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电子设备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95532发布日期:2022-01-22 10:17阅读:42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涉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电子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对于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而言,多是采用外设的充电线进行充电,这类充电线通常在端部设置一个金属材质的接头结构,接头内设置有多根pin针,由于连接线除充电作用外,还兼具数据传输作用,因此接头内设置的pin针较多,pin针除了充电pin针外还会有数据传输pin针。同时在电子设备内部设置与接头配合的连接座,连接座上设置与插头的pin针对应的pin针机构,由于pin针数量较多,且裸露在电子设备的充电插孔处,外部的水汽一旦进入,pin针结构存在电解腐蚀的可能性,导致接触不良,严重时还会出现短路、甚至起火现象,不利于设备的寿命。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以改善上述问题。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连接座、充电控制电路以及第一无线传输装置,壳体设置有适于供充电连接线的插头插入的充电插孔,插头设置有连接触点以及第二无线传输装置,充电插孔限定插孔轴线。连接座包括外壳和用于与连接触点电性接触的触点,外壳设置于壳体内并靠近充电插孔,外壳围成连接腔,连接腔连通充电插孔,触点包括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第一触点、第二触点以及第三触点设置于内壁,且在沿插孔轴线的方向上相互错开。充电控制电路电性连接触点,并用于在触点与连接触点接触时向电池充电。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用于与第二无线传输装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壳体内并靠近充电插孔。5.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连接线,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电子设备包括连接座和第一无线传输装置,连接座包括外壳和触点,外壳围成连接腔,触点设置于外壳的内壁。充电连接线包括插头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插头包括连接部,连接部限定插接方向,连接部适于沿插接方向插接于电子设备的连接腔,连接部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触点电性接触的连接触点,连接触点包括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连接触点、第二连接触点以及第三连接触点,第一连接触点、第二连接触点以及第三连接触点沿插接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无线传输装置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传输数据,第二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插头。6.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组件,包括上述的电子设备以及上述的充电连接线。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在电子设备的充电插孔或者充电连接线的接头仅需设置数量较少的触点,降低了被腐蚀导致的接触不良的概率。通过设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的方式与充电连接线的第二无线传输装置传输数据。并且,由于触点的数量少,因此在插拔充电连接线的过程中,不易产生磨损,也可以避免因磨损造成的设备寿命缩短。8.本技术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附图说明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1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1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1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部分拆分结构示意图。1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的拆分结构示意图。14.图5是图3中沿a-a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1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16.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17.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点的结构示意图。18.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点的结构示意图。19.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无线传输装置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20.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21.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连接线中插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22.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连接线中插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24.目前,相关技术中,对于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而言,多是采用外设的充电线进行充电,这类充电线通常在端部设置一个金属材质的接头结构,接头结构例如可以是microusb接头、type-c接头、lighting接头等。这类接头内设置有多根pin针,由于连接线除充电作用外,还兼具数据传输作用,因此接头内设置的pin针除了充电pin针外还会有数据传输pin针。同时在电子设备内部设置与接头配合的连接座,连接座同样设置pin针结构,而电子设备的充电插孔是开放的,因此存在水进入连接座的可能,在充电过程中,水发生电解对pin针造成腐蚀,引起接触不良。同时在接头与连接座多次插拔的过程中,金属接头会逐渐磨损,也会导致接触不良,严重时还会出现短路、甚至起火现象,不利于设备的寿命。25.基于此,本技术的发明人提出了本技术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充电连接线以及充电设备组件,以期改善上述缺陷。以下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技术的各实施例。26.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设备组件10,包括电子设备100和充电连接线200,其中充电连接线200用于与电子设备100连接,以对电子设备100进行充电,或者与电子设备100进行数据传输。27.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请一并参阅图2以及图3,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110、显示屏120、主板130、电池140、连接座160、充电控制电路(图未示出)以及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图5中示出)等。主板130、电池140设置于壳体110内,连接座160以及充电控制电路与电池140电性连接向电池140充电,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28.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壳体110包括中框111、前壳112以及后盖113,中框111包括中板1111和边框1112,边框1112围设于中板1111的边缘,边框1112突出于中板1111,并且边框1112在中板1111的相背的两侧均突出于中板1111。前壳112和后盖113分别装配于中板1111的相背的两侧,且前壳112和后盖113均与边框1112装配固定,其中显示屏120装配于前壳112;后盖113与中框111以及前壳112共同形成容纳腔102,容纳腔102内可以设置主板130、摄像头、天线、处理器等各类元器件。边框1112具有相背的内表面1114和外表面1113,外表面1113可以外露作为电子设备100的部分外观面,内表面1114朝向容纳腔102,内表面1114和外表面1113大致呈相互平行的结构。29.中框111的边框1112开设有充电插孔101,充电插孔101贯穿边框1112并连通容纳腔102,具体地,充电插孔101贯穿外表面1113和内表面1114。充电插孔101具有插孔轴线x,且插孔轴线x大致垂直于外表面1113以及内表面1114。充电插孔101可以被配置为各种形状,在此不做限定,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充电插孔101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即充电插孔101为圆孔。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插孔101的横截面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矩形、圆形等,在此不做限定。充电插孔101的孔径例如可以是3.5mm。30.本实施例中,充电插孔101开设于边框1112的靠近后盖113的部分,即充电插孔101位于中板1111的靠近后盖113的一侧。边框1112包括相对的上侧边框和下侧边框,上侧边框和下侧边框可以位于整个电子设备100的短边方向,也可以位于电子设备100的长边方向,上侧边框通常用于设置受话器,充电插孔101可以开设于下侧边框上,这样利于避开电器设备的其他元器件,同时也方便用户边充电边使用电子设备100。充电插孔101还可以贯穿边框1112,边框1112的厚度即为充电插孔101的深度。31.需要说明的是,充电插孔10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实施例不对此进行限定。32.显示屏120可以采用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屏用于显示信息,lcd屏可以为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屏幕或ips(in-planeswitching,平面转换)屏幕或slcd(spliceliquidcrystaldisplay,拼接专用液晶显示)屏幕。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20可以采用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电激光显示)屏用于显示信息,oled屏可以为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屏幕或superamoled(super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超级主动驱动式有机发光二极体)屏幕或superamoledplus(super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plus,魔丽屏)屏幕,此处不再赘述。33.电池140和主板130均设置于容纳腔102内,并承载于中板1111,且由后盖113遮盖形成保护。主板130与电池140电性连接,以控制电池140向其他功能元件供电或者获取电池140的电量等信息。34.请继续参阅图5,连接座160设置于壳体110内的容纳腔102中,并靠近充电插孔101设置。连接座160包括外壳161和触点165,触点165可以用于与充电连接线200上的连接触点240电性接触,外壳161设置于壳体111内并靠近充电插孔101。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外壳161大致为筒状结构,且外壳161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对设置,第一开口邻近于充电插孔101,第二开口位于第一开口的远离充电插孔101的一侧。外壳161围成连接腔163,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连通连接腔163,连接腔163经第一开口连通充电插孔101。35.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外壳161可以抵接于边框1112的内表面1114,使得第一开口与充电插孔101之间形成连续的通道。在另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外壳161可以部分伸入充电插孔101中,此时连接腔163可以直接连通充电插孔101。36.外壳161可以是由金属材质形成的,例如通过钣金压铸等方式制备得到。外壳161也可以是由塑料等绝缘体形成的,在此不做限定。外壳161包括位于连接腔163内的内壁162,内壁162的横截面为环形,且内壁162可以是光滑内壁162,以减小插接充电连接线200的过程中的阻力。内壁162也可以是粗糙内壁162,以使得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后,可以与连接座160过盈卡合。37.本实施例中,外壳161的横截面为圆形,与充电插孔101的结构相匹配,如图5和图6所示,内壁16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内壁1621、第二内壁1622以及第三内壁1623,且第一内壁1621、第二内壁1622以及第三内壁1623沿插孔轴线x方向连续设置并形成内壁162。其中第一内壁1621和第三内壁1623位于第二内壁1622的两侧,第一内壁1621邻近边框1112并可以抵接于边框1112,第三内壁1623位于第二内壁1622的远离边框1112的一侧。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210经充电插孔101插入连接腔163时,插头210先与第一内壁1621接触,而后依次与第二内壁1622和第三内壁1623接触。38.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触点165包括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和第三触点1653,其中第一触点1651为接地信号对应的触点(gnd),第二触点1652为检测信号对应的触点(detect),第三触点1653为电源信号对应的触点(vbus)。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中的任一者可以是点状、线状或者面状结构,在此均不作限定。且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中的每一者的数量均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在此不做限定。39.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设置于内壁162,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插入连接腔163内时,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可以与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上的连接触点电性接触,实现充电。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沿插孔轴线x方向相互错开,即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沿插孔轴线x方向彼此间隔,当插头210插入连接腔163时,插头210不会同时与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相接触,而是依次接触导通。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彼此是相互间隔且绝缘的,以避免相互之间造成短路。40.本实施例中,第一触点1651设置于第一内壁1621,第二触点1652设置于第二内壁1622,第三触点1653设置于第三内壁1623。这种设置方式的好处在于,与电源信号对应的第三触点1653位于连接腔163的最里侧,与接地信号对应的第一触点1651位于连接腔163的最外侧,插头210先与第一触点1651接触,最后才与第三触点1653接触,这样先接地后方才接通电源充电,可以保证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电压突然负载于连接座和主板,造成主板短路甚至烧毁。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触点1651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内壁1622或第三内壁1623,第二触点1652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内壁1621或第三内壁1623,第三触点1653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内壁1622或第一内壁1621,在此均不做限定。41.其中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中的每一者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均为一个。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可以沿插孔轴线x方向并排设置,且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可以位于同一直线上,使得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相互错开。42.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参阅图7,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可以沿插孔轴线x方向相互错开,且在插孔轴线x的周向上,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也是相互错开的,这种设置方式有利于走线,避免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相互之间干扰,提高电性隔离度。43.作为一种方式,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可以是凸出于内壁162的点状结构,此时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可以从外壳161走线,并与充电控制电路电性导通。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被配置为环形触点,特别地,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中的每一者均可以环绕于插孔轴线x围成环状。这种设置方式的好处在于,当充电连接线的插头插入时,不论以任意方式插入,充电连接线上的了连接触点均可以与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实现电性接触,可以提高用户使用过程的便利性。44.如图8所示,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均可以为弹片,弹片可以是长条状结构,每个弹片构成一个触点165,弹片包括本体部1659以及连接于本体部1659两端的第一端1655和第二端1656,本体部1659贴设于内壁162,第一端1655电连接充电电路,第二端1656沿插孔轴线方向延伸,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端1656可以突出于内壁162设置,第二端1656的端部可以设置凸点1657,起到与连接部211上的连接触点240的弹性连接作用。在另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端1656也可以与内壁162平齐,仅凸点1657突出于内壁162。45.作为另一种方式,参阅图9,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均可以为弹片,弹片可以是长条状结构,每个弹片构成一个触点165,弹片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655和第二端1656,第一端1655贴设于内壁162并电连接充电电路,第二端1656沿插孔轴线方向延伸并突出于内壁162设置,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从充电插孔101插入时,插头上的连接触点可以与第二端1656电性接触导通。在另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端1656也可以与内壁162平齐。46.第二端1656可以与内壁162具有一些间隔,使得第二端1656具有弹性形变的空间1658,当插头挤压第二端1656时,第二端1656可以向内壁162方向变形,便于插头210插入。在插头210插入后,第二端1656恢复形变,压抵在插头210上,并与连接触点保持接触导通。第一触点1651的弹片、第二触点1652的弹片以及第三触点1653的弹片均可以是沿插孔轴线方向延伸设置的,且大致相互平行延伸。47.第一端1655可以通过外壳161走线与充电控制电路连接,也可以从第二开口伸出外壳161,而后连接至主板130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连接充电控制电路。48.充电控制电路用于将触点162接收的电能输送至电池140进行存储,充电控制电路可以直接设置于主板130上,用于在触点160与连接触点240电性接触时向电池140充电。49.请再次参阅图5,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设置于壳体110内并靠近充电插孔101,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其中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可以通过ap热点、蓝牙、红外、zigbee等方式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在传输数据过程中的速率,采用激光或者毫米波方式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由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设置在容纳腔102内的靠近充电插孔101的位置,因此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时,与插头210的位置较近,可以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并且不易受到其他障碍物的阻挡。50.当充电连接线200的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连接座160接收电能的过程中,会在连接座160的周围形成磁场,因此为了避免连接座160形成的磁场对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形成干扰,影响数据传输的速率。可以使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与连接座160保持一定的间距,这样可以降低磁场对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产生干扰。5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5,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可以包括电路板172和无线收发装置171,无线收发装置171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无线收发装置171设置于电路板172,电路板172可以是柔性电路板或者印刷电路板等,其中电路板172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至主板130。电路板172可以抵接于连接座160,无线收发装置171位于连接座160的远离充电插孔的一侧,第一端1655在伸出第二开口后可以直接电性连接至电路板171,并通过电路板172与充电控制电路电性连接,并可以向无线收发装置171供电。或者,第一端1655也可以直接连接至主板130,在此不做限定。52.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中板1111可以开设通孔1116,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可以包括无线收发装置171和电路板172,无线收发装置171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20与中板1111之间形成的缝隙中,电路板172为柔性电路板,无线收发装置171连接电路板172,电路板172经过通孔1116走线连接至主板130,此时,主板130与连接座160位于中板1111的同侧,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与连接座160位于中板1111的相背的两侧,即无线收发装置171设置于中板1111的远离连接座160的一侧。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电子设备100的厚度空间,避免因设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而导致电子设备100的厚度过厚。同时由于中板1111阻隔于无线收发装置171与连接座160之间,利用中板1111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进而提高通信效果。此外,这种设置方式,还可以使得无线收发装置171可以与连接座160叠置,即无线收发装置171在中板上的正投影与连接座160在中板1111上的正投影大致相互重合,或者至少部分重合。使得无线收发装置171可以更靠近边框1112,便于在进行无线通信时与充电连接线200上的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具有更近的距离,进而提高通信速率。53.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设置通孔1116,直接将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设置于显示屏120与中板1111之间形成的缝隙中,此时可以在显示屏120与中板1111之间形成的缝隙中单独设置电路板,控制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无线收发装置171也可以嵌设于通孔1116内,或者还可以部分的伸入到显示屏120与中板1111之间形成的缝隙中,无线收发装置171可以直接连接至主板130。54.通常为了增加电子设备100的外观的光泽,边框1112通常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但这对于第一无线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不利,为了避免边框1112产生信号屏蔽,请继续参阅图10,还可以在金属边框1112的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对应的位置开设断缝105,断缝105邻近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设置,断缝105内填充塑胶,以使得无线射频信号可以从断缝105处向外辐射收发,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边框1112也可以整体由塑胶材质制成,在此不做限定。55.为了适配多种数据传输形式,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还可以包括协议转换模块,协议转换模块用于转换数据传输协议,协议转换模块可以进行一种或多种不同协议的转换,以使得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可以支持usb3.0/dp/usb2.0/数字耳机/模拟耳机等常用的标准协议和设备。协议转换模块与主板130电性连接,并在主板130上的处理器控制下进行对应的协议转换。56.充电连接线200用于与电子设备100可拆卸的连接,以便从外部电源向电子设备100充电。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充电连接线200包括插头210、连接触点240、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发射电路(图未示出)、导线220以及连接头230,插头210和连接头230连接于导线220的两端,连接触点240、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发射电路均设置于插头210。57.连接头230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例如与家用电源(220v)连接,或者与其他的电子设备100进行连接,例如与电脑上的usb接口进行连接、与充电宝进行连接等。连接头230可以被配置成多种形式,例如连接头230可以被配置成usb接头、microusb接头、type-c接头等,连接头230还可以被直接配置成适配器结构,在此均不做限定。导线220可以设置成任意长度,并由塑料绝缘件制成的外包层包覆。58.插头210被配置为适于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的形式,以便从插头210可以至少部分的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中。本实施例中,插头210包括连接部211和固定部215,连接部211适于插接于电子设备100的充电插孔101,固定部215具有相背的第一表面2151和第二表面2152,连接部211连接于第一表面2151,且连接部211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表面2151的表面积,这样当连接部211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时,固定部215可以抵接在边框1112的外表面1113上,形成一定的定位作用。导线220连接于第二表面2152,可以理解的是导线220连接于第二表面2152是指导线220的外包层连接于第二表面2152。59.具体地,连接部211可以被配置为与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的结构相匹配的形式。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11被配置为圆形接头结构,其横截面为大致的圆形。且连接部211在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时,连接部211可以与围成充电插孔101的壁过盈配合实现相对固定,并且可以伸入至连接腔163内,与内壁162过盈配合。连接触点240设置于连接部211的外表面,使得当连接部211插入连接腔163时,连接触点240可以用于与触点160电性接触,实现充电。60.具体的,参阅图12,连接触点240包括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其中第一连接触点241为接地信号对应的触点(gnd),且可以与第一触点1651电性导通;第二连接触点242为检测信号对应的触点(detect),且可以与第二触点1652电性导通;第三连接触点243为电源信号对应的触点(vbus),且可以与第三触点1653电性导通。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的设置位置分别与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的位置对应,且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的数量分别与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的数量相互匹配。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触点241和第一触点1651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可以被配置为环形,第二连接触点242和第二触点1652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可以被配置为环形,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和第三触点1653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可以被配置为环形,以实现任意方向的插接导通,而不必顾虑插入方向。61.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沿插接方向相互错开设置,插接方向是指连接部211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的方向,其与插孔轴线x方向同向,且插接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一表面2151。62.连接触点240可以与连接部211的外表面平齐的方式设置,这样使得整个连接部的表面较为光滑,不出现凸起等结构,同时也便于将连接部211插入连接腔163内,使得插接过程更为顺畅。63.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2,连接部211的外表面为圆环形曲面,外表面包括连续设置的第一区域2111、第二区域2112以及第三区域2113,第一区域2111、第二区域2112以及第三区域2113均为环形曲面。其中,第二区域2112邻接于第一区域2111以及第三区域2113之间,第一区域2111邻接于第二区域2112,第三区域2113位于第二区域2112的远离第一区域2111的一侧。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第三连接触点243均为一个。第一连接触点241设置于第一区域2111,第二连接触点242设置于第二区域2112,第三连接触点243设置于第三区域2113。当连接部211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时,第一区域2111与第一内壁1621对应贴合,第二区域2112与第二内壁1622对应贴合,第三区域2113与第三内壁1623对应贴合。64.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还可以沿插接方向并排设置,进一步的,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均可以是点状触点,且位于同一直线上,并沿插接方向并排设置。当连接部211插入充电插孔101以及连接腔163时,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分别与第一触点1651、第二触点1652以及第三触点1653对应并电性接触导通。65.发射电路设置于插头210,并与连接触点240电性连接,以通过连接触点240传输电能。作为一种方式,发射电路可以设置于固定部215内,这样为连接部211留出足够的空间,以设置更大面积的连接触点240。同样的,发射电路可以埋设于固定部215内,避免外露。66.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其中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通过ap热点、蓝牙、红外、zigbee等方式传输数据。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在传输数据过程中的速率,采用激光或者毫米波方式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通过无线方式建立连接,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数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可以是双向的,即数据可以从电子设备100仅充电连接线200传输到其他设备,也可以是从其他设备经充电连接线200传输到电子设备100内。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在第一次靠近时建立连接,并存储连接信息,以使得后续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在靠近时,可以自动地建立连接,当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时直接进行,进而缩短数据传输时间。67.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在建立连接时可以向用户进行询问,在获取授权后方能建立连接。对此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68.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同样通过导线220与连接头230电性连接,连接头230可以设置与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对应的pin针或者金手指等结构,当连接头230与其他电子设备连接时,其他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连接头230、导线220将数据传输至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69.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与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例如: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包括电路板262和无线收发装置261,无线收发装置261用于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数据,无线收发装置261设置于电路板262,电路板262可以是柔性电路板或者印刷电路板等,电路板262与导线220电性连接,在充电连接线200连接外部电源时通过导线220为无线收发装置261供电,连接触点240可以直接连接至电路板262通电。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无线收发装置261可以邻近于第一表面2151设置,更为具体地,无线收发装置261邻近于第一表面2151的未设置连接部211的部分。这样当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时,无线收发装置261邻近于第一表面2151,无线收发装置261邻近于外表面1113,且第一表面2151抵接于外表面1113,则无线收发装置261和无线收发装置261之间的间距很小,因此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之间的通信速率可以提高,通信更为稳定。70.为了适配多种数据传输形式,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还可以包括协议转换模块,协议转换模块用于转换数据传输协议,协议转换模块可以进行一种或多种不同协议的转换,以使得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支持usb3.0/dp/usb2.0/数字耳机/模拟耳机等常用的标准协议和设备。协议转换模块与主板130电性连接,并在主板130上的处理器控制下进行对应的协议转换。这样当连接头230连接不同接口时,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可以通过协议转换模块转换通信协议,进而适配不同的信号类型。71.当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内时,连接触点240和连接座160上的触点电性连通,实现充电。72.上述方式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充电充电效果,可以在连接触点240端加大电压值,以使得连接座160端的充电功率更大。73.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设备组件的工作原理是:74.当需要进行充电时,将充电连接线200的连接头230与外部电源连通,插头210插入充电插孔101,此时,连接触点240与触点接触导通向电池140充电。由于连接座160内设置的触点160的数量较少,因此被水汽腐蚀造成接触不良的情况的可能性低,并且由于触点160的数量少,每个触点160的面积可以设置得更大,因此更不容易导致接触不良,因此设备使用寿命更长。75.当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时,连接头230一端连接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外部设备,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建立通信连接,此时数据可以从外部设备传输到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从电子设备100传输到外部设备。76.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均为环形触点。环形触点是指:每个连接触点均被配置为环形,且每个连接触点240围成的环状结构的轴线均共轴设置,相邻的两个连接触点240之间具有间隔,以使得彼此电性绝缘,电路板262从环形触点的中部穿过,连接触点240直接连接到电路板262实现电性导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触点241、第二连接触点242以及第三连接触点243中,也可以仅有一者或两者为环形触点,在此不做限定。77.这种设置方式的好处在于:不论是连接部211以任意角度的方式插入连接腔内,都可以实现充电,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更加方便,不需对方向进行辨认,也不需要在连接部211设置防呆设计,提示用户插入方向。78.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充电连接线200以及充电设备组件10,通过设置第一无线传输装置170和第二无线传输装置260进行数据传输,同时金属的触点数量少,不易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形,可以使使用寿命大幅延长。79.本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例如,基于iphonetm,基于androidtm的电话),便携式游戏设备(例如nintendodstm,playstationportabletm,gameboyadvancetm,iphonetm)、膝上型电脑、pda、便携式互联网设备、音乐播放器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其他手持设备以及诸如手表、耳机、吊坠、耳机等,电子设备还可以为其他的可穿戴设备(例如,诸如电子眼镜、电子衣服、电子手镯、电子项链、电子纹身、电子设备或智能手表的头戴式设备(hmd))。80.电子设备还可以是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任何一个,多个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音频播放器、其他媒体播放器、音乐记录器、录像机、照相机、其他媒体记录器、收音机、医疗设备、车辆运输仪器、计算器、可编程遥控器、寻呼机、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打印机、上网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1或mpeg-2)音频层3(mp3)播放器,便携式医疗设备以及数码相机及其组合。81.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