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及智能照明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67646发布日期:2018-11-24 12:49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及智能照明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电厂生产模式的不断变革、转型,现场生产人员不断精简,原“长亮灯”式地下厂房照明系统的改变迫在眉睫。地下厂房照明系统主要是为生产人员服务,方便其对设备巡检、工作等,电厂生产模式的转型,导致原24小时值守模式的厂房变成无人值守,“长亮灯”模式的照明系统就显得及其不科学、不合理和大大浪费,无法达到智能化电厂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照明系统的改变将显得至关重要,而实时监测与统计区域人流、车流出入数据,精准控制照明系统则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技术手段。目前大多数水电厂基本都是24小时值守模式,所以地下厂房照明系统基本都是24小时长亮状态,虽然有些水电厂实现“无人值班”模式,但其照明系统却依旧保持原来的方式。节能减排一直都是每个企业的大问题、行业的热点,即使是水电厂这样的绿色清洁能源企业,也存在资源浪费,目前大多数电厂企业的照明系统就是一个浪费源,只有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为企业节能减排作出巨大贡献。为此,在现有水电厂照明系统的基础上,针对区域人流、车流出入数据的研究与分析,设计一套智能化照明系统,实现水电厂运行设备的监测、维护和高效管理,是十分迫切的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根据照明区域内的实际情况智能控制照明设备的开关的控制系统,以及使用该控制系统来对照明区域进行智能照明控制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包括处理器,设于照明区域的照明设备,用于驱动照明设备开关且与处理器电性连接的驱动电路,以及用于采集进出照明区域人数且与处理器电性连接的信息采集器;一个照明设备耦合一个所述驱动电路;照明区域的进口和出口均设有信息采集器。

上述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尤其是信息采集器收集的照明区域内是否有人的信息,传递给处理器,处理器再来控制照明设备的开关,实现了对照明区域内的人来亮灯,人走灭灯的目的,大大节约了电能。

优选的,当照明区域比较大时,将照明区域分割为多个照明区块,为了方便对控制每个照明区块的照明,所述照明区域为多块;所述处理器包括一个主处理器,以及多个与主处理器电性连接的副处理器;每个照明区域处各设有一个副处理器,至少一个照明设备,至少一个驱动电路,以及至少两个信息采集器。

优选的,为了简化结构,方便收集进入照明区块内的人数和/或车辆的信息,所述信息采集器包括两对光栅传感器。

优选的,为了能够监测照明区域内其他位置的进出情况,同时还能及时发出警报,还包括设于照明区域且与副处理器电性连接的防盗传感器,以及与副处理器电性连接的报警器。

优选的,为了方便操作,还包括与处理器电性连接的控制终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照明控制方法,采用了上述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信息的采集,通过信息采集器获取从进出口进出照明区域的人数信息;

信息的传输与存储,将信息采集器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并储存于处理器;

信息的分析,处理器对信息采集器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照明区域内的进出人数是否相等,是,则控制照明设备关闭;否,则打开照明设备。

优选的,步骤信息的传输与存储中,信息采集器获取的入口人数信息存储于处理器的入口信息单元;信息采集器获取的出口人数信息存储于处理器的出口信息单元;

步骤信息的分析中,当进入照明区域内的人数与离开照明区域内的是否人数相等时,清除入口信息单元和出口信息单元中的数据。

优选的所述信息采集器包括两对光栅传感器,一对设于照明区域的入口,近照明区域的的光栅传感器标注为a1,远照明区域的的光栅传感器标注为a2;另一对设于照明区域的出口,近照明区域的的光栅传感器标注为b1,远照明区域的的光栅传感器标注为b2。

优选的步骤信息的传输与存储中,还包括入口信息的容错判断分析,和出口信息的容错判断分析;

入口信息的容错判断分析具体为:判断处理器是否接收到a1和a2采集的信息,是,则判断为进入照明区域,否则判断为没有进入照明区域,并延时5s后清除此信息;

出口信息的容错判断分析具体为:判断处理器是否接收到b1和b2采集的信息,是,则判断为离开照明区域,否则判断为没有离开照明区域,并延时5s后清除此信息。

优选的还包括采集非出入口的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判断是否有人从非出入口进出照明区域,是,则发出报警;否,则清除信息。

上述的智能照明控制方法,采用了上述的上述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信息采集器收集的照明区域内是否有人的信息,传递给处理器,处理器再来控制照明设备的开关,实现了对照明区域内的人来亮灯,人走灭灯的目的,大大节约了电能;另外,通过判断离开和进入照明区域的人数是否相等来对照明设备进行开关,实现了照明设备该关则关,该开则开的目的;还有,采用在照明区域的进出口处设置光栅传感器来采集进出人数,而且通过判断处理器是否接收到进出口处的两个光栅传感器的信息来判断是否有人离开照明区域,确保了采集到的进出照明区域信息的准确性;最后,非出入口的信息的采集,当出现非法进入照明区域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智能照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智能照明控制方法中入口信息的容错判断分析的具体流程图;

图4为具体实施例2智能照明控制方法中出口信息的容错判断分析的具体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用于电厂的照明系统,包括处理器,设于照明区域的照明设备10,用于驱动照明设备10开关且与处理器电性连接的驱动电路20,以及用于采集进出照明区域人数且与处理器电性连接的信息采集器30;一个照明设备10耦合一个所述驱动电路20;照明区域的进口和出口均设有信息采集器30。

具体的,照明区域为多块;处理器包括一个主处理器40,以及多个与主处理器40电性连接的副处理器50;每个照明区域处各设有一个副处理器50,至少一个照明设备10,至少一个驱动电路20,以及两个分别设置在该照明区域块的进出口处的信息采集器30。当进出口均不止一个时,每个进出口均需设置一个信息采集器30;副处理器50通过射频模块60与主处理器40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

更具体的,信息采集器30包括一对设于照明区域进口处的光栅传感器a,及一对设于照明区域出口处的光栅传感器b。

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照明区域且与副处理器50电性连接的防盗传感器70,以及与副处理器50电性连接的报警器80。

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包括与主处理器40电性连接的控制终端90。

综上所述:上述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尤其是信息采集器收集的照明区域内是否有人的信息,传递给处理器,处理器再来控制照明设备的开关,实现了对照明区域内的人来亮灯,人走灭灯的目的,大大节约了电能。

实施例2

智能照明控制方法,采用了实施例1中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信息的采集,通过信息采集器获取从进出口进出照明区域的人数信息;

步骤s2,信息的传输与存储,将信息采集器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并储存于处理器;

步骤s3,信息的分析,处理器对信息采集器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步骤s4,判断照明区域内的进出人数是否相等,是,则控制照明设备关闭;否,则打开照明设备。

具体的,步骤s2中,信息采集器获取的入口人数信息存储于处理器的入口信息单元;信息采集器获取的出口人数信息存储于处理器的出口信息单元;

步骤s3中,当进入照明区域内的人数与离开照明区域内的是否人数相等时,清除入口信息单元和出口信息单元中的数据。

具体的,所述信息采集器包括两对光栅传感器,一对设于照明区域的入口,近照明区域的的光栅传感器标注为a1,远照明区域的的光栅传感器标注为a2;另一对设于照明区域的出口,近照明区域的的光栅传感器标注为b1,远照明区域的的光栅传感器标注为b2。

具体的,步骤s2中,还包括步骤s21入口信息的容错判断分析和步骤s22出口信息的容错判断分析;

步骤s21具体为:判断处理器是否接收到a1和a2采集的信息,是,则判断为进入照明区域,否则判断为没有进入照明区域,并延时5s后清除此信息;

步骤s22具体为:判断处理器是否接收到b1和b2采集的信息,是,则判断为离开照明区域,否则判断为没有离开照明区域,并延时5s后清除此信息。

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s5,具体为采集非出入口的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判断是否有人从非出入口进出照明区域,是,则发出报警;否,则清除信息。

综上所述:上述的智能照明控制方法,采用了上述的上述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信息采集器收集的照明区域内是否有人的信息,传递给处理器,处理器再来控制照明设备的开关,实现了对照明区域内的人来亮灯,人走灭灯的目的,大大节约了电能;另外,通过判断离开和进入照明区域的人数是否相等来对照明设备进行开关,实现了照明设备该关则关,该开则开的目的;还有,采用在照明区域的进出口处设置光栅传感器来采集进出人数,而且通过判断处理器是否接收到进出口处的两个光栅传感器的信息来判断是否有人离开照明区域,确保了采集到的进出照明区域信息的准确性;最后,非出入口的信息的采集,当出现非法进入照明区域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

本发明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发明的保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