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53851发布日期:2020-01-10 16:00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智能,特别涉及一种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以及提高终端美观,安装在终端的中框侧壁上的机械按键(如音量键、电源键等)可以使用虚拟按键来替代。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用户使用上述虚拟按键对终端进行操作时,可能需要多次触按操作才能操作成功,导致操作虚拟按键的成功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提供了一种终端,如图1所示,所述终端包括中框1、振动组件2、后盖3和屏幕4,如图2所示,振动组件2包括振动激励部件21、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其中:中框1的侧壁11上设置有安装槽12,振动激励部件21和触按检测部件23安装在安装槽12中,触按检测部件23的检测面朝向中框1的侧壁11;控制部件22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

该终端可以是具有曲面屏的终端,如图1所示,该终端包括屏幕4,屏幕4安装在中框1上,屏幕4可以包括两部分,第一分部覆盖在中框1的前部,第二部分覆盖在中框1的侧壁上,触按检测部件23的检测面朝向屏幕4的第二部分。其中,屏幕4可以是完全包覆中框1的侧壁11上,也可以不完全包覆中框1的侧壁11,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为了达到较好的振动反馈效果,屏幕4的第二部分可以不完全包覆中框1的侧壁11。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对终端是曲面屏还是非曲面屏不做具体限定。

该终端也可以是非曲面屏的终端,中框1的侧壁11上设置有按键,中框1的侧壁11为触控屏的情况下,该按键可以是虚拟按键,中框1的侧壁11为非触控屏的情况下,该按键可以为机械按键。本实施例对中框1的具体结构,以及按键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以虚拟按键的情况示例,按键为机械按键的情况与之类似,便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控制部件22可以安装在安装槽12中,也可以安装在终端的主板上,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可以以控制部件22安装在安装槽12中示例。

其中,振动激励部件21也即是能够产生振动的部件,其振动材料可以是形状记忆合金、压电材料、电致动聚合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等中的任一种材料。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温度发生变化可以产生形变的合金材料;压电材料和电制动聚合物都是通电的情况下能够发生变形而产生振动的材料;磁致伸缩材料是在磁场作用下,能够发生伸缩变化而产生振动的材料。本实施例对振动激励部件21的振动材料不作限制,能够实现振动即可。

触按检测部件23可以是一种检测到触按信号后向控制部件22发送电信号的部件,该触按检测部件23可以是终端行使侧键功能的触按检测部件。触按检测部件23的具体结构可以是检测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等。

中框1是终端的主框架,用于承载终端内部的零部件的结构,终端的侧壁也即是中框1的侧壁。

中框1的侧壁11具有一定的宽度,也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厚度,如图2并参考图1所示,侧壁11的第一表面111位于终端的内部,与第一表面111相对的第二表面112位于终端的外部,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之间设置有安装槽12。其中,屏幕4的第二部分覆盖在第二表面112上。振动激励部件21、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均安装在安装槽12中,触按检测部件23为了检测用户的触按操作,相应的,触按检测部件23的检测面朝向屏幕4的第二部分,也即是,检测面朝向侧壁11的第二表面112。控制部件22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这样,当用户在安装槽12附近进行触按操作时,触按检测部件23便可以检测到触按信号,进而向控制部件22发送电信号,控制部件22接收到触按检测部件23发送的电信号之后,可以控制振动激励部件21进行振动。由于振动激励部件21安装在安装槽12中,当振动激励部件21发送振动时,便可以将振动传递给安装槽12的槽壁,由于用户触按着安装槽12的槽壁,进而,可以感受到振动反馈。

基于上述所述,终端的侧部设置的虚拟按键可以设置在安装槽12附近,例如,侧部的虚拟按键的检测部件即为上述的触按检测部件23。这样,用户触按虚拟按键时,触按检测部件23检测到触按信号之后,可以向虚拟按键的功能部件和振动组件2的控制部件22发送电信号,进而,虚拟按键的功能部件接收到电信号之后可以执行相应的功能,振动组件2的控制部件22接收到电信号之后,可以控制振动激励部件21进行振动,进一步,振动激励部件21的振动可以通过安装槽12的槽壁向用户反馈振动信号,从而,用户可以通过触觉确定对虚拟按键的成功操作。

这样,对于无振动反馈的虚拟按键,当用户对该虚拟按键进行操作时,不能确认是否对虚拟按键操作成功,还需要多次触按,并通过视觉或者听觉的判断,才能确定虚拟按键的位置,显然用户操作虚拟按键的成功率较低,比较耽误用户的时间,进而导致用户体验较差。而本实施例中具有振动反馈的虚拟按键,用户触按该虚拟按键,操作成功时,会有振动反馈,可以减少用户触按虚拟按键的次数,可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振动组件2还包括振动传递部件24,振动传递部件24固定在安装槽12的槽壁上,振动激励部件21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上。

其中,为了使振动传递部件24能够随着振动激励部件21一起振动,振动传递部件24可以是阻尼较小的部件,例如,可以是合金片,如可以是钢片,比较薄的钢片能够随着振动激励部件21一起振动,进而,可以将振动传递到安装槽12的槽壁。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振动传递部件24可以安装在安装槽12的槽壁上,具体的安装方式,下文将会介绍。振动激励部件21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上,例如,振动激励部件21可以通过胶粘等方式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上,当振动激励部件21发生振动时,可以带着振动传递部件24一起振动,之后,振动传递部件24将振动传递到安装槽12的槽壁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安装槽12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安装槽121和第二安装槽122;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21的槽壁上,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悬空在第二安装槽122中,振动激励部件21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上。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为了节约安装空间,相应的,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触按检测部件23和线路板26都可以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21中。如图5所示,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可以通过胶粘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21的内槽壁上,线路板26的补强钢262可以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上,触按检测部件23固定在线路板26上。其中,触按检测部件23的检测面与第一安装槽121的外槽壁相固定,多次按压触按检测部件23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触按检测部件23在第一安装槽121中发生晃动,相应的,触按检测部件23可以过盈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21的内槽壁与线路板26之间,以加强触按检测部件23的牢固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振动组件2还包括质量块25,质量块25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上。

其中,质量块25主要用于调整振动传递部件24的振动类型,本实施例中对质量块25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的固定位置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调整质量块25的质量、质量块25与振动激励部件21之间的间距等来确定振动组件2的振动类型。在设计阶段,技术人员可以基于终端的实际情况,通过质量块25和对振动激励部件21施加的电压来调整振动传递部件24的振动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安装槽12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安装槽121、第二安装槽122和第三安装槽123,第三安装槽123位于第一安装槽121和第二安装槽122之间;

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21的槽壁上,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固定在第二安装槽122的槽壁上,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位于第三安装槽123中,且未与槽壁相固定,振动激励部件21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上。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为了节约安装空间,相应的,振动传递部件24的固定位置、线路板26的固定位置和触按检测部件23的固定位置可以相对应。例如,一种方式可以是,如图8所示,安装有触按检测部件23和控制部件22的线路板26可以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或者第三部分上。另一种方式还可以是,为了增大触按检测部件23的触按范围,相应的,如图9所示,振动组件2可以包括两个触按检测部件23和两个线路板26,每一个触按检测部件23安装在一个线路板26上,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21的内槽壁上,固定有触按检测部件23的线路板26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上;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固定在第二安装槽122的内槽壁上,另一个固定有触按检测部件23的线路板26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上;其中,两个触按检测部件23的检测面分别与相对应的安装槽的外槽壁相接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安装槽123的槽壁上设置有振动反馈部124,振动反馈部124远离第三安装槽123的槽壁的端部与振动传递部件24相接触。

其中,振动反馈部124的结构形状可以不做限定,能够实现振动传递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当振动激励部件21带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一起振动时,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通过振动反馈部124将振动传递到第二表面112上,显然,这种振动传递方式下,传递路径更短,用户可以更快感受到振动反馈。

另外,振动反馈部124可以和中框1一体成型,也即是,振动反馈部124可以是中框1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因振动反馈部124与第三安装槽123的槽壁之间产生冲击或者碰撞而造成能量损失。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振动反馈部124具有柱状结构,与振动传递部件24相接触的端部具有球面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振动反馈部124远离外槽壁的一端具有球面结构,而且振动反馈部124与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过盈接触,使得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在上下振动的过程中,振动反馈部124上能够始终保持和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点接触。这种点接触相比于线接触和面接触能够减少碰撞消耗的能量,这是因为点接触在振动的过程中,接触面始终保持不变,接触面不变也即是接触面积不会发生改变,那么在振动传递的过程中也就不会产生能量损失,而线接触和面接触的方式,在振动传递的过程中,接触面会发生变化,接触面发生变化也即是接触面积发生改变,接触面积改变的过程中,会产生冲击和碰撞,碰撞过程必然会伴随能量的损失。进而,振动反馈部124的球面端部与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相接触,不但可以缩短振动传递路线,还可以降低振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损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振动组件2还包括线路板26,线路板26安装在安装槽12中,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固定在线路板26上;控制部件22通过线路板26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

其中,线路板26可以是fpc柔性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柔性电路板)是用柔性的绝缘基材制成的印刷电路,如图4所示,可以包括基板261和设置在基板261上的排线。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控制部件22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例如,控制部件22直接通过排线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和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又例如,控制部件22通过线路板上的排线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和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相应的可以是,如图2所示,振动组件2还包括线路板26,线路板26安装在安装槽12中,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固定在线路板26上;控制部件22通过线路板26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

在实施中,如图4所示,线路板26包括基板261和设置在基板261上的排线,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基板261上,在基板261上焊接部件时,为了方便焊接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相应的,如图4所示,线路板26还可以包括补强钢262,基板261可以固定在补强钢262上,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固定在基板261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包括中框、后盖和振动组件,振动组件包括振动激励部件、控制部件和触按检测部件,其中:中框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振动激励部件和触按检测部件安装在安装槽中,触按检测部件的检测面朝向中框的侧壁;控制部件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触按检测部件电性连接。这种具有振动反馈的虚拟按键,用户触按该虚拟按键时,会感受到振动反馈,用户感受到振动反馈之后,便可以确定操作成功,无需再继续触按,进而,可以减少用户误触发虚拟按键的次数,提高用户操作虚拟按键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振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振动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振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振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振动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振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振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振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振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中框2、振动组件

3、后盖4、屏幕

11、侧壁12、安装槽

21、振动激励部件22、控制部件

23、触按检测部件24、振动传递部件

25、质量块26、线路板

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

121、第一安装槽122、第二安装槽

123、第三安装槽124、振动反馈部

261、基板262、补强钢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该终端进行详细的说明,内容可以如下:

如图1所示,该终端包括中框1、振动组件2、后盖3和屏幕4,如图2所示,振动组件2包括振动激励部件21、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其中:如图1并参考图2所示,中框1的侧壁11上设置有安装槽12,振动激励部件21和触按检测部件23安装在安装槽12中,触按检测部件23的检测面朝向中框1的侧壁11。控制部件22可以安装在安装槽12中,也可以安装在终端的主板上,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可以以控制部件22安装在安装槽12中示例。在电性关系上,控制部件22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描述将会引入方位名词,内和外、前和后,其中,可以以终端的内部为内,以终端的外部为外;将安装槽12靠近终端内部的槽壁成为内槽壁,将靠近终端外部的槽壁成为外槽壁;以终端的屏幕为前,以终端的后盖为后;这些方位名词主要用于方便描述,并不形成具体限定。

该终端可以是具有曲面屏的终端,如图1所示,该终端的屏幕4安装在中框1上,屏幕4可以包括两部分,第一分部覆盖在中框1的前部,第二部分覆盖在中框1的侧壁上,触按检测部件23的检测面朝向屏幕4的第二部分。其中,中框1的前部也即是终端的前面板,中框1的侧壁也即是终端的侧部。其中,屏幕4可以是完全包覆中框1的侧壁11上,也可以不完全包覆中框1的侧壁11,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为了达到较好的振动反馈效果,屏幕4的第二部分可以不完全包覆中框1的侧壁11。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对终端是曲面屏还是非曲面屏不做具体限定。

该终端也可以是非曲面屏的终端,中框1的侧壁11上设置有按键,中框1的侧壁11为触控屏的情况下,该按键可以是虚拟按键,中框1的侧壁11为非触控屏的情况下,该按键可以为机械按键。本实施例对中框1的具体结构,以及按键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以虚拟按键的情况示例,按键为机械按键的情况与之类似,便不再一一赘述。

振动组件2可以安装在与中框1侧壁11的虚拟按键相对应的位置处,其中,虚拟按键可以是音量键、电源键、拍照键等。

振动激励部件21也即是能够产生振动的部件,其振动材料可以是形状记忆合金、压电材料、电致动聚合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等中的任一种材料,其中,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温度发生变化可以产生形变的合金材料;压电材料和电制动聚合物都是通电的情况下能够发生变形而产生振动的材料;磁致伸缩材料是在磁场作用下,能够发生伸缩变化而产生振动的材料。本实施例对振动激励部件21的振动材料不作限制,能够实现振动即可。

触按检测部件23可以是一种检测到触按信号后向控制部件22发送电信号的部件,该触按检测部件23可以是终端行使侧键功能的触按检测部件。触按检测部件23的具体结构可以是检测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等。

中框1是终端的主框架,用于承载终端内部的零部件的结构,终端的侧壁也即是中框1的侧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中,中框1的侧壁11具有一定的宽度,也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厚度,如图2并参考图1所示,侧壁11的第一表面111位于终端的内部,与第一表面111相对的第二表面112位于终端的外部,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之间设置有安装槽12。其中,屏幕4的第二部分覆盖在第二表面112上。振动激励部件21、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均安装在安装槽12中,触按检测部件23为了检测用户的触按操作,相应的,触按检测部件23的检测面朝向屏幕4的第二部分,也即是,检测面朝向侧壁11的第二表面112。控制部件22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这样,当用户在安装槽12附近进行触按操作时,触按检测部件23便可以检测到触按信号,进而向控制部件22发送电信号,控制部件22接收到触按检测部件23发送的电信号之后,可以控制振动激励部件21进行振动。由于振动激励部件21安装在安装槽12中,当振动激励部件21发送振动时,便可以将振动传递给安装槽12的槽壁,由于用户触按着安装槽12的槽壁,进而,可以感受到振动反馈。

基于上述所述,终端的侧部设置的虚拟按键可以设置在安装槽12附近,例如,侧部的虚拟按键的检测部件即为上述的触按检测部件23。这样,参见图3所示的流程图,用户触按虚拟按键时,触按检测部件23检测到触按信号之后,可以向虚拟按键的功能部件和振动组件2的控制部件22发送电信号,进而,虚拟按键的功能部件接收到电信号之后可以执行相应的功能,振动组件2的控制部件22接收到电信号之后,可以控制振动激励部件21进行振动,进一步,振动激励部件21的振动可以通过安装槽12的槽壁向用户反馈振动信号,从而,用户可以通过触觉确定对虚拟按键的成功操作。

这样,对于无振动反馈的虚拟按键,当用户对该虚拟按键进行操作时,不能确认是否对虚拟按键操作成功,还需要多次触按,并通过视觉或者听觉的判断,才能确定虚拟按键的位置,显然用户操作虚拟按键的成功率较低,比较耽误用户的时间,进而导致用户体验较差。而本实施例中具有振动反馈的虚拟按键,用户触按该虚拟按键,操作成功时,会有振动反馈,可以减少用户触按虚拟按键的次数,可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的,如上述所述,控制部件22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例如,控制部件22直接通过排线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和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又例如,控制部件22通过线路板上的排线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和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相应的可以是,如图2所示,振动组件2还包括线路板26,线路板26安装在安装槽12中,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固定在线路板26上;控制部件22通过线路板26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21、触按检测部件23电性连接。

其中,线路板26可以是fpc柔性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柔性电路板)是用柔性的绝缘基材制成的印刷电路,如图4所示,可以包括基板261和设置在基板261上的排线。

在实施中,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通常是焊接在基板261上,在基板261上焊接部件时,为了方便焊接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相应的,如图3所示,线路板26还可以包括补强钢262,基板261可以固定在补强钢262上,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基板261上。在具体应用中,补强钢262可以与线路板26上的元器件相对应,也即是,一个焊接在基板261上的元器件对应有一个补强钢262,补强钢262不仅可以方便焊接,还可以用于避免基板261发生局部弯折。当然补强钢262也可以固定在整个基板261上,本实施例中的附图中为方便示意,以补强钢262固定在整个基板261上示意。

可选的,线路板26在安装槽12中的安装方式可以不受限制,能够稳定在安装槽12中即可,例如,可以固定在安装槽12的槽壁上等。振动激励部件21在安装槽12中的安装方式也具有多种,其安装方式也不受限制,能够实现稳固和具有形变空间即可。

例如,振动激励部件21的一种安装方式可以是,如图2和4所示,振动激励部件21的靠近侧壁11第一表面111的一面可以通过胶粘方式固定在槽壁上,靠近侧壁11第二表面112的一面可以与槽壁相贴合。

在实施中,振动激励部件21的靠近侧壁11第一表面111的一面可以通过胶粘等方式固定在安装槽12的内槽壁上,靠近侧壁11第二表面112的一面可以与外槽壁相接触。其中,通过胶粘的方式相固定是用于固定振动激励部件21,相接触是用于为振动激励部件21的振动提供变形空间。其中,振动激励部件21与外槽壁相接触可以是面接触也可以是线接触,还可以是点接触,具体情况与振动激励部件21的形状以及振动激励部件21的具体放置相关,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

这样,振动激励部件21振动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将振动传递给与其相接触的槽壁,最终反馈到用户,这种安装方式可以减少振动传递路径,加快振动反馈速度。

可选的,为了避免振动激励部件21在振动的过程中出现损坏的情况,相应的,振动激励部件21还可以通过其他部件间接安装在安装槽12中,例如,如图5所示,振动组件2还可以包括振动传递部件24,振动传递部件24固定在安装槽12的槽壁上,振动激励部件21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上。

其中,为了使振动传递部件24能够随着振动激励部件21一起振动,振动传递部件24可以是阻尼比较小的部件,例如,可以是合金片,如可以是钢片,比较薄的钢片能够随着振动激励部件21一起振动,进而,可以将振动传递到安装槽12的槽壁。

在实施中,振动传递部件24可以安装在安装槽12的槽壁上,具体的安装方式,下文将会介绍。振动激励部件21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上,例如,振动激励部件21可以通过胶粘等方式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上,当振动激励部件21发生振动时,可以带着振动传递部件24一起振动,之后,振动传递部件24将振动传递到安装槽12的槽壁上。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振动激励部件21在振动传递部件24上的固定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例如,振动激励部件21可以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上方,又例如,振动激励部件21也可以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下方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确定振动激励部件21在振动传递部件24上的位置。

可选的,振动传递部件24可以悬臂式安装在安装槽12的槽壁上,相应的可以是,如图5所示,安装槽12可以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安装槽121和第二安装槽122;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21的槽壁上,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悬空在第二安装槽122中,振动激励部件21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上。

在实施中,振动传递部件24具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将振动传递部件24划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安装槽12也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分别记为第一安装槽121和第二安装槽122。这样,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可以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21的槽壁上,振动传递部件24剩下的部分,也即是第二部分可以悬空在第二安装槽122中,其中,振动激励部件21可以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上,这样,振动激励部件21可以随着振动传递部件24一起悬空位于第二安装槽122中。当振动激励部件21发生振动时,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便可以随着一起振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发生振动可以将振动传递到第一部分,而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又可以将振动传递给安装槽12的槽壁,进而可以将振动反馈到用户,具体流程可以参见图6所示的流程图。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为了节约安装空间,相应的,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触按检测部件23和线路板26都可以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21中。如图5所示,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可以通过胶粘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21的内槽壁上,线路板26的补强钢262可以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上,触按检测部件23固定在线路板26上。其中,触按检测部件23的检测面与第一安装槽121的外槽壁相安装,多次按压触按检测部件23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触按检测部件23在第一安装槽121中发生晃动,相应的,触按检测部件23可以过盈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21的内槽壁与线路板26之间,以加强触按检测部件23的牢固性。

可选的,振动组件2的振动类型,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通过理论计算和多次试验确定振动组件2的振动类型,其中,振动组件2的振动类型主要与振动组件2发生振动的强度和进行振动变化的频率相关。调节振动组件2的振动类型的方式具有多种,例如,可以通过调整通向振动激励部件21的电流或者对振动激励部件21施加的电压,来确定一种合适的振动类型。例如,对于电压的控制可以是,控制电压的数值,电压的变化波形,电压的变化频率等来使振动激励部件21达到一种合适的振动类型。又例如,通过调整振动激励部件21的尺寸。又例如,还可以通过调整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的长度等。

可选的,调整振动类型的另一种方式还可以是,如图7所示,振动组件2还包括质量块25,质量块25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上。

其中,质量块25主要用于调整振动传递部件24的振动类型,本实施例中对质量块25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的固定位置不做限定。

在实施中,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调整质量块25的质量、质量块25与振动激励部件21之间的间距等来确定振动组件2的振动类型。在设计阶段,技术人员可以基于终端的实际情况,通过质量块25和对振动激励部件21施加的电压来调整振动传递部件24的振动情况。

其中,如图7所示的振动组件2在安装槽12中的安装方式,图中实线箭头表示用户的触按方向,振动传递路线可以是如虚线箭头所示,经第一安装槽121的内槽壁,沿着中框1的侧壁11传递到侧壁11的第二表面112上,其中,用户与侧壁11的第二表面112相接触,进而可以感受到振动反馈。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振动传递部件24悬臂式安装在安装槽12的情况下,振动组件2进行组装的过程可以是,技术人员可以将线路板26的基板261固定在补强钢262上,将控制部件22和触按检测部件23通过焊锡焊接在基板261上,上述部件作为一个组装件;技术人员再将振动激励部件21和质量块分别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上,这三个部件作为另一个组装件;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将上述两个组装件按照在第一安装槽121和第二安装槽122中的位置关系,安装在安装槽12中。

可选的,振动传递部件24还可以通过两端与安装槽12的槽壁相固定,中间不与安装槽12的槽壁相固定的方式安装在安装槽12中,相应的可以是,如图8所示,安装槽12可以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安装槽121、第二安装槽122和第三安装槽123,第三安装槽123位于第一安装槽121和第二安装槽122之间;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21的槽壁上,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固定在第二安装槽122的槽壁上,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位于第三安装槽123中,且未与槽壁相固定,振动激励部件21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上。

在实施中,振动传递部件24的这种安装方式下,可以将振动传递部件24划分为三部分,分别记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相应的,如图8所示,安装槽12也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分别记为第一安装槽121、第二安装槽122和第三安装槽123,其中,三个安装槽相连通,第三安装槽123位于第一安装槽121和第二安装槽122之间。这样,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可以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21的槽壁上,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固定在第二安装槽122的槽壁上,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位于第三安装槽123中。其中,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未与第三安装槽123的槽壁相固定,例如,如图8所示,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可以悬空位于第三安装槽123中,又例如,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与第三安装槽123的槽壁相接触等。然后,振动激励部件21可以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上,由于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未与第三安装槽123的槽壁相固定,进而,振动激励部件21可以带动振动传递部件24在第三安装槽123的空间中进行振动,振动再传递到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上,之后,传递到安装槽12的槽壁上,最终传递到用户。

在一种可能的应用中,如上述所述,为了节约安装空间,相应的,振动传递部件24的固定位置、线路板26的固定位置和触按检测部件23的固定位置可以相对应。例如,一种方式可以是,如图8所示,安装有触按检测部件23和控制部件22的线路板26可以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或者第三部分上。另一种方式还可以是,为了增大触按检测部件23的触按范围,相应的,如图9所示,振动组件2可以包括两个触按检测部件23和两个线路板26,每一个触按检测部件23安装在一个线路板26上,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固定在第一安装槽121的内槽壁上,固定有触按检测部件23的线路板26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一部分上;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固定在第二安装槽122的内槽壁上,另一个固定有触按检测部件23的线路板26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二部分上;其中,两个触按检测部件23的检测面分别与相对应的安装槽的外槽壁相接触。

其中,如图9所示的振动组件安装在安装槽12中的安装方式,实线箭头可以表示用户的触按方向,振动传递路线可以是如虚线箭头所示,经过第一安装槽121的内槽壁和第二安装槽122的内槽壁,沿着中框1的侧壁11传递到侧壁11的第二表面112上,使得与侧壁11的第二表面112相接触的用户可以感受到振动。

可选的,为了减少振动传递路线,相应的可以是,如图10所示,第三安装槽123的槽壁上设置有振动反馈部124,振动反馈部124远离第三安装槽123的槽壁的端部与振动传递部件24相接触。

其中,振动反馈部124的结构形状可以不做限定,能够实现振动传递即可。

在实施中,当振动激励部件21带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一起振动时,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通过振动反馈部124将振动传递到第二表面112上,显然,这种振动传递方式下,传递路径更短,用户可以更快感受到振动反馈。

另外,振动反馈部124可以和中框1一体成型,也即是,振动反馈部124可以是中框1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因振动反馈部124与第三安装槽123的槽壁之间产生冲击或者碰撞而造成能量损失。

可选的,振动传递的过程中会有能量的损耗,也会导致振动强度的下降,为了尽可能减少能量的损耗,相应的,振动反馈部124可以与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点接触,相应的可以是,如图10所示,振动反馈部124具有柱状结构,与振动传递部件24相接触的端部具有球面结构。

可选的,为了减少振动反馈部124的占用空间,相应的,振动反馈部124也可以具有球状结构,球状结构的振动反馈部124的一端固定在第三安装槽123的槽壁上,另一端与振动传递部件24相接触。

在实施中,振动反馈部124远离外槽壁的一端具有球面结构,而且振动反馈部124与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过盈接触,使得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在上下振动的过程中,振动反馈部124上能够始终保持和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点接触。这种点接触相比于线接触和面接触能够减少碰撞消耗的能量,这是因为点接触在振动的过程中,接触面始终保持不变,接触面不变也即是接触面积不会发生改变,那么在振动传递的过程中也就不会产生能量损失,而线接触和面接触的方式,在振动传递的过程中,接触面会发生变化,接触面发生变化也即是接触面积发生改变,接触面积改变的过程中,会产生冲击和碰撞,碰撞过程必然会伴随能量的损失。进而,振动反馈部124的球面端部与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相接触,不但可以缩短振动传递路线,还可以降低振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损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振动传递部件24两端固定在安装槽12的情况下,振动组件2进行组装的过程可以是,技术人员可以分别将触按检测部件23、控制部件22和线路板26的基板261、补强钢262组装成组装件;将振动激励部件21固定在振动传递部件24的第三部分上,两者作为一个组装件;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将上述组装件按照在第一安装槽121、第二安装槽122和第三安装槽123中的位置关系,安装在安装槽12中。

其中,本实施例中,对振动组件2在中框1的安装槽12中的具体安装方式不作具体限定,能够实现振动激励部件21在安装槽12中发生振动,并且将振动传递到侧壁11的第二表面112,被与第二表面112相接触的用户感受到振动反馈即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终端包括中框、后盖和振动组件,振动组件包括振动激励部件、控制部件和触按检测部件,其中:中框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振动激励部件和触按检测部件安装在安装槽中,触按检测部件的检测面朝向中框的侧壁;控制部件分别与振动激励部件、触按检测部件电性连接。这种具有振动反馈的虚拟按键,用户触按该虚拟按键时,会感受到振动反馈,用户感受到振动反馈之后,便可以确定操作成功,无需再继续触按,进而,可以减少用户误触发虚拟按键的次数,提高用户操作虚拟按键的成功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