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红外发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4862发布日期:2020-05-12 19:3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远红外发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远红外发热管。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电加热灯管大部分都使用镍铬合金、铝丝、钨丝材料做发热体,这些传统的发热材料,长期使用电极间容易造成易氧化剥落、断裂、电热转换效率低、安全性差、使用寿命短、成本高等缺陷;有的虽然改成碳纤维发热体,但制作工艺技术复杂落后、发热慢、易断裂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远红外发热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远红外发热管,包括具有一开口的灯管和用于密封灯管开口的接头,所述接头与市电电性连接,所述管内设有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内还设有石英管和用于增加发热量的墨丝;

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螺旋外套在所述石英管外壁,所述墨丝嵌装于石英管的内腔;

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与墨丝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块过渡电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两端对应各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的另一端与接头进行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接口与墨丝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墨丝的另一端与接头进行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口设有适配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的安装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接口设有适配安装墨丝安装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灯管内还设有将墨丝与石英管保持距离h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与石英管内侧壁抵触的环形弹簧件和固定在墨丝一端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位于第二接口的左侧;

所述灯管的内壁设有用于固定环形弹簧件的凹槽,所述凹槽位于环形弹簧件与灯管抵触的位置处。进一步的,固定块设有让墨丝通过并与第二接口固定的第三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灯管为双层透明石英管。

进一步的,所述接头外圆周表面等均设有用于散热的散热条。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条为铝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灯管内增设了用于发热的墨丝,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和墨丝同时作为发热的主体,增加了灯管的发热量,在同等条件下具有发热快、升温高、灯管发热时不刺眼、电热转换率高的特点,给用户提供了更节能、更安全、寿命更长的红外线发热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的b部结构放大图。

图5是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灯管1、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石英管3、墨丝4、第一连接块5、接头7、固定装置8、散热条11、凹槽12、内腔31、第一接口51、第二接口52、第一通孔53、第二通孔54、距离h、环形弹簧件81、固定块82、第三通孔8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远红外发热管,包括具有一开口的灯管1和用于密封灯管1开口的接头7,所述接头7与市电电性连接,所述灯管1为双层透明石英管,所述灯管1内设有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所述灯管1内还设有石英管3和用于增加发热量的墨丝4。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螺旋外套在所述石英管3外壁,所述墨丝4嵌装于石英管3的内腔31。

如图1、图4所示,所述灯管1内还设有将墨丝4与石英管3保持距离h的固定装置8,所述固定装置8包括与石英管3内侧壁抵触的环形弹簧件81和固定在墨丝4一端的固定块82,所述灯管1的内壁设有用于固定环形弹簧件81的凹槽12,所述凹槽12位于环形弹簧件81与灯管1抵触的位置处,如图1所示,所述环形弹簧件81的直径大于所述灯管1内壁的内径,对于本实施例而言,所述环形弹簧件81的直径与所述灯管1内壁的内径相差为5mm,当环形弹簧件81从灯管1的开口处嵌入,由于环形弹簧件81具有弹性,在灯管1开口的限制下,所述环形弹簧件81径向收缩适合嵌入灯管1内壁的内径,在外力的作用下,所述环形弹簧件81继续往灯管1的底部方向移动,直至环形弹簧件81卡入到凹槽12内,此时由于环形弹簧件81具有弹性势能,环形弹簧件81恢复原来的状态,使环形弹簧件81卡在凹槽12内。所述固定块82位于第二接口52的左侧,所述固定块82设有让墨丝4通过并与第二接口52固定的第三通孔83。所述环形弹簧件81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块82的顶端焊接固定,其目的是为了将墨丝4保持固定在所述石英管3中央,使墨丝4不向四周偏移,使墨丝4所产生的热量向四周均匀散热。

如图3、图5所示,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与墨丝4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块5过渡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5的两端对应各设有第一接口51和第二接口52,所述第一接口51设有适配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的安装的第二通孔54,所述第二接口52设有适配安装墨丝4安装的第一通孔53,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的一端穿入所述第二通孔54内并通过外力压制的方式将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固定在第一接口51内,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的另一端与接头7进行电性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墨丝4的一端依序穿过第三通孔83、第一通孔53后并通过外力压制的方式将墨丝4固定在第二接口52内,所述墨丝4的另一端与接头7进行电性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外力固定压制方式是压钳机械加工,换言之通过压钳方式将第一接口51压扁直至使第一通孔53与墨丝4紧贴并牢固,同理将第二接口52压扁直至使第二通孔54与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紧贴并牢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不仅限于上述的压钳压制方式,还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固定。

如图1、图2所示,所述接头7外圆周表面等均设有用于散热的散热条11,所述散热条具有增加摩擦、便于捉拿拆卸或安装的作用,所述散热条11为铝制成。



技术特征:

1.一种远红外发热管,包括具有一开口的灯管(1)和用于密封灯管(1)开口的接头(7),所述接头(7)与市电电性连接,所述灯管(1)内设有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1)内还设有石英管(3)和用于增加发热量的墨丝(4);

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螺旋外套在所述石英管(3)外壁,所述墨丝(4)嵌装于石英管(3)的内腔(31);

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与墨丝(4)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块(5)过渡电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块(5)的两端对应各设有第一接口(51)和第二接口(52),所述第一接口(51)与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的另一端与接头(7)进行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接口(52)与墨丝(4)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墨丝(4)的另一端与接头(7)进行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51)设有适配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2)的安装的第一通孔(53),所述第二接口(52)设有适配安装墨丝(4)安装的第二通孔(5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远红外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1)内还设有将墨丝(4)与石英管(3)保持距离h的固定装置(8),所述固定装置(8)包括与石英管(3)内侧壁抵触的环形弹簧件(81)和固定在墨丝(4)一端的固定块(82),所述固定块(82)位于第二接口(52)的左侧;

所述灯管(1)的内壁设有用于固定环形弹簧件(81)的凹槽(12),所述凹槽(12)位于环形弹簧件(81)与灯管(1)抵触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远红外发热管,其特征在于:固定块(82)设有让墨丝(4)通过并与第二接口(52)固定的第三通孔(83)。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远红外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1)为双层透明石英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远红外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7)外圆周表面等均设有用于散热的散热条(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远红外发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条(11)为铝制成。


技术总结
一种远红外发热管,包括具有一开口的灯管和用于密封灯管开口的接头,所述灯管内设有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所述灯管内还设有石英管和用于增加发热量的墨丝;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螺旋外套在所述石英管外壁,所述墨丝嵌装于石英管的内腔;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与墨丝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块过渡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两端对应各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碳纤维红外线发热体的另一端与接头进行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墨丝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墨丝的另一端与接头进行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发热快,升温高,灯管发热时不刺眼,电热转换高达90%以上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辉;陈先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凯斯内斯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1
技术公布日:2020.05.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