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40987发布日期:2020-02-28 11:54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电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烹饪设备的电加热器,尤其涉及包括能够在有限的面积内高温发热的多个面状发热体的电加热器。



背景技术:

通常,烹饪设备是利用气体或电来对烹饪物加热进行烹饪的装置,目前正在普及利用微波的微波炉、利用加热器的烤箱、利用气体的燃气灶、利用电的电灶、内置有燃气灶或电灶的炉灶面(cooktop)等多种产品。

燃气灶以气体作为热源并直接产生火焰,而电灶利用气体、电来对放在板上的容器和食物加热。

燃气灶因火焰而热损失大,并且因伴随不完全燃烧排出的污染物质而污染室内空气,因此最近电灶备受人们的关注。

电灶可分为用电磁感应方式直接对带磁性容器进行加热的电磁炉(induction)和利用热线来加热陶瓷上面的电陶炉(hi-light)。

电磁炉在高温下烹饪时间短,但是需要使用专用的带磁性容器。而电陶炉虽然可以直接使用常规容器,但是烹饪时间相对长。

现有的电陶炉使用利用镍铬丝的发热体,但是目前正在开发利用面状发热体的电加热器,以构成厚度薄的发热体。

另外,使用能够将有限的面积以高温加热的电加热器的电陶炉成为研发趋势,以缩短烹饪时间。

作为这种电加热器的一个例子,有大韩民国授权专利公报10-1762159b1(2017年08月04日)公开的一种面状发热装置,这种面状发热装置包括具有由电绝缘材质形成的表面的基板、附着于基板表面并且以规定的形状配置的发热体以及向发热体供给电的电力供给部。

就如上所述的电加热器而言,加热对象的温度分布会随着面状发热体的配置形状(即,图案)不同而相异,优选面状发热体形成为尽可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对加热对象均匀地进行加热的形状或形态。

电加热器的面状发热体包括多个直线形状或弧形状的轨道,在多个轨道中相邻的轨道可以是用桥(或轨道)连接的形状。

作为加热器的另一例子,有欧洲公开专利公报ep0,228,808a2(1987年07月15日公开)公开的温度敏感装置(temperaturesensitvedevice),这种装置以在陶瓷涂层印刷有作为导电材料的加热器轨道和一对电极的形态构成,并且随着通过电极供给电流,而在加热器轨道产生辐射热。

专利文献1:大韩民国授权专利公报10-1762159b1(2017年08月04日)

专利文献2:欧洲公开专利公报ep0,228,808a2(1987年07月15日公开)

但是,现有的面状发热体包括一个热线以规定的图案形状形成在有限的面积内的发热部,为了使其以500℃以上的高温发热,而将发热部设计为具有高电阻。

然而,根据烹饪设备的大小,所需的电力需求不同,而仅用一个热线构成发热部,难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而逐步发热到高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能够使有限的面积逐步发热到高温的面状发热体的电加热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能够考虑到设计因素而在有限的面积内形成多个面状发热体的电加热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即便在有限的面积内形成有多个面状发热体,也能够防止各个面状发热体的绝缘被破坏的电加热器。

本发明可提供一种电加热器,包括:基板(substrate:能够在绝缘基板表面形成导体图案的绝缘材料);第一面状发热体(afirstplaneheatingelement),形成于所述基板的一面;以及第二面状发热体(asecondplaneheatingelement),在所述基板的一面形成为位于所述第一面状发热体的外侧,所述第一面状发热体包括:第一图案部,连接起点和终点,以及一对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图案部连接,所述第二面状发热体包括:第二图案部,包围所述第一图案部的外周的一部分且连接起点和终点,在所述第二图案部的一侧形成有开口部,以及一对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图案部连接。由此,在基板构成双重式图案的发热部,从而能够提供两个阶段性的发热强度。

此时,所述第一图案部可形成于半径r1为99mm以上的第一区域z1,所述第二图案部可在所述第一区域外侧形成于半径r2为152mm以上的第二区域z2。因此,可与烹饪设备的大小对应地构成双重式发热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图案部的起点和终点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最外侧,所述第二图案部的起点和终点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最内侧。因此,能够减小第一图案部和第二图案部之间的电位差。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电极可在所述第一电极外侧沿相同的方向配置。因此,一个电源供给部可向双重式发热部供给电流。

另外,在本发明中,还包括第三面状发热体(athirdplaneheatingelement),在所述基板的一面形成为位于所述第二面状发热体外侧,所述第三面状发热体还包括:第三图案部,包围所述第二图案部的外周一部分且连接起点和终点,形成有朝向与所述第二图案部的开口部相同的方向的开口部;以及一对第三电极,位于所述第三图案部外侧,与所述第三图案部连接。由此,构成三重式图案的发热部,从而能够提供三个阶段性的发热强度。

此时,所述第三图案部可在所述第二区域外侧形成于半径r3为225mm以上的第三区域z3。由此,能够与烹饪设备的大小对应地构成双重式发热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三图案部的起点和终点可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最外侧,或者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最内侧。由此,可通过使第三图案部的起点和终点与第二图案部的起点和终点相邻配置,来减小第二图案部和第三图案部之间的电位差。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三电极可在所述第二电极外侧沿相同的方向配置,或者位于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反的方向。因此,可由一个电源供给部或两个供电部向三个图案部供给电流。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图案部、所述第二图案部以及所述第三图案部中的至少一个图案部包括:多个轨道,彼此隔开,形成为随着从内侧向外侧靠近而逐渐变大的圆弧形状;以及多个桥,径向连接所述轨道,可以以穿过所述第一区域的中心的基准线为中心对称。由此,多个图案的发热部能够以上下左右对称的形态对有限的面积进行加热。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图案部的轨道数量n1可以是所述第二图案部的轨道数量n2以上,所述第二图案部的轨道数量n2可以是所述第三图案部的轨道数量n3以上。

另外,本发明中,各个图案部的热线长度l1、l2、l3分别与各个图案部的轨道数量n1、n2、n3和形成各个轨道的区域z1、z2、z3的大小成比例。

另外,在本发明中,各个图案部的热线宽度w1、w2、w3与各个图案部的热线长度l1、l2、l3成比例,与各个图案部的热线厚度t1、t2、t3成反比。

此时,所述第一轨道的热线宽度w1可为5mm~20mm,所述第二轨道的热线宽度w2可为5mm~13.5mm,所述第三轨道的热线宽度w3可为8mm~12mm。

另外,在本发明中,各个图案部的轨道之间的间隔g1、g2、g3与按照各个轨道的位置的发热温度temp1、temp2、temp3成比例,或者与按照各个轨道的位置的电位差δv1、δv2、δv3成比例。

根据本发明的电加热器在有限的面积构成有多个面状发热体,并且选择性地使多个面状发热体动作,由此能够使有限的面积阶段性地发热至高温。

另外,将有限的面积分为内侧和外侧,并在按照各个区域设计各个面状发热体时,限定各个面状发热体的长度、宽度以及间隔,因此能够与多种烹饪设备的大小对应地构成多个面状发热体。并且,能够与烹饪用锅的大小对应地调节火,在烹饪用锅小的情况下,能够节约能量使用量。

另外,即便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多个面状发热体,也能够通过限定与各个电极连接的各个图案部的起点和终点位置,或调整构成各个图案部的轨道之间的间隔,来防止各个面状发热体的绝缘被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器的电灶的立体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器的电灶的控制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器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三重式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应用于图4的第一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应用于图4的第二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应用于图4的第三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三重式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应用于图8的第三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三重式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应用于图10的第三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双重式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第一面状发热体110:第一图案部

120:第一电极部130:第一连接器

200:第二面状发热体210:第二图案部

220:第二电极部230:第二连接器

300:第三面状发热体310:第三图案部

320:第三电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能够确定本实施例具有的发明思想的范围,本实施例所具有的思想包括对所提到的实施例进行构成要素的追加、删除、变更等的实施变形。

图1是示出应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器的电灶的立体图,图2是应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器的电灶的控制框图。

本发明的电加热器1可构成炉灶面等的电灶(以下,称作电灶)的一部分。

电灶可包括形成外观的壳体2。电加热器1可配置于壳体2的上部。壳体2的上侧面可开放,电加热器1可配置于壳体2上侧面。

电灶可包括对电灶进行操作的输入部3、以及显示电灶的信息等各种信息的显示器4。并且,电灶还可以包括与电加热器1连接并对电加热器1施加电流的电力供给部5。电灶还可以包括根据输入部3的输入来控制电力供给部5和显示器4的控制部6。

电加热器1可在壳体2设置为其上表面向外部露出。由电灶进行加热的加热对象可放在电加热器1的上表面上,电加热器1的上表面可以是供加热对象安置的加热对象安置面。

图3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加热器的剖视图。

电加热器1可包括基板10和形成于基板10的一面的多个面状发热体100、200、300。

基板10可以是能够在表面形成导体图案的绝缘基板。基板10的上表面可以是供加热对象安置的加热对象安置面13。基板10的下表面可以是形成有面状发热体100、200、300的面状发热体形成面14。

整个基板10可以仅用由绝缘材质形成的底座11构成,也可以包括由绝缘材质或非绝缘材质形成的底座11和形成于底座11的一面的绝缘层12。

底座11可以是玻璃,绝缘层12可用涂布或印刷等工艺形成在这种玻璃的下表面。

面状发热体100、200、300可直接形成于绝缘材质的底座11的一面,也可以形成于绝缘层12。

底座11可形成为能够放置加热对象的板形状,也可形成为其内部能够容纳加热对象的容器形状。

绝缘层12可形成于底座11的下表面。绝缘层12可形成于底座11的整个下表面,也可以仅形成于底座11的下表面的中的一部分区域。绝缘层12可以仅形成于将要形成面状发热体100、200、300的区域。绝缘层12可构成基板10的整个下表面或构成基板10下表面的一部分。

面状发热体100、200、300可形成于绝缘层12的下表面14。面状发热体100、200、300可小于基板10,基板10的下表面可包括形成有面状发热体100、200、300的加热区域h和加热区域h周边的非加热区域uh。

电加热器1还可以包括包围面状发热体100、200、300的涂层18。涂层18可由电绝缘材质形成,并且能够保护面状发热体100、200、300。

本实施例的基板10可由柔性材质构成,例如,可由柔性绝缘膜构成。在此情况下,电加热器1可以是柔性面状加热器。当然,这种柔性面状加热器也可以像电灶的上板一样,附着于供加热对象放置的构件而对加热对象进行加热。

图4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三重式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图5至图7是分别示出应用于图4的第一面状发热体、第二面状发热体以及第三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三重式面状发热体在同一平面形成有第一面状发热体100、第二面状发热体200以及第三面状发热体300,所述第一面状发热体100位于中心,所述第二面状发热体200配置为包围所述第一面状发热体100,所述第三面状发热体300配置为包围所述第二面状发热体200。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面状发热体100由热线以规定的形状排列在第一区域z1的第一图案部110、向所述第一图案部110供给电流的第一电极部120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图案部110和第一电极部120之间的第一连接器130构成。

所述第一图案部110和所述第一连接器130可由伴随供给电流而发热的发热部构成,而所述第一电极部120可由即便供给到电流的情况下发出的发热量也与所述发热部相比大幅度下降或几乎不发热的非发热部构成。

所述第一区域z1是诸如圆形、椭圆形等的圆滑的有限的面积,所述第一区域的半径r1可限定在99mm~290mm范围内,并且可根据烹饪设备的大小、所需电力等来确定。

所述第一图案部110由热线紧凑地排列在所述第一区域z1的主发热部构成,具体地说,可构成为沿多种路径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区域z1的最外侧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并且呈以图5所示的第一图案部110的中心为基准左右对称的形状。

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一图案部110可由在左右方向形成为随着从中心向外侧靠近而逐渐变大的圆弧形状并且沿径向隔着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轨道111、以及串联连接所述第一轨道111的多个第一桥112构成。

所述第一电极部120由供电流输入的第一阳极电极121和供电流输出的第一阴极电极122构成,所述第一阳极电极121和第一阴极电极122在后述的第三区域z3外侧隔着规定间隔而水平配置。

此时,所述第一电极部120构成为与所述第一图案部110相比大幅度降低电阻,以防止高温发热。

所述第一连接器130由从所述第一图案部110的起点和终点延伸的子发热部构成,详细地说,由连接所述第一图案部110的起点和所述第一阳极电极121的第一输入连接器131、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图案部110的终点和所述第一阴极电极122的第一输出连接器132构成。

此时,所述第一连接器130构成为诸如所述第一图案部110高温发热,位于在后述的第二区域z2和第三区域z3中没有形成第二图案部210和第三图案部310的区域,即位于第二图案部的开口部200h和第三图案部的开口部300h。

因此,所述第一连接器130可与所述第二图案部210和第三图案部310一起使整个所述第二区域z2和第三区域z3无死区(deadzone)地均匀地发热。

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面状发热体200由热线以规定的形状排列在第二区域z2的第二图案部210、向所述第二图案部210供给电流的第二电极部220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图案部210和第二电极部220之间的第二连接器230构成。

同样地,所述第二图案部210和第二连接器230由伴随供给电流而发热的发热部构成,而所述第二电极部220由即便供给到电流的情况下发出的发热量与所述发热部相比大幅度降低或几乎不发热的非发热部构成。

所述第二区域z2是位于所述第一区域z1外侧的环形的有限的面积,所述第二区域的半径r2可限定在152mm~290mm范围内,可根据烹饪设备的大小、所需电力等来确定。

所述第二图案部210也由在所述第二区域z2紧凑地排列的主发热部构成,详细地说,构成为沿多种路径连接位于所述第二区域z2的最内侧的起点和终点之间,且呈左右对称的形状。

当然,为了减小所述第一图案部110和所述第二图案部210之间的电位差,优选所述第一图案部110的起点和终点位于所述第一区域z1的最外侧,而所述第二图案部210的起点和终点位于述第二区域z2的最内侧以与所述第一图案部110的起点和终点最近。

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二图案部210也可以呈与所述第一图案部110同样地以左右对称的形状,包括多个第二轨道211和多个第二桥212。

另外,至少一对第二桥212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图案部110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在至少一对第二桥212之间形成有开口部200h,所述第二图案部的开口部200h是在所述第二区域z2中没有形成第二图案部210的部分。

所述第二电极部220由第二阳极电极221和第二阴极电极222构成,并且构成为与所述第二图案部210相比大幅度降低电阻,以防止高温发热。

此时,所述第二电极部220位于与所述第一电极部120相同的方向,并且与所述第一电极部120一起通过一个供电部来连接。

当然,所述第二电极部220以所述第一电极部120为中心位于两侧。

但是,为了降低第一电极部110和第二电极部220之间的电位差,优选所述第一阳极电极121和所述第二阳极电极221彼此相邻配置,所述第一阴极电极122和所述第二阴极电极222彼此相邻配置。

所述第二连接器230由从所述第二图案部210的起点和终点延伸的子发热部构成,详细地说,由连接所述第二图案部210的起点和所述第二阳极电极221的第二输入连接器231、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图案部210的终点和所述第二阴极电极222的第二输出连接器232构成。

同样地,所述第二连接器230构成为诸如所述第二图案部210高温发热并且以所述第一连接器130为中心位于外侧,具体地说,位于在后述的第三区域z3中没有形成第三图案部310的区域,即第三图案部的开口部300h。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面状发热体300由热线以规定的形状排列在第三区域z3的第三图案部310和向所述第三图案部310供给电流的第三电极部320构成。所述第三图案部310由伴随供给电流而发热的发热部构成,而所述第三电极部320由即便供给到电流也不会发热的非发热部构成。

所述第三区域z3是位于所述第二区域z2外侧的环形状的有限的面积,所述第三区域的半径r3可限定在225mm~300mm范围内,可根据烹饪设备的大小、所需电力等来确定。

所述第三图案部310也由紧凑地排列在所述第三区域z3的发热部构成,详细地说,沿多种路径连接位于所述第三区域z3的最外侧的起点和终点之间且呈左右对称的形状。

但是,若所述第二图案部210的起点和终点位于所述第二区域z2的最内侧,则所述第三图案部310的起点和终点难以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图案部210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因此,为了减小所述第二图案部210和第三图案部310之间的电位差,优选所述第二图案部210的起点和终点位于所述第二区域z1的最内侧,所述第三图案部310的起点和终点位于所述第三区域z3的最外侧。

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三图案部310也可以与所述第二图案部210同样地呈以左右对称的形状,包括多个第三轨道311和多个第三桥312。

另外,在至少一对第三桥312之间形成有开口部300h,所述第三图案部的开口部300h是所述第三区域z3中没有形成所述第三图案部310的部分。

当然,所述第三图案部的开口部300h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图案部的开口部200h外侧连续,所述第一连接器13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30配置为横跨所述第二图案部开口部200h和所述第三图案部的开口部300h。

所述第三电极部320由第三阳极电极321和第三阴极电极322构成,并且构成为与所述第三图案部310相比大幅度降低电阻,以防止高温发热。

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三电极部320位于与所述第一电极部120和所述第二电极部220相反的方向,并和与所述第一电极部120和所述第二电极部220连接的供电部不同的供电部连接。

下面,对设计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一实施例的三重图案类型的面状发热体的过程进行说明。

若确定烹饪设备所需的电力p,则按各个发热部分配所需电力p,可确定为形成各个发热部的图案部的区域z的面积与各个图案部的所需电力p成比例。

由此,可通过下面的公式1来确定使各个图案部的电阻r与各个图案部的所需电力p成反比。

公式1

p是所需电力,v是供给电压(例如,220伏特),r是图案部的电阻。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各个图案部由轨道和桥构成,可确定各个图案部的轨道数量。另外,当各个面状发热体中存在连接器时,各个图案部可以是包括连接器的概念。

根据实施例,第一图案部的轨道数量n1可以是第二图案部的轨道数量n2以上,第二图案部的轨道数量n2可以是所述第三图案部的轨道数量n3以上。

如此,若确定各个发热部所形成的区域和各个图案部的轨道的数量n,则可直接测量各个图案部的热线长度l,可测量沿轨道和桥的宽度方向中心连接的线的长度。

由此,可通过下面的公式2来算出各个图案部的热线宽度w。

公式2

ρ是形成图案部的材料的比电阻,l是图案部的热线长度,a是图案部的热线截面积,可由w图案部的热线宽度和t发热部的热线厚度的乘积来定义。

根据实施例,第一图案部的热线宽度w1可为5mm~20mm,第二图案部的热线宽度w2可为5mm~13.5mm,第三图案部的热线宽度w3可为8mm~12mm。

如上所述,若已设计形成各个图案部的区域z的半径r1、r2、r3、各个图案部的轨道数量n1、n2、n3以及各个图案部的热线宽度w1、w2、w3,则通过下面的公式3、公式4、公式5来确定各个图案部的轨道之间的间隔g1、g2、g3。

公式3

公式4

公式5

另外,若确定了各个图案部的轨道之间的间隔g1、g2、g3,则可以直接用作设计值来使用,但是也可以通过按位置调整各个图案部的轨道之间的间隔g1、g2、g3来防止短路。

根据实施例,可调整为各个图案部的轨道之间的间隔g1、g2、g3与按照各个轨道的位置的发热温度temp1、temp2、temp3成比例,或与按照各个轨道的位置的电位差δv1、δv2、δv3成比例。

图8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三重式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图9是示出应用于图8的第三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面状发热体和第二面状发热体的电极部与第三面状发热体的电极部位于彼此不同的方向,设置有两个供电部,在烹饪设备内部需要更多的设置空间。

如图8至图9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三重式面状发热体为了比第一实施例更紧凑的构成,使第三面状发热体400的电极部位于与第一面状发热体100和第二面状发热体200的电极部相同的方向,并且仅设置有一个供电部。

所述第一面状发热体100和所述第二面状发热体200构成为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从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所述第三面状发热体400设置于所述第二面状发热体200的外侧,如图8所示,由在具有环形的有限的面积的第三区域z3(参照图7)形成的第三图案部410和与所述第三图案部410连接的第三电极部420构成。

所述第三图案部410是用一个热线连接位于所述第三区域z3(参照图7)的最外侧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图案部。

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三图案部410可以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地由多个第三轨道411和多个第三桥412构成,并且可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

所述第三电极部420由第三阳极电极421和第三阴极电极422构成,并且构成为与所述第三图案部410相比大幅度降低电阻,以防止高温发热。

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三电极部420位于与所述第一电极部120和所述第二电极部220(示于图5和图6)相同的方向,并且与所述第一电极部120和所述第二电极部220(示于图5和图6)一起和一个供电部连接。

当然,所述第三电极部420以所述第二电极部220(示于图6)为基准位于两侧,即外侧。

但是,为了消除第二电极部221和第三电极部421(示于图6和图9)之间的电位差,优选所述第二阳极电极221和所述第三阳极电极421(示于图6和图9)彼此相邻配置,所述第二阴极电极222和所述第三阴极电极422(示于图6和9)彼此相邻配置。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三重式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图11是应用于图10的第三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虽然第一图案部的起点和终点位于第一区域的最外侧,第二图案部的起点和终点位于第二区域的最内侧,但是第三图案部的起点和终点设置于第三区域的最外侧。

由此,由于第一图案部和第二图案部的起点和终点相邻,从而第一图案部和第二图案部之间不会产生大的电位差,而第二图案部和第三图案部的起点和终点相对彼此远离,从而第二图案部和第三图案部之间产生大的电位差。

如图10至图11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三重式面状发热体为了与第二实施例相比降低第二图案部和第三图案部之间的电位差,使第三图案部510的起点和终点位于第三区域z3(示于图7)的最内侧,并且追加设置有连接第三图案部510和第三电极部520之间的一对第三连接器530。

所述第三图案部510和第三连接器530是当电流流动时发热的发热部,而所述第三电极部520由即便电流流动也不会发热的非发热部构成。

所述第三图案部510由串联连接第三轨道511和第三桥512的主发热部构成,具体地说,构成为起点和终点位于所述第三区域z3(示于图7)的最内侧,并且呈左右对称的形状。

所述第三电极部520由位于所述第三区域z3(示于图7)的外侧的第三阳极电极521和第三阴极电极522构成。

所述第三连接器530由从所述第三图案部510的起点和终点延伸的辅助发热部构成,详细地说,由连接所述第三图案部510的起点和所述第三阳极电极521的第三输入连接器531、以及连接所述第三图案部510的终点和所述第三阴极电极522的第三输出连接器532构成。

当然,所述第三连接器530像所述第三图案部510一样构成为高温发热。

另外,所述第三连接器530位于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说明过的所述第一连接器13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30(示于图5和图6)外侧,即位于作为没有形成所述第三图案部530的区域的第三图案部的开口部500h。

因此,所述第三连接器530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30、所述第二连接器230(示于图5和图6)以及所述第三图案部510一起使整个所述第三区域z3(示于图7)无死区(deadzone)均匀地发热。

图1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双重式面状发热体的俯视图。

如图1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双重式面状发热体可以仅由第一面状发热体100和第二面状发热体200构成,第一面状发热体100和第二面状发热体200可以仅由各自的图案部110、210和各自的电极部120、220构成。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面状发热体的电加热器,可以以多种方式构成面状发热体的数量和形状等,对此不作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