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车辆电池管理单元EMC试验工装的数字接口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1099发布日期:2018-10-13 00:46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新能源车辆电池管理单元EMC试验工装的数字接口电路。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广阔,必然会成为未来主要交通工具。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提高,市场普及率快速提高,对其关键零部件的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电池管理系统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核心部件,控制汽车的能量供给和蓄存,影响着电动汽车的性能,寿命和安全。电池管理系统(一般由一个主控板和多个从控制板构成)控制着动力电池充放电过程,对动力电池的各种异常状态的检测和应对处理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电池管理系统的EMC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进行EMC试验过程中,为了排除试验工装对电池管理单元(BCU)EMC性能的影响,需要对试验工装接口电路进行特殊处理。

目前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测试工装接口电路大多采用直接输出加分压反馈的方式,严重影响EMC试验问题定位,这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能源车辆电池管理单元EMC试验工装的数字接口电路,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能源车辆电池管理单元EMC试验工装的数字接口电路,包括光耦隔离输出电路,所述光耦隔离输出电路连接有光耦隔离反馈电路;其中,所述光耦隔离输出电路包括VCC2引脚,所述VCC2引脚连接电阻R2的右端,所述电阻R2的左端连接光耦U1的C引脚,所述光耦U1的A引脚连接电阻R1的右端,所述电阻R1的左端连接IOOUTPUT引脚,所述光耦U1的E引脚分别连接光耦U2的A引脚、电阻R4的上端、电容C1的上端和OUTPUT引脚,所述光耦U2的C引脚连接VCC1引脚,所述光耦U2的E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3的上端和IO-FEEDBACK引脚,所述光耦U1的K引脚、电阻R3的下端、电阻R4的下端、电容C1的下端和光耦U2的K引脚均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U1的C引脚为光耦U1的集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U1的A引脚为光耦U1的阳极。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U1的E引脚为光耦U1的发射极。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U1的K引脚为光耦U1的阴极。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U2的C引脚为光耦U2的集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U2的A引脚为光耦U2的阳极。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U2的E引脚为光耦U2的发射极。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U2的K引脚为光耦U2的阴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新能源车辆电池管理单元(BCU)EMC试验中,通过隔离光耦,能够快速排除因测试工装的影响导致BCU数字接口电路的EMC性能,快速定位BCU的EMC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能源车辆电池管理单元EMC试验工装的数字接口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新能源车辆电池管理单元EMC试验工装的数字接口电路,包括光耦隔离输出电路,所述光耦隔离输出电路连接有光耦隔离反馈电路;其中,所述光耦隔离输出电路包括VCC2引脚,所述VCC2引脚连接电阻R2的右端,所述电阻R2的左端连接光耦U1的C引脚,所述光耦U1的A引脚连接电阻R1的右端,所述电阻R1的左端连接IOOUTPUT引脚,所述光耦U1的E引脚分别连接光耦U2的A引脚、电阻R4的上端、电容C1的上端和OUTPUT引脚,所述光耦U2的C引脚连接VCC1引脚,所述光耦U2的E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3的上端和IO-FEEDBACK引脚,所述光耦U1的K引脚、电阻R3的下端、电阻R4的下端、电容C1的下端和光耦U2的K引脚均接地。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光耦U1的C引脚为光耦U1的集电极。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光耦U1的A引脚为光耦U1的阳极。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光耦U1的E引脚为光耦U1的发射极。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光耦U1的K引脚为光耦U1的阴极。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光耦U2的C引脚为光耦U2的集电极。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光耦U2的A引脚为光耦U2的阳极。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光耦U2的E引脚为光耦U2的发射极。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光耦U2的K引脚为光耦U2的阴极。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在具体使用时,本实用新型包括光耦隔离输出电路,光耦隔离输出电路连接有光耦隔离反馈电路;其中,光耦隔离输出电路包括VCC2引脚,VCC2引脚连接电阻R2的右端,电阻R2的左端连接光耦U1的集电极,光耦U1的阳极连接电阻R1的右端,电阻R1的左端连接IOOUTPUT引脚,光耦U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光耦U2的阳极、电阻R4的上端、电容C1的上端和OUTPUT引脚,光耦U2的集电极连接VCC1引脚,光耦U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3的上端和IO-FEEDBACK引脚,光耦U1的阴极、电阻R3的下端、电阻R4的下端、电容C1的下端和光耦U2的阴极均接地。

工装数字输出信号经过光耦隔离输出,避免了BCU EMC试验工装和BCU之间形成共模干扰回路,消除了EMC试验中施加干扰时,工装对BCU影响,更能反映BCU自身的抗扰性能。

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于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CU)EMC试验工装,避免通过工装引入干扰而影响测试效果;通过隔离光耦,避免了BCU与测试工装之间产生共模干扰,同时通过另外一个光耦实现输出状态回采,实现工装的自我验证,在EMC试验施加干扰时和BCU接收的信号进行比对,判定BCU抗扰度是否满足要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新能源车辆电池管理单元(BCU)EMC试验中,通过隔离光耦,能够快速排除因测试工装的影响导致BCU数字接口电路的EMC性能,快速定位BCU的EMC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