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被子用的石墨烯发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39542发布日期:2020-10-17 01:42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被子用的石墨烯发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被子用的石墨烯发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国非严寒地区的冬季,由于没有集中供暖的措施,所以冬季取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民众。传统的取暖方式包括使用电热床垫、电热靠垫等。传统的电热床垫和靠垫都是使用电发热丝,但是传统的电热丝发热耗能大,用电成本较高。而且也较危险,容易出现漏电。然而对能够加热的被子目前相对少见,因相关的技术难题,加热装置过硬,无法达到使用舒适的状态,不利使用,同时容易出现意外。

然而专利号为cn209595360u公开了一种石墨烯恒温被子,包括被罩和被子,所述被罩套在被子的外侧,所述被子从上到下依次分为表层、外填充层、石墨烯发热层、内填充层和里层,石墨烯发热层的内部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加热电极,加热电极的两侧均通过第二车缝线与表层和里层缝合,被罩的右端设有第二开口。该石墨烯恒温被子,结构简单,被子与被罩固定方便,方便被罩的拆除清洗,保暖效果好,发热时间长,不消耗原材料,且以石墨烯发热层作为发热体,发热均匀,不易损坏,并且石墨烯发热层辐射出的远红外线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使人体享受到理疗功效,同时也具有杀菌除螨的作用,而且该被子具有自动恒温功能,使用方便。

该被子在使用过程中,因身体不同部位对温度的需求不同,上身区心脏位置若温度过高反而引起身体的不适,不利于身体健康,特别是下身区对温度的需求较强,同时对温度需求也较高,因此上述被子在使用过程中不利于能源的节约和生产成本的节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便于加热舒适,对身体健康,便于提高能源节约,降低生产成本的被子用的石墨烯发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被子用的石墨烯发热装置,包括基层和设于基层上的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上设有至少一片石墨烯发热膜,石墨烯发热膜根据人体穴位进行分布。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对温度的需要分布石墨烯发热膜,在休息过程中,人体的上身区距离心脏的距离较近,上身区的体温相对要高,对温度的需求相对较低,而人体的下身区离心脏的距离相对较远,血液在流通过程中其温度和热量散失较多,因而下身区对温度的需求更高,同时当心脏处于较高温度的环境下时,不利于人体的健康,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不利于睡眠休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对温度的需求,合理分布石墨烯发热膜,便于人体的健康,同时便于生产成本的节约和加工效率的提高,能有效的降低低温灼伤。

进一步,所述基层包括上保护层和下保护层,石墨烯发热膜设于上保护层和下保护层之间,并受智能控制器。上下保护层的设置便于提高对石墨烯发热膜的固定,防止石墨烯发热膜在基层内发生位移,从而折叠在一起,影响加热和保温效果。

进一步,所述石墨烯发热膜整块设置或为至少两片石墨烯发热膜电连接形成,石墨烯发热膜包括设于人体腰部的腰膜和人体脚部的膝膜、脚膜。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进行分布石墨烯发热膜,便于降低石墨烯发热膜的铺设面积,从而降低石墨烯发热装置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所述石墨烯发热膜的尺寸为5-50cm×20-150cm。

优选地,所述石墨烯发热膜的尺寸为5-10cm×50-100cm。

更优地,所述石墨烯发热膜的尺寸为8cm×95cm。防止下身区出现加热盲区或出现达不到加热温度的区域,便于提高加热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腰膜、膝膜和脚膜均为横向设置。当人在休息过程中,市场会翻身或采用不同的睡姿,如仰卧、俯卧、侧卧等,采用横向设置有效的保证了石墨烯发热膜的加热效果,有效的保证了对人体不同部位进行加热,避免出现加热盲区或者加热区域没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脚膜设置成四片,并呈矩形分布,相邻两脚膜之间的横向间距为0.1-20cm,相邻两脚膜之间的纵向距离为1-20cm。

优选地,相邻两脚膜之间的横向间距为2-10cm,相邻两脚膜之间的纵向距离为5-18cm。

更优地,所述相邻两脚膜之间的横向间距为3cm,相邻两脚膜之间的纵向距离为10cm。

进一步,所述腰膜与膝膜均设置两片,两腰膜之间的间距为0.1-20cm,两膝膜之间的间距为0.1-19cm。

优选地,所述腰膜与膝膜均设置两片,两腰膜之间的间距为2-10cm,两膝膜之间的间距为2-15cm。

更优地,所述腰膜与膝膜均设置两片,两腰膜之间的间距为5cm,两膝膜之间的间距为10cm。

进一步,所述膝膜与脚膜之间的间距为1-20cm,膝膜与腰膜之间的间距为1-20cm。

优选地,所述膝膜与脚膜之间的间距为2-13cm,膝膜与腰膜之间的间距为1-15cm。

更优地,所述膝膜与脚膜之间的间距为6cm,膝膜与腰膜之间的间距为8cm。

进一步,所述上保护层与下保护层分开设置,并通过胶粘固定石墨烯发热膜。便于提高石墨烯发热装置的加工效率,同时便于提高石墨烯发热膜的固定效果。

进一步,所述上保护层与下保护层一体设置,并通过胶粘固定石墨烯发热膜。便于提高石墨烯发热装置的结构强度,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松散,提高抗拉扯强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

本方案有效的降低了石墨烯发热装置对能源的损耗,有效的提高了其加工生产效率,进一步的提高了石墨烯发热装置用于生产被子的加工效率,同时提高了使用安全,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对温度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加热保暖,便于生产成本的降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石墨烯发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石墨烯发热膜分布图;

图3-为石墨烯发热膜间距设置图;

1-上保护层,2-石墨烯发热膜,3-下保护层,4-智能控制器,5-电源适配器,6-电源线,7-腰膜,8-膝膜,9-脚膜,10-电极接头,11-温度感应器,12-集线器,13-导线,14-上边缘,15-侧边缘,16-下边缘。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一种被子用的石墨烯发热装置,该石墨烯发热装置的尺寸为210cm×200cm(长×宽),根据加工的需要还可以采用其他尺寸,如:200cm×200cm、200cm×180cm、200cm×150cm等等,石墨烯发热装置包括基层和设于基层上的发热层,发热层上述设有至少一片石墨烯发热膜2,基层包括上保护层1和下保护层3,上保护层1和下保护层3之间设有若干石墨烯发热膜2,石墨烯发热膜2通过导线13与智能控制器4连接,并受控制器的控制,发热层根据人体穴位进行分布设有下身区,下身区包括腰部和脚部,腰部内设有腰膜7、脚部内设有膝膜8和脚膜9;根据下身区的不同部位进行分布石墨烯发热膜2,便于降低石墨烯发热膜2的铺设面积,从而降低石墨烯发热装置的生产成本。

优选地,石墨烯发热膜2整块设置或为至少两片石墨烯发热膜2电连接形成,即石墨烯发热膜2串联和/或并联设置,便于调节石墨烯发热膜的发热功率,同时便于分别控制各石墨烯发热膜2的发热效果,进一步的提高石墨烯发热装置的使用安全,避免高功率降低意外的发生。

本方案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对温度的需要分布石墨烯发热膜2,在休息过程中,人体的上身区距离心脏的距离较近,上身区的体温相对要高,对温度的需求相对较低,而人体的下身区离心脏的距离相对较远,血液在流通过程中其温度和热量散失较多,因而下身区对温度的需求更高,同时当心脏处于较高温度的环境下时,不利于人体的健康,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不利于睡眠休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对温度的需求,合理分布石墨烯发热膜2,便于人体的健康,同时便于生产成本的节约和加工效率的提高,能有效的降低低温灼伤。

在实施例中,石墨烯发热膜2的尺寸为5-50cm×20-150cm。优选地,石墨烯发热膜2的尺寸为5-10cm×50-100cm。石墨烯发热膜2的尺寸为8cm×95cm。防止下身区出现加热盲区或出现达不到加热温度的区域,便于提高加热的效果,同时便于生产成本的节约,便于降低石墨烯发热膜2对电压的需求,便于提高其使用安全,能够有效地避免意外的发生,如触电或火灾等。

在实施例中,腰膜7、膝膜8和脚膜9均相对被子的宽度方向横向设置。当人在休息过程中,人体会翻身或采用不同的睡姿,如仰卧、俯卧和侧卧等,采用横向设置有效的保证了石墨烯发热膜2的加热效果,有效的保证了对人体不同部位进行加热,避免出现加热盲区或者加热区域没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根据加热的需要,石墨烯发热膜2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摆放设置。

在实施例中,脚膜9设置成四片,并呈矩形分布,相邻两脚膜9之间的横向间距为0.1-20cm,相邻两脚膜9之间的纵向距离为1-20cm。优选地,相邻两脚膜9之间的横向间距为2-10cm,相邻两脚膜9之间的纵向距离为5-18cm。最佳地,相邻两脚膜9之间的横向间距为3cm,相邻两脚膜9之间的纵向距离为10cm。

在实施例中,腰膜7与膝膜8均设置两片,两腰膜7之间的间距为0.1-20cm,两膝膜8之间的间距为0.1-19cm。优选地,腰膜7与膝膜8均设置两片,两腰膜7之间的间距为2-10cm,两膝膜8之间的间距为2-15cm。更优地,腰膜7与膝膜8均设置两片,两腰膜7之间的间距为5cm,两膝膜8之间的间距为10cm。

在实施例中,膝膜8与脚膜9之间的间距为1-20cm,膝膜8与腰膜7之间的间距为1-20cm。优选地,膝膜8与脚膜9之间的间距为2-13cm,膝膜8与腰膜7之间的间距为1-15cm。更优地,膝膜8与脚膜9之间的间距为6cm,膝膜8与腰膜7之间的间距为8cm。

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脚膜9与石墨烯发热装置下边缘16之间的间距为10-50cm,优选地,脚膜9与石墨烯发热装置下边缘16之间的间距为40cm,脚膜9设置四片,相邻两脚膜9之间的纵向间距为10cm,横向间距为3cm;脚膜9与膝膜8之间的间距为18cm,膝膜8与腰膜7之间的间距为17cm,腰膜7与石墨烯发热装置上边缘14之间的间距为93cm,腰膜7、膝膜8、脚膜9与石墨烯发热装置侧边缘15的最近距离均为3.5cm。

在实施例中,上保护层1与下保护层3分开设置,并通过胶粘固定石墨烯发热膜2。便于提高石墨烯发热装置的加工效率,同时便于提高石墨烯发热膜2的固定效果。

另一个实施例中,上保护层1与下保护层3一体设置,并通过胶粘固定石墨烯发热膜2。便于提高石墨烯发热装置的结构强度,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松散,提高抗拉扯强度。

在实施例中,石墨烯发热膜2上还设有电极接头10,电极接头10通过导线13与智能控制器4的一端连接,智能控制器4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线6,导线13上设有集线器12,便于对导线13进行整理和检修,电源线6上设有电源适配器5,石墨烯发热膜2上还设有温度感应器11,温度感应器11与智能控制器4连接,工作过程中,当温度感应器11的感应到的温度数值超过设定温度的上限60℃时,智能控制器4自动停止石墨烯发热膜2的工作,当温度数值低于设定温度的下限时25℃时,智能控制器4自动开启石墨烯发热膜2工作,其中电源适配器5的输出电压低于36v,有效的提高了能源的节约,同时提高了使用安全,避免了意外的发生。

另一个实施例中,为提高能源的节约,智能控制器上还设有档位开关、显示屏和电源开关,便于提高能源的节约和使用安全;档位开关包括第一档和第二档,第一档即为适用档,第二档即为高温档;第一档的控制过程为:打开第一档开关后以52℃的温度加热1小时后,智能控制器自动控制发热温度降至32-35℃;第二档的控制过程为:打开第二档开关后以52℃的温度加热1小时后,智能控制器自动控制发热温度降至36-39℃;便于提前对被子进行预热,同时便于提高使用安全,还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设置成其他温度范围及其控制方案,使用过程中温度感应器感应石墨烯发热膜的发热后的温度,当感应温度达到设定值的上限45℃时,将温度数值传送至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自动停止该石墨烯发热膜的工作,当温度感应器感应到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的下限28℃时,智能控制自动启动石墨烯发热膜的工作,开始进行加热,有效的提高了能源的节约,同时提高了使用安全。

电源适配器5的输出电压还可以为24v直流电压,电流为4a或2a。智能控制器能够在线控温,可以不再需要温度传感器,方便生产,降低成本;智能控温,按最佳体验输出的温度曲线,保证使用效果;具备记忆功能,可以做到即插即用,无需额外操作;灵活的定时设置选择。

使用过程中直接将本实用新型石墨烯发热装置安装在被子中,然后对石墨烯发热装置进行固定,将石墨烯发热装置接通电源,即可进行工作,对被子进行加热保温,有效的提高了石墨烯发热装置以及被子的加工效率,同时便于休息效果、健康和使用安全的提高,根据被子加工的需要,可以在被子中设置多个石墨烯发热装置,便于提高被子使用范围,当单人或者多人使用时都能够起到很好加热保温的效果,同时该装置大大的提高被子的加工生产效率。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但显然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效变型,这些等效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中所描述的各个技术特征可以另行独立进行组合,只要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即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