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60386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包括源极跟随器,所述源极跟随器包括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三NMOS管、第四NMOS管、采样开关KP、采样开关KN和两个采样电容CL,该全差分跟随器还包括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所述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包括第五NMOS管、第六NMOS管、第七NMOS管和第八NMOS管。在本发明中,输入管M1和M2的衬底电压会随着输入电压VIP和VIN的变化而变化,这会大大缓解传统输入NMOS管的衬底偏置效应,使得源极跟随器的输出阻抗趋于稳定,从而明显提高源极跟随器的线性度。
【专利说明】
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模拟或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 器。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集成电路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M0S管的特征尺寸不断降低,集成电 路的工作电压不断降低,使得集成电路的功耗大幅度减小,速度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M0S 的输出阻抗也不断降低,由于工作电压的降低,已经很难采用多个M0S管串联的结构来实现 高的输出阻抗,因为这种结构会消耗较大的电压裕度。
[0003] 上述问题给高输出阻抗的应用场合提出了挑战,由于模数转换器的速度不断提 高,在设计电路时,必须在采样前端加入跟随器,这个跟随器的作用是将芯片内部的采样网 络和测试版上的电路进行隔离,同时对芯片内部的采样网络进行驱动。对芯片内部的采样 网络而言,当输入信号频率较低时,高线性度的主导因素是跟随器中的恒流源需要提供一 个很大的输出阻抗,当输入信号频率较高时,高线性度的主导因素是跟随器中的恒流源需 要提供一个很大的输出电流,而这两者通常是互相矛盾的,因为对于M0S管结构的恒流源而 言,大的输出阻抗意味著很小的电流,而大电流通常会导致很小的输出阻抗。传统的源极跟 随器通常由两个NM0S管串联构成,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结构非常简单,作为输入管的匪0S管 能够提高很大的跨导,作为恒流源的NM0S管能够提供很大的输出阻抗,但是缺点在于作为 输入管的NM0S管衬底接地,当输入信号幅度变化较大时,输入管会出现很严重的衬底偏置 效应,使得输入管的阈值电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整个跟随器的线性度。为了缓解上述问 题,衬底偏置电路被引入跟随器,此时,源极跟随器输入管的衬底不再直接接地,而是和另 一个结构相同的源极跟随器的输入管源极相连,这种连接方式会使得输入管的衬底电压随 输入管的源极电压变化而变化,大大缓解了之前描述的输入管衬底偏置效应,使得输入管 的阈值电压变化明显减小,和传统结构相比,明显改善了线性度。但是,作为恒流源的NM0S 管的漏极电压随着输入电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于NM0S管沟道长度调制效应的存在,作 为恒流源的匪0S管的电流会不断变化,这会减小作为恒流源的匪0S管的输出阻抗,同样会 影响整个跟随器的线性度。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包括 源极跟随器,所述源极跟随器包括第一 NM0S管、第二NM0S管、第三NM0S管、第四NM0S管、采样 开关KP、米样开关KN和两个米样电容Cl,该全差分跟随器还包括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 所述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包括第五NM0S管、第六NM0S管、第七NM0S管和第八NM0S管,所 述第五NM0S管的漏极、第七W0S管的漏极分别与电源VDD连接,所述第五匪0S管的衬底与源 极连接,第五匪0S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六NM0S管的漏极、第一匪0S管的衬底连接,第六NM0S管 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七NMOS管的衬底与源极连接,第七匪OS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八NMOS管的 漏极、第二NM0S管的衬底连接,第八匪0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 NM0S管的栅极与第五NM0S 管的栅极接同样的输入信号VIP;所述第二NM0S管的栅极与第七匪0S管的栅极接同样的输 入信号VIN,所述第三NM0S管的栅极、第四匪0S管的栅极、第六NM0S管的栅极和第八匪0S管 的栅极接同样的偏置电压VB。
[0006] -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包括源极跟随器,所述源极跟随器包括第一 NM0S 管、第二匪0S管、第三NM0S管、第四匪0S管、采样开关KP、采样开关KN和两个采样电容CL,该 全差分跟随器还包括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所述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包括第五 匪0S管、第六匪0S管、第七匪0S管和第八NM0S管,所述第五匪0S管的漏极、第七匪0S管的漏 极分别与电源VDD连接,所述第五NM0S管的衬底与源极连接,第五NM0S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六 NM0S管的漏极、第一 NM0S管的衬底连接,第六NM0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七NM0S管的衬底与 源极连接,第七NM0S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八NM0S管的漏极、第二NM0S管的衬底连接,第八NM0S 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 NM0S管的栅极与第五NM0S管的栅极接同样的输入信号VIP;所述第 二NM0S管的栅极与第七NM0S管的栅极接同样的输入信号VIN,
[0007] 所述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还包括栅极电压控制电路,所述栅极电压控制电路 包括第一栅极电压控制单元和第二栅极电压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栅极电压控制单元包括电 阻R3和电容C P1,所述电阻R3的一端接偏置电压VB,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三匪0S管的栅极连 接,第六W0S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三匪0S管的栅极、电容C P1的一端连接,电容CP1的另一端接 输入信号VIN;所述第二栅极电压控制单元包括电阻R4和电容C P2,所述电阻R4的一端接偏置 电压VB,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四W0S管的栅极连接,第八NM0S管的栅极分别与第四匪0S管 的栅极、电容C P2的一端连接,电容CP2的另一端接输入信号VIP。
[0008] 进一步,所述偏置电压VB由偏置电压提供电路生成,所述偏置电压提供电路包括 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D,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电源VDD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经电阻R2接 地,所述电容C D的一端连接电阻R1与电阻R2的公共端,电容CD的另一端接地。
[0009]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10] 1、在本发明中,输入管Ml和M2的衬底电压会随着输入电压VIP和VIN的变化而变 化,这会大大缓解结构1中输入NM0S管的衬底偏置效应,使得源极跟随器的输出阻抗R趋于 稳定,从而明显提高源极跟随器的线性度。
[0011] 2、该发明中,电阻R和电容CP构成恒流源M3和M4管的栅极电压控制结构,使得匪0S 管M3/M4的栅极电压和漏极电压反相变化,从而,流过NM0S管M3/M4的电流保持一个相对稳 定的值,实现NM0S管M3/M4保持较大的输出阻抗的目的,提高了整个跟随器的线性度。
[0012] 3、该发明中,由匪0S管M5/M6/M7/M8构成全差分跟随器的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 路,使得输入管M1/M2的衬底电压跟随其源极电压变化而变化,从而,大大减小了输入管Ml/ M2的阈值电压波动,提高了整个跟随器的线性度。
[0013] 4、该发明中,偏置电压VB的产生电路非常简单,不需要太强的驱动能力,能够有效 降低电路的设计难度,并且不影响电路的性能。
【附图说明】
[001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 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0015] 图1为传统全差分结构源极跟随器原理图;
[0016] 图2为传统全差分结构源极跟随器等效电路原理图;
[0017]图3为基于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结构的源极跟随器原理图;
[0018]图4为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原理图;
[0019] 图5为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单端简化电路;
[0020] 图6为三种跟随器结构的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仿真结果对比图;
[0021 ]图7为本发明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 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23] 为了更详细的描述上述问题,先来仔细分析如图1所示的源极跟随器的工作原理 和优缺点。
[0024] 图1给出了一种传统全差分结构源极跟随器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其中,两个差分 输入管由匪0S管Ml和M2构成,两个恒流源匪0S管由NM0S管M3和M4构成,采样开关为KP/KN, 采样电容为Cl。从图1可以看出,这种结构由四个NM0S管构成,实现非常简单。但是这种结构 存在的问题也同样明显,我们对它进行单端单路的分析来说明问题,其单端小信号等效电 路如图2所示。虚线框内的部分为整个源极跟随器的输出阻抗,假设采样开关ΚΡ导通时的导 通电阻Rkp为一个恒定值,那么,源极跟随器的输出阻抗的变化由输入NM0S管Ml的跨导g ml和 恒流源管M3的输出阻抗rci3决定。由晶体管原理知识可知,输入NM0S管的跨导可表示为:
W
[0026] 其中μη表示电子迀移率,CQX表示匪0S管栅极电容,γ表示匪0S管宽长比,VTH表示 L 匪0S管阈值电压,λ表示沟道调制系数,VDS表示NM0S管源漏电压差。当输入信号VIP变化时, 由于输入NM0S管的衬底直接接地,输入NM0S管的衬底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是变化的,由晶 体管原理知识可知,NM0S管的阈值电压可表示为:
[0028] 由前文描述可知,式(2)中的VSB是变化的。因此,由式(1)和式(2)可知,影响输入 NM0S管跨导g ml的主要因素是NM0S管随输入信号变化而变化的阈值电压。由图2可知,源极跟 随器的输出电阻R随输入信号的变化而变化,由三要素法可知:
[0029] {//J(0 = POP + - VOP)e 1 (3)
[0030] 其中:
[0031] t = RCl (4)
[0032] 由式(3)和(4)可知,源极跟随器输出电阻R的变化会影响采样网络的建立时间,从 而影响整个源极跟随器的线性度。
[0033]基于上述问题,图3提出了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其原理图如图3所示。和 图1所示的传统结构源极跟随器相比,图3所示的源极跟随器加入了分别由匪OS管M5/M6和 M7/M8构成的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该结构中,M5和M7的栅极接输入信号VIP/VIN,它们 的衬底和源极相连,它们的源极分别和输入管M1/M2的衬底相连,NM0S管M6和M8分别作为M5 和M7的恒流源。和传统结构相比,图3的优点是输入管Ml和M2的衬底电压会随着输入电压 VIP和VIN的变化而变化,这会大大缓解结构1中输入NM0S管的衬底偏置效应,使得源极跟随 器的输出阻抗R趋于稳定,从而明显提高源极跟随器的线性度。
[0034]进一步,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如图4所示,其中,匪0S管 M1/M2/M3/M4构成全差分跟随器的差分输入级,NM0S管M5/M6/M7/M8构成全差分跟随器的输 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电阻R1和电阻R2以及电容C D构成偏置电压提供电路,提供偏置电 压VB,电阻R3和电容Cpl构成匪0S管M3的栅极电压控制结构,电阻R4和电容Cp2构成匪0S管 M4的栅极电压控制结构,开关KP和KN为采样开关,电容C L为采样电容。现在将单端电路描述 如下,
[0035]匪0S管Ml和M5的栅极接输入信号VIP,它们的漏极接电源电压vdd,它们的衬底同 时接M5的源极,Ml的源极接M3的漏极,同时接采样开关KP的一端,采样开关KP的另一端接采 样电容CL,M5的源极接M6的漏极,M3的栅极接电阻R3的一端,同时接电容Cp 1的一端和M6的 栅极,电阻R3的另一端接偏置电压VB,电容Cp 1的另一端接输入信号VIN,M3和M6的源极接 地。
[0036]匪0S管M2和M7的栅极接输入信号VIN,它们的漏极接电源电压vdd,它们的衬底同 时接M7的源极,M2的源极接M4的漏极,同时接采样开关KN的一端,采样开关KN的另一端接采 样电容Cl,M7的源极接M8的漏极,M4的栅极接电阻R4的一端,同时接电容Cp2的一端和M8的 栅极,电阻R4的另一端接偏置电压VB,电容Cp2的另一端接输入信号VIP,M4和M8的源极接 地。
[0037] 图4所示结构的单端简化电路如图5所示,本发明中,由匪0S管Μ1 /M3和M2/M4构成 的源极跟随器结构作为差分输入级的,输入端VIP/VIN和输出端V0P/V0N之间存在一个稳定 的电压差Vcs,当输入端电压VIP/VIN发生变化时,NM0S管Μ1/Μ2仍然工作在饱和区,所以它们 的栅源电压Vgs可以近似认为是恒定的。作为恒流源管的匪0S管M3/M4,同样工作在饱和区, 为跟随器提供稳定的电流,但是,当输入端电压VIP/VIN发生变化时,输出端V0P/V0N跟随输 入端电压变化而变化,造成M3/M4的漏极电压发生较大的变化。电阻R和电容Cp以及恒流源 M3/M4管构成的栅极电压控制结构的存在,能够补偿M3/M4漏极电压的变化造成的电流变 化。现以单端为例,将这种补偿技术的工作原理描述如下,由于VIP和V0P同相变化,VIP和 VIN反相变化,所以VIN和V0P反相变化,电容Cp和电阻R构成的结构,使得VIN的变化被耦合 到M3管的栅极,从而,M3的栅极电压和漏极电压反相变化,根据电路的具体情况,通过上述 补偿思路,如果合理的设置耦合电路中电阻R和电容Cp的值,就可以使得在输入端VIP电压 变化的情况下,流过M3的电流保持不变,从而提高M3管的输出阻抗,当输入信号发生变化 时,使得源极跟随器的输出阻抗趋于稳定,提高本发明所提出的源极跟随器的线性度。另一 方面,由匪0S管M5/M6/M7/M8构成全差分跟随器的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使得输入管 M1/M2的衬底电压跟随其源极电压变化而变化,从而,大大减小了输入管M1/M2的阈值电压 波动,同样提高了本发明所提出的源极跟随器的线性度。
[0038]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的上述优点,在0.18ymCM0S工艺下,对上述各种结构进行 了仔细的设计,对于上述三种结构采用相同的输入/输出管和负载管尺寸,本发明中,补偿 网络中的电容Cpl/Cp2取0.2pF,电阻R3/R4取10K Ω,采样电容Cl取lpF,电源电压vdd取 1.8V,输入偏置电压为1. IV,单端输入电压摆幅为0.7V。
[0039] 采样频率800MHz,采样时间1ns,随着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三种跟随器结构无杂 散动态范围(SroR)的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图6中横坐标为输入信号频率,纵坐标为无杂散 动态范围(sroR)。从图6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和结构1相比,当输入频率较低时,无杂散动态 范围大约提高39%,当输入频率较高时,无杂散动态范围大约提高60%,本发明和结构2相 比,当输入频率较低时,无杂散动态范围大约提高17%,当输入频率较高时,无杂散动态范 围大约提尚8% .
[0040] 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如图7所示。和前述的实 施方式相比,该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电容Cp的另一端由接VIP/VIN变为接V0P/V0N。由于 VIP和V0P以及VIN和V0N的变化分别是同相的,其工作原理与仿真结果和之前分析的具体实 施方式基本相同。
[004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 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 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 改动和变型在内。
【主权项】
1. 一种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包括源极跟随器,所述源极跟随器包括第一 NMOS管、 第二NM0S管、第三NM0S管、第四匪0S管、采样开关KP、采样开关KN和两个采样电容CL,其特征 在于:该全差分跟随器还包括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所述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包 括第五匪0S管、第六匪0S管、第七匪0S管和第八匪0S管,所述第五匪0S管的漏极、第七匪0S 管的漏极分别与电源VDD连接,所述第五NM0S管的衬底与源极连接,第五匪0S管的源极分别 与第六NM0S管的漏极、第一匪0S管的衬底连接,第六NM0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七NM0S管的 衬底与源极连接,第七NM0S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八NM0S管的漏极、第二NM0S管的衬底连接,第 八NM0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 NM0S管的栅极与第五NM0S管的栅极接同样的输入信号VIP; 所述第二NM0S管的栅极与第七NM0S管的栅极接同样的输入信号VIN,所述第三匪0S管的栅 极、第四NM0S管的栅极、第六NM0S管的栅极和第八NM0S管的栅极接同样的偏置电压VB。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包括源极跟随器,所述源极跟随器 包括第一 NM0S管、第二NM0S管、第三NM0S管、第四NM0S管、采样开关KP、采样开关KN和两个采 样电容Cl,其特征在于:该全差分跟随器还包括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所述输入管衬底 电压偏置电路包括第五NM0S管、第六NM0S管、第七NM0S管和第八NM0S管,所述第五NM0S管的 漏极、第七匪0S管的漏极分别与电源VDD连接,所述第五匪0S管的衬底与源极连接,第五 NM0S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六NM0S管的漏极、第一 NM0S管的衬底连接,第六NM0S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七匪0S管的衬底与源极连接,第七匪0S管的源极分别与第八匪0S管的漏极、第二 W0S管的衬底连接,第八匪0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匪0S管的栅极与第五NM0S管的栅极 接同样的输入信号VIP;所述第二匪0S管的栅极与第七匪0S管的栅极接同样的输入信号 VIN, 所述输入管衬底电压偏置电路还包括栅极电压控制电路,所述栅极电压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栅极电压控制单元和第二栅极电压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栅极电压控制单元包括电阻R3和电容Cpl,所述电阻R3的一端接偏置电压VB, 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三W0S管的栅极连接,第六匪0S管的栅极分别与第三匪0S管的栅极、 电容Cp 1的一端连接,电容Cp 1的另一端接输入信号VIN; 所述第二栅极电压控制单元包括电阻R4和电容Cp2,所述电阻R4的一端接偏置电压VB, 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四匪0S管的栅极连接,第八匪0S管的栅极分别与第四匪0S管的栅极、 电容Cp2的一端连接,电容Cp2的另一端接输入信号VIP。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高线性全差分跟随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置电压VB由偏 置电压提供电路生成,所述偏置电压提供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 D,所述电阻R1的 一端与电源VDD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经电阻R2接地,所述电容CD的一端连接电阻R1与电阻 R2的公共端,电容CD的另一端接地。
【文档编号】H03K19/094GK106027030SQ201610335138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9日
【发明人】徐代果, 刘涛, 刘璐, 邓民明, 石寒夫, 王旭
【申请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