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护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7500发布日期:2019-02-26 17:44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护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仪器防护设备,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护箱。



背景技术:

防护箱是一种能够有效保护仪器的便携装备,常用于小型仪器的运输及防护。现有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4630920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光谱检测和智能视觉分析的箱式检测仪,包括仪器箱上盖和仪器箱下盖,仪器箱上盖与仪器箱下盖铰接,仪器箱上盖内安装有平板电脑,仪器箱下盖内设有散热口、分光光度计的样品测试区、标准质控品存放区、接口区、操作区、手机视觉分析系统,分光光度计设置在检测箱下盖左侧区域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仪器各部分分别安装在仪器箱上盖和仪器箱下盖中,并通过散热口进行散热。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散热口的散热速度往往不及仪器的发热速度,导致仪器持续升温;此时,为避免仪器损坏,工作人员往往不得不关停仪器进行降温,从而极大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护箱,利用热交换孔及散热组件,实现箱体内外快速的热量交换,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护箱,包括箱体、铰接于箱体上的箱盖以及固定嵌设于箱体中的顶板,所述顶板上贯穿开设有散热孔,所述箱体侧壁上贯穿开设有热交换孔,所述箱体中还设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换热扇组及电源件,所述换热扇组与电源件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顶板上开设散热孔的基础上,在箱体侧壁上增设热交换孔,配合设置于箱体中的换热扇组;当换热扇组启动后,换热扇组能够加速箱体内部空气流动,从而加快箱体内外的热量交换,避免箱体内部持续升温而影响仪器正常工作,在保证仪器使用寿命的同时,省去不必要的停机降温的时间,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热交换孔包括第一热交换孔和第二热交换孔,所述第一热交换孔和第二热交换孔分别开设于箱体相对两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综合利用第一热交换孔及第二热交换孔,增加了箱体内外热量交换的通道,有助于进一步加快箱体内外之间的热量交换,避免箱体内部持续升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扇组包括抽风扇及排风扇,所述抽风扇和排风扇分别固定于第一热交换孔和第二热交换孔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抽风扇及排风扇分别设置于第一热交换孔和第二热交换孔处,当抽风扇与排风扇同时启动后,抽风扇能够经第二热交换孔将箱体外部相对低温的空气抽入箱体内部;与此同时,排风扇能够将箱体内部相对高温的气体排出箱体,进一步加快箱体内外之间的热量交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热交换孔和第二热交换孔在对应侧壁上均至少间隔设有两组,且所述抽风扇和排风扇分别与第一热交换孔和第二热交换孔呈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组第一热交换孔及第二热交换孔,配合多组抽风扇及排风扇,能够进一步加快箱体内外之间的热量交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箱体内设有用于遮挡第一热交换孔的第一挡板和用于遮挡板第二热交换孔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均在箱体内壁上呈水平滑移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箱体内设置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在仪器工作过程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开启并露出第一热交换孔和第二热交换,确保箱体内外之间能够正常进行热交换;而在仪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能够有效遮挡第一热交换孔和第二热交换孔,从而有效避免外界水、粉尘等物质经第一热交换孔及第二热交换孔进入箱体,保证仪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箱体侧壁上还贯穿开设有散热槽,所述散热槽所在侧壁与热交换孔所在侧壁相邻,所述箱体内壁上还活动设置有用于遮挡散热槽的第三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箱体侧壁上增设散热槽,配合第三挡板,能够进一步加快箱体内外之间的热量交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箱盖外侧边缘处铰接有锁扣,所述箱体顶部边缘处对应设有用于与锁扣扣接配合的扣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箱盖可通过锁口与箱体上的扣板相互扣接,从而实现防护箱的有效密封,提高防护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箱体底部长度方向一侧的两边角处均固定有滚轮,且所述箱体侧壁上铰接有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箱体上设置滚轮和把手,进一步提高该防护箱的便携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箱体上开设第一热交换孔、第二热交换孔及散热槽,配合设置于箱体内部的抽风扇及排风扇,大大加快箱体内外之间的热量交换,避免箱体内部持续升温并影响仪器正常工作,不仅有效延长仪器使用寿命,还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2、在加强箱体散热性能的同时,通过在箱体侧壁内设置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第三挡板,防止水及粉尘等物质经第一热交换孔、第二热交换孔及散热槽进入箱体内部,有助于进一步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并极大提高防护效果;

3、通过在箱体上设置滚轮及把手,配合锁扣及扣板,在保证防护性能的基础上,极大提高该防护箱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主要用于体现本实施例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主要用于体现箱体内部结构的第一轴测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主要用于体现第一挡板的安装方式;

图4是本实施例主要用于体现箱体内部结构的第二轴测示意图。

附图标记:1、箱体;101、安装槽;2、箱盖;3、滚轮;4、把手;5、扣板;6、锁扣;7、顶板;71、散热孔;72、滑移槽;8、第一热交换孔;9、第二热交换孔;10、散热槽;11、第一挡板;12、第一安装架;13、容纳槽;14、抽风扇;15、第二挡板;16、第二安装架;17、排风扇;18、第三挡板;19、内凹槽;20、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1,一种防护箱,包括箱体1及用于盖合箱体1的箱盖2,箱体1呈顶部开口结构,箱盖2铰接于箱体1顶部宽度方向一侧的边缘处;箱体1底部长度方向一侧固定有滚轮3,而箱体1的侧壁上还铰接有把手4。同时,箱体1的侧壁上还注塑成型有扣板5,而箱盖2周侧边缘处设有锁扣6;使用中,锁扣6与扣板5相互扣接,使得箱盖2稳定封闭箱体1,有效提高防护性能。

箱体1顶部开口处内凹成型有安装槽101,安装槽101中水平嵌设有顶板7,顶板7上竖直贯穿开设有散热孔71。实际使用中,仪器整体嵌设于箱体1中,箱体1可通过散热孔71进行散热。

参加附图1,箱体1长度方向的两侧壁上分别贯穿开设有第一热交换孔8和第二热交换孔9,第一热交换孔8和第二热交换孔9在对应侧壁的宽度方向上均间隔设有两组;同时,箱体1背离其与箱盖2铰接处的侧壁上还水平贯穿开设有散热槽10。使用中,第一热交换孔8、第二热交换孔9散热槽10进一步加快箱体1内外之间的热交换;第一热交换孔8及第二热交换孔9共同构成热交换孔。

参见附图2-3,以第一热交换孔8所在箱体1侧壁为例,箱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挡板11,第一挡板11通过滑槽及滑轨与箱体1内壁形成滑移连接,使得第一挡板11可在箱体1内壁上水平滑移;并且,第一挡板11与第一热交换孔8呈一一对应设置。在运输或仪器存放过程中,第一挡板11彻底封闭第一热交换孔8,防止外部的水及粉尘等杂物进入箱体1,提高防护性能;在仪器工作中,移动第一挡板11即可开启第一热交换孔8,加快箱体1内外热交换。同时,上述顶板7靠近第一挡板11一侧的边缘处成型有滑移槽72;第一挡板11顶部部分伸出滑移槽72,方便工作人员在不开启顶部的情况灵活移动第一挡板11,实现第一热交换孔8的灵活开闭。并且,箱体1在该内壁上还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架12,第一安装架12与箱体1相邻内壁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一挡板11的容纳槽13,且第一安装架12上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抽风扇14。

结合附图4,类似的,箱体1上与第一挡板11所在一侧相对的侧壁上对应设置第二挡板15,第二挡板15在箱体1内壁上呈水平滑移设置,且第二挡板15与第二热交换孔9呈一一对应设置;同时,箱体1在该内壁上类似固定有第二安装架16,第二安装架16上固定有排风扇17。此外,箱体1在散热槽10所在的侧壁上还水平滑移设置有用于封闭散热槽10的第三挡板18。

参见附图4,箱体1底部内凹成型有内凹槽19,内凹槽19中固定嵌设有蓄电池20,蓄电池20通过导线与各抽风扇14及排风扇17相连,可为抽风扇14及排风扇17供电,实际使用中,当抽风扇14及排风扇17启动后,抽风扇14能够经第二热交换孔9将箱体1外部相对低温的空气抽入箱体1内部;与此同时,排风扇17能够将箱体1内部相对高温的气体排出箱体1,进一步加快箱体1内外之间的热量交换。抽风扇14及排风扇17共同构成换热扇组,蓄电池20构成电源件,而换热扇组与电源件共同构成散热组件。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

在仪器运输或存放过程中,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5及第三挡板18分别遮挡第一热交换孔8、第二热交换孔9及散热槽10,有效防止水及粉尘等物质进入箱体1内;而箱盖2可通过锁扣6与箱体1上的扣板5形成扣接,有效保证该防护箱的防护性能。

在仪器开始工作后,工作人员水平移动第一挡板11、第二挡板15及第三挡板18,开启第一热交换孔8、第二热交换孔9及散热槽10,并同时启动抽风扇14与排风扇17;抽风扇14能够将箱体1外部相对低温的空气抽入箱体1内部,而排风扇17能够同时将箱体1内部相对高温的气体排出箱体1,极大加快箱体1内外热交换,避免箱体1内部持续升温并影响仪器正常工作,不仅有效延长仪器使用寿命,还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