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侦察设备的散热箱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6792发布日期:2018-07-18 02:46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雷达侦察设备的散热箱体。



背景技术:

随着雷达固态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固态功率器件的发展呈现如下的特点:功率更大,封装密度不断地提高,外形尺寸日趋小型化,热流密度不断地增大。而在电子对抗中使用的功率模块大都是在大的占空比甚至是在连续波的模式下工作,热密度和热量要大于普通雷达中使用的功率模块。而功率器件的工作都有其温度上限,在过热的情况下会发生故障或是失效。这样就增加了散热系统设计的难度。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雷达电子器件的集成度不断提高,功率不断增大,雷达的发热量也不断增大。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掉,会导致电子元器件温度过高,影响雷达的正常工作。目前常用的是强迫风冷散热,即在电子设备的表面安装散热器,由风机驱动冷却空气流过散热器的表面进行冷却。然而此种方式散热能力有限,且需要较大的安装面积,不适用于空间比较小的场合,而且采用强迫风冷进行冷却,容易带入灰尘、水等,影响了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雷达侦察设备,解决雷达侦察设备散热器占用空间大,容易带入灰尘,水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雷达侦察设备的散热箱体,其包括综合射频设备,侦察处理设备和显示控制设备,包括:

壳体,其为箱体结构,包括上端板、下端板,左侧板、右侧板、前侧板和后侧板,其均为双层结构且互相连通;

总冷却管,其设置在所述下端板中,其一端与储液罐连通,所述总冷却管内设置有冷却液循环装置;

多个分支管,其一端均与所述总冷却管连接,且沿着左侧板、上端板和右侧板平行设置,所述分支管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总冷却管另一端连接;

三对卡槽,其至上而下相对应的设置在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分别为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

第一隔板,其两端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槽内,其上放置综合射频设备,所述综合射频设备的输入端与雷达信号连接;

第二隔板,其两端卡接在所述第二卡槽内,其上放置侦察处理设备,所述侦察处理设备的输入端与所述综合射频设备的输出端连接;

第三隔板,其两端卡接在所述第三卡槽内,其上放置显示控制设备,所述显示控制设备的输入端与所述侦察处理设备的输出端连接;

多个凹槽,其分别设置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上端板之间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内壁上,所述凹槽呈蛇形且彼此不相连;

蛇形冷却管,其布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蛇形冷却管的两端均与所述分支管连通,;

电磁阀,其设置在所述总冷却管和蛇形冷却管上;

多个温度传感器,其分别设置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上端板之间;

控制器,其与所述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连接,控制器开启总冷却管上的电磁阀,冷却液经过总冷却管进入多个分支管,冷却液在壳体的双层结构的空腔内循环流动,当控制器接收的设置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上端板之间任意一个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值高于预设值,则控制器控制器与该温度传感器所对应相同空间的蛇形冷却管上的电磁阀开启,则冷却液从分支管进入到该蛇形管中。

优选方案是:上端板、下端板,左侧板、右侧板、前侧板和右侧板均为铝板材。

优选方案是:所述蛇形管为铜管。

优选方案是: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上均匀设置多个通孔。

优选方案是:所述上端面设置出风口,所述左侧板的底部设置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风机。

优选方案是:所述前侧板上设置有显示面板,用于显示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值。

优选方案是:所述储液罐内存放冷却液。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蛇形冷却管布设在侧板上,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

2、本实用新型采用冷却液进行散热,实现了防尘、防水的目的;

3、本实用新型的采用分级进行散热,冷却液在左侧板、上端板和右侧板的空腔内进行循坏,当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值超过预设值时,冷却液不仅在左侧板、上端板和右侧板的空腔内循坏,而且在侧板的内壁上进行循环,大大加快的散热的速度,提高了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蛇形冷却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雷达侦察设备的散热箱体,其包括综合射频设备,侦察处理设备和显示控制设备,包括:壳体,其为箱体结构,包括上端板、下端板,左侧板、右侧板、前侧板和后侧板,其均为双层结构且互相连通;总冷却管1,其设置在所述下端板中,其一端与储液罐连通,所述总冷却管1内设置有冷却液循环装置;多个分支管2,其一端均与所述总冷却管1连接,且沿着左侧板、上端板和右侧板平行设置,所述分支管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总冷却管另一端连接;三对卡槽,其至上而下相对应的设置在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分别为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第一隔板3,其两端卡接在所述第一卡槽内,其上放置综合射频设备,所述综合射频设备的输入端与雷达信号连接;第二隔板4,其两端卡接在所述第二卡槽内,其上放置侦察处理设备,所述侦察处理设备的输入端与所述综合射频设备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隔板5,其两端卡接在所述第三卡槽内,其上放置显示控制设备,所述显示控制设备的输入端与所述侦察处理设备的输出端连接;多个凹槽,其分别设置在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4、第三隔板5、上端板之间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内壁上,所述凹槽呈蛇形且彼此不相连;蛇形冷却管6,其布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蛇形冷却管6的两端均与所述分支管2连通;电磁阀,其设置在所述总冷却管1和蛇形冷却管6上;多个温度传感器,其分别设置在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4、第三隔板5、上端板之间;控制器,其与所述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连接,控制器开启总冷却管上的电磁阀,冷却液经过总冷却管1进入多个分支管2,冷却液在壳体的双层结构的空腔内循环流动,当控制器接收的设置在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4、第三隔板5、上端板之间任意一个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值高于预设值,则控制器控制器与该温度传感器所对应相同空间的蛇形冷却管6上的电磁阀开启,则冷却液从分支管2进入到该蛇形冷却管6中。本实用新型采用蛇形冷却管6布设在侧板上,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采用冷却液进行散热,实现了防尘、防水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采用分级进行散热,冷却液在左侧板、上端板和右侧板的空腔内进行循坏,当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值超过预设值时,冷却液不仅在左侧板、上端板和右侧板的空腔内循坏,而且在侧板的内壁上进行循环,大大加快的散热的速度,提高了散热效率。

另一实施例为:上端板、下端板,左侧板、右侧板、前侧板和右侧板均为铝板材。

铝型材散热性较好,节能的特点十分明显,在同样的房间里,如果用同样规格的暖气片,铝铸的片数要比钢制少。

铝板材的耐氧化腐蚀性能好,不用添加任何添加剂,其原理是,铝一旦遇到空气中氧,便函生成一层氧化膜,这层膜既坚韧又致密,防止了进一步对本体材料的腐蚀。

另一实施例为:所述蛇形管为铜管。

蛇形管是在一个平面内多次迂回的管子。锅炉的对流受热面,如省煤器、过热器和再热器等,通带多采用蛇形管的结构,有水平和垂直两种布置方式。垂直式蛇形管在停炉后管内易积水,但便于支吊。

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难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反应,一般情况下,铜的耐蚀率是钢的25倍,故铜制散热器能使用于较广泛的区域,使用寿命长;铜管容易加工和连接,使其在安装时,可以节省材料和总费用,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可省去维修;铜是轻便,对相同内径的绞螺纹管而言,铜管不需要黑色金属的厚度。当安装时,铜管的输送费用更小,维护更容易,占用空间更小;铜是可以改变形状的。因为铜管可以弯曲、变形,铜管它常常可以做成弯头和接头,光滑的弯曲允许铜管以任何角度折弯;铜是易连接的;铜是安全的。不渗漏、不助燃、不产生有毒气体、耐腐蚀。

另一实施例为:所述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4、第三隔板5上均匀设置多个通孔。

另一实施例为:所述上端面设置出风口,所述左侧板的底部设置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风机。

另一实施例为:所述前侧板上设置有显示面板,用于显示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值。

另一实施例为:所述储液罐内存放冷却液。本冷却液以乙二醇为基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各组分:乙二醇92~95%、去离子水1~3%、葵二酸0.5~1.5%、正辛酸0.6~2%、氢氧化钾0.4~1.5%和六次甲基四氨0.3~0.8%。本冷却液的制备方法为:将乙二醇加入到反应釜,搅拌,加入葵二酸,正辛酸,加热到80~100℃,保温30min,得到透明液体。将氢氧化钾溶解于去离子中,缓缓加入到溶液中,使溶液PH值打7.5~8.5。最后加入六次甲基四胺冷却。本冷却液以乙二醇为基料,所有的二醇类冷却液在高温下运行,都有不断氧化和酸化的过程。金属的缓蚀作用,是在相应的PH值范围内得以实现,所以二醇类冷却液都有一定的寿命,本冷却液添加了一种助剂:六次甲基四氨,使本冷却液的PH值即使在4.5的情况下,各类金属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本冷却液冰点低,在冰点及其以下温度凝固时,体积收缩。本冷却液费点高,在沸点区间范围内导热性最强,更有利于热交换,使引擎工作在更高的温度下。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