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8430发布日期:2020-12-04 14:18阅读:86来源:国知局
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元器件的热流密度越来越高,电子设备的发热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风冷散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而许多电子设备对防护等级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采用全封闭的外壳设计以保证“四防(防虫、防水、防尘、防腐)”要求,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散热难度。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均是将流通有冷媒的铜管包覆在铝材内,并使铝材贴合于电器盒上对电器盒进行散热,热量需要依次经过铝材和铜管才能与冷媒进行换热,换热传递路径长,散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器盒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在本体内部直接通入冷媒并在内部形成换热循环的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

一种散热组件,包括本体和隔板,所述本体上形成有具有开口的容纳槽,所述隔板由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容纳槽内,且将所述容纳槽分为流入通道和流出通道,所述隔板的端部与所述容纳槽的底面之间形成间距,且所述流入通道和所述流出通道通过所述间距连通。

所述流入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所有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流入通道分为多条流入支路,且所有所述流入支路均通过所述间距与所述流出通道连通。

所述流出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所有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流出通道分为多条流出支路,且所有所述流出支路均通过所述间距与所述流入通道连通。

所有所述第一分隔板均与所述隔板平行设置。

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分隔板之间、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隔板之间和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容纳槽的内表面之间均具有间隔,且所有所述间隔均相等。

所述流入通道内设置有至少第二分隔板,所有所述第二分隔板均与所述容纳槽的底面平行,且每一所述第二分隔板的一端与所述容纳槽的侧面具有第一间隙,另一端与所述隔板具有第二间隙。

所述本体还包括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与所述流入通道远离所述间距的端部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流出通道远离所述间距的端部连通。

所述入口与所述流入通道的端部之间和所述出口与所述流出通道的端部之间均设置有形变管,且所述形变管的流通面积沿远离所述间距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本体为扁长形结构或半圆形结构,且在所述本体水平设置时,所述隔板水平设置,所述流入通道处于所述隔板的上方,所述流出通道处于所述隔板的下方。

所述入口处于所述本体的左半部,所述出口处于所述本体的右半部。

所述本体为扁长形结构或半圆形结构,且在所述本体水平设置时,所述隔板竖直设置,所述流入通道处于所述隔板的左侧,所述流出通道处于所述隔板的右侧。

所述本体的材料包括铝或铜。

一种电器盒,包括上述的散热组件。

所述电器盒还包括主板,所述散热组件贴合设置于所述主板上。

所述主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发热元器件,所有所述发热元器件通过导热材料与所述散热组件抵接设置。

所述主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上,且所述散热组件的端部向所述第二侧面弯折使所述散热组件呈u形。

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散热组件或上述的电器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在本体内直接形成容纳冷媒的容纳槽,并设置隔板形成流入通道和流出通道,有效减少热量传递路径,从而增加换热效果,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对冷媒进行导流作用从而增加冷媒在容纳槽内充分流动,增加换热效果,将散热组件抵接于主板,并利用导热材料将发热元器件与散热组件进行接触,有效增加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最终保障内部元器件在适宜的温度区间内工作,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的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左进右出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的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左进右出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的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左进右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的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上进下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的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左进右出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的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上进下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的实施例的电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组件、电器盒及空调的实施例的电器盒的侧视图;

图中:

1、本体;2、隔板;3、容纳槽;31、流入通道;32、流出通道;311、流入支路;321、流出支路;4、第一分隔板;5、第二分隔板;6、主板;7、发热元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8所示的散热组件,包括本体1和隔板2,所述本体1上形成有具有开口的容纳槽3,所述隔板2由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容纳槽3内,且将所述容纳槽3分为流入通道31和流出通道32,所述隔板2的端部与所述容纳槽3的底面之间形成间距,且所述流入通道31和所述流出通道32通过所述间距连通,冷媒由流入通道31流入并通过间距后由流出通道32流出本体1,使冷媒仅通过本体1与外部换热,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经过多次热量传递后造成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有效提高换热效率。

所述流入通道3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4,所有所述第一分隔板4将所述流入通道31分为多条流入支路311,且所有所述流入支路311均通过所述间距与所述流出通道32连通,利用第一分隔板4将流入通道31进行分割形成多条流入支路311,从而避免冷媒在流入通道31内仅局部流动而造成换热效率差的问题。

所述流出通道3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分隔板4,所有所述第一分隔板4将所述流出通道32分为多条流出支路321,且所有所述流出支路321均通过所述间距与所述流入通道31连通,利用第一分隔板4将流出通道32进行分割形成多条流出支路321,从而避免冷媒在流出通道32内仅局部流动而造成换热效率差的问题。

所有所述第一分隔板4均与所述隔板2平行设置,从而使冷媒的流向保证相同,避免冷媒产生扰流而影响换热效果。

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分隔板4之间、所述第一分隔板4与所述隔板2之间和所述第一分隔板4与所述容纳槽3的内表面之间均具有间隔,且所有所述间隔均相等,从而使所有流入支路311或所有流出支路321中的流通面积相等,保证流入通道31或流出通道32的换热效果。

所述流入通道31内设置有至少第二分隔板5,所有所述第二分隔板5均与所述容纳槽3的底面平行,且每一所述第二分隔板5的一端与所述容纳槽3的侧面具有第一间隙,另一端与所述隔板2具有第二间隙。

所述本体1还包括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与所述流入通道31远离所述间距的端部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流出通道32远离所述间距的端部连通,其中入口和出口均处于所述容纳槽3的开口处。

所述入口与所述流入通道31的端部之间和所述出口与所述流出通道32的端部之间均设置有形变管,且所述形变管的流通面积沿远离所述间距的方向逐渐减小,方便与外部的冷媒管路进行连通,并且利用形变管的流通面积的变化,对冷媒进行导流,保证冷媒进行充分换热,有效提高换热效率。

所述本体1为扁长形结构或半圆形结构,且在所述本体1水平设置时,所述隔板2水平设置,所述流入通道31处于所述隔板2的上方,所述流出通道32处于所述隔板2的下方,优先保证本体1单一侧面的换热效率。

所述入口处于所述本体1的左半部,所述出口处于所述本体1的右半部,方便入口和出口与外部管路的连接,特别的,形变管的形状为梯形结构,使得在保证流通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增加入口和出口之间的间距,从而方便管路的连接。

所述本体1为扁长形结构或半圆形结构,且在所述本体1水平设置时,所述隔板2竖直设置,所述流入通道31处于所述隔板2的左侧,所述流出通道32处于所述隔板2的右侧,形成左进右出的方式,保证本体1的两个侧面之间的换热效率相同。

所述本体1的材料包括铝或铜。

一种电器盒,包括上述的散热组件。

所述电器盒还包括主板6,所述散热组件贴合设置于所述主板6上,利用本体1的侧面直接与主板6进行热交换,从而保证主板6的散热效率。

所述主板6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发热元器件7,所有所述发热元器件7通过导热材料与所述散热组件抵接设置,充分利用散热组件的其他侧面对发热元器件7进行散热。

所述主板6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上,且所述散热组件的端部向所述第二侧面弯折使所述散热组件呈u形,使得散热组件能够与设置在第二侧面上的扼流圈进行接触,从而增加发热元器件7的散热效果。

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散热组件或上述的电器盒。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