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红外纳米加热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4490发布日期:2019-10-13 01:39阅读:6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远红外纳米加热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设备的加热圈技术,尤其是一种远红外纳米加热圈。



背景技术:

现有加热圈多为传统的用电阻丝绕制,内外双面加热,其对外部分热量向外散失会造成工作环境温度升高,企业不得不使用额外措施降低车间温度,造成能源浪费和导致工作环境变差,

还有就是高频电磁加热圈,通过高频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高速交变磁场,磁场内的磁力线通过磁导型金属材料时会在金属体内产生涡流,使金属材料本身发热,这种方式的加热圈需要大量的电子元件,维护成本很高,而且可靠性低,使用寿命短,会产生谐波污染,对工厂精密设备造成影响并且降低其他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可靠性好,维护成本低,节能的一种远红外纳米加热圈,包括远红外加热管、热能反射层、外壳、高温防热层和隔热层,所述外壳是由两个相互铰接的半筒形组成,所述外壳闭合后呈中空圆台形且在所述外壳侧面留有一条开口,在所述外壳外面套设一层尺寸相匹配的高温防热层,在所述高温防热层表面上还设有锁紧机构和接线柱,所述锁紧机构固定在所述高温防热层侧面开口处,起把所述半筒形的外壳固定成圆台形的作用,所述接线柱设于所述高温防热层的侧面上,所述热能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侧,在所述热能反射层内侧设有一腔体,所述腔体内整齐排列着一圈红外加热管,所述隔热层设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热能反射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机构有两个,分别固定在所述外壳侧面开口的上下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弹簧搭扣、调节搭扣、桥架扣和自锁搭扣。

进一步地,所述接线柱有两个,分别固定在所述外壳的两半筒形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开设有一个观察口,所述观察口位于所述侧面开口旁边。

进一步地,所述观察口成矩形,所述观察口穿透整个外壳,观察到被加热器件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远红外加热管包括纳米合金加热丝和石英管,所述纳米合金加热丝被设置在所述石英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层内设有玻纤航空隔热材料。

上述远红外加热圈具有免维护寿命长,可靠性好,温度控制精度高节能不容易外漏温度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远红外纳米加热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壳的正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壳打开的结构图。

图中,10-远红外加热管;102-纳米合金加热丝;104-石英管;

12-热能反射层;14-外壳;142-开口;144-观察口;

16-高温防热层;162-锁紧机构;164-接线柱;18-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远红外加热圈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远红外纳米加热圈,包括远红外加热管10、热能反射层12、外壳14、高温防热层16和隔热层18,外壳14是由两个相互铰接的半筒形组成,外壳14闭合后呈中空圆台形且在所述外壳14侧面留有一条开口142,在外壳14外面套设一层尺寸相匹配的高温防热层16,

请参见图2,在高温防热层16表面上还设有锁紧机构162和接线柱164,锁紧机构162固定在高温防热层16侧面开口142处,起把半筒形的外壳14固定成圆台形的作用,接线柱164设于高温防热层16的侧面上,热能反射层12 设置于所述外壳14内侧,在热能反射层12内侧设有一腔体122,腔体122内整齐排列着一圈红外加热管10,隔热层18设置于外壳14与热能反射层12之间。

优选地,锁紧机构162有两个,分别固定在外壳14侧面开口142的上下两端。

优选地,锁紧机构162包括弹簧搭扣、调节搭扣、桥架扣和自锁搭扣。

优选地,接线柱164有两个,分别固定在外壳14的两半筒形表面。

优选地,外壳14上开设有一个观察口144,观察口144位于侧面开口142 旁边。

优选地,观察口144成矩形,观察口144穿透整个外壳14,观察到被加热器件的表面。

优选地,请参见图3,远红外加热管10包括纳米合金加热丝102和石英管 104,纳米合金加热丝102被设置在石英管104内。

优选地,隔热层18内设为玻纤航空隔热材料,具有优良的保温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