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性恒流LED驱动防振铃波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11156发布日期:2020-02-22 04:11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性恒流LED驱动防振铃波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照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性恒流led驱动防振铃波电路。



背景技术:

led作为新一代绿色光源,是当前照明领域研究和发展的热点,随着led应用越来越广泛,led的驱动方式也越来越多,总体来讲,分为隔离和非隔离、高压线性恒流驱动三种驱动模式。高压线性恒流驱动、非隔离驱动方案具有低成本的特点,近几年,高压线性恒流驱动越来越多,迅速发展,显示了极大的应用价值,高压线性恒流驱动技术方案已跻身led电源驱动的主流市场\随着led大规模进入商业和家庭照明,客户对产品的性能、价格、可靠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一方面要求led的发光效率不断提高、价格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对于led灯具寿命也提出了更多要求。由于电源都类同传统开关电源原理,电路复杂,电子元件较多,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故障机率较高。为了降低成本,高压线性恒流驱动应用而升。

高压线性恒流驱动的优点是:

1、低成本、高效率、高pf值、低thd、易于调光;

2、高性价比、光电一体化、模块化、长寿命;

3、无电磁干扰、零件较少、生产简单、制造成本低。

高压线性恒流驱动的缺点是:

1、输入电压范围只能是单电压输入,尚未能做到全电压的恒流,属于高压非隔离电源、高压输出、产品电隔离必须得做很好;

2、抗高压(2500v)振铃波的干扰力度差、容易影响电子电路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线性恒流led驱动防振铃波电路,可在led照明灯具使用过程中有效防止高压(2500v)振铃波损坏电子电路、保护led负载,适用于高压线性恒流led驱动、以及隔离和非隔离led驱动中。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线性恒流led驱动防振铃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vr1、整流桥db1、滤波电容cx1、整流二极管d1、电阻vr2,所述整流桥db1的交流侧两输入端分别接入l线、n线,所述电阻vr1并联连接于l线、n线上,所述整流桥db1的直流侧两输出端之间并联连接有滤波电容cx1,且所述整流桥db1的直流侧负极输出端与滤波电容cx1的一端共地,所述整流桥db1的直流侧正极输出端与滤波电容cx1的另一端共同通过节点与所述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通过节点与电阻v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vr2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线性恒流led驱动防振铃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vr1、电阻vr2均为阻值可调的压敏电阻。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解决了高压线性恒流led驱动技术领域中因外界条件干扰、或接地引起的高峰值电压对电子电路中电子元器件的损坏,增强了产品的可靠性、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应用于高压线性恒流led驱动中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线性恒流led驱动防振铃波电路,包括压敏电阻vr1、整流桥db1、滤波电容cx1、整流二极管d1、压敏电阻vr2,所述整流桥db1的交流侧两输入端分别接入l线、n线,所述压敏电阻vr1并联连接于l线、n线上,所述整流桥db1的直流侧两输出端之间并联连接有滤波电容cx1,且所述整流桥db1的直流侧负极输出端与滤波电容cx1的一端共地,所述整流桥db1的直流侧正极输出端与滤波电容cx1的另一端共同通过节点与所述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通过节点与压敏电阻vr2的一端连接,所述压敏电阻vr2的另一端接地。

如图2所示,将本发明的电路用于高压线性恒流led驱动中,驱动电路、负载led如图2接入本发明的电路中。

本发明中,又压敏电阻vr1、整流桥db1、滤波电容cx1、整流二极管d1、压敏电阻vr2组成了二级高峰值泄放保护电路,对产品进行了双次保护;整流桥db1前l/n线并接一个压敏电阻vr1,外界产生的高峰值电压通过压敏电阻vr1线对线进行高压泄放,保护后级电路;其中压敏电阻vr1、整流桥db1组成了一级高峰值泄放整流保护电路;滤波电容cx1、整流二极管d1、压敏电阻vr2组成了二级峰值吸收整流泄放整流保护电路,保护后级电路和负载led。

本发明适用于隔离和非隔离驱动电路、以及压线性恒流led驱动,图2所示仅仅是一种典型的应用方式。

本发明在整流二极管d1后对地接一颗压敏电阻vr2,以最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高压线性恒流led驱动技术领域中因外界干扰造成对产品造成的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