电线缆通过第一进线槽进入机柜内部,并沿着支撑结构上的理线钩的位置,在理线钩的导向作用下,与强电工作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布线结构,所述布线机构设置于机柜内,所述布线机构包括:

第一布线机构,所述第一布线机构为槽体结构;所述槽体结构包括两个侧板和一个底板,所述两个侧板中靠近所述服务器的一个侧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线孔;

所述服务器的弱电线缆从所述服务器所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进入所述第一布线机构内,并从与所述弱电工作模块所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过线孔穿出所述第一布线机构与所述弱电工作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布线机构还包括第二布线机构;

所述第二布线机构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过线孔;所述多个第二过线孔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柜体的底板;

所述任一服务器的强电线缆绕过所述第一布线机构并通过所述多个第二过线孔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过线孔与所述强电工作模块连接。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