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423362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吸出效果,会以一定程度产生圆偏振波。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述,通过使开口形状形成为在上壁面的宽度方向上较短而在传输方向上较长的形状,能够在不跨越管轴159的情况下增大开口长度。由此,能够调整为扩大开口的吸出效果涉及的范围、以及增加从开口吸出的微波的放射量等。
[0137]图24是微波吸出开口 161a、161b、161c、161d、161e、161f的缝隙未正交的例子,且是开口形状在上壁面156的宽度方向上较长而在传输方向上较短的例子。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增多在从耦合轴153起到前端开放部154为止的半径方向上配置的开口。因此,关于波导管构造天线的局部加热性能,能够进一步提升基于被加热物的放置位置的半径方向的控制性,能够根据被加热物的放置位置进行局部加热。
[0138]图25是具有另一开口 164的例子。另一开口 164是遍及上壁面156的整个宽度方向的较大的微波放射开口,能够有效地放射未被微波吸出开口 162a、162b吸出的剩余微波。通过这种微波放射开口 164的大小的选择方式,也能够调整从微波放射开口 164放射微波或从前端开放部154放射微波的分配。S卩,在波导管构造天线的形成波导管构造的壁面上,在比微波吸出开口 162a、162b更远离耦合轴153的位置处形成有微波放射开口 164。由此,通过从微波吸出开口 162a、162b吸出微波,并从微波放射开口 164放射微波,能够进行更灵活的微波放射。
[0139]图26中,从上方观察前端开放部165时其呈直线状。以上都将前端开放部的形状设为了圆弧状,然而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形状。能够考虑到将未被微波吸出开口 162a、162b吸出的剩余微波从什么位置放射出,除了直线状以外,还适当选择前端开放部165的位置。
[0140]图27中,在前端开放部166的两端设置了向前端开放部166突出的突出部167。以上内容中,前端开放部延伸至上壁面156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处,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形状。以上所述的前端开放部在宽度方向上较宽,因此微波未必从整体均匀放射出来,根据食品的材质、形状和放置位置,存在从前端开放部的特定位置较强放射出以及该特定位置根据食品而变化的可能性。与此相对,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突出部167,能够限制为始终仅从突出部167以外的前端开放部166放射出微波。因此,能够考虑到将未被微波吸出开口 162a、162b吸出的剩余微波从什么位置放射出,选择突出部167的有无。
[0141]图28中,使前端开放部168朝从侧壁169a、169b和凸缘170的前端起接近耦合轴153的方向凹陷。通过这种结构,侧壁169和凸缘170发挥导向件的作用,能够抑制从前端开放部168放射的微波在波导管的宽度方向(纸面的上下方向)上扩散。
[014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前端开放部168构成为直线形状且非常接近侧壁169a、169b的形状,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前端开放部168可以不是直线状,而是弯曲的或存在阶梯差。此外,还可以适当变更前端开放部168的宽度和部位。
[0143]图29中,将波导管构造171朝耦合轴153的两侧延伸,形成两个前端开放部172a、172b。由于波导管构造171朝耦合轴153的两侧延伸,因此微波吸出开口也配置于两侧。具体而言,在耦合轴153的左侧配置微波吸出开口 173a、173b、173c、173d,在耦合轴153的右侧配置微波吸出开口 174a、174b、174c、174d。此外,作为侧壁和凸缘,设有侧壁175a、175b和凸缘176a、176b (分别设有两个)。
[0144]图30中,使波导管构造177如T分支(T字型)波导管那样,从耦合轴153起朝3个方向延伸。由于波导管构造177从親合轴153起朝3个方向延伸,因此前端开放部和微波吸出开口也设置在3个方向上。具体而言,在耦合轴153的左侧,设置前端开放部178a和微波吸出开口 179a、179b、179c、179d。在耦合轴153的右侧,设置前端开放部178b和微波吸出开口 180a、180b、180c、180d。在耦合轴153的里侧(图30中的纸面上侧),设置前端开放部178c和微波吸出开口 181a、181b、181c、181d。
[014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波导管构造177进行T分支,然而为了实现以耦合轴153为中心的旋转对称,也可以将波导管构造177的各个分支按照120°间隔进行配置。这种情况下,能够从耦合轴153朝3个方向均匀地传输微波。另外,既可以使波导管构造177形成为十字状而在4个方向上分支,还可以使其在更多方向上分支。通过增加分支,开口数也能够增加。
[0146]图31示出波导管构造182从耦合部153起向前端开放部183逐渐扩大的结构。作为波导管,叙述了需要将宽度a选择为A0>a> λ 0/2,而由于构成为从前端开放部183向自由空间放射,因此在前端开放部183附近,a可以大于λ O。可认为耦合轴153附近的波导管的宽度184小于λ O即可。
[0147]图32不同于以往的例子,从耦合轴153观察时,处于与前端开放部183反方向的侧壁面185并非直线状而是弯曲的。
[0148]图33不同于以往的例子,在侧壁面186a、186b、186c的外侧不具有凸缘。图33A是从上方观察到的波导管的图,图33B是从正面侧观察到的剖视图。观察图33B可知,即使不具有凸缘,各侧壁面186a、186b、186c与加热室底面187之间的间隙188也远比上壁面190与加热室底面187之间的间隙189窄。该间隙越窄则阻抗越低,微波越不易通过。因此,即使没有凸缘188,也能够将微波的大部分传输至前端开放部183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消除凸缘来减小波导管的外形,与能够减小的外形对应地,能够进行扩大波导管构造并增大开口、或增加开口数等调整。此外,如果波导管的外形变小,则能够降低旋转驱动时的扭矩,存在实现天线本身和旋转驱动部的成本降低的可能性。然而,如果不具备凸缘,则由于各侧壁面186a、186b、186c的前端与加热室底面187相对,因此出现强电场而易于产生火花。因此,为了避免风险,可以在各侧壁面186a、186b、186c与加热室底面187之间夹设较薄的(间隙188以下的厚度的)绝缘用的树脂衬垫。
[0149]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了微波吸出开口主要呈两个长孔交叉的大致X字状、且吸出圆偏振波的微波的情况,然而不限于这种情况。微波吸出开口的形状还可以是大致X字状以外的形状。此外,还可以是吸出圆偏振波以外的微波的形状。此外,长孔(或缝隙)不限于长方形。在使开口的角部弯曲,或使之为椭圆形等的情况下,也能够产生圆偏振波。作为基本的圆偏振波开口的思路,推断为可以将在I个方向上较长且在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较短、并大致为细长形状的结构组合两个。
[0150]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了微波吸出开口在形成波导管构造的壁面中的上壁面(即,距离加热室壁面较远侧的壁面、被加热物侧的壁面、与加热室壁面相对的壁面)上形成的情况,然而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微波吸出开口还可以在形成波导管构造的壁面中的上壁面以外的壁面上形成。
[0151]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微波加热装置能够提升向被加热物照射微波的波导管构造天线的局部加热性能,因此能够有效用于进行食品的加热加工和杀菌等的微波加热装置等。
[0152]关于本发明,在参照附图的同时与优选实施方式关联起来进行了充分描述,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明白各种变形和修改。这种变形和修改只要没有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应被理解为包含在该范围之中。
[0153]将2013年4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088091号和2013年6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129154号的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作为整体进行参考且并入到本说明书中。
【主权项】
1.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中,该微波加热装置具有: 加热室,其收纳被加热物; 微波产生部,其产生微波; 传输部,其传输由微波产生部产生的微波; 波导管构造天线,其将从传输部传输的微波放射到加热室;以及 旋转驱动部,其以使波导管构造天线旋转的方式对其进行驱动, 在波导管构造天线的形成波导管构造的壁面上形成有微波吸出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微波加热装置还具有耦合轴,该耦合轴将从传输部传输的微波耦合于波导管构造天线, 在波导管构造天线的前端,形成有以放射通过耦合轴耦合的微波的方式开放的前端开放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微波吸出开口根据附近的介电常数变化进行微波的吸出。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微波吸出开口的最大长度在微波产生部产生的微波的波长的1/4以上且1/2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微波吸出开口被配置为从壁面的宽度方向中央偏离,且具有放射圆偏振波的形状。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微波吸出开口具有2条缝隙交叉的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沿着波导管构造天线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多个微波吸出开口。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微波加热装置还具有状态检测部,该状态检测部检测加热室内的被加热物的状态, 旋转驱动部根据状态检测部检测出的被加热物的状态,控制波导管构造天线的旋转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旋转驱动部根据能够由用户选择的预先确定的程序,控制波导管构造天线的旋转位置。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微波吸出开口相对于壁面的宽度方向中央仅设置于一侧。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微波吸出开口相对于壁面的宽度方向中央设置于两侧。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微波吸出开口在波导管构造天线延伸的方向上,被配置于比前端开放部更接近耦合轴的位置处。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在波导管构造天线的形成波导管构造的壁面上,在比微波吸出开口更远离耦合轴的位置处形成有微波放射开口。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中, 波导管构造天线的前端开放部和微波吸出开口以耦合轴为中心而配置于一侧和另一侧这两方。
【专利摘要】微波加热装置具有:加热室,其收纳被加热物;微波产生部,其产生微波;传输部,其传输由微波产生部产生的微波;波导管构造天线,其将从传输部传输的微波放射到加热室;以及旋转驱动部,其以使波导管构造天线旋转的方式对其进行驱动,在波导管构造天线的形成波导管构造的壁面上形成有微波吸出开口。
【IPC分类】H05B6/70, H05B6/72
【公开号】CN105144839
【申请号】CN201480016689
【发明人】久保昌之, 吉野浩二, 贞平匡史, 细川大介, 大森义治, 国本启次郎
【申请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4年4月18日
【公告号】WO2014171152A1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