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感应驱动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0014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电路,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红外感应驱动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全世界各国都在提倡节能减排,减少污染及排放。因此,在照明的领域,利用红外感应来控制光源的开或关的技术被广泛应用,这种技术适合应用在公共车站、家居照明、宾馆、酒馆、超市卖场及乡镇街道路灯照明及公共活动场所等场所。目前,现有的红外感应驱动控制电路的感应范围较小,感应角度不广,在较远距离时感应不到、点亮周期可调范围小等缺点,进而影响红外感应照明灯的使用效果。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红外感应驱动控制电路,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红外感应驱动控制电路,包括集成芯片U1、红外接收头U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三相开关S和可控硅Q1;其中,所述可控硅Q1的第一端分别与电源正极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Q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8的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Q1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及电源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12与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2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所述电阻R11与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5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电阻R2的一端及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5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8、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和滑动端及所述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3和所述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4和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6分别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11接地,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7连接所述三相开关S,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8与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之间并联有由所述电容C1,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9分别与所述电容C4的正极和所述红外接收头U2的引脚B1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1分别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容C13的一端、所述红外接收头U2的引脚B2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并接地,所述红外接收头U2的引脚B3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2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12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3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4通过所述电容C9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5分别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所述电容C6的正极及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6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电阻R7为可变电阻。

进一步,所述电阻R13为光敏电阻。

进一步,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4、所述电容C6、所述电容C9、所述电容C11及所述电容C12均为电解电容。

进一步,所述二极管D1为稳压二极管。

进一步,所述集成芯片U1型号为PT8A264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红外接收头U2配合菲涅耳透镜接受到附近因人体移动所引起的红外辐射能量的变化,转变为微弱的UV级电压变化送入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1,经两级放大整形及内部逻辑判别为有效的人体移动讯号而不是其他干扰之后,控制内部逻辑动作而驱动照明灯点亮,每次点亮的时间长短由引脚P3外接RC振荡的频率决定。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子R14及电容C10等构成间歇式取电的电源电路,在交流电的每个周期开始时,可控硅关闭的期间取电,然后整流稳压,为集成芯片U1提供约5.5V的电源,二极管D3、电阻R2及电阻R9组成交流电过零检测线路,电阻R10和电阻R1用于检测环境光照强度,电阻R8和电容C3是系统振荡,提供系统时钟,电阻R7和电容C7是延时振荡,控制每次触发后灯光点亮的延时时间, 其中电阻R7取值范围达2KW-3MW,电容C7可低至1000PF以下,因此点亮周期的可调范围极大,进而提高红外感应驱动控制电路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红外感应驱动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红外感应驱动控制电路。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感应驱动控制电路,包括集成芯片U1、红外接收头U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三相开关S和可控硅Q1;其中,所述可控硅Q1的第一端分别与电源正极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Q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8的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Q1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及电源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12与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2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所述电阻R11与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5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电阻R2的一端及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接地,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5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与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8、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和滑动端及所述电阻R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3和所述电容C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4和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6分别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11接地,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7连接所述三相开关S,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8与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之间并联有由所述电容C1,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9分别与所述电容C4的正极和所述红外接收头U2的引脚B1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1分别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容C13的一端、所述红外接收头U2的引脚B2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13的另一端并接地,所述红外接收头U2的引脚B3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2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一端及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12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3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4通过所述电容C9接地,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5分别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所述电容C6的正极及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6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6分别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和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7为可变电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13为光敏电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4、所述电容C6、所述电容C9、所述电容C11及所述电容C12均为电解电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极管D1为稳压二极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芯片U1型号为PT8A2641。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红外接收头U2配合菲涅耳透镜接受到附近因人体移动所引起的红外辐射能量的变化,转变为微弱的UV级电压变化送入集成芯片U1的引脚P11,经两级放大整形及内部逻辑判别为有效的人体移动讯号而不是其他干扰之后,控制内部逻辑动作而驱动照明灯点亮,每次点亮的时间长短由引脚P3外接RC振荡的频率决定。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子R14及电容C10等构成间歇式取电的电源电路,在交流电的每个周期开始时,可控硅关闭的期间取电,然后整流稳压,为集成芯片U1提供约5.5V的电源,二极管D3、电阻R2及电阻R9组成交流电过零检测线路,电阻R10和电阻R1用于检测环境光照强度,电阻R8和电容C3是系统振荡,提供系统时钟,电阻R7和电容C7是延时振荡,控制每次触发后灯光点亮的延时时间, 其中电阻R7取值范围达2KW-3MW,电容C7可低至1000PF以下,因此点亮周期的可调范围极大,进而提高红外感应驱动控制电路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