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挡加热玻璃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28435发布日期:2019-12-17 16:00阅读:10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挡加热玻璃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通过导电银浆或金属导线进行加热的汽车玻璃,具体地提供一种后挡加热玻璃窗。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汽车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往往要求汽车玻璃具有加热功能,例如设置有透明导电膜或金属导线的前挡夹层玻璃、印刷有导电银浆的后挡钢化玻璃等。为了实现除霜功能,后挡钢化玻璃的加热功率密度一般要求在450w/m2以上,这在汽车上属于大功率发热设备。传统的后挡钢化玻璃上通过两条集电母线和多条印刷导电银浆线进行加热,例如专利us3813519(a)公开了一种电加热的机动车后窗,包括玻璃板,在玻璃板的表面上布置大致相互平行的6-10个电阻条,沿着玻璃板的两个垂直边缘设置两个端子条,每个电阻条的两端部合并到两个端子条中;又例如专利us3900634(a)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后窗的可加热玻璃板,在玻璃上设置两个集电电极和八个相互平行的导电条,集电电极和导电条由导电银浆制成,两个集电电极覆盖在八个导电条的端部;还有专利ep0465311(a1)公开了一种加热玻璃板,可以用作后挡玻璃窗,其具有弯曲的玻璃板,在玻璃板的一个面上通过丝网印刷导电银浆形成多条电阻带和两个集电母线,多条电阻带大致相互平行地在两个集电母线之间延伸;在这些专利的技术方案中,集电母线(端子条/集电电极)的长度均大于或等于相距最远的两条电阻带(电阻条/导电条)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产品成本。

同时,目前的后挡加热玻璃窗上的集电母线和印刷银浆线的结构仍然与几十年前的专利技术方案大体上一致,几十年来未对主体布置结构进行大的改动,这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汽车轻量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如果将这种传统加热结构的后挡加热玻璃窗直接应用于车载电压为24~60v的电动汽车上,会导致功率超额,进而引起产品过度老化或表面过热,影响驾驶安全,因此一般需要dc/dc降压处理,又带来成本增加和转换效率浪费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后挡加热玻璃窗存在不能直接应用于车载电压为24~60v的电动汽车上的缺点,提供一种后挡加热玻璃窗。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挡加热玻璃窗,包括加热导体、两个集电母线和至少一片玻璃板,所述加热导体能够在玻璃板的表面上形成加热区,所述加热导体为导电银浆线或金属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导体包括至少两个导电回路,每个导电回路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集电母线电连接,两个集电母线与供电电压为24~60v的电源电连接,每个导电回路中的导电银浆线或金属导线形成串联电路,至少两个导电回路彼此之间形成并联电路。

优选地,所述导电银浆线或金属导线的方阻为4~10ω/□。

优选地,每个集电母线的长度为加热区的与电流方向垂直的边的长度的1/30~1/5。

优选地,所述集电母线为金属箔和/或导电银浆。

优选地,所述后挡加热玻璃窗包括一片玻璃板,所述玻璃板为钢化玻璃,所述加热导体为导电银浆。

优选地,所述后挡加热玻璃窗包括两片玻璃板,在两片玻璃板之间夹设有热塑性中间层,所述加热导体为导电银浆,所述导电银浆设置在其中一片玻璃板的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后挡加热玻璃窗包括两片玻璃板,在两片玻璃板之间夹设有热塑性中间层,所述加热导体为金属导线,所述金属导线设置在所述热塑性中间层上。

更优选地,至少一片玻璃板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6mm。

更优选地,至少一片玻璃板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1mm。

优选地,面积大的导电回路中的导电银浆线或金属导线比面积小的导电回路中的导电银浆线或金属导线更宽或更粗。

本发明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后挡加热玻璃窗,能够在供电电压为24~60v的条件下降低线路电流,从而降低线路上的功率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还能够优化电源线束的大小和省略dc/dc降压器,有助于降低产品使用成本;还能够大幅减少集电母线的材料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能够提高后挡加热玻璃窗的抗冲击强度;特别适合应用于电动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后挡加热玻璃窗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后挡加热玻璃窗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后挡加热玻璃窗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后挡加热玻璃窗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后挡加热玻璃窗,包括加热导体1、两个集电母线2和至少一片玻璃板3,所述加热导体1能够在玻璃板3的表面上形成加热区,所述加热导体1为导电银浆线或金属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导体1包括至少两个导电回路,每个导电回路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集电母线2电连接,两个集电母线2与供电电压为24~60v的电源电连接,每个导电回路中的导电银浆线或金属导线形成串联电路,至少两个导电回路彼此之间形成并联电路;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导电回路并采用“导电回路内部串联、外部并联”的布置形式,能够在供电电压为24~60v的条件下降低线路电流,从而降低线路上的功率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还能够优化电源线束的大小和省略dc/dc降压器,有助于降低产品使用成本,特别适合应用于电动车。

其中,所述导电银浆线或金属导线的方阻为4~10ω/□,所述金属导线可以为钨丝、铜丝或漆包线等。优选地,每个集电母线2的长度为加热区的与电流方向垂直的边的长度的1/30~1/5,这样能够大幅减少集电母线的材料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如果所述集电母线2选用导电银浆,由于导电银浆使用量的大幅减少,还能够减少导电银浆对玻璃的弱化作用,进而能够提高后挡加热玻璃窗的抗冲击强度。

所述集电母线2可以选用金属箔,所述金属箔通过粘贴、焊接等方式与导电银浆线或金属导线固定电接触,所述金属箔具体可以为金箔、银箔、铜箔或铝箔等,通常会使用表面镀锡的铜箔作为集电母线2;所述集电母线2还可以选用导电银浆,所述导电银浆通过丝网印刷或数字打印等技术布置到玻璃板3的表面上并与导电银浆线或金属导线固定电接触;所述集电母线2也可以同时选用导电银浆和金属箔,先将导电银浆通过丝网印刷或数字打印等技术布置到玻璃板3的表面上,然后将金属箔通过粘贴等方式固定在导电银浆上。

所述后挡加热玻璃窗包括一片玻璃板3,所述玻璃板3为钢化玻璃,所述加热导体1为导电银浆,导电银浆可以通过丝网印刷或数字打印等技术布置到玻璃板3的表面上。所述后挡加热玻璃窗包括两片玻璃板3,在两片玻璃板3之间夹设有热塑性中间层,所述热塑性中间层和两片玻璃3一起构成夹层玻璃,所述加热导体1为导电银浆,导电银浆可以通过丝网印刷或数字打印等技术布置到其中一片玻璃板3的表面上;所述加热导体1也可以为金属导线,金属导线通过布丝设备布置到所述热塑性中间层上。考虑到电动汽车的轻量化需求,优选至少一片玻璃板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6mm,更优选至少一片玻璃板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1.1mm。

在图1中,两个集电母线2沿着玻璃板3的两侧边竖向延伸,十根导电银浆线1水平横向且大致相互平行地布置在两个集电母线2之间,其中上部五根相互串联的导电银浆线1构成上导电回路a1,下部五根相互串联的导电银浆线1构成下导电回路a2,上导电回路a1和下导电回路a2并联。具体地,每个集电母线2的长度为50mm,相距最远的两根导电银浆线1之间的距离即加热区的与电流方向垂直的边的长度为500mm,前者的长度是后者的长度的1/10。

在图2中,两个集电母线2沿着玻璃板3的两侧边竖向延伸,二十根导电银浆线1水平横向地布置在两个集电母线2之间,其中左上五根大致相互平行且相互串联的导电银浆线1构成左上导电回路b1,左下五根大致相互平行且相互串联的导电银浆线1构成左下导电回路b2,右侧十根大致相互平行且相互串联的导电银浆线1构成右侧导电回路b2,左上导电回路b1、左下导电回路b2和右侧导电回路b2相互并联。具体地,每个集电母线2的长度为50mm,相距最远的两根导电银浆线1之间的距离即加热区的与电流方向垂直的边的长度为500mm,前者的长度是后者的长度的1/10。

在图3中,两个集电母线2沿着玻璃板3的顶边和底边横向延伸,三十二根导电银浆线1竖向且大致相互平行地布置在两个集电母线2之间,最左侧七根相互串联的导电银浆线1构成第一导电回路c1,中部左侧九根相互串联的导电银浆线1构成第二导电回路c2,中部右侧九根相互串联的导电银浆线1构成第三导电回路c3,最右侧七根相互串联的导电银浆线1构成第四导电回路c4,第一导电回路c1、第二导电回路c2、第三导电回路c3和第四导电回路c4相互并联。具体地,每个集电母线2的长度为50mm,相距最远的两根导电银浆线1之间的距离即加热区的与电流方向垂直的边的长度为1000mm,前者的长度是后者的长度的1/20。

在图4中,为了满足扇形加热区的需求,十六根导电银浆线呈扇形分布且大致相互平行地布置,两个集电母线2沿着玻璃板3的底边横向延伸,上部八根相互串联的导电银浆线1构成上导电回路d1,下部五根相互串联的导电银浆线1构成下导电回路d2,上导电回路d1和下导电回路d2并联。具体地,每个集电母线2的长度为50mm,相距最远的两根导电银浆线1之间的距离即加热区的与电流方向垂直的边的长度为250mm,前者的长度是后者的长度的1/5。

在图1、图2、图3和图4中,本发明优选面积大的导电回路中的导电银浆线或金属导线比面积小的导电回路中的导电银浆线或金属导线更宽或更粗,从而保证所述后挡加热玻璃窗的整面均匀加热效果。

以上内容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后挡加热玻璃窗进行了具体描述,但是本发明不受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内容的局限,所以凡依据本发明的技术要点进行的任何改进、等同修改和替换等,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