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底座单体、数据中心底座及数据中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3937发布日期:2019-01-15 22:35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数据中心底座单体、数据中心底座及数据中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数据中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数据中心底座单体、数据中心底座及数据中心。



背景技术:

现有的数据中心通常包括框架结构、底座以及多个机柜。框架结构的顶部和两端封闭,框架结构的两侧开放。多个机柜分成两排分别安装在框架结构的两侧并将框架结构的两侧密封。底座支撑在两排机柜的下方,保证机柜的稳定。

现在制作数据中心底座方式是,采用型钢等材料按照数据中心需要的尺寸,现场焊接制作成一个整体的底座,然而由于现场施工情况复杂,导致焊接精度不高,焊接误差较大,这就造成焊接的底座不平整,底座上的机柜装配不整齐,导致数据中心整体密闭效果变差;而焊接又增加了现场施工的难度和工作量,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数据中心底座单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数据中心底座完全在现场焊接制作,导致数据中心底座不平整,使数据中心整体密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数据中心底座单体,包括:用于承载机柜的单元主体;设于所述单元主体前端的前定位结构;设于所述单元主体后端的后定位结构,所述后定位结构用于与相邻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所述前定位结构定位对接;设于所述单元主体前端的前连接结构;以及设于所述单元主体后端且用于与相邻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所述前连接结构连接的后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单元主体包括上框架、支承于所述上框架下方的立柱。

进一步地,所述前定位结构为设于所述单元主体前端的凸起,所述后定位结构为设于所述单元主体后端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用于与相邻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所述凸起的外表面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前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单元主体前端的前定位面以及设于所述单元主体上并凸出于所述前定位面的定位杆;所述后定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单元主体后端并用于与所述前定位面贴合的后定位面以及设于所述单元主体上并用于与所述定位杆嵌合的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杆与所述前定位面垂直,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后定位面垂直;所述单元主体的顶面分别与所述前定位面和所述后定位面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单元主体包括上框架、设于所述上框架下方的下框架、连接于所述上框架前端和所述下框架前端之间的前立柱以及连接于所述上框架后端和所述下框架后端之间的后立柱。

所述上框架的顶面形成所述单元主体的顶面,所述前立柱的前侧面形成所述前定位面,所述后立柱的后侧面形成所述后定位面,所述定位杆设于所述前立柱的前侧面上,所述定位孔设于所述后立柱的后侧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前连接结构用于与相邻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所述后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连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单元主体前端的前螺丝孔,所述后连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单元主体后端并用于与相邻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所述前螺丝孔对应的后螺丝孔。

进一步地,所述单元主体包括上框架、下框架、连接于所述上框架前端和所述下框架前端之间的前立柱以及连接于所述上框架后端和所述下框架后端之间的后立柱。

所述前螺丝孔设于所述前立柱的前侧面并前后贯穿所述前立柱,所述后螺丝孔设于所述后立柱的后侧面并前后贯穿所述后立柱。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数据中心底座单体在使用时,通过单元主体两端的前连接结构和后连接结构,将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固定,使得两个以上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拼接成数据中心底座。单元主体两端的前定位结构和后定位结构,使得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位置对接准确,保证拼接成的数据中心底座平整,避免了数据中心底座完全在施工现场搭建导致数据中心底座不平整的问题,进而保证数据中心整体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数据中心底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数据中心底座采用型钢等材料现场焊接制作,导致数据中心底座不平整的技术问题。

数据中心底座,包括多个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前定位结构与相邻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后定位结构定位对接;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前连接结构与相邻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后连接结构相互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数据中心底座采用上述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通过前定位结构和后定位结构定位对接,保证相邻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对接准确,然后通过前连接结构和后连接结构将相邻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固定,拼接成顶面平整的数据中心底座,简化了现场安装数据中心底座的工作,保证了数据中心底座平整。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数据中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数据中心采用现场焊接制作的数据中心底座,导致数据中心整体密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数据中心,包括上述的数据中心底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数据中心采用上述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用于拼接成数据中心底座,通过将相邻两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前定位结构和后定位结构定位对接,保证数据中心底座平整,进而保证数据中心整体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的B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内部循环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单元主体;11-上框架;12-下框架;13-立柱;131-前立柱;132-后立柱;20-前定位结构;21-定位杆;30-后定位结构;31-定位孔;40-前连接结构;41-前螺丝孔;50-后连接结构;51-后螺丝孔;61-箱壳;62-模块单元排;621-模块单元;63-冷却通道;64-制冷单元;65-底座;66-数据中心底座单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进行说明。数据中心底座单体,包括:用于承载机柜的单元主体10;设于单元主体10前端的前定位结构20;设于单元主体10后端的后定位结构30,后定位结构30用于与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前定位结构20定位对接;设于单元主体10前端的前连接结构40;以及设于单元主体10后端且用于与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前连接结构40连接的后连接结构5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数据中心底座单体在使用时,通过单元主体10两端的前连接结构40和后连接结构50,将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固定,使得两个以上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拼接成数据中心底座65。单元主体10两端的前定位结构20和后定位结构30,使得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位置对接准确,保证拼接成的数据中心底座65平整,进而保证数据中心整体的密封性。

使用时,将多个数据中心底座单体沿前后方向排列,先将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前定位结构20与后定位结构30定位对接,使得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准确定位,保证拼成的数据中心底座65平整,然后再将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前连接结构40和后连接结构50固定连接,使得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相互固定形成数据中心底座65。

更具体地,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单元主体10呈扁平的长方体,单元主体10的顶面用于承载机柜,单元主体10长轴的两端或者是短轴的两端分别为相对的前端和后端。前定位结构20和前连接结构40设置在单元主体10前端的端面上,后定位结构30和后连接结构50设置在单元主体10后端的端面上。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单元主体10包括上框架11、支承于上框架11下方的立柱13。减轻单元主体10的重量,同时保证单元主体10与地面和机柜的接触面积。

具体地,在上框架11的下方焊接有若干个立柱13,立柱13竖直的设置在地面上,使得上框架11保持水平。使用时机柜放置在框架的顶面上。更具体地,上框架11呈矩形,上框架11的四个端角下方分别焊接有立柱13,形成长方体形的单元主体10。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前定位结构20为设于单元主体10前端的凸起,后定位结构30为设于单元主体10后端的凹槽,凹槽的内壁用于与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凸起的外表面贴合。

具体地,凸起固定在单元主体10的前端面上,更具体地可以是固定在前立柱131的前侧面上。凸起可以是三角形的平板状结构,凸起的尖端朝向前方且板面与单元主体10的顶面平行。凹槽设置在单元主体10的后端面上,更具体地可以是设置在后立柱132的后侧面上。凹槽呈轮廓与凸起尖端贴合的三角形,便于与凹槽对接,使得相邻两单元主体10在前后方向对准。凸起可以是圆锥形结构,凸起的尖端朝向前方。凹槽设置在单元主体10的后端面上,凹槽呈轮廓与凸起尖端贴合的圆锥形,便于与凹槽对接,使得相邻两单元主体10在前后方向对准。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前定位结构20包括设于单元主体10前端的前定位面以及设于单元主体10上并凸出于前定位面的定位杆21;后定位结构30包括设于单元主体10后端并用于与前定位面贴合的后定位面以及设于单元主体10上并用于与定位杆21嵌合的定位孔31。

具体地,单元主体10的前端端面为平面形成前定位面,单元主体10的后端端面为平面形成后定位面。定位杆21为固定在前定位面上的圆柱杆,定位孔31为设置在后定位面上的圆柱形盲孔,定位杆21的直径与定位孔31的直径相同。使用时,将一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定位杆21插入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定位孔31中,同时将一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前定位面与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后定位面贴合,实现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定位。此外,定位杆21可以采用棱柱,如三棱柱、五棱柱等;相应的,定位孔31可以为截面为多边形的盲孔,如定位孔31的截面可以为三角形或五边形。定位杆21插入定位孔31后,不能周向转动,使用单个定位杆21即可保证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不会再定位杆21的周向上相对转动,保证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定位准确。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定位杆21与前定位面垂直,定位孔31与后定位面垂直;单元主体10的顶面分别与前定位面和后定位面垂直。便于加工,以及定位杆21与定位孔31的插接。

具体地,单元主体10呈扁平的长方体,使用时,机柜放置在单元主体10的顶面上。单元主体10方向相反的两端面分别为前定位面和后定位面,使得前定位面和后定位面分别与单元主体10的顶面垂直。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单元主体10包括上框架11、设于上框架11下方的下框架12、连接于上框架11前端和下框架12前端之间的前立柱131以及连接于上框架11后端和下框架12后端之间的后立柱132。

上框架11的顶面形成单元主体10的顶面,前立柱131的前侧面形成前定位面,后立柱132的后侧面形成后定位面,定位杆21设于前立柱131的前侧面上,定位孔31设于后立柱132的后侧面上。

具体地,下框架12平铺在地面上,在下框架12的上方通过焊接的方式竖直的焊接若干个高度相同的前立柱131和后立柱132,前立柱131位于下框架12前端的上方,后立柱132位于下框架12后端的上方。然后,将上框架11水平的架设在前立柱131和后立柱132的上,上框架11的前端焊接在前立柱131的顶部,上框架11的后端焊接在后立柱132的顶部,形成长方体形的单元主体10,使用时机柜放置在上框架11的顶面上。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前连接结构40用于与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后连接结构50可拆卸连接。在数据中心拆除或者移动时,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能够通过前连接结构40和后连接结构50拆分,便于数据中心的拆解。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前连接结构40包括设于单元主体10前端的前螺丝孔41,后连接结构50包括设于单元主体10后端并用于与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前螺丝孔41对应的后螺丝孔51。

具体地,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对接后,前螺丝孔41与后螺丝孔51对准,通过螺丝拧入前螺丝孔41和后螺丝孔51,使得相邻两数据中心底座单体连接,可以通过将螺丝拆除,使得相邻两数据中心底座单体分离。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单元主体10包括上框架11、设于上框架11下方的下框架12、连接于上框架11前端和下框架12前端之间的前立柱131以及连接于上框架11后端和下框架12后端之间的后立柱132。

前螺丝孔41设于前立柱131的前侧面并前后贯穿前立柱131,后螺丝孔51设于后立柱132的后侧面并前后贯穿后立柱132。通过前螺丝孔41贯穿前立柱131和后螺丝孔51贯穿后立柱132,便于将螺丝从前立柱131后侧或者从后立柱132前侧旋入前螺丝孔41和后螺丝孔51中。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底座65,包括多个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66;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66的前定位结构20与相邻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66的后定位结构30定位对接;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66的前连接结构40与相邻所述数据中心底座单体66的后连接结构50相互连接。具体地,多个数据中心底座单体66沿前后方向直线排列。

本实用数据中心底座65采用上述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66通过前定位结构20和后定位结构30定位对接,保证相邻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66对接准确,然后通过前连接结构40和后连接结构50将相邻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66固定,拼接成顶面平整的数据中心底座65,简化了现场安装数据中心底座65的工作,保证了数据中心底座65平整。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数据中心,包括上述的数据中心底座。通过采用上述的数据中心底座单体拼接成数据中心底座65,保证数据中心底座65平整,进而保证数据中心整体的密封性。

具体地,数据中心还包括:箱壳61、模块单元排62以及制冷单元64。内部具有容置空间且侧面开放的箱壳61,基板与箱壳61的外壁铰接。设于容置空间内并用于封闭箱壳61开放侧面的模块单元排62,容置空间位于模块单元排62内侧的部分形成冷却通道63,模块单元排62的内腔与冷却通道63连通。制冷单元64,制冷单元64的冷介质出口与冷却通道63连通,制冷单元64的热介质进口与模块单元排62的内腔连通。

模块单元排62包括若干个沿箱壳61两端的连线方向直线排列的模块单元621。相邻数据中心底座单体66相互连接形成底座65。拼接成底座65的各个数据中心底座单体66设于模块单元排62下方并与各模块单元621一一对应。模块单元排62放置在底座65上,避免模块单元621直接放置在地板上损坏地板,平整的底座65保证模块单元排62中各个模块排列整齐无间隙。

箱壳61的骨架采用框架结构搭建的长方体。箱壳61的顶部以及两端封闭,使得内部形成容置空间,基板铰接在箱壳61一端的外壁上。箱壳61的端面位于冷却通道63端部的位置可以开设有与冷却通道63连通的检修门。箱壳61可以是一侧面封闭而另一侧面开放,使得容置空间形成一侧面开放的半封闭形式。一个模块单元排62从箱壳61的开放侧面排插入容置空间中,并使模块单元排62将箱壳61的开放侧面封闭,使得容置空间完全封闭,在模块单元排62与箱壳61的封闭侧面之间形成冷却通道63。模块单元排62靠近冷却通道63的一端为内侧端,远离冷却通道63的一端为外侧端。箱壳61也可以是两侧面开放,使得容置空间形成一侧面开放的半封闭形式。两个模块单元排62分别从箱壳61的两个开放侧面插入容置空间中,并使两个模块单元排62将箱壳61的两个开放侧面封闭,使得容置空间完全封闭,两个模块单元排62之间形成冷却通道63。两个模块单元排62各自靠近冷却通道63的一端为内侧端,远离冷却通道63的一端为外侧端。制冷单元64可以设置在任意位置,通过管路将制冷单元64的热介质进口与模块单元排62的外侧端连通,通过管路将制冷单元64的冷介质出口与冷却通道63连通。

更具体地,制冷单元64可以为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的内侧端与冷却通道63连通,空调室内机的外侧端与模块单元排62内腔远离冷却通道63的外侧端连通。模块单元排62由多个模块单元621沿直线排列而成,模块单元621可以是机柜模块、不间断电源(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模块、配电模块和电池模块,各个模块单元621外侧端的侧面设有连通孔,相邻模块单元621的连通孔相互连通,形成如图7中虚线所示的热气通道。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