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23982发布日期:2021-05-04 10:34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户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导致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也有许多新形态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例如具有柔性屏幕的电子设备:将柔性屏幕的两侧端部分别连接在电子设备能够相对转动的两个部分上,从而尽可能的增大显示面积。

虽然柔性屏幕能够使电子产品的性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但外折式柔性屏幕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中央区域会出现折痕、甚至会导致触控不灵敏或失灵的情况,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该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可以实现0°~180°的外折叠与展开,还可以保证外壳开合过程中的扭力,进一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外壳和两个对称设置于两个外壳内的滑板,所述滑板可活动地设置于外壳内;

所述滑板上转动连接有一第一转动片,此第一转动片上连接有一第二芯轴,此第二芯轴上套装有一第四连杆,此第四连杆的一端套装于第二芯轴上、并可绕第二芯轴旋转,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一第五连杆,所述第五连杆的上端与第四连杆连接,此第五连杆的下端嵌入开设于滑板上的第一轨道槽内、并可在第一轨道槽内左右移动;

还具有依次铰接的第三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通过一第一固定轴与滑板连接,使得第二连杆可绕固定于滑板上的第一固定轴旋转,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杆、第一连杆铰接,所述第三连杆远离第二连杆的一端与第五连杆的下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远离第二连杆的一端通过一第二固定轴与外壳连接,使得第一连杆可绕固定于外壳上的第二固定轴旋转;

两个滑板上的第一转动片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第二转动片连接,相邻的第二转动片之间铰接连接,位于外侧的两个第二转动片分别与第一转动片铰接;

两个所述外壳之间连接有一恒力弹簧,所述滑板相背于第二芯轴的端面与外壳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压簧。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杆、第三连杆位于第二连杆的同一侧。

2.上述方案中,所述恒力弹簧的一端固定于一个外壳上的滚筒上,此恒力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个外壳上的安装片上。

3.上述方案中,所述恒力弹簧安装于外壳的中部,每个外壳内的两个压簧分别设置于恒力弹簧的两侧。

4.上述方案中,所述外壳上开设有一第二轨道槽,所述滑板上设置有嵌入第二轨道槽、并可以在第二轨道槽内移动的活动块。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其可以实现0°~180°的外折叠与展开,还可以在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中,通过滑板与外壳之间的相对移动,实现位移补偿,使得在展开或者折叠过程中对柔性屏幕进行支撑的表面的长度保持不变,从而保护柔性屏幕在长时间使用后不会产生折痕,也不会出现局部区域触控失灵等情况,延长柔性屏幕的使用寿命,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2、本实用新型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其两个所述外壳之间连接有一恒力弹簧,所述滑板相背于第二芯轴的端面与外壳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压簧,保证外壳开合过程中的扭力,进一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展开状态下的结构正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电子设备的转轴折叠状态下的局部结构正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以上附图中:1、外壳;2、滑板;201、活动块;3、第一转动片;4、第二芯轴;5、第四连杆;6、第五连杆;7、第一轨道槽;81、第三连杆;82、第一连杆;9、第二连杆;10、第二转动片;11、第一芯轴;12、第三芯轴;13、第二轨道槽;17、压簧;18、恒力弹簧;20、滚筒;21、安装片。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一种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外壳1和两个对称设置于两个外壳1内的滑板2,所述滑板2可活动地设置于外壳1内;

所述滑板2上转动连接有一第一转动片3,此第一转动片3上连接有一第二芯轴4,此第二芯轴4上套装有一第四连杆5,此第四连杆5的一端套装于第二芯轴4上、并可绕第二芯轴4旋转,所述第四连杆5的另一端铰接有一第五连杆6,所述第五连杆6的上端与第四连杆5连接,此第五连杆6的下端嵌入开设于滑板2上的第一轨道槽7内、并可在第一轨道槽7内左右移动;

还具有依次铰接的第三连杆81、第二连杆9和第一连杆82,所述第二连杆9的中部通过一第一固定轴与滑板2连接,使得第二连杆9可绕固定于滑板2上的第一固定轴旋转,所述第二连杆9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杆81、第一连杆82铰接,所述第三连杆81远离第二连杆9的一端与第五连杆6的下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82远离第二连杆9的一端通过一第二固定轴与外壳1连接,使得第一连杆82可绕固定于外壳1上的第二固定轴旋转;

两个滑板2上的第一转动片3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第二转动片10连接,相邻的第二转动片10之间铰接连接,位于外侧的两个第二转动片10分别与第一转动片3铰接;

两个所述外壳1之间连接有一恒力弹簧18,所述滑板2相背于第二芯轴4的端面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压簧17。

上述第一连杆82、第三连杆81位于第二连杆9的同一侧;每个上述滑板2上连接有两个第一转动片3,此两个第一转动片3分别连接于滑板2的两端;

上述恒力弹簧18的一端固定于一个外壳1上的滚筒20上,此恒力弹簧18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个外壳1上的安装片21上,穿过中间若干芯轴,将两外壳串联,为旋转过程提供恒定的扭力;上述恒力弹簧18安装于外壳1的中部,每个外壳1内的两个压簧17分别设置于恒力弹簧18的两侧;

上述外壳1上开设有一第二轨道槽13,上述滑板2上设置有嵌入第二轨道槽13、并可以在第二轨道槽13内移动的活动块201。

实施例2:一种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外壳1和两个对称设置于两个外壳1内的滑板2,所述滑板2可活动地设置于外壳1内;

所述滑板2上转动连接有一第一转动片3,此第一转动片3上连接有一第二芯轴4,此第二芯轴4上套装有一第四连杆5,此第四连杆5的一端套装于第二芯轴4上、并可绕第二芯轴4旋转,所述第四连杆5的另一端铰接有一第五连杆6,所述第五连杆6的上端与第四连杆5连接,此第五连杆6的下端嵌入开设于滑板2上的第一轨道槽7内、并可在第一轨道槽7内左右移动;

还具有依次铰接的第三连杆81、第二连杆9和第一连杆82,所述第二连杆9的中部通过一第一固定轴与滑板2连接,使得第二连杆9可绕固定于滑板2上的第一固定轴旋转,所述第二连杆9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杆81、第一连杆82铰接,所述第三连杆81远离第二连杆9的一端与第五连杆6的下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82远离第二连杆9的一端通过一第二固定轴与外壳1连接,使得第一连杆82可绕固定于外壳1上的第二固定轴旋转;

两个滑板2上的第一转动片3之间通过至少两个第二转动片10连接,相邻的第二转动片10之间铰接连接,位于外侧的两个第二转动片10分别与第一转动片3铰接;

两个所述外壳1之间连接有一恒力弹簧18,所述滑板2相背于第二芯轴4的端面与外壳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压簧17。

上述第一连杆82、第三连杆81位于第二连杆9的同一侧;每个上述滑板2上连接有两个第一转动片3,此两个第一转动片3分别连接于滑板2的两端;

上述滑板2的两端之间固定连接有一第一芯轴11,上述第一转动片3套装于第一芯轴11上、并可绕第一芯轴11旋转,从而将第一转动片3转动连接于滑板2上;

上述第二芯轴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连接于滑板2两端的第一转动片3固定连接;对应设置于滑板2两端的第二转动片10之间连接有两根第三芯轴12,相邻的第二转动片10之间、第二转动片10与第一转动片3之间均通过此第三芯轴12铰接连接。

当第一转动片3绕第一芯轴11旋转时,通过第二芯轴4推动第四连杆5;第五连杆6被第四连杆5推动在滑板2上的第一轨道槽7内左右移动,并且同时推动动第三连杆81移动;第三连杆81推动第二连杆9,使第二连杆9绕其第一固定轴旋转;第一连杆82被第二连杆9推动,最终通过第二固定轴使外壳1移动,实现联动。

采用上述用于柔性屏电子设备的转轴时,其可以实现0°~180°的外折叠与展开,还可以在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中,通过滑板与外壳之间的相对移动,实现位移补偿,使得在展开或者折叠过程中对柔性屏幕进行支撑的表面的长度保持不变,从而保护柔性屏幕在长时间使用后不会产生折痕,也不会出现局部区域触控失灵等情况,延长柔性屏幕的使用寿命,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