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和摄像元件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07001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相机和摄像元件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得到与照射在自身的光电转换面上的光对应的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的摄像元件单元及具有该摄像元件单元的照相机,更具体说,涉及可更换摄影透镜的单反方式的数字照相机等、具有摄像元件的防尘结构的照相机以及该照相机中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所谓的数字静止照相机、数字视频照相机等数字照相机等(下面简单地叫作数字照相机或照相机)普遍实用化并得到广泛普及,该类照相机的结构是使根据来自透过摄影光学系统(也叫摄影透镜)的被拍摄物体的光束(下面叫作被拍摄物体光束)形成的被拍摄物体像在配置在规定位置的固体摄像元件等,例如电荷耦合器件(CCDChargeCoupled Device,下面简单地叫作摄像元件)等的光电转换面上成像,利用该摄像元件等的光电转换作用生成表示希望的被拍摄物体像的电图像信号等,把基于该图像信号等的信号输出到例如液晶显示装置(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规定显示装置等上来显示图像等,或将摄像元件等生成的图像信号等作为规定形式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规定的记录介质的规定记录区域上,再读出该记录介质上记录的图像数据,对该图像数据进行转换处理使之成为使用显示装置进行显示的最佳的图像信号后,根据处理完了的图像信号,显示与其相对应的图像。
在一般的数字照相机中,通常为了在摄影动作之前观察成为摄影对象的希望的被拍摄物体、设定包含该被拍摄物体的摄影范围而具有光学取景器装置。
作为该光学取景器装置,一般使用所谓单反方式的取景器装置,其结构是使用在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上配置的反射部件等将透过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拍摄物体光束的行进方向弯折,使观察用的被拍摄物体像成像在规定位置上,另一方面,在摄影时,把反射部件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上退开,将被拍摄物体光束导向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即光电转换面,在该光电转换面上形成摄影用的被拍摄物体像。
并且,近年来,一种所谓的可更换透镜形式的数字照相机普遍被实用化了,其结构是在具有单反方式的取景器装置的同时,可相对照相机主体自由拆装摄影光学系统,通过在用户希望的时候任意拆装更换希望的摄影光学系统,在一个照相机主体上选择性地使用多种摄影光学系统。
在这种可更换透镜的形式的数字照相机中,从照相机主体取下该摄影光学系统时,在空气中浮游的尘埃等可能侵入照相机主体内部。另外,由于在照相机主体内部配置例如快门、光圈机构等机械动作的各种机构,也可能从这些机构等的动作中产生尘埃等。
另一方面,从照相机主体取下摄影光学系统时,配置在该摄影光学系统后面的摄影元件的光接收面(也叫光电转换面)暴露于照相机内部的外部空气中,因此尘埃等会由于静电作用等原因附着在摄像元件的光电转换面上。
因此,原来的单反方式的数字照相机等中,抑制由于静电作用等引起尘埃等附着在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上的技术由例如特开2000-29132号公报公开。
上述特开2000-29132号公报公开的方案是在可更换透镜的单反方式的数字照相机中,在覆盖照相机内部设置的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的覆盖部件的表面上设置透明电极,对该电极施加直流电压或数kHz~20kHz左右的频率的交流电压,通过静电作用抑制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上附着尘埃等。
根据该公报公开的方案,通过中和摄像元件中产生的电荷,可抑制由于静电等原因尘埃等附着在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上。
另一方面,作为原来的数字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广泛使用所谓的封装封闭形式的摄像元件(例如叫作封装CCD),但与这种形式的摄像元件不同,近年来提出在市场上提供所谓的叫作裸露芯片CCD的裸露状态的CCD芯片。
这种裸露芯片CCD中,其光电转换面上附着尘埃等的可能性增多,因此在裸露芯片CCD与放置它的基板之间设置压电元件等加振用,对该压电元件加振用部件施加规定的电压使裸露芯片CCD自身振动,由此把光电转换面上附着的尘埃等振落,这种方案在例如特开平9-130654号公报等中公开。
例如特开2001-298640号公报等提出一种在现有的可更换透镜形式的数字照相机等中,去除摄像元件的前面侧配置的低通滤波器等光学部件的表面上附着的尘埃等的方案。
由上述特开2001-298640号公报公开的照相机中,作为去除在摄像元件的前面侧配置的光学部件的表面上附着的尘埃等的部件,具有擦拭部件。
该擦拭部件边摩擦低通滤波器等光学部件的表面边移动,对该光学部件的表面上进行清扫,从而去除光学部件表面上附着的尘埃等。并且,通过擦拭器扫出的尘埃等进入该光学部件附近形成的照相机主体部的槽中。
但是,上述特开2000-29132号公报公开的方案中,通过中和带电的摄像元件的电荷来抑制尘埃附着,但是作为去除由于例如并非静电引起的在摄像元件的光电转换面上或附着或堆积的状态的尘埃等的部件,它并非最佳的。
尘埃附着的原因有尘埃由于静电而附着、不是由于静电而附着等各种附着因素,而且附着的尘埃的尺寸也大小不同。
另一方面,在上述特开平9-130654号公报等中公开的方案中,由于是考虑了裸露芯片CCD的方案,因此对于现有的数字照相机中通常使用的封装CCD这种形式的摄像元件来说,不能说是最佳的方案。
即,对一般形式的封装CCD等采用上述特开平9-130654号公报等中公开的方案时,由于对例如摄像元件自身或该安装施加振动,可能会由于加振作用使得例如机构劣化、失常等坏影响会波及摄像元件和其附近配置的各种机构。
根据上述特开2001-298640号公报的方案,需要新添加擦拭部件和用于驱动其的驱动电机等构成部件,必须确保配置这些部件的照相机内部的空间。因此出现导致照相机自身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照相机和该照相机中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通过对为了去除附着于照相机内部设置的光学部件上的尘埃等而设置的防尘机构的结构进行设计,可以简化结构,确保得到稳定的机构精度,同时可简化制造工序。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摄像元件单元和使用该摄像元件单元的照相机,该摄像元件单元可以实现去除附着于照相机内部设置的光学部件上的尘埃等的部件的防尘作用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能抑制具有该防尘部件的照相机自身的大型化。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摄像元件单元和使用该摄像元件单元的照相机,该照相机具有用于去除附着于照相机内部设置的防尘部件等的表面上的尘埃等的加振用部件,该摄像元件单元具有可以提高加振用部件粘合于防尘部件时的粘合力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摄像元件单元和使用该摄像元件单元的照相机,在该照相机中,摄像元件单元具有可以简化将加振用部件粘合于防尘部件时的工序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五目的是提供一种照相机和该照相机中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通过对为了去除附着于照相机内部设置的光学部件上的尘埃等而设置的防尘机构的结构进行设计,可以简化结构,并确保得到稳定的机构精度,同时可简化制造工序。
本发明的第六目的是提供一种照相机和该照相机中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该照相机具有用于去除附着于照相机内部设置的防尘部件等的表面上的尘埃等的加振用部件,无论尘埃等附着的原因和大小如何,尘埃等都难以附着于防尘部件,并且即使附着了尘埃,也可通过上述加振用部件通过稍微的振动将其去除。
本发明的第七目的是提供一种照相机和该照相机中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该照相机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具有密封保护摄像元件的光电转换面侧的防尘部件、对该防尘部件施加规定振幅的振动的加振用部件,本发明提出用简单结构可以得到更强的加振力的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由此可容易确实地去除防尘部件表面上附着的尘埃等。
本发明的第八目的是提供一种照相机和该照相机中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该照相机在摄像元件的前面侧的规定位置上配置防尘部件的同时,具有对该防尘部件施加振动的加振用部件,本发明不阻碍由加振用部件产生的防尘部件的振动,并可以由密封结构部的一部分可靠地支撑防尘部件。
简而言之,第一发明的照相机的特征在于,具有摄像元件,其得到与照射在自身的光电转换面上的光对应的图像信号;防尘部件,其整体上为圆形或多边形的板状,至少在从自身中心朝向放射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区域构成透明部,该透明部与上述光学元件的前面侧隔开预定间隔相对配置;加振用部件,其环状配置在上述防尘部件的周边部上,对该防尘部件施加振动;密封结构部,其设置在上述摄像元件与上述防尘部件二者相对形成的部位,使得为了构成大致密闭的空间部,在上述摄像元件与上述防尘部件周边侧密封上述空间部;图像信号处理电路,其将与在上述摄像元件的光电转换面上成像的像对应的、从该摄像元件得到的图像信号转换为适合于记录的形式的信号。
第二发明的摄像元件单元的特征在于,具有摄像元件,其得到与照射在自身的光电转换面上的光对应的图像信号;光学部件,其与上述摄像元件的前面侧隔开规定间隔相对配置;加振用部件,其配置在上述光学部件的周边部上以包围入射到上述光电转换面的有效光束,并对该光学部件施加振动;密封结构部,其设置在上述摄像元件和上述光学元件二者相对形成的部位,使得为了构成大致密闭的空间部,在上述摄像元件与上述光学部件周边侧密封上述空间部。
第三发明的照相机的特征在于,具有摄像元件,其得到与照射在自身的光电转换面上的光对应的图像信号;板状光学部件,其与上述摄像元件的前面侧隔开规定间隔相对配置、并具有3个以上的线对称轴;加振用部件,其配置在上述光学部件的周边部上,对该光学部件施加振动;密封结构部,其设置在上述摄像元件与上述防尘部件二者相对形成的部位,使得为了构成大致密闭的空间部,在上述摄像元件与上述光学部件周边侧密封上述空间部。
通过下面的说明,可以更加明了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与优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照相机和该照相机中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通过对为了去除附着于照相机内部设置的光学部件上的尘埃等而设置的防尘机构的结构进行设计,可以简化结构,并确保得到稳定的机构精度,同时可简化制造工序。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元件单元和使用该摄像元件单元的照相机,可以使去除附着于照相机内部设置的光学部件的尘埃等的部件上的防尘作用进一步提高,同时抑制具有该防尘部件的照相机自身的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元件单元和使用该摄像元件单元的照相机,该照相机具有用于去除附着于照相机内部设置的防尘部件等的表面上的尘埃等的加振用部件,该摄像元件单元具有可以提高将加振用部件粘合于防尘部件时的粘合力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元件单元和使用该摄像元件单元的照相机,在该照相机中,摄像元件单元具有简化将加振用部件粘合于防尘部件时的工序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照相机和该照相机中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通过对为了去除附着于照相机内部设置的光学部件的尘埃等而设置的防尘机构的结构进行设计,可以简化结构,并确保得到稳定的机构精度,同时可简化制造工序。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照相机,在照相机,尤其是数字照相机中,能够充分预防尘埃等附着在摄像元件的光电转换面上,同时确实去除密封保护摄像元件的防尘部件的外侧表面上附着的尘埃等。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照相机和该照相机中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该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具有密封保护摄像元件的光电转换面侧的防尘部件、对该防尘部件施加规定振幅的振动的加振用部件,本发明提出用简单结构可以得到更强的加振力的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由此可容易确实地去除防尘部件表面上附着的尘埃等。
根据本发明是提供一种摄像元件单元和使用该摄像元件单元的照相机,该照相机将防尘部件配置在摄像元件的前面侧的规定位置上的同时,具有对该防尘部件施加振动的加振用部件,本发明不阻碍加振用部件产生的防尘部件的振动,并由密封结构部的一部分可靠地支撑防尘部件。


图1是切断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照相机的一部分来简略表示其内部结构的透视图;图2是简略表示图1的照相机的主要电结构的结构框图;图3是取出图1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一部分的图,分解表示该摄像元件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在组装了图1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状态下切断一部分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切断面的剖面图;图6是仅取出图1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中的防尘滤波器和与其一体设置的加振用部件的正面图;图7表示对图6的加振用部件施加电压时的防尘滤波器和压电元件的状态变化,是沿着图6的7-7线的剖面图;图8表示对图6的加振用部件施加电压时的防尘滤波器和压电元件的状态变化,是沿着图6的8-8线的剖面图;图9是仅取出图1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中的防尘滤波器和与其一体设置的加振用部件的正面图;图10表示对图9的加振用部件施加电压时的防尘滤波器和加振用部件的状态变化的其它例子,是沿着图9的10-10线的剖面图;图11表示对图9的加振用部件施加电压时的防尘滤波器和加振用部件的状态变化的其它例子,是沿着图9的11-11线的剖面图;图12是取出构成图1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中粘贴了加振用部件的状态的防尘部件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图13是沿着图12的13-13线的剖面图;图14是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是取出粘贴了加振用部件的状态的防尘部件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图15是沿着图14的15-15线的剖面图;图16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一例,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7是沿着图16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图18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二例,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9是沿着图18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图20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三例,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1是沿着图20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图22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四例,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3是沿着图22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图24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五例,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5是沿着图24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图26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六例,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7是沿着图26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图28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七例,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9是沿着图28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图30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八例,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1是沿着图30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图32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九例,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3是沿着图32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图34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十例,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5是沿着图34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图36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十一例,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7是沿着图36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中使用的防尘部件中,具有两个线对称轴的形状的情况下的例子的图;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中使用的防尘部件中,具有3个线对称轴的形状的情况下的例子的图;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中使用的防尘部件中,具有3个线对称轴的形状的情况下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41是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防尘滤波器和加振用部件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图42是沿着图41的线42-42的剖面图;图43是仅取出图41的防尘滤波器进行表示的图,是从图41的箭头V1方向(背面侧)看时的平面图;图44是仅取出图41的防尘滤波器进行表示,是从图41的箭头V2方向(正面侧)看时的平面图;图45是取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变形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一部分(防尘滤波器和加振用部件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图46是沿着图45的线46-46的剖面图;图47是取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并表示其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的透视图;图48是沿着图47的线48-48的剖面图;图49是表示从图47的粘贴了加振用部件的状态的防尘部件的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时的透视图;图50是表示从图47的粘贴了加振用部件的状态的防尘部件的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透视图;图51是表示从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图47的加振用部件时的透视图;图52是表示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图47的加振用部件时的透视图;图53是取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并表示其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的透视图;图54是沿着图53的线54-54的剖面图;图55是表示从图53的粘贴了加振用部件的状态的防尘部件的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时的透视图;图56是表示从图53的粘贴了加振用部件的状态的防尘部件的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透视图;图57是表示从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图53的加振用部件时的透视图;图58是表示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图53的加振用部件时的透视图;图59是表示从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时的透视图;图60是表示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图59的加振用部件时的透视图;图61是表示从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时的透视图;图62是表示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图61的加振用部件时的透视图;图63是从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构成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中的加振用部件时的透视图;图64是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构成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中的加振用部件时的透视图;图65是沿着图64的线65-65的剖面图;图66是取出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是分解该摄像元件单元进行表示的主要部分分别透视图;图67是取出构成图66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以及导电板等)并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透视图;图68是沿着图67的线68-68的剖面图;图69是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以及导电板等)进行表示并从其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透视图;图70是沿着图69的线70-70的剖面图;图71是沿着图69的线71-71的剖面图;图72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是与沿着图69的线70-70的部位相当的剖面图;图73是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以及导电板等)进行表示并从其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透视图;图74是沿着图73的线74-74的剖面图;图75是沿着图73的线75-75的剖面图;图76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例,是与沿着图73的线74-74的部位相当的剖面图;图77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六实施例,是与沿着图69的线70-70的部位相当的剖面图;图78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七实施例,是与沿着图69的线71-71的部位相当的剖面图;图79是取出本发明的第十八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并从其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简要构成的透视图;图80是从图79的V箭头方向看时的正面图;图81是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十八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部件的一部分(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图82是沿着图81的线82-82的剖面图;图83是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十九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一部分部件(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图84是沿着图83的线84-84的剖面图;图85是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十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一部分部件(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图86是沿着图85的线86-86的剖面图;图8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十一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剖面图;图88是表示作为图87的一部分的加振用部件的配置的主要部分放大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在下面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照相机说明其简要结构。
图1、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照相机的简要结构的图,图1表示切断该照相机的一部分,简要表示其内部结构的透视图,图2是简要表示该照相机的主要电结构的结构框图。
本实施例的照相机1由分别构成的照相机主体部11和透镜镜筒12构成,二者(11,12)彼此可自由拆装地构成。
透镜镜筒12在内部保持由多个透镜等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也叫摄影透镜)12a及其驱动机构等。该摄影光学系统12a由例如多个光学透镜等构成,使得通过使来自被拍摄物体的光束透射来把该被拍摄物体光束形成的被拍摄物体的像成像在规定位置上(后述的摄像元件27的光电转换面上)。并且,该透镜镜筒12配置成向照相机主体部11的前面突出。
该透镜镜筒12采用现有照相机等中通常使用的镜筒。因此其详细结构不作说明。
照相机主体部11在内部具有各种构成部件等,并且是在其前面具有摄影透镜安装部11a的所谓单反方式的照相机,该摄影透镜安装部11a用作将保持摄影光学系统12a的透镜镜筒12配置成可自由拆装结构的连结部件。
即,在照相机主体部11的前面侧的大致中央部形成能把被拍摄物体光束导向该照相机主体部11内部的具有规定口径的曝光用开口,在该曝光用开口的周边部形成摄影透镜安装部11a。
照相机主体部11的外表面侧上,除了在其前面配置上述的摄影透镜安装部11a之外,在上表面部和背面部等规定位置上配置用于使照相机主体部11动作的各种操作部件,例如产生用于使摄影动作开始的指示信号等的释放按钮17。这些操作部件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为避免附图复杂化,释放按钮17以外的图示和说明从略。
如图1所示,在照相机主体部11内部在各个规定位置上配置着各种构成部件例如为了把摄影光学系统(透镜)12a形成的希望的被拍摄物体像形成在与摄像元件27(参考图2)的光电转换面不同的规定位置上而设置的构成所谓观察光学系统的取景器装置13;具有控制被拍摄物体光束向摄像元件27的光电转换面的照射时间等的快门机构等的快门部14;包含该快门部14的由摄像元件27和作为防尘部件的由光学部件等构成的防尘滤波器21(后面详细说明)等构成的组件即摄像元件单元15,其中该摄像元件27得到与基于透过摄影光学系统12a的被拍摄物体光束所形成的被拍摄物体像对应的图像信号,该防尘滤波器21配置在该摄像元件27的光电转换面的前面侧的规定位置上并预防尘埃等向该光电转换面的附着;安装构成对摄像元件27取得的图像信号进行各种信号处理的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6a(参考图2)等电路的各种电子部件的主电路基板16等多个电路基板(图1中仅表示出电路基板16)等。
取景器装置13由下列部件构成反射镜13b,其用于把透过摄影光学系统12a的被拍摄物体光束的光轴弯曲导向观察光学系统一侧;达哈棱镜13a,其接收该反射镜13b射出的光束来形成正向的正像;目镜13c,其对该达哈棱镜13a形成的像进行放大形成最适合观察的像。
反射镜13b可在从摄影光学系统12a的光轴退开的位置和该光轴上的规定位置之间自由移动,在通常状态下,在摄影光学系统12a的光轴上以相对该光轴具有规定角度,例如45度来配置。由此,透过摄影光学系统12a的被拍摄物体光束在该照相机1处于通常状态时,由反射镜13b把该光轴弯折,反射向在该反射镜13b上方配置的达哈棱镜13a侧。
另一方面,该照相机1在摄影动作中,在其实际的曝光动作中,该反射镜13b移动到从摄影光学系统12a的光轴退开的位置。借此,被拍摄物体光束导向摄像元件27侧,照射到其光电转换面。
快门部14采用的例如焦平面方式的快门机构、控制该快门机构的动作的驱动电路等与现有的照相机等中普遍使用的相同。因此,省略对这些详细结构的说明。
图1中,标号28表示的部件是固定支撑摄像元件27的摄像元件固定板28(后面详细说明)。
该照相机1内部如上所述配置多个电路基板,构成各种电路。该照相机1的电构成如图2所示例如如下构成作为统一控制该照相机1整体的控制电路的CPU41;实施根据摄像元件27取得的图像信号转换为适合于记录的形式的信号的信号处理等各种信号处理的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6a;暂时记录该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6a处理完的图像信号和图像数据以及附随于其的各种信息等的工作存储器16b;把该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6a生成的规定形式的记录用图像数据记录在规定区域中的记录介质43;电连接该记录介质43和本照相机1的电路构成的记录介质接口42;显示图像用的液晶显示装置(LCD)等构成的显示部46;电连接该显示部46和本照相机1之间、接收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6a处理完的图像信号并生成使用显示部46进行显示的最佳的显示用图像信号的显示电路47;干电池等二次电池等构成的电池45;接收来自由该电池45或规定的连接电缆等(未示出)供给的外部电源(AC)的功率并控制来使本照相机1动作、对各电路进行供电的电源电路44;作为驱动摄像元件单元15中包含的防尘滤波器21的电路的由振荡器等构成的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等。
接着在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照相机1的摄像元件单元15的详细结构。
图3、4、5表示取出本实施例的照相机1的摄像元件单元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图3是分解表示该摄像元件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切断表示组装状态下的该摄像元件单元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切断面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的照相机1的摄像元件单元15如上所述是由包含快门部14的多个部件构成的单元,从图3到图5中,留下其主要部分进行显示,省略快门部14的图示。
为表示各构成部件的位置关系,图3到图5中,配合主电路基板16进行图示,该主电路基板16设置在该摄像元件单元15附近、安装摄像元件27并安装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6a和工作存储器16b等构成的摄像系统的电路。
该主电路基板16由于可采用现有的照相机中通常使用的基板,因此省略其自身的详细说明。
摄像元件单元15包括CCD等构成的、得到与透过摄影光学系统12a(参考图1)照射在自身的光电转换面上的光对应的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27;固定支撑该摄像元件27的薄板状部件构成的摄像元件固定板28;配置在摄像元件27的光电转换面一侧上、为了从透过摄影光学系统12a照射的被拍摄物体光束去除高频成分而形成的光学元件光学低通滤波器(Low Pass Filter下面简称光学LPF)25;配置在该光学LPF25和摄像元件27之间的周边部上、由大致框状的弹性部件等形成的低通滤波器支承部件26;容纳并固定保持摄像元件27的同时把光学LPF25紧贴支撑在其周边部位及其附近部位上并配置成将规定部位与后述的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后述的第一部件)紧密接触的摄像元件容纳外壳部件24(后述的第二部件;下面简称CCD外壳24);配置在该CCD外壳24的前面侧把防尘滤波器21(防尘部件)紧贴支撑在其周边部位及其附近部位的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第一部件);由该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支撑的作为光学部件和防尘部件的防尘滤波器21,该防尘滤波器21(防尘部件)在作为摄像元件27的光电转换面侧的光学LPF25的前面侧,与该光学LPF25在保持隔开规定间隔的规定位置上相对配置;在该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部的与摄像元件27相对的一侧的面上配置的作为对该防尘滤波器21施加规定的振动的加振用部件的、例如压电陶瓷等机电转换元件等构成的压电元件22;把防尘滤波器21气密地接合固定于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并固定保持的由弹性体构成的按压部件20等。
摄像元件27通过在自身的光电转换面上接收透过摄影光学系统12a的被拍摄物体光束并进行光电转换处理,取得与该光电转换面上形成的被拍摄物体像对应的图像信号,它可采用例如电荷耦合器件(CCD)。
该摄像元件27经摄像元件固定板28安装在主电路基板16的规定位置。该主电路基板16上如上所述一起安装着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6a和工作存储器16b等,来自摄像元件27的输出信号,即通过光电转换处理得到的图像信号传送至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6a等。
该图像信号处理电路16a中进行的信号处理是,例如由摄影透镜安装部11a上安装的透镜镜筒12内部保持的摄影光学系统12a,对应在摄像元件27的光电转换面上成像的像,从该摄像元件27得到的图像信号转换为适合记录的形式的信号的处理等各种信号处理。这种信号处理与为取得处理电子图像信号而构成的一般的数字照相机等中通常进行的处理同样。因此,该照相机1中安装的各种信号处理的详细说明从略。
在摄像元件27的前面侧夹住低通滤波器支承部件26来配置光学LPF25。并且配置CCD外壳24以覆盖它。
即,在CCD外壳24上在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由矩形形状构成的开口24c,该开口24c上从其后面侧开始配置有光学LPF25和摄像元件27。该开口24c的后面侧的内周边部如图4、5所示形成截面为大致L字形状的台阶部24a。
如上所述,光学LPF25和摄像元件27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等构成的低通滤波器支承部件26。该低通滤波器支承部件26配置在摄像元件27的前面侧的周边部中避开该光电转换面的有效范围,即避开入射到该摄像元件27的有效光束的位置上,并且与摄像元件27的背面侧的周边部附近接触。并且,光学LPF25和摄像元件27之间保持大致的气密性。由此,低通滤波器支承部件26对光学LPF25产生向光轴方向的弹性力。
因此,通过将光学LPF25的前面侧的周边部配置成大致气密地与CCD外壳24的台阶部24a接触,可对抗把该光学LPF25移动到其光轴方向上的低通滤波器支承部件26产生的弹性力来限制该光学LPF25在光轴方向的位置。
换言之,在CCD外壳24的开口24c内部从背面侧插入的光学LPF25由台阶部24a限制在光轴方向的位置。由此,该光学LPF25不会从CCD外壳24的内部向前面侧脱出到外部。
这样,在CCD外壳24的开口24c内部从背面侧插入光学LPF25后,在光学LPF25的背面侧配置摄像元件27。此时,光学LPF25和摄像元件27之间在周边部夹住低通滤波器支承部件26。
摄像元件27如上所述夹住摄像元件固定板28安装在主电路基板16上。并且,摄像元件固定板28通过螺钉28b经隔离件28a从CCD外壳24的背面侧固定于螺孔24e。摄像元件固定板28上经隔离件16c由螺钉16d固定在主电路基板16上。
在CCD外壳24的前面侧,通过螺钉23b将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固定于CCD外壳24的螺孔24b。此时,作为CCD外壳24的周边侧的前面侧的规定位置上如图4、5详细示出的那样,环绕槽24d按大致环状形成。另一方面,作为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周边侧的背面侧的规定位置上,与CCD外壳24的环绕槽24d对应的环状突起部23d(图3未示出)在整个圆周上按大致环状形成。因此,通过嵌合环状突起部23d和环绕槽24d,可把CCD外壳24和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在环状区域,即形成环绕槽24d和环状突起部23d的区域中相互大致气密地嵌合。
防尘滤波器21是整体上为圆形或多边形的板状的光学部件,至少从自身的中心朝向放射方向的具有规定宽度的区域构成透明部,该透明部与光学LPF25的前面侧隔开规定的间隔相对配置。透明部形成为可透过从摄影光学系统12a(摄影透镜)入射到摄像元件27的光电转换面的有效光束。
在防尘滤波器21的一面(本实施例中是背面侧)的周边部上通过粘合剂粘贴等方式一体地配置作为对该防尘滤波器21施加振动的加振用部件22。
该加振用部件22例如由加振元件或机电转换元件、压电元件、压电陶瓷等圆环状形成,通过从外部对该加振用部件22施加规定驱动电压可在防尘滤波器21中产生规定振动。
并且,防尘滤波器21由板簧等弹性体构成的按压部件20固定保持,使得可气密地接合于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
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大致中央部附近设置有圆形或多边形的开口23f。该开口23f使透过摄影光学系统12a的被拍摄物体光束通过,其尺寸设置为足以使得该光束充分照射到后面配置的摄像元件27的光电转换面的大小。
该开口23f的周边部上大致环状地形成向前面侧突出的壁部23e(参考图4、5),该壁部23e的前端侧朝向前面侧突出地形成有支承部23c。
另一方面,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前面侧的外周边部附近在规定位置上向前面侧突出地形成有多个(本实施例中为3个)大致为长方体状的突状部23a。该突状部23a是用于固定将防尘滤波器21固定保持的按压部件20的部位,该按压部件20通过固定螺钉20a等连接部件固定于突状部23a的前端部。
按压部件20如上所述是板簧等弹性体形成的部件,其基端部固定于突状部23a,自由端部与防尘滤波器21的外周边部接触,把该防尘滤波器21向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侧,即光轴方向按压。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防尘滤波器21的背面侧的外周边部上配置的压电元件22的规定部位与支承部23c接触,限制防尘滤波器21和压电元件22在光轴方向的位置。因此,固定保持防尘滤波器21,使得其经压电元件22气密地接合于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
换言之,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由于按压部件20的施加力经压电元件22与防尘滤波器21气密地接合。
但是,如上所述,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和CCD外壳24在环绕槽24d和环状突起部23d(参考图4、图5)彼此大致气密地嵌合的同时,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与防尘滤波器21由于按压部件20的施加力经压电元件22气密地接合。
CCD外壳24上配置的光学LPF25配置为在光学LPF25的前面侧的周边部和CCD外壳24的台阶部24a之间大致为气密的。此外,在光学LPF25的背面侧经低通滤波器支承部件26设置有摄像元件27,光学LPF25和摄像元件27之间也大致保持气密。
因此,光学LPF25与防尘滤波器21相对的彼此之间的空间中形成规定的空隙部51a。在光学LPF25的周边侧,即通过CCD外壳24和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以及防尘滤波器21形成空间部51b。该空间部51b是伸出到光学LPF25外侧形成的密封的空间(参考图4、5)。该空间部51b设定为比空隙部51a宽的空间。并且,空隙部51a和空间部51b构成的空间如上所述是由CCD外壳24、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防尘滤波器21以及光学LPF25大致气密地密封的密封空间51。
这样,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15中,构成密封空间51(空间部)的密封结构部,该空间51由摄像元件27和防尘滤波器21二者相对形成的部位(空隙部51a)、光学LPF 25和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大致密闭的空间部51b构成。并且该密封结构部设置在光学LPF25的周边及其附近的外侧的位置上。
即,本实施例中,密封结构部由以下部件构成防尘滤波器21和加振用部件22、在其周边部位及其附近部位紧贴支撑该防尘滤波器21(和加振用部件22)的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在其周边部位及其附近部位紧贴支撑光学LPF 25的同时在自身的规定部位紧密接触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CCD外壳24、将防尘滤波器21(和加振用部件22)向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按压的按压部件20等。
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例的照相机中,通过在摄像元件27的前面侧的规定位置上相对配置防尘滤波器21,使得密封在摄像元件27的光电转换面和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形成的密封空间51,可以预防在摄像元件27的光电转换面上附着尘埃等。
并且,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对与该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部一体配置的压电元件22施加周期电压来对防尘滤波器21施加规定的振动,去除在防尘滤波器21的前面侧的露出面上附着的尘埃等。
图6是表示取出本照相机1中的摄像元件单元15中的防尘滤波器21和与其一体设置的压电元件22进行表示的正面图。图7、8表示对图6的压电元件22施加驱动电压时的防尘滤波器21和压电元件22的状态变化,图7是沿着图6的7-7线的剖面图,图8是沿着图6的8-8线的剖面图。
这里,例如压电元件22上施加负(-)的电压时,防尘滤波器21如图7、8中的实线所示变形,另一方面,压电元件22上施加正(+)的电压时,防尘滤波器21如该图中的虚线所示变形。
在这种情况下,在图6~图8的标号21a所示的振动节的位置上,实际上振幅为零,因此设定为在与该节21a对应的部位上接触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由此,不妨碍振动,可有效支撑防尘滤波器21。
并且该状态下,CPU41在规定时候控制防尘滤波器驱动部件48(参考图2)对压电元件22施加周期电压使得防尘滤波器21振动,由此可去除该防尘滤波器21的表面附着的尘埃等。
此时的谐振频率由防尘滤波器21的形状、板厚、材料决定。上述的图6~图8所示例子中,表示出产生一次振动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可产生高次的振动。
图9~图11表示的其它例子中,表示出对与图6~图8所示例子相同的结构的防尘滤波器产生2次振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图9与图6同样是取出本照相机1的摄像元件单元15中的防尘滤波器21和与其一体设置的压电元件22进行表示的正面图。图10、11表示对图9的压电元件22施加电压时的防尘滤波器21和压电元件22的状态变化,图10是沿着图9的10-10线的剖面图,图11是沿着图9的11-11线的剖面图。
这里,例如压电元件22上施加负(一)的电压时,防尘滤波器21如图10、11中的实线所示变形,另一方面,压电元件22上施加正(+)的电压时,防尘滤波器21如该图中的虚线所示变形。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图11的标号21a和21b所示,该振动存在于两对振动节,但通过设定为在与该节21a对应的部位上接触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可与上述图6~图8所示的例子同样,不妨碍振动,有效支撑防尘滤波器21。
并且该状态下,CPU41在规定时候控制防尘滤波器驱动部件48(参考图2),对压电元件22施加周期电压,使得防尘滤波器21振动,由此,可去除该防尘滤波器21的表面附着的尘埃等。
如图6~图8所示,产生1次振动时,由于防尘滤波器21的振幅,密封空间51使得符号C表示的那部分容积产生变化。另一方面,如图9~11所示,产生2次振动的情况下,由于防尘滤波器21的振幅产生的密封空间51的容积变化为从符号D1表示的区域减去符号D2表示的区域乘以2得到的结果,即D1-(D2×2)。
相对密封空间51的容积变化越少,密封空间51内部的内压变化越小,因此密封空间51的容积变化越少,越得到有效的振动。从而,在机电转换效率这一点上讲,希望将产生的振动设定为高次振动。
希望将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设定成与成为防尘滤波器21的振动节的部位接触。该防尘滤波器21的振动节的部位随该防尘滤波器21的大小(厚度大小、直径等)或振动它的加振用部件22的大小等的不同而位置不同。因此,不限于设定为本实施例所示的形式,即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与加振用部件22接触,也可以例如与该防尘滤波器21的表面上的规定位置接触。
但是,本实施例的照相机1的摄像元件单元15中,如上所述在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部上,通过粘合剂粘贴等方式配置对防尘滤波器21施加振动的加振用部件22。
这里,在下面说明本摄像元件单元15的防尘滤波器21(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22的详细结构。
图12、图13是取出构成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其中图12是表示粘贴了加振用部件的状态的防尘部件(光学部件,防尘滤波器)的透视图。图13是沿着图12的13-13线的剖面图。
本摄像元件单元15的加振用部件22是由例如板状压电陶瓷等形成的大致圆环状的机电转换元件。在该加振用部件22的一个表面,即粘贴于防尘滤波器21的一侧的表面22b和另一表面,即与防尘滤波器21的一侧的表面22b相反侧的表面(背面侧的表面)22a上分别形成导电性部件。
并且,将该加振用部件22的两个表面22a、22b与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通过用引线63等连接部件电连接,对该加振用部件22施加周期电压产生振动,通过该振动,使防尘滤波器21以规定周期振动。
在此情况下,本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22如上所述通过粘合等方式粘贴在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部的一个表面上。因此,由于加振用部件22的一个表面22b成为与防尘滤波器21的粘合面,从而处于不能对该表面22b上设置的导电性部件连接引线63等连接部件的状态。
因此,本实施例中,在防尘滤波器21的一部分或整个面上形成防静电膜等导电性薄膜。形成该导电性薄膜的部位至少包括在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部的表面上图12中斜线表示的部位中符号67表示的部位和粘贴加振用部件22的部位的部位,但也可以在防尘滤波器21的整个面上形成导电性薄膜。
这里,作为防静电膜,采用光学系统中使用的一般的透明导电膜。所谓透明导电膜是具有大的导电性并在可见区域透光性高的薄膜,多指可见光平均透射率约为80%以上且电阻率约为1×10-3Ωcm以下的薄膜。
作为该透明导电膜,有金(Au)、银(Ag)、铂(Pt)等金属薄膜构成的金属透明导电膜和氧化铟(In2O3)、氧化锡(SnO3)、氧化锌(ZnO2)等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前面的金属透明导电膜由于在透光性和膜强度方面有困难,在光学领域中主要使用后面的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
并且,振用部件22的导电性部件紧贴地粘贴在形成防尘滤波器21的导电性薄膜的部位上,在防尘滤波器21的最外周边部的形成导电性薄膜的部位67和加振用部件22的另一表面22a的导电性部件上,如图13所示分别连接来自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的引线63。因此,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可对加振用部件22施加规定电压。即,加振用部件22的两个表面22a、22b上形成的导电性部件起到该加振用部件22的电极的作用,防尘滤波器21的导电性薄膜连接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和加振用部件22,成为从前者向后者通电的连接部件的一部分。
图12、图13中,表示出防尘滤波器21的最外周边部和加振用部件22的最外周边部之间用符号67表示的部位,并对该区域进行放大表示,是为了避免图面复杂,而将一部分夸大表示。实际上该区域只要配置引线63等即可,不必是图12、图13所图示的那样大的区域。
如以上说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由于在光学LPF25的周边及其附近的外侧设置密封结构部,其中该密封结构部为了构成包含光学LPF25(光学元件)和防尘滤波器21(防尘部件)二者相对形成的空隙部51a的大致密闭的密封空间51,在光学LPF25和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侧密封空间部51b,因此为确保空间部的一定容积,可把光学LPF25(光学元件)和防尘滤波器21(防尘部件)的间隔设定得较短。
一般地,光学LPF25(光学元件)和防尘滤波器21(防尘部件)的间隔设定得较短时,由于空隙部51a的容积少,加振用部件22对防尘滤波器21施加振动时,密封空间51的内压增高,这一点是公知的。但是,密封空间51的内压增高时,加振用部件22有阻碍防尘滤波器21振动的倾向。
另一方面,为确保密封空间51的容积,将光学LPF 25(光学元件)和防尘滤波器21(防尘部件)的间隔设定得较长时,摄像元件单元15的光轴方向的尺寸变大,导致阻碍照相机1的光轴方向的小型化。
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光学LPF 25的周边及其附近的外侧设置空间部51b,可确保密封空间51的充分容积,加振用部件22不会阻碍防尘滤波器21的振动,并可以抑制摄像元件单元15的光轴方向的尺寸变长。因此,容易促进照相机1的光轴方向的小型化。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防尘滤波器21的表面的一部分或整个面上形成导电性薄膜,可以用简单结构确保加振用部件22与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的连接,尤其是确保加振用部件22的一个表面22b与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的连接。由此,由于可以简化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和加振用部件22之间的布线结构,可缩短制造工序的组装作业时间以及进行减少作业工序等制造工序的简化,从而促进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通过简化防尘滤波器21和加振用部件22等构成的防尘机构的结构,可确保没有制造上的偏差的稳定的机构精度。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使用引线63作为连接防尘滤波器21的导电性薄膜与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之间和连接加振用部件22的另一表面22a与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之间的连接部件。但是,除了引线63外,该连接部件还可使用各种连接部件,例如挠性印刷电路板等。
图14、图15是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其中图14是表示粘贴了加振用部件22的状态的防尘部件(防尘滤波器21)的透视图。图15是沿着图14的15-15线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替代作为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连接部件的引线63而配置挠性印刷电路板68,仅这一点不同。因此,对其它的结构省略具体说明,而参照上述第一实施例及其中使用的图。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例中,可以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的效果。
但是,如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中采用的防尘部件(防尘滤波器)由整体上为圆形或多边形的板状光学部件构成,在至少从自身中心开始沿放射方向的具有规定宽度的区域形成有透明部。
在该防尘滤波器的周边部上环状配置对该防尘滤波器施加振动的加振用部件。该压电元件由圆环形或多边框形的加振元件例如机电转换元件等构成。
因此,可用各种形状构成防尘滤波器和压电元件。下面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表示出防尘滤波器和压电元件的形状的具体例子。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照相机及其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因此下面的说明中参照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1~图11及其说明,其图示和详细说明从略,仅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即防尘滤波器和压电元件。
图16、图17是取出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光学元件,防尘滤波器)和加振用部件进行表示的图,表示出该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一例子。其中,图16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7是从图16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
该第一例子是应用于上述图1~图11中说明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照相机1的摄像元件单元15中的形式。
即,本第一例子是用圆形板状光学部件21形成防尘滤波器时的例示,在该圆板部件21的周边部,沿着外缘环状配置圆环形的加振用部件22。
图18、图19是取出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进行表示的图,表示出该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二例子。其中,图18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9是从图18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
该第二例子是用正方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A形成防尘滤波器时的例示,与其相应,在该正方形板部件21A的周边部上配置框状的加振用部件22A。在此情况下,框状的加振用部件22A沿着正方形板部件21A的各边的外缘配置。
图20、图21是取出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进行表示的图,表示出该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三例子。其中,图20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1是从图20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
该第三例子是用多边形,具体说是正八边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B形成防尘滤波器时的例示,与其相应,在该正八边形的板部件21B的周边部配置多边框形的加振用部件22B。此时,多边框形的加振用部件22B沿着正八边形板部件21B的各边的外缘配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第一到第三例子中,用圆形或多边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21A、21B形成防尘部件,沿着其周边部配置加振用部件22、22A、22B。因此加振用部件22、22A、22B可用一个部件形成。通过这种结构,以连接加振用部件22、22A、22B的一个电极22a(图16~图21的斜线表示的部位)的状态配置。因此,可比较自由地设定对该加振用部件22、22A、22B施加规定电压的布线等的配置。
加振用部件的形式不限于上述第一到第三例子所示的一个部件构成的例子,例如可以是多个压电元件环状或框状配置在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部上的形式。在此情况下,作为压电元件自身的形状,可采用矩形、圆弧形等各种形状。接着所示的第四到第八例子是这种例示。
图22、图23是取出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进行表示的图,表示出该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四例子。其中,图22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3是从图22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
该第四例子是由与上述第二例子同样的正方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A构成防尘滤波器时的例示,与其相应,在该正方形板部件21A的周边部上,在每个边上配置矩形的加振用部件22C。即,在此情况下,多个矩形的加振用部件22C分别配置在正方形板部件21A的各边的外缘部附近,该多个矩形的加振用部件22C彼此通过引线63等连接部件电连接。并且该多个矩形的加振用部件22C整体配置为大致框状。
在该第四例子中,例示出正方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A,但不限于此,即使将板状光学部件21A形成为长方形等其他矩形形状也完全同样,这与上述第二例子相同。
图24、图25是取出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进行表示的图,表示出该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五例子。其中,图24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5是从图24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
该第五例子是将圆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作为防尘滤波器时的例示,与其相应,在该圆形板部件21的周边部配置多个矩形的加振用部件22C。在此情况下,多个矩形加振用部件22C沿着圆形板部件21的周边部配置,该多个矩形的加振用部件22C彼此通过引线63等连接部件电连接。并且该多个矩形的加振用部件22C整体配置为大致框状。
图26、图27是取出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进行表示的图,表示出该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六例子。其中,图26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7是从图26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
该第六例子是将圆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作为防尘滤波器时的例示,与其相应,在该圆形板部件21的周边部配置多个圆弧状的加振用部件22D。此时,多个圆弧状加振用部件22D沿着圆形板部件21的周边部配置,该多个圆弧状的加振用部件22D彼此通过引线63等连接部件电连接。并且该多个圆弧状的加振用部件22D整体配置为大致圆环状。
图28、图29是取出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进行表示的图,表示出该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七例子。其中,图28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9是从图28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
该第七例子是将圆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作为防尘滤波器时的例示,与其相应,在该圆形板部件21的周边部配置多个矩形的加振用部件22C,这一点与上述第五例子完全相同。
并且,在该第七例子中,沿着圆形板部件21的周边部配置的多个矩形的加振用部件22C由作为连接部件的圆环状电极64电连接。该多个矩形的加振用部件22C整体配置为大致框状。
圆环状电极64贴附在加振用部件22C的前面,例如是通过挠性印刷电路板或银等的蒸镀等形成的电极。
图30、图31是取出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进行表示的图,表示出该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八例子。其中,图30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1是从图30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
该第八例子是将圆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作为防尘滤波器时的例示,与其相应,在该圆形板部件21的周边部配置多个圆弧状的加振用部件22D,这一点与上述第五例子完全相同。
并且,在该第八例子中,沿着圆形板部件21的周边部配置的多个圆弧状的加振用部件22D与上述第七例子同样由圆环状电极64(连接部件)电连接。并且该多个圆弧状加振用部件22D整体配置为大致框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第四到第八例子中,用圆形或多边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21A形成防尘部件,沿着其周边部配置矩形或圆弧状的多个加振用部件22C、22D。并且多个加振用部件22C、22D彼此之间用引线63或圆环状电极64等连接部件电连接。
因此,由于可把各加振用部件22C、22D的各自的形状简单化,可确保制造该加振用部件22C、22D时的良好加工性,促进制造成本的降低。
尤其是在第七、第八例子中,分别用圆环状电极64连接多个加振用部件22C、22D各自之间,因此与使用引线63作为各压电元件之间的连接部件时相比,可实现组装工序的进一步简化。
使用引线63作为各压电元件之间的连接部件时,可使用一般使用的通用性高的线材,因此具有容易共用部件的优点。
用规定的连接部件电连接多个加振用部件22C、22D各自之间,并且整体上为大致框状,因此可以采用使加振用部件22C、22D的一个电极22a(图22~图31的斜线所示部位)连续的形式。因此在此情况下可比较自由地设定对该加振用部件22C、22D施加规定电压的布线等的布置。
当然,防尘部件的形状和加振用部件22的形状不限于上述例子,可用各种组合来构成。
上述第一到第八例子中,在防尘部件的周边部的大致整个圆周上配置加振用部件。也可以与这种形式不同,在防尘部件的周边部的规定的部位的一个位置配置加振用部件。
图32、图33是取出本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进行表示的图,表示出该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九例子。其中,图32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3是从图32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
该第九例子是使用圆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作为防尘滤波器,在其周边部的规定部位的一个位置仅设置一个矩形的加振用部件22C作为加振用部件的例示。
图34、图35是取出本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进行表示的图,表示出该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十例子。其中,图34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5是从图34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
该第十例子是使用圆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作为防尘滤波器,在其周边部的规定部位的一个位置仅设置一个圆弧状的加振用部件22D作为加振用部件的例示。
图36、图37是取出本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进行表示的图,表示出该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的第十一例子。其中,图36是将加振用部件安装到防尘部件的状态的透视图,图37是从图36的箭头V方向看时的正面图。
该第十一例子是使用正方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作为防尘滤波器,在其周边部的规定部位的一个位置仅设置一个矩形的加振用部件22C作为加振用部件的例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第九到第十一例子中,通过在防尘部件的周边部的一部分上配置一个加振用部件的形式,可实现摄像元件单元的小型化,同时有利于在组装工序中节省劳动力。
也可以替代本实施例的上述第九到第十一例子,将一对加振用部件配置在防尘部件的周边部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位置的部位上。在此情况下,容易提高加振用部件对防尘部件施加的振动的稳定性。
但是,本实施例的上述第一到第十一例子中,防尘部件(防尘滤波器)使用圆形或多边形的板状光学部件21、21A、21B来构成。
在此情况下,为了使得加振用部件施加的振动保持稳定,希望将防尘部件的形状形成为具有3个以上的线对称轴。
防尘部件的形状可以是例如图38~图40所示的形状。图中符号J表示的点划线是线对称轴。
图38是表示具有3个线对称轴的形状构成的防尘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说,表示出把正三角形的3个角切掉规定量后的形状的防尘滤波器21C。
图39是表示具有4个线对称轴的形状构成的防尘部件的另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说,表示出把正方形的4个角切掉规定量后的形状的防尘滤波器21D。
图40是表示具有4个线对称轴的形状构成的防尘部件的又一个例子的图,具体说,表示出把正方形的4个角圆滑化后的形状的防尘滤波器21E。
除这里例示的防尘部件的形状之外,可容易地考虑多种类似形状。
根据以上说明的上述第三实施例,可以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防尘部件(21等)、对该防尘部件施加规定周期的振动的加振用部件(22等)如上所述可用各种形式构成,因此通过根据需要选择组合部件的形状等,可应用于各种形式的照相机中。因此,除在制造工序中节省劳动力,还容易促进照相机的小型化。
但是,上述各实施例的防尘部件(参考图1的防尘滤波器21)如上所述设置在摄影光学系统(12a)和摄像元件(27)之间的规定位置上。即,该防尘滤波器(21)上透过有利于形成光学被拍摄物体像的被拍摄物体光束。
考虑这种情况,在防尘滤波器(21)的表面上实施形成例如防止反射或防止静电等的薄膜(防反射膜、防静电膜)、吸收红外线或紫外线等防止其透过的薄膜(红外线截止膜、紫外线截止膜)等各种薄膜的所谓涂覆处理。
在此情况下,对防尘滤波器(21)施加的涂覆处理包括用单体形成具有各种薄膜中的任一种的功能的薄膜的处理、形成通过层叠各种薄膜中的多种薄膜而多功能化的薄膜的处理、形成各种薄膜中的多功能化的形式的薄膜的处理等各种处理形式。
这里,防反射膜(也叫AR涂层)是通过对用1/4波长的厚度(0.1~0.3微米)在玻璃、塑料等光学部件等的表面上层叠折射率不同的薄膜,例如氧化硅(SiO2)、氧化钛(TiO2)、氧化锌(ZnO2)而成的多层膜进行蒸镀,将表面反射率抑制到很低,以提高透射率的薄膜。通常的玻璃的表面反射率为4%左右,但通过对其表面涂敷防反射膜,可将其反射率抑制到1%以下。
作为防静电膜,采用光学系统中使用的透明导电膜。该透明导电膜是具有大的导电性并且在可见区域透光性高的薄膜,多指可见光平均透射率约为80%以上且电阻率约为1×10-3Ω·cm以下的薄膜。
作为该透明导电膜,有金(Au)、银(Ag)、铂(Pt)等金属薄膜构成的金属透明导电膜和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锌等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前面的金属透明导电膜由于在透光性和膜强度方面有困难,在光学领域中主要使用后面的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
红外线截止膜(也叫IR截止膜)是反射红外区域的光(波长670~680nm以上的波长)、并使其他波长区域的光透过的薄膜。
紫外线截止膜(也叫UV截止膜)是反射紫外区域的光(波长390~410nm以下的波长)、并使其他波长区域的光透过的薄膜。
并且,红外线截止膜、紫外线截止膜的构成材料基本上是通过重合并多层化与上述防反射膜相同的氧化硅(SiO2)、氧化钛(TiO2)、五氧化二钽(Ta2O5)而构成的。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防尘滤波器(21)的一面侧(背面侧)的周边部的表面上通过粘合剂等粘贴等方式配置对该防尘滤波器(21)施加振动的压电元件(22)。
在防尘滤波器(21)的表面上粘合压电元件(22)时,有该粘合面越平滑越得不到高的粘合力的倾向,这种粘合剂的性质是公知的。
如上所述,防尘滤波器(21)的表面上形成各种薄膜,但形成这种薄膜时,该薄膜表面与不形成薄膜时的表面相比被平滑化。因此,在形成薄膜的防尘滤波器21的表面的规定部位上粘合压电元件(22)时,在得到高的粘合力方面有限制。
因此,下面说明的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参考图41~图44)中,在其中使用的防尘滤波器21F中,在其表面上的规定部位,即透过被拍摄物体光束的部位上设置形成薄膜的薄膜形成部位,另一方面,在要粘合加振用部件22的规定部位上设置不形成薄膜的薄膜未形成部位。
图41、图42是取出构成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并进行表示的图。其中图41是取出该摄像元件单元的一部分,即防尘滤波器和压电元件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并从其背面侧看时的透视图,它切断一部分进行表示。图42是沿着图41的线42-42的剖面图。
并且,图43、图44是取出该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中的防尘滤波器的图,图43是从图41的箭头V1方向(背面侧)看时的平面图,图44是从图41的箭头V2方向(正面侧)看时的平面图。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照相机及其中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的基本结构也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因此,下面的说明中参照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1到图11及其说明,其图示和详细说明从略,仅对不同的部分,即防尘滤波器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1到图44所示,在该防尘滤波器21F的一面侧(背面侧)的周边部的表面,即粘贴加振用部件22的部分上设置薄膜未形成部21nc,其它部分上设置薄膜形成部21c。薄膜形成部21c也可设置在防尘滤波器21F的另一面侧(前面侧)的表面的所有部位上。
这样,由于仅在整个面上要形成薄膜的防尘滤波器21F的表面的规定部位,即粘贴加振用部件22的部位上设置薄膜未形成部21nc,因此在将加振用部件22粘贴到防尘滤波器21F时,可确保更高的粘合力。
上述第四实施例中,通过使防尘滤波器21F接触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限制防尘滤波器21F在光轴方向的位置。并且,该支承部23c设定为与加振用部件22振动防尘滤波器21F时的节21a(参考图6等)接触。
上述第四实施例中,支承部23c与加振用部件22的规定部位接触,该接触部位相当于振动节21a。
但是,由于防尘滤波器21F的大小(厚度大小和直径等)或振动其的加振用部件22的大小等不同,振动该防尘滤波器21F时的节21a的位置不同。因此,不限于上述第四实施例所示的形式,即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与加振用部件22接触。
因此,例如下面说明的变形例那样,能够以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与防尘滤波器21F的一面的规定位置接触的形式,构成摄像元件单元。
图45、图46表示上述第四实施例的变形例,图45是取出摄像元件单元的一部分,即取出防尘滤波器、压电元件和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来表示的、从背面侧看时的透视图。该图45中,也切断一部分进行表示。图46是沿着图45的线46-46的剖面图。
在该第四实施例的变形例中,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与避开加振用部件22的位置,即防尘滤波器21F的一面侧的规定位置接触。该接触位置设定在与振动防尘滤波器21F时的节21a对应的位置。
并且,该防尘滤波器21F的表面上设置薄膜形成部21c和薄膜未形成部21nc,其形成部位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在防尘滤波器21F的表面上在粘贴加振用部件22的部位上设置薄膜未形成部21nc,而在其它的所有部位设置薄膜形成部21c。
如以上说明,根据上述第四实施例,可以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考虑将振动防尘滤波器21F的加振用部件22通过粘合剂粘贴在该防尘滤波器21F的规定部位上,在防尘滤波器21的表面上粘贴加振用部件22的部位构成为薄膜未形成部21nc,其它的部位构成薄膜形成部21c,因此在将加振用部件22粘贴到防尘滤波器21F时,可用更高的粘合力粘贴。
但是,在一般粘合光学部件的情况下,广泛应用紫外线硬化型粘合剂。所谓紫外线硬化型粘合剂是具有通过照射紫外线(200~400nm的范围的波长(中心波长为365nm附近))在短时间里硬化的性质的粘合剂。
因此,上述第四实施例中,作为粘合防尘滤波器21F和加振用部件22的粘合剂,考虑采用该紫外线硬化型粘合剂的情况。
在此情况下,紫外线硬化型粘合剂涂敷在防尘滤波器21F的薄膜未形成部21nc和加振用部件22相互接触的面上。并且通过从该防尘滤波器21F的前面侧(图41、42的箭头V2方向)照射具有规定波长的紫外线可使粘合剂硬化。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防尘滤波器21F在防尘滤波器21F的表面上设置形成红外线截止膜和紫外线截止膜等薄膜的薄膜形成部21c和不形成其的薄膜未形成部21nc,薄膜未形成部21c仅设置在粘贴加振用部件22的部位上。
因此为使粘合剂硬化而照射的紫外线通过防尘滤波器21F前面侧的紫外线截止膜和红外线截止膜(红外线截止膜也具有配合红外区域的波长反射紫外区域的波长的光的性质)等被反射,不能到达粘合剂的涂敷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在短时间里使该粘合剂硬化。
因此,粘合防尘滤波器21F和加振用部件22时使用紫外线硬化型粘合剂时,必须在防尘滤波器21F的前面侧的规定位置,即与要粘合加振用部件22的位置对应的部位的相反侧的表面的规定部位上,设置薄膜未形成部21nc。
在此情况下,防尘滤波器21F两面都为图43所示的形式。即,在周边部附近的规定位置上设置薄膜未形成部21nc,其它的部位上设置薄膜形成部21c。
如果采用这种形式的防尘滤波器21F,则即使使用紫外线硬化型粘合剂粘合该防尘滤波器21F和加振用部件22时,通过从防尘滤波器21F的前面侧(图41、图42的箭头V2方向)照射规定波长的紫外线,可在短时间里使该粘合剂硬化。
在此情况下,在防尘滤波器21F的各面的相同部位上设置薄膜未形成部21nc,因此组装防尘滤波器21F时,其组装方向不受限制。
即,在仅在一个表面上设置薄膜未形成部21nc的情况下,有设置该薄膜未形成部21nc的面必须朝向摄像元件27的一侧配置的限制。但是,上述例子中,两面的相同部位上都设置薄膜未形成部21nc,因此任一个面朝向任一侧组装都不会产生问题。因此可容易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同时也防止安装错误等的产生。
但是,上述各实施例的照相机(1)的摄像元件单元(15)中,在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部通过粘合剂粘贴等方式配置对该防尘滤波器(21…)施加振动的加振用部件(22)。
这里,在下面详细说明作为摄像元件单元(15)的防尘部件的防尘滤波器(21)和加振用部件(22)的结构。
图47、图48、图49、图50、图51、图52是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其中图47是取出防尘部件(光学部件,防尘滤波器)和加振用部件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并从其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透视图,它切断一部分进行表示。图48是沿着图47的线48-48的剖面图,图49、图50是取出该摄像元件单元的粘贴了加振用部件的状态的防尘部件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图49是从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时的情况,图50是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情况。图51、图52是仅取出该摄像元件单元的加振用部件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图51是从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时的情况,图52是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情况。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也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因此以下说明中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1到图11和其说明,其图示和详细说明从略,仅对不同的部分,即压电元件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15中使用的加振用部件22E是例如由板状压电陶瓷等形成的大致圆环状的机电转换元件。并且该加振用部件22E上电连接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因此,对加振用部件22E施加周期电压时,防尘滤波器21按规定周期振动。
在加振用部件22E上如图51所示在其一面上,即在粘贴防尘滤波器21上的一侧的表面上形成第一导电部件22b,在另一表面上即与防尘滤波器21的一侧表面相反的侧的表面(背面侧的表面)上形成第二导电部件22a。并且第一导电部件22b的一部分还沿着加振用部件22E的外缘侧的侧面形成。
在这些第一导电部件22b和第二导电部件22a上,如图50所示分别连接来自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的引线63。由此,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对加振用部件22E施加规定电压。即,第一导电部件22b和第二导电部件22a是起到加振用部件22E的电极的作用的部件。
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加振用部件22E通过粘合等方式粘贴在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部的一个表面上。因此,加振用部件22E的一个面为与防尘滤波器21的粘合面,这样处于不能对该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导电部件22b连接引线63等连接部件的状态。因此,将第一导电部件22b的一部分沿着加振用部件22E的外缘侧的侧面形成。这样,通过形成第一导电部件22b,可将引线63等连接部件连接到该第一导电部件22b。
如以上说明,根据上述第五实施例,可以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同时,本实施例中,用板状机电转换元件形成加振用部件22E,在该加振用部件22E的一个面上设置第一导电部件22b,在另一个面上设置第二导电部件22a,同时把第一导电部件22b的一部分沿着加振用部件22E的外缘侧的侧面设置,因此容易配置引线63等连接部件。由此,可以简化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和加振用部件22E之间的布线结构,因此可缩短制造工序的组装作业时间,并可以进行减少作业工序等制造工序的简化,从而促进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通过对防尘滤波器21和加振用部件22E等构成的防尘机构进行简化,可确保没有制造偏差的稳定的机构精度。
上述第五实施例中,加振用部件22E的第一导电部件22b的一部分沿着加振用部件22E的外缘侧的侧面形成,但也可以考虑使其延伸出来的形式。下面说明的第六实施例是这种例子。
图53、图54、图55、图56、图57、图58是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其中图53是取出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并从其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透视图,它切断一部分进行表示。图54是沿着图53的线54-54的剖面图,图55、图56是取出该摄像元件单元的粘贴了加振用部件的状态的防尘部件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图55是从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时的情况,图56是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情况。图57、图58是仅取出该摄像元件单元的加振用部件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图57是从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时的情况,图58是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情况。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也与上述第一、第五实施例基本相同,仅加振用部件22F上设置的导电部件的结构不同。因此其他结构的说明和图示省略,可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加振用部件22F的一面上,即在粘贴防尘滤波器21的一侧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导电部件22b的一部分沿着加振用部件22F的外缘侧的侧面形成,并且延伸到另一表面,即与防尘滤波器21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背面侧的表面,即设置第二导电部件22a的面)。
与此相应,该相反侧的表面上形成的第二导电部件22a避开第一导电部件22b的延伸部位。并且,在该相反侧的表面(背面侧的表面)上,在第一导电部件22b和第二导电部件22a之间设置绝缘部65。由此,在相反侧的表面上,第一导电部件22b的延伸部位不与第二导电部件22a导通。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加振用部件22F粘贴在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部的规定位置上的状态下,组装本摄像元件单元15,但在此情况下,设置加振用部件22F的第二导电部件22a的一侧的规定部位与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接触。因此,此时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有时会配置在第一导电部件22b的延伸部位和第二导电部件22a。然而,由于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由例如模压成型部件等非导电性部件形成,因此第一导电部件22b的延伸部位和第二导电部件22a二者处于不导通状态。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相同。
如上说明,在上述第六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导电部件22b延伸到另一面,因此如图56所示,要连接该第一导电部件22b的引线63等连接部件不仅可以配置到加振用部件22F的外缘侧的侧面,还可以配置到延伸到另一面一侧上形成的延伸部位,从而可扩大布线结构的自由度。
上述第五、第六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件22b沿着压电元件(22E、22F)的外缘侧的侧面形成,但不限于这种形式,第一导电部件22b也可沿着例如内缘侧的侧面形成。此时的加振用部件的结构如下所示。
图59、图60是仅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部件中的加振用部件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其中图50是从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时的情况,图60是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情况。本实施例是沿着加振用部件的内缘侧的侧面形成第一导电部件时的例示,是上述第五实施例的变形例。因此,除该加振用部件以外的结构可参考上述第五实施例的说明和图47到图52。
本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22G把在其一面上形成的第一导电部件22b的一部分沿着内缘侧的侧面形成。
图61、图62是仅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部件中的加振用部件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其中图61是从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时的情况,图62是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情况。本实施例是沿着加振用部件的内缘侧的侧面形成第一导电部件时的例示,是上述第六实施例的变形例。因此,除该加振用部件以外的结构可参考上述第六实施例的说明和图53到图58。
本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22H把在其一面上形成的第一导电部件22b的一部分沿着内缘侧的侧面形成,并延伸到另一面。并且在该第一导电部件22b的延伸部位和第二导电部件22a之间形成绝缘部65。
因此,即便如第七、第八实施例所示形成第一导电部件22b,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五、第六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上述第五到第八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件22b沿着压电元件(22E、22F、22G、22H)的外缘侧或内缘侧的侧面形成,但也可以考虑与此不同的下面所示的形式。
图63、图64是仅取出构成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中的加振用部件并进行表示的透视图。其中图63是从正面侧(防尘部件侧)看时的情况,图64是从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情况。图65是沿着图64的线65-65的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本实施例的结构基本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相同,仅加振用部件22J和其上设置的导电部件(22a、22b)的结构不同。因此,其他结构的说明从略,可参考上述第五实施例的说明和图1到图11。
本实施例中,如图63到图65所示,在加振用部件22J的规定部位上穿设穿孔66。并且,在该加振用部件22J的一个面上,即粘贴防尘滤波器21的一侧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导电部件22b的一部分沿着穿孔66的内壁面形成,并延伸到另一面,即与防尘滤波器21侧的表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作为背面侧的表面,即设置第二导电部件22a的一侧的面)。
与此相应,在该相反侧的表面上形成的第二导电部件22a如图65所示避开第一导电部件22b的延伸部位的周边侧。并且,在该相反侧的表面(背面侧的表面)上,在第一导电部件22b的延伸部位和第二导电部件22a之间设置圆环状的绝缘部65。由此,在该相反侧的表面中,第一导电部件22b的延伸部位和第二导电部件22a之间不导通。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相同。
在这种结构构成的上述第九实施例中,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接着,在下面说明本方面的第十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照相机及其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的结构本身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仅防尘部件(防尘滤波器)的表面处理不同。因此,下面的说明中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1到图11和其说明,省略其图示和详细说明,在下面仅用相同符号说明防尘部件(防尘滤波器21)的表面处理。
对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中采用的防尘滤波器21的表面用防静电材料进行表面处理。作为该防静电材料采用光学系统中使用的透明导电膜。作为透明导电膜,有金(Au)、银(Ag)、铂(Pt)等金属薄膜构成的金属透明导电膜和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锌、铟锡氧化物、镉锡氧化物等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前面的金属透明导电膜由于在透光性和膜强度方面有困难,在光学领域中主要使用后面的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
作为上述金属透明导电膜的成膜法有溅射法、真空蒸镀法。
上述氧化锡的成膜法有喷射法、气相反应法(CVD)、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等。
而氧化铟、氧化铟锡的成膜法有喷射法、气相反应法(CVD)、浸渍法、旋转法、喷涂法等涂敷法、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等。
镉锡氧化物的成膜法有喷射法、溅射法等。
至少对上述防尘滤波器21的与摄像元件27相对的面相反的面(与摄影光学系统12a相对的一侧的面)实施这种表面处理即可,也可以对两个面实施。通过对两个面实施表面处理不必考虑防尘滤波器21的方向性,不需要组装制造时的繁杂作业。另外,在用浸渍法形成薄膜时,必然是在两面上形成薄膜。
如以上说明,根据上述第十实施例,通过由防尘滤波器21(防尘部件或光学部件)的周边部上配置的加振用部件22对防尘滤波器21施加振动,可去除该防尘滤波器21上附着的尘埃等,此外,由于通过用防静电材料对该防尘滤波器21的至少与摄像元件相对的侧面相反的面侧的面进行表面处理,因此不管尘埃等的附着原因、大小等如何,都可以减少尘埃等的附着,在附着了尘埃等时,由加振用部件22施加的微小振动就可容易地将尘埃去除。
接着在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照相机和其中使用的摄像元件单元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只是加振用部件的结构稍有不同。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说明的图1、图2和图4到图11及其说明,其图示和详细说明从略,对于相同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下面仅详细说明加振用部件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15中采用的加振用部件22K与上述各实施例完全相同,作为通过从外部施加规定驱动电压可使防尘滤波器21产生规定振动的加振用部件,是通过粘合剂粘贴等规定方式设置在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部的部件。
下面参考图66、67和68说明该加振用部件22K和防尘滤波器21(防尘部件)的详细结构。
图66是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3相当的图,不同点仅在于其配合本实施例仅进行加振用部件22K的结构的图示。
图67、68是取出构成本实施例的照相机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并进行表示的图,其中图67是取出防尘部件(光学部件,防尘滤波器21)和加振用部件以及导电板,从其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透视图,图68是沿着图67的R-R线的剖面图。
本摄像元件单元15的加振用部件22K例如由多层结构构成,在该多层结构中,交替层叠例如作为薄板状的机电转换元件的压电陶瓷等形成的大致圆环状的加振用部件22n和在该加振用部件22n的两个表面上形成的对该加振用部件22n施加电压的电极22m(参考图68)。这是因为如果使加振用部件22K为多层结构,则可以不改变施加的电压而加强加振力。
图67中,仅表示出斜线表示的表面部位的电极22m,省略了对要在层间的各部位上设置的电极(22m)的图示。该层间的各部位设置的电极22m在图68中示出。
如上所述,由于加振用部件22K为多层结构,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22K中,在构成该加振用部件22K的多个加振元件22n的各层间设置同样的圆环状薄板部件构成的导电板66。由此该导电板66配置为接触加振用部件22K的各电极22m。
另外,在图66的外周边部上一体形成其一部分向外部突出的切片66a。因此,如果该切片66a上连接引线63等连接部件,则可以导通到在加振元件22n的各层间设置的各电极22m上。
本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22K如图68所示是由两层的加振元件22n构成的例子,该加振用部件22K环状配置在防尘滤波器21的外周边部的表面上。并且在各层间设置两块导电板66。
在此情况下,两块导电板66中的一个被夹在由防尘滤波器21和一个加振元件22n夹住的位置上,另一个导电板66设置成夹在两层加振元件22n之间。并且,一个导电板66的切片66a和外侧(摄像元件侧)的加振用部件22的外表面侧的电极22m经引线63进行主体接地(GND),另一个导电板66的切片66a连接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
通过在规定时候从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对这样构成的加振用部件22K施加规定周期电压,可向防尘滤波器21施加振动。
如以上说明,根据上述第十一实施例,可以得到和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由于加振用部件22K为多层结构,因此不改变施加的电压也可以得到更强的振动。对于多层结构加振用部件22K产生的问题,即难以导通到位于层间的电极22m,通过在各层间配置具有切片66a的导电板66能够容易地导通各层间的电极22m。因此,可用简单结构容易地实现加振用部件22K的多层结构。
但是,上述第十一实施例中,作为确保对加振用部件的层间设置的各电极22m的导通的部件,不限于上述第十一实施例所示的方式,可考虑其他各种方式。下面说明确保对加振用部件的层间设置的各电极22m的导通的其它的实施例。
图69、70、7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图,图69是取出构成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等)并从其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透视图,图70是沿着图69的线70-70的剖面图,图71是沿着图69的线71-71的剖面图。
该实施例12的加振用部件22L与上述第十一实施例同样由多层结构构成,但不使用第十一实施例的导电板66。
该加振用部件22L通过交替层叠加振元件22n和对该加振元件22n施加电压的电极22m而形成,本例中为两层结构。并且为使在多个电极22m中最外侧的(摄像元件侧)的加振元件22n的外表面侧上形成的电极22m和与防尘滤波器21相接触的一侧的电极22m为导通状态,在该加振用部件22L的外周侧边缘部的一部分上设置例如银膏、导电粘合剂等构成的第一导电部件64a。并且,在该第一导电部件64a上连接引线63,经其进行主体接地(GND)。
为了使该第一导电部件64a仅与夹住两个加振元件22n的位置上设置的层间的电极22m为非导通状态,如图69、70所示,在与该层间电极22m相接触的部位上形成环氧树脂等绝缘部件67。
另一方面,在加振用部件22L的内周侧边缘部,如图71所示,在与上述的层间电极22m相接触的位置上形成由与上述第一导电部件64a同样材料构成的第二导电部件64b。并且,在该第二导电部件64b上连接引线63,经其电连接防尘过滤器驱动部48。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十一实施例相同。
在这样构成的上述第十二实施例中,可以得到与上述第十一实施例完全相同的效果。
图72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是与沿着图69的线70-70的部位相当的剖面图。
第十三实施例的结构与上述第十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但本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22M在以下所示的方面是不同的。
即,本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22M中形成有规定的非露出区域67a,使得在两个加振元件22n的层间夹持配置的电极22m不露出到外周侧边缘部。
即,上述第十一、第十二的各实施例中,各电极22m分别形成在加振元件22n的两个表面的整个面上,但本实施例中,只有层间电极22m形成在最外周边部的规定范围(符号67a表示的部位)之外。
对此外应,在本实施例中,替代上述第十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电部件64a而采用第一导电部件64c。该第一导电部件64c不用上述第十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电部件64a的绝缘部67而用更简单的形式形成。
即,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层间电极22m为不露出到外侧缘部的形式,因此在采用不设置绝缘部67的第一导电部件64c的情况下,第一导电部件64c也仅使层间电极22m为非导通状态,而使其它两个电极22m之间为导通状态。
并且,在第一导电部件64c上连接引线63,经其主体接地(GND)。另一方面,第二导电部件(64b)虽未示出,但与上述第十二实施例同样连接引线(63),经其电连接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十一实施例相同。
在这样构成的上述第十三实施例中,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十一、第十二实施例完全相同的效果,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以不形成绝缘部件67,因此促使制造成本降低。
图73、74、7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的图,图73是取出构成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防尘部件和加振用部件等)并从其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透视图。图74是沿着图73的线74-74的剖面图,图75是沿着图73的线75-75的剖面图。
该第十四实施例具有与上述第十二实施例基本相同的结构,本实施例中有以下不同之处。
即,本实施例中,替代上述第十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电部件64a而采用与其形状不同的第一导电部件64d。上述第十二实施例的第一导电部件64a仅配置在加振用部件22L的外周侧边缘部,但本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22N则将第一导电部件64d延伸到外侧(摄像元件侧)的加振元件22n的外表面侧。
即,如图74所示,本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22N的第一导电部件64d的剖面大致为L字形,其短边部的内侧壁面与加振元件22n的外表面侧的电极22m接触,由此,可确实进行导通。并且,外表面侧的电极22m上连接引线63,经其主体接地(GND)。
本实施例中,替代上述第十二实施例的第二导电部件64b而采用与其形状不同的第二导电部件64e。上述第十二实施例的第二导电部件64b仅配置在加振用部件22L的内周侧边缘部,但本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22N还将第二导电部件64e延伸到外侧(摄像元件侧)的加振元件22n的外表面侧。即,如图75所示,该第二导电部件64e的剖面大致为L字形。
对此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在最外侧(摄像元件侧)的加振元件22n的外表面侧上形成的电极22m的一部分上设置绝缘部65。并且,在该绝缘部65的范围内还形成电极22ma。即,该电极22ma和在同一表面上形成的电极22m之间设置绝缘部65,由该绝缘部65使二者隔绝,使之处于非导通状态。
并且,上述第二导电部件64e的短边部的内侧壁面与电极22ma接触。由此,可确实进行导通。并且,该电极22ma经引线63电连接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十一实施例相同。
在这样构成的上述第十四实施例中,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十一到第十三实施例完全相同的效果。本实施例中,由于将对各电极22m的导通引出到最外侧(摄像元件侧)的加振元件22n的外表面侧,由此促使布线简化,也促进制造工序简化以及制造成本降低。
图76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例,是与沿着图73的线74-74的部位相当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由与上述第十四实施例基本相同的结构构成,并且对该第十四实施例进行与上述第十三实施例同样的应用。
即,本实施例的加振用部件22P与上述第十三实施例同样,具有规定的非露出区域67a,使得在两个加振元件22n的层间被夹持配置的电极22m不露出到外周侧边缘部。
与此对应,本实施例中,替代上述第十四实施例的第一导电部件64d而采用第一导电部件64f。该第一导电部件64f不设置上述第一导电部件64d的绝缘部67而形成为更简单的形式。
由此,第一导电部件64f仅使层间电极22m为非导通状态,而使其它两个电极22m之间为导通状态。其他结构与上述第十四实施例完全相同。
在这样构成的上述第十五实施例中,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十一到第十四实施例基本相同的效果,同时通过简化第一导电部件64f的形状,可以促进制造成本的降低。
但是,上述第十一实施例中,作为加振用部件22K的多层结构的例子举例说明了例如两层结构的情况(第十一到第十五实施例,参考图67~76),但不限于此,容易得到使用更多的加振用部件的多层结构。
例如图77、78是用三层结构构成加振用部件的情况的例子,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六实施例,其中,图77是相当于沿着图69的线70-70的部位的剖面图,图78是相当于沿着图69的线71-71的部位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十二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用三层结构构成加振用部件22Q,与此对应分别用适当形状形成第一导电部件64g和第二导电部件64h。
在此情况下,如图77所示,第一导电部件64g将与防尘滤波器21的接触面上设置的电极22m和与其同极性的电极22m设为导通状态。在该第一导电部件64g上形成绝缘部件67,使之与不必要的电极之间为非导通状态。并且该第一导电部件64g经引线63主体接地(GND)。
另一方面,如图78所示,第二导电部件64h将由第一导电部件64g设为导通状态的电极以外的多个电极22m设为导通状态。在该第二导电部件64h上也形成绝缘部件67,使之与不必要的电极之间为非导通状态,并且该第二导电部件64h经引线63电连接防尘滤波器驱动部48。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十二实施例完全相同。
这样构成的上述第十六实施例中,容易形成更多层结构的加振用部件22Q。
在根据上述第十一实施例的各实施例中,表示出主要在外周边缘部设置第一导电部件、主要在内周边缘部设置第二导电部件的情况,但对其配置位置没有限制,当然可采用适当自由组合的结构。
但是,上述第十一到第十六的实施例中,防尘滤波器21由大致圆形的板状光学部件形成,但不限于此,例如图79、80的符号21G所示,也可以由多边形的板状光学部件构成。
这里,图79是表示取出作为本发明的第十七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的防尘部件(防尘滤波器21G)和加振用部件(22R)并从其背面侧(摄像元件侧)看时的简要构成的透视图。图80是从图79的箭头V方向看的正面图。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由多边形的板状光学部件形成防尘滤波器21G。与此对应也配合其形状形成加振用部件22R,并将其粘贴在外周边缘部附近的一个表面上。
加振用部件22R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第十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圆环形等,例如也可以在防尘滤波器21的周边部上配置多个矩形小片以包围该防尘滤波器21的透明部(参考图24等)。
但是,上述的各实施例的防尘滤波器是(经加振用部件)被气密地接合于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而被固定支撑的。因此,在下面所示的第十八到第二十一的实施例中,详细说明防尘滤波器和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的接合部位。
图81、82是表示取出作为构成本发明的第十八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一部分的部件的防尘滤波器21和加振用部件22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并把这些部件组装在一起时的状态的图,图81是从与摄像元件相对的侧(背面侧)看时的透视图。图81中切断其一部分进行表示。图82是沿着图81的线82-82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结构是上述第一实施例本身。因此,下面说明中参考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1到图11及其说明,图81、82中说明防尘滤波器和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的接合部位的详细结构。
如图81、82所示,本实施例中,防尘滤波器21通过经加振用部件22气密地接合于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而被固定支撑。
在此情况下,构成密封结构部的一部分的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接触防尘滤波器21上设置的加振用部件22的规定部位(支撑部)并支撑该规定部位。并且,该支撑部被设定在加振用部件22产生的振动的节21a附近的部位。
这样,防尘滤波器21被密封结构部(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支撑,在此情况下,加振用部件22介于防尘滤波器21与密封结构部的支撑部之间。
如以上说明,根据上述第十八实施例,除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说明中记载的效果外,由于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密封结构部)在加振用部件22产生的振动的节附近的部位的支撑部支撑防尘滤波器21,加振用部件22介于防尘滤波器21与该密封结构部的支撑部之间,因此可实现防尘滤波器21的外径尺寸的减小。另一方面,可确保透过该防尘滤波器21的有效光束的通过区域更宽。
但是,上述第十八实施例中,防尘滤波器21经加振用部件22由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气密地支撑。然而,如上所述,由于防尘滤波器21的大小(厚度尺寸、直径等)或使其振动的加振用部件22的大小等不同,该防尘滤波器21振动时的节21a的位置不同。因此,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对防尘滤波器21的支撑部的位置不限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所示形式,即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承部23c与加振用部件22接触,希望对应振动节21a的位置设定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撑部的位置。
图83、84是表示取出本发明的第十九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一部分的部件(防尘滤波器和加振用部件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并把这些部件组装在一起时的状态的图,图83是从与摄像元件相对的侧(背面侧)看时的透视图。图83中切断其一部分进行表示。图84是沿着图83的线84-84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的结构基本上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相同,只是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的支撑部的位置设定得不同这一点是不同的。因此,对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仅说明不同的部分。
本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15)中,其支撑部设置为使得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A的支承部23c接触防尘滤波器21的一个面的规定位置。
具体说,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A的支承部23c接触防尘滤波器21的与摄像元件27相对侧的面的规定位置,即振动的节21a附近的部位,以支撑该防尘滤波器21。
并且,加振用部件22配置在防尘滤波器21的外周边缘部,即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A的支撑部的外周侧上。换言之,防尘滤波器21在加振用部件22的内侧的部位由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A的支承部23c直接支撑。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完全相同。通过加振用部件22对防尘滤波器21施加振动去除该防尘滤波器21表面上附着的尘埃等时的作用也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完全相同。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同样的效果,同时在加振用部件22的内侧部位设定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A的支撑部,因此可增大加振用部件22产生的振动的振幅。并可确保透过防尘滤波器21的有效光束的通过区域更宽。
图85、86是表示取出本发明的第二十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一部分的部件(防尘滤波器和加振用部件以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并把这些部件组装在一起时的状态的图,图85中切断其一部分进行表示。图86是沿着图85的线86-86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的构成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十九实施例相同,只是把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的支撑部的位置设定得不同这一点是不同的。因此,对与上述第一、十九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仅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
本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15)中,其支撑部设置为使得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B的支承部23c接触防尘滤波器21的一个面的规定位置。
具体说,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B的支承部23c接触防尘滤波器21的与摄像元件27相对侧的面的规定位置,即振动的节21a附近的部位,支撑该防尘滤波器21,这一点与上述第十九实施例同样,但在下面几点是不同的。
即,本实施例中,加振用部件22配置在防尘滤波器21的外周边缘部附近的规定位置,即在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B的支撑部的内周侧。换言之,防尘滤波器21在加振用部件22的配置部位的外侧的部位由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B的支承部23c支撑。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十九实施例完全相同。通过由加振用部件22对防尘滤波器21施加振动去除该防尘滤波器21表面上附着的尘埃等时的作用也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完全相同。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实施例,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十九实施例同样的效果。同时由于在加振用部件22的外侧部位上设置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B的支撑部,因此可实现防尘滤波器21的外径尺寸的进一步减小。
另一方面,上述第十八到第二十的各实施例中,加振用部件22配置在防尘滤波器21的一个面,即与摄像元件27相对的一侧的面上,但不限于这种形式。
图8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十一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的剖面图。该图87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图5相当,是与图4的切断面相对应的部位的剖面图。图88是表示图87的一部分,即加振用部件的配置的部件的放大透视图。
本实施例的结构基本上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相同,仅防尘滤波器21上设置的加振用部件22的配置不同。因此,对于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下面仅说明不同的部分。
本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15A中,加振用部件22配置在防尘滤波器21的另一面上,即前面侧(把该摄像元件单元15组装到照相机主体部时与摄影透镜的射出面相对的一侧的面)的周边部上。在此情况下,加振用部件22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同样与防尘滤波器21粘贴为一体。
并且,加振用部件22的规定部位接触按压部件20,该按压部件20经加振用部件22把防尘滤波器21向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一侧按压。由此防尘滤波器21气密地与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接合并由其固定保持。
其他结构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完全相同。通过由加振用部件22对防尘滤波器21施加振动去除该防尘滤波器21表面上附着的尘埃等时的作用也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完全相同。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实施例,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十八实施例同样的效果。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元件单元15A,由于将加振用部件22配置在防尘滤波器21的前面侧的周边部上,因此无论该防尘滤波器21的防尘滤波器支承部件23的支撑部的位置如何,都可自由设定加振用部件22的配置位置。
上述的各实施例中,表示出用于可相对照相机主体部自由拆装摄像光学系统的结构的形式的照相机,即所谓的可更换透镜的单反方式的照相机的例子,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说明,但照相机的形式不限于此,本发明的思想也不一定要采用该形式。
本发明中,显然在很宽范围中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根据本发明构成不同的实施例。本发明由后附的权利要求限定,不受特定的实施例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照相机,具有摄像元件,其得到与照射在自身的光电转换面上的光对应的图像信号;防尘部件,其整体上为圆形或多边形的板状,至少在从自身中心朝向放射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区域构成透明部,该透明部与上述光学元件的前面侧隔开预定间隔相对配置;加振用部件,其环状配置在上述防尘部件的周边部上,对该防尘部件施加振动;密封结构部,其设置在上述摄像元件与上述防尘部件二者相对形成的部位,使得为了构成大致密闭的空间部,在上述摄像元件与上述防尘部件周边侧密封上述空间部;图像信号处理电路,其将与在上述摄像元件的光电转换面上成像的像对应的、从该摄像元件得到的图像信号转换为适合于记录的形式的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由圆环形或多边框形的加振元件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元件是机电转换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机电转换元件是压电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电元件是压电陶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是通过将多个加振元件环状配置在上述防尘部件的周边部上来构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元件是机电转换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元件是矩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元件是圆弧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安装摄影透镜的摄影透镜安装部,上述摄影透镜可在上述摄影透镜安装部上拆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防尘部件的表面上形成薄膜形成部位和薄膜未形成部位,在上述薄膜未形成部位上粘合固定上述加振用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薄膜是红外线截止膜、防反射膜、紫外线截止膜或防静电膜中的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防尘部件的表面上形成薄膜形成部位和薄膜未形成部位,上述薄膜未形成部位形成在与配置上述加振用部件的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薄膜是红外线截止膜、防反射膜、紫外线截止膜或防静电膜中的一种。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防尘部件在上述加振用部件产生的振动的节的附近部位由上述密封结构部支撑。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介于上述密封结构部的支撑部和上述防尘部件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述密封结构部支撑的支撑部的内周侧配置上述加振用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述密封结构部支撑的支撑部的外周侧配置上述加振用部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述密封结构部支撑的支撑部的相反侧的面上配置上述加振用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包含板状的机电转换元件、沿着该机电转换元件的上述防尘部件侧的表面和侧面形成的第一导电部件以及在与上述机电转换元件的上述防尘部件侧的表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形成的第二导电部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导电部件延伸到与上述机电转换元件的上述防尘部件侧的表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在该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在上述第一导电部件和上述第二导电部件之间设置有绝缘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防尘部件的至少上述摄像元件的相反面用防静电材料进行了表面处理。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防静电材料是透明导电膜。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明导电膜是金属透明导电膜或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明导电膜是以氧化锡、氧化铟、镉锡氧化物、金、银之一为主要成分的膜。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包含机电转换元件、在该机电转换元件的表面上形成的导电性部件,该加振用部件配置在上述防尘部件的周边部,即形成上述导电性薄膜的部位上,并通过对上述导电性部件和上述导电性薄膜通电产生振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性薄膜是防静电膜。
28.一种摄像元件单元,具有摄像元件,其得到与照射在自身的光电转换面上的光对应的图像信号;光学部件,其与上述摄像元件的前面侧隔开规定间隔相对配置;加振用部件,其配置在上述光学部件的周边部上以包围入射到上述光电转换面的有效光束,并对该光学部件施加振动;密封结构部,其设置在上述摄像元件和上述光学元件二者相对形成的部位,使得为了构成大致密闭的空间部,在上述摄像元件与上述光学部件周边侧密封上述空间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由圆环形或多边框形的加振元件构成。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元件是机电转换元件。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机电转换元件是压电元件。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电元件是压电陶瓷。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是通过将多个加振元件环状配置在上述防尘部件的周边部上构成的。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元件是机电转换元件。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元件是矩形形状。
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元件是圆弧形状。
37.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光学部件的表面上形成薄膜形成部位和薄膜未形成部位,在上述薄膜未形成部位上粘合固定上述加振用部件。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薄膜是红外线截止膜、防反射膜、紫外线截止膜或防静电膜中的一种。
3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学部件在上述加振用部件产生的振动的节的附近部位由上述密封结构部支撑。
40.根据权利要39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介于上述密封结构部的支撑部和上述光学部件之间。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述密封结构部支撑的支撑部的内周侧配置上述加振用部件。
42.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述密封结构部支撑的支撑部的外周侧配置上述加振用部件。
43.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述密封结构部支撑的支撑部的相反侧的面上配置上述加振用部件。
4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包含板状的机电转换元件、沿着该机电转换元件的上述防尘部件侧的表面和侧面形成的第一导电部件以及在与上述机电转换元件的上述防尘部件侧的表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形成的第二导电部件。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导电部件延伸到与上述机电转换元件的上述防尘部件侧的表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在该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在上述第一导电部件和上述第二导电部件之间设置绝缘部。
46.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防尘部件的至少上述摄像元件的相反面用防静电材料进行了表面处理。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防静电材料是透明导电膜。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明导电膜是金属透明导电膜或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
49.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明导电膜是以氧化锡、氧化铟、镉锡氧化物、金、银之一为主要成分的膜。
5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包含机电转换元件、在该机电转换元件的表面上形成的导电性部件,它配置在上述防尘部件的周边部,即形成上述导电性薄膜的部位上,并通过对上述导电性部件和上述导电性薄膜通电产生振动。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性薄膜是防静电膜。
52.一种照相机,具有摄像元件,其得到与照射在自身的光电转换面上的光对应的图像信号;板状光学部件,其与上述摄像元件的前面侧隔开规定间隔相对配置、并具有3个以上的线对称轴;加振用部件,其配置在上述光学部件的周边部上,对该光学部件施加振动;密封结构部,其设置在上述摄像元件与上述防尘部件二者相对形成的部位,使得为了构成大致密闭的空间部,在上述摄像元件与上述光学部件周边侧密封上述空间部。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环状配置在上述光学部件的周边部上。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学部件是圆形或正多边形。
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由通过交替层叠多个加振元件和对该加振元件施加电压的多个电极所构成的多层结构构成。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连接多个上述电极的导电部件。
57.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由通过交替层叠多个加振元件和对该加振元件施加电压的多个电极所构成的多层结构构成。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摄像元件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连接多个上述电极的导电部件。
59.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振用部件由通过交替层叠多个加振元件和对该加振元件施加电压的多个电极所构成的多层结构构成。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连接多个上述电极的导电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相机和摄像元件单元,该照相机具有摄像元件,得到与照射在自身的光电转换面上的光对应的图像信号;防尘部件,整体上为圆形或多边形的板状,至少在从自身中心朝向放射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区域构成透明部,该透明部与上述光学元件的前面侧隔开预定间隔相对配置;加振用部件,环状配置在上述防尘部件的周边部上,对该防尘部件施加振动;密封结构部,设置在上述摄像元件与上述防尘部件二者相对形成的部位,使得为了构成大致密闭的空间部,在上述摄像元件与上述防尘部件周边侧密封上述空间部;图像信号处理电路,将与在上述摄像元件的光电转换面上成像的像对应的、从该摄像元件得到的图像信号转换为适合于记录的形式的信号。
文档编号H04N5/225GK1460890SQ03121559
公开日2003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20日
发明者滝沢宏行, 川合澄夫 申请人: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