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负载控制方法及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负载控制方法及系统。尤其涉及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Management,RRM)领域中针对各项业务确保系统不过载并维持其稳定运行的策略及实现系统。
背景技术:
CDMA系统采用的是一种扩频通信技术,不同用户通过不同地址码来进行区分,处在同一载频的用户共用同一频率。在发送侧,每一个信号被分配一个伪随机二进制序列进行扩频,不同信号的能量被分配到不同的伪随机序列里。在接收端,信号采用相关器加以分离,它只接收选定的二进制序列并压缩其频谱,这样,有用信号的信息便被正确地识别和提取。CDMA系统与其它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是一个自干扰系统。每一个新呼叫的产生增加了所有其它已存在呼叫的干扰电平,并直接影响着它们的通信质量,整个系统具有软容量的特性。
在CDMA系统中,上行容量不仅取决于小区内的干扰,而且也取决于小区间的干扰。下行容量主要受限于小区间的干扰。如果超出系统容量,基于SIR(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的快速功率控制将产生用户密集效应,通常这将导致大范围的用户掉线。如果负载已经很重,位于控制无线网络控制器(Controlling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CRNC)中无线资源管理(RRM)模块的呼叫接纳控制(Call Admission Control,CAC)将通过拒绝一个到达的承载业务接入系统来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大容量。RRM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保证系统不过载且保持系统的稳定。在规划得当、接纳控制和数据分组调度得都很好时,过载情况一般是不会出现的。然而,由于用户移动等不稳定性的存在,系统中某一部分的业务更加集中的现象依然可以发生。为处理这些不稳定事件,系统必须通过RRM执行负荷控制的各种策略,尽可能快速地减小小区负载并使其回到网络规划时所设定的目标负载以下。负载控制(Load Control,LC)的策略是降低系统内的干扰水平,并迫使系统回到稳定状态。将无约束的非实时(Non-Real Time,NRT)承载排队,并在系统负载较轻时重新进入系统,这样可以降低比特率。如果当前负载轻,NRT承载的比特率也可以提高。
目前,在CDMA系统中为降低或调整负载,根据小区的当前负载状况,可能采取的负载控制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Harri Holma,Antti Toskala.WCDMA for UMTS-Radio Access for Third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负载控制,如下行链路快速负载控制拒绝执行来自移动台的下行链路功率升高指令;上行链路快速负载控制降低被上行链路快速功控使用的上行链路Eb/N0的目标值;降低实时用户的比特速率,例如AMR(Adaptive MultiRate)声码器;降低分组业务速率;接纳控制,如根据Node B硬件状态、处理器资源、小区上行总接收功率、下行载波发射功率、小区中当前各种业务的实际用户数、UE(UserEquipment)新业务的QoS(Quality of Service)等因素,以控制方式判定是否允许呼叫的接入。
切换控制,如切换到另一个WCDMA(Wide-band CDMA)载波;切换到TDD(Time Division Duplex)系统;或者切换到GSM(Global System forMobile communication)系统。
此外,还有平衡小区间负载的控制策略,如调整小区的导频发射功率,或者系统参数。
美国专利US 5548812公开了“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平衡上行链路转换边界和下行链路转换边界的方法”。该专利首次提出了通过改变导频发射功率,保持基站接收信号功率与导频信号发射功率的乘积保持常数的方法,以达到小区呼吸并平衡小区间负载的目的。其基本原理是,在多小区的CDMA系统中,存在着两种转换边界上行转换边界和下行转换边界。上行转换边界是指移动台发射的信号到达两个基站的接收信号质量相同的边界;下行转换边界是指两个基站发射的信号到达移动台的接收信号质量相同的边界。当小区的上行干扰增大时,上行转换边界将朝着上行负荷重的基站方向收缩;同样,下行边界的位置可由小区的下行导频发射功率大小来确定。在实际系统的运行中,由于接入系统的用户数、各个小区的负荷变化情况等,上、下转换边界一般是不一致的。
该专利的主要缺点是①只考虑了上行链路对系统负荷的影响,没有对上、下行链路全盘考虑;②当系统中各个小区负荷整体性偏高时,小区的转换边界可能因其同时收缩而导致覆盖盲区。
中国专利申请CN 1355625公开了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同频小区间负载平衡方法及控制系统”。其基本思想是为使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各同频小区间的负载尽可能地保持均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该发明提出了首先测量小区的负载状态,然后根据获得的负载信息判定小区的负载是属于欠载、正常、过载中的哪种情况,再根据判断的情况或增大导频发射功率、或减小导频发射功率、或维持当前的导频发射功率不变。每个负载的实际状况由两个绝对门限(过载门限和欠载门限)划分为三个区域欠载、正常和过载。小区导频发射功率的预定调整步长是指按照小区导频发射功率的速度和精度的最佳值而人为设定的一个对发射功率增量或减量的数值。
该专利申请的主要缺点是①对于小区负荷水平的判定是根据预先设置的门限值来进行的,无法动态地进行调整;②对于导频功率过于频繁的调整会造成系统性能的不稳定,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工作负担,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使得系统性能更加恶化;③导频发射功率调整的步长为预先定义好的,无法根据小区负荷过载或欠载的程度进行自适应的调整;④无法对不平衡负载小区的负载控制进行预处理。
中国专利申请CN 1352497A公开了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负载平衡预处理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系统发出测量指令,要求网络中各个小区测量各自的负载情况并上报;确定相应小区为中心小区,记录中心小区和相邻小区的负载值;比较中心小区和相邻小区的负载轻重情况,依此调整系统参数,如用户开机时无线接入信道上所能发射的最大功率值、用户重选时服务小区的迟滞参数值和小区间的偏置参数值等。中心小区和相邻小区负载的比较结果可以有三种中心小区负载等于相邻小区负载、中心小区负载高于相邻小区负载和中心小区负载低于相邻小区负载。通过对系统负载的综合考虑,调整系统参数以控制潜在的用户的负载,为真实负载的平衡做出预处理。
该专利申请的主要缺点是①对于中心小区与相邻小区的负载比较,难于进行准确地判断;②对于系统参数的调整,可能对系统工作性能的稳定带来较大的负面不确定因素;③实际运行中,很难根据中心小区和相邻小区的负载情况,把握调整系统参数的度。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对于系统上、下行负载的准确衡量与判断,即如何判定系统中负载的轻重等级,将直接影响到无线资源管理模块中接纳控制、负载控制、负载平衡以及切换控制等功能的有效执行与否。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准确、客观地评价当前系统的负载情况。
然而,目前已有的关于系统负载的衡量与判定所采用的方法均为精确的取值。即根据小区实际所拥有的负载能力,事先在数据库中存储若干个关于系统负载的门限值,当超过高负载门限值,则判定为系统过载;当低于低负载门限值,则判定为系统欠载。这些门限值的划分是绝对的,不存在一种中间过渡状态。在整个系统中,尽管不同小区的负载门限值可以设置为不同取值,但它们一旦确定下来,通常就不可再调整或变化。这在实际操作中不具灵活性,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移动通信环境。当负载在门限值附近变化时,系统的频繁调整会影响稳定性。当系统负载判决后,对负荷的过载和欠载通常所作出的处理也是不一样的,一般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如果对于它们的截然不同的处理,仅依据本来就不能确切表达清楚的负载门限值来作出判决,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处理的不公正性。此外,该方法也不能在系统真正进入过载或欠载之前进行有效地预防,从而不利于系统的快速稳定。
因此,在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负载的合理判定对于接纳控制、负载控制、负载平衡以及切换控制等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负载的轻重判定事实上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很难准确地给出一个具体门限说明超过多少才算是系统负荷过载,低于多少才算是系统负荷轻载。因此,对于因系统负荷的轻重而带来的后续负荷处理操作也就具有不确定性。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对于含糊事物进行识别和判决,往往通过表面上似乎不确切的含糊手段,却可以达到精确控制的目的。含糊控制(包括模糊控制、Vague控制、Rough控制等)是在对人类实践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出的拟人化的、定性的、不确定的控制规则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智能控制的方法。通常将精确测量值转化为含糊值,并依据规则库进行推理做出结论,最后将结论转化为明确的控制指令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负载控制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价系统当前的负载情况,保持系统的稳定,并能对负荷的过载和欠载进行预处理,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负载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设定好含糊负载判定参数及规则库中含糊决策规则的条件和结论,所述的参数设定包括根据负载测量量的取值范围设定区间值集合,给定能够体现负载等级的含糊等级集合,并给出负载测量量区间值相对于含糊负载等级集合中各个含糊等级的含糊度;(b)提取各小区负载测量量的测量值,并确定其所属的区间值;(c)根据区间值相对于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得到测量量对于各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d)再将测量量的含糊负载等级信息与规则库进行匹配和推理,找出符合条件的含糊决策规则,并计算它们的执行概率;以及(e)按执行概率执行结论部分所给出的负载控制操作。
上述负载控制方法,每个小区均定义了一个最小导频发射功率,所述规则库中还包括对最小导频发射功率的判断,不允许将导频发射功率下调到小于所述最小导频发射功率的操作。
上述负载控制方法,在所述规则库中,对于系统负载进入深度过载状态的情形,可设定为概率=1的必然事件来执行降负载操作;对于系统负载进入深度欠载状态的情形,可设定为概率=1的必然事件来执行提升负载操作;对于相对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低于某阈值的情形,不将该测量量归属到该含糊负载等级。
上述负载控制方法,所述小区负载可根据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单个或多个负载估计因素分别予以测量;所述规则具有多输入、单输出的形式,其条件部分是简单条件或复合条件。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负载的测量量可包括宽带接收功率和上行链路吞吐量,所述下行链路负载的测量量可包括下行发射功率和下行链路吞吐量。
上述负载控制方法,在步骤(b)之后,还可包括根据测量结果,对各个小区的含糊度判定参数进行调整的步骤,当中心小区的负载测量值与最大允许值的比值较其周围相邻小区的该比值明显偏小时,则降低含糊负载的判定标准,反之,则提高含糊负载的判定标准;当系统的各小区负荷均较重时,整体性地降低各小区对含糊负载的判定标准。
上述负载控制方法,所述含糊负载等级及对应的负载控制规则结论部分可为负荷过载区,以一定概率执行降负载操作或/及平衡部分负载到相邻小区;过载负荷停降区,以一定概率停止存在的执行降负载操作和平衡部分负载到相邻小区的操作;功率控制解禁区,解除原先对功率的限制;负荷欠载区,以一定概率执行升负载操作或/及分担相邻小区的高负载;以及欠载负荷停升区,以一定概率停止执行存在的升负载操作和吸纳相邻高负载小区用户的操作。
上述负载控制方法,在所述步骤(e)之前,可只将执行概率超过执行阈值的规则交付执行,且在最终交付执行之前还对各条规则的负载控制策略作仲裁,排除相互矛盾的负载控制过程。
上述负载控制方法,当执行导频发射功率增/减的操作时,可将测量量对于含糊负载等级含糊度的不同,转化为不同的执行概率,以及不同的导频发射功率变化步长。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上述负载控制方法的系统。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负载控制系统,包括互联的无线网络控制器和至少一个基站,基站中包含天线单元、收发信机单元、测量部件和控制部件,无线网络控制器中包含含糊负载判决单元、含糊负载控制单元、数据库、以及无线资源管理功能模块,其中所述天线单元,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所述收发信机单元,用于将天线单元接收到的信号传输到测量部件;
所述测量部件,用于对各个测量量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上报给所述含糊负载判决单元;所述数据库,存储有含糊负载判定参数以及含糊决策规则的条件和结果,所述含糊负载判定参数包括测量量与区间值映射关系,以及区间值对应于各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所述含糊负载判决单元,根据测量结果和数据库中的含糊负载判定参数确定测量量相对于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所述含糊负载控制单元,根据测量量的含糊负载等级信息和规则库进行匹配和推理,找出符合条件的含糊决策规则,计算它们的执行概率,并将带有第一和第二执行概率的负载控制信息分别发送至所述无线资源管理功能模块和所述控制部件;无线资源管理功能模块,用于执行小区内部的接纳控制、负载控制以及切换控制等增减负载措施;以及控制部件,用于增/减导频发射功率的大小,并通过所述天线单元发射出去。
上述负载控制系统,所述无线网络控制器中还可包括小区间负载参数调整模块,用于修改小区的含糊度判定参数,降低或提升含糊负载的判定标准,平衡各小区间的负载水平。
本发明所采用的方法及实现系统的特点是以测量量所属区间值进行含糊等级划分,得到隶属于各含糊等级的含糊度,然后根据规则库中所提供的规则进行执行概率的计算,最终得到带有执行概率的含糊决策规则,并交付负载控制执行模块以执行概率执行规则的结论部分。同时还可以通过含糊度判定参数的调整来平衡小区间的负载。
在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负载的判定准确与否对于无线资源管理的相关模块,如负载控制、拥塞控制、负载平衡、接纳控制等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负载判定的准确并不意味着能够通过简单地给定一个明确的负荷过载或负荷欠载门限值来实现。而本发明方法及系统对传统负载判定进行了改进,通过负载等级区间值的含糊化,将多个负载判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以一定概率执行规则库中指定的不同负载控制规则,可以大大地降低负载频繁调整的可能性,从而使得系统运行得更加平稳,并达到负载控制的准确、预处理等目的。
因而,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具有如下优点①无需对系统负载给出精确的门限值,处理简单,易于实现;②测量量到区间值的映射可将负载等级含糊化,从而使得负载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不致于对负载的处理产生过于频繁的变化和影响,因而特别适用于当基站因某种原因其上报测量量不够准确时的负载控制;③对负载的处理并非完全按照负载控制规则的条件部分直接进行判断以决定是否予以执行,而是根据实际负载情况对于规则条件部分的贴近程度,按一定的概率来执行规则结论部分所给出的负载处理措施。当实际负载的描述等级越满足规则的条件参数,则此规则结论部分得到执行的概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这样,系统在负载进入过载之前,将以一定的概率提前限制负载的进一步增长,同时,在负载进入欠载之前,以一定的概率提前提升服务性能,避免由于系统负载等级的突然变化而造成的过于强烈的负载处理,从而使得系统更加稳定,增强系统的接纳用户能力。本发明可有效地降低不必要的负载控制频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④对负载进行控制的规则是通过规则库来进行配置的,不同于传统的负载控制方法对负载的判定和操作融合在负载控制过程当中,本发明将规则的配置独立出来,并作为一个单独模块,它具有修改灵活、适应能力强等特点。规则的条件部分可以考虑单一测量量,也可以同时考虑多个测量量。通过对测试实例的归纳与总结,甚至可以将隐含的、不便于从语义上直接进行理解和表达的但确实存在的潜在规则提供给系统进行判决,同时,规则也可以具有表达复杂逻辑的能力;⑤由于对规则库配置的灵活性,本发明将负载分为上行负载和下行负载,因而具备同时处理上、下行负载的能力;⑥具有灵活的小区间负载平衡能力。在进行小区负载控制的同时,通过修改本小区中含糊负载判定参数(如区间值与含糊等级间映射的含糊度等),可以达到综合考虑无线网络控制器中所有小区的负载分摊的目的,同时可有效地防止多个相邻小区因同时缩小小区的覆盖范围而造成的小区覆盖盲区现象。通过含糊负载判定参数的修改,使得本发明不仅具有传统的负载控制功能,而且还具有负载平衡、准入控制等能力。
⑦前述的现有技术对于系统负载的判定均是基于单个测量量。而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同时考虑了多个负载判定因素,从而使得对于系统负载的判定可以更加准确、更加合理。
总之,本发明的应用将使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为进一步提高CDMA系统的整体容量提供可能。
本发明的具体特征、性能由以下的实施例和附图加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含糊负载控制系统结构框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含糊负载控制方法的负载等级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含糊负载控制方法的过程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小区间含糊负载平衡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含糊负载控制方法的总体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含糊负载控制系统结构框图。本发明实施例的含糊负载控制系统由B节点(即基站,此称呼源自3GPP规范)11和无线网络控制器12组成,其中B节点11包括天线单元111、收发信机单元112、测量部件113和控制部件114,无线网络控制器12包括含糊负载判决单元121、含糊负载控制单元122、数据库(DB)123、RRM控制模块124(除含糊控制相关单元外的其它RRM控制模块)以及小区间负载参数调整模块125,它与多个B节点相连。上述的含糊负载判决单元121、含糊负载控制单元122及小区间负载参数调整模块125,都可以用具有计算逻辑功能的软硬件来实现。
B节点11中的收发信机单元112将天线单元111接收到的信号传输到测量部件113,测量部件对各个测量量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上报给无线网络控制器12的含糊负载判决单元121,其提取测量值执行控制操作的周期可根据系统实际负荷情况,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为前提,适时地调整请求该消息时的信元报告参数的取值。
含糊负载判决单元121根据数据库123中所提供的含糊判定参数确定的含糊负载等级信息,含糊负载控制单元122根据含糊判决单元121的含糊负载等级信息与数据库中的规则比较,找到符合条件的规则并计算执行概率,然后以概率Pi、Pj发起对负载的控制,以执行对负载的各种控制手段。负载控制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小区内部的各种增减负载措施以及小区间的负载平衡手段,负载控制信息可以发送至无线网络控制器12中的RRM控制模块124(执行概率Pj),以达到小区内接纳、切换控制的目的;通知控制部件114增减导频发射功率的大小(执行概率Pi),并通过收发信机的天线单元111发射出去,以达到小区内含糊负载控制的目的。或调整各小区的负载判定参数以达到平衡小区间负载的目的。小区间负载参数调整模块125的功能是平衡各小区间的负载水平,使之在考虑各自负载能力的前提下,根据无线网络控制器12中其它小区的负载情况,随时调整本小区的含糊负载判定标准,以便影响对本小区的负载水平判定,从而执行不同的负载控制策略。
图3给出了含糊负载控制过程的示意。以测量量21(例如,上行宽带接收功率、吞吐量;下行发射功率、吞吐量)的测量值作为负载控制的输入参数;含糊负载判决单元根据数据库中上、下行各测量量区间值的映射关系,得到各测量量对于区间值22的隶属关系;再根据各测量量区间值相对于含糊负载等级23的含糊度映射关系,得到测量量对于各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即隶属程度);再将所得到的上述测量量的含糊负载等级信息与规则库24进行匹配和推理25,找出符合条件的含糊决策26;计算含糊负载决策的执行概率,并由负载控制执行部件27(如,图1中的RRM控制模块124和控制部件114)按此予以执行,进行含糊负载控制。
在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区间值含糊负载控制方法中,规则库24中规则的设置可以根据网络试运行时所收集到的测试实例28数据,通过各种知识获取手段(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Rough集、模糊集、Vague集等理论)进行学习归纳29得到。
下面将结合几组具体的测量数据,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含糊负载控制过程。
测量量的选取本实施例的小区负载测量量考虑了上行和下行链路负载,在上行链路负载估计中将宽带接收功率和吞吐量作为测量量,在下行链路负载估计中将发射功率和吞吐量作为测量量。其计算方法如下(1)上行链路负载估计上行链路是指移动台到基站的无线链路。上行链路负载的测量可以是基于宽带接收功率的负载估计和基于吞吐量的负载估计。
①基于宽带接收功率的负载估计宽带接收功率Itotal=Iown+Iother+PN,它可由基站测量得到。其中,Iown为本小区(小区内)用户的干扰,Iother为其它小区(小区间)用户的干扰,PN为背景噪声和接收机噪声(零负载干扰功率)。
上行链路负载因子ηUL=1-PNItotal.]]>②基于吞吐量的负载估计上行链路负载因子ηUL也可以通过连接到基站的用户负载因子和来计算ηUL=(1+i)Σj=1NLj=(1+i)Σj=1N11+W(Eb/N0)jRjvj,]]>其中,N为本小区的用户数,W是码片速率,Lj是第j个用户的负载因子,Rj是第j个用户的比特速率,(Eb/N0)j是第j个用户的Eb/N0,vj是第j个用户的话音激活因子,i是其它小区与本小区的干扰比。
(2)下行链路负载估计下行链路是指基站到移动台的无线链路。下行链路负载的测量可以是基于下行发射功率的负载估计和基于吞吐量的负载估计。
①基于下行发射功率的负载估计下行链路负载因子ηDL=PtotalPmax,]]>其中,Ptotal为当前下行链路的总发射功率,Pmax为基站的最大发射功率。
②基于吞吐量的负载估计下行链路负载因子ηDL=Σj=1NRjRmax,]]>其中,N是包括公共信道的下行链路连接的数量,Rj是第j个用户的比特速率,Rmax是小区允许的最大吞吐量。
也可以采用单个负载判定因素,如上行链路负载中的基于宽带接收功率得到的上行负载因子。但上述实施例中综合了上行、下行的多个负载判定因素,使对系统负载的判定更加准确、合理。此外,除了针对空中接口负载的测量外,也可以采用其它影响负载的因素作为测量量,如小区内的连接数量等等。
假定通过测量,得到的几组测量数据为第一组(-99,16,0.17,0.13);第二组(-93,39,0.5,0.29);第三组(-92,44,0.83,0.70)。括号中的数据依次表示宽带接收功率、下行发射功率、上行链路吞吐量、下行链路吞吐量的测量值。
区间值的确定区间值是基于负载测量控制变量的取值范围,根据各个小区的实际负载能力,以及网络运行中负载测量量的取值概率,由网络管理人员通过操作经验的积累以及性能指标的判据来确定,并存储在数据库中。其数学表达式为区间值集合A={A1=[a1L,a1U],A2=[a2L,a2U],…,An=[anL,anU]};通常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区间值的数量、每个区间值的范围都可以调整,可以是等宽度区间,也可以是非等宽度区间。
表1~表4分别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宽带接收功率区间值映射表、下行发射功率区间值映射表、上行链路吞吐量区间值映射表及下行链路吞吐量区间值映射表。
表1上行宽带接收功率区间值映射表
表2下行发射功率区间值映射表
表3上行链路吞吐量区间值映射表
表4下行链路吞吐量区间值映射表
根据负载测量量的测量结果a查上表,即可确定其所属区间a∈At=[atL,atU]。将上述三组测量数据分别与上表对照,即可得到三组测量数据对应的的区间值,第一组(1,2,1,1);第二组(7,4,5,3);第三组(8,4,9,7)。上面的表中,小的区间值对应于较小的负载。
含糊负载等级的划分和判定所述含糊等级集合的划分是根据负载控制规则的条件部分来设定的,体现了对于负载等级的含糊判定。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含糊负载控制负载等级示意图。含糊负载控制可以根据负载控制应用分为若干含糊等级,组成含糊等级集合B={B1,B2,…,Bm},具体的等级个数可视实际情况给定。在本实施例中,给出了5个含糊负载等级,它们分别是负荷过载区、过载负荷停降区、功率控制解禁区、欠载负荷停升区和负荷欠载区。对应的负载控制应用(对应于规则库的结论部分)也描述如下①负荷过载区当小区当前负载升至该区时,系统为限制上、下行功率的攀升,可以通过增大传输信道的BLER(Block Error Rate)目标值,以减小外环功率控制的SIRtarget。负载控制单元以一定的概率通知在本小区内的用户停止进行内环功率控制;通知接纳控制模块停止接纳新的用户;执行降负荷、AMR速率下调流程;平衡部分负载到相邻小区等;②过载负荷停降区当小区当前负载降至该区时,说明小区负荷过载现象已经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负载控制单元将以一定概率通知停止执行降负载流程;停止降低AMR语音速率;停止将部分负载平衡到相邻小区等;③功率控制解禁区当小区当前负载降至该区时,说明小区负载已经下降到可以解除原先对功率控制的某些限制,并以一定概率重新允许功率增加的请求;④负荷欠载区当小区当前负载降至该区时,说明小区负载已经较低,为提高本小区内业务的服务性能,可以对先前因负荷过载而降低了的分组业务速率进行一定概率的恢复或提升,对AMR业务的速率予以一定概率的提升。同时,本小区也有能力以一定概率来分担相邻小区的高负载;⑤欠载负荷停升区当小区当前负载升至该区时,说明小区为提高本小区业务的服务性能,或分担相邻小区的负载,已造成本小区负载的较大增长,应以一定概率暂停本小区的分组业务速率、AMR业务速率的上调,同时以一定概率暂停吸纳相邻高负载小区用户的动作。
以上对负载的升降或平衡操作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控制流程加以选取和组合,本发明对此并不加以限定。
根据各个小区的实际负载能力,在数据库中给出了负载测量量区间值相对于含糊等级集合中各个含糊等级的含糊度C={c11,...,c1n,c21....,c2n,...,cm1,...,cmn},其中cij∈
,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方便地通过表5和表6查出。表5及表6中上、下行的区间值相对于各含糊等级的含糊度也可以分别进行设置。
表5上行宽带接收功率/下行发射功率区间值相对于各含糊等级的含糊度 表6上行/下行链路吞吐量区间值相对于各含糊等级的含糊度
上述三组测量数据对应的区间值为第一组(1,2,1,1);第二组(7,4,5,3);第三组(8,4,9,7),对应的测量量依序为上行宽带接收功率、下行发射功率、上行链路吞吐量和下行链路吞吐量。
通过查上表,第一组数据相对于含糊负载等级集合中各个含糊等级的含糊度分别为负荷欠载集合C1=(0.8,0.1,0.9,0.9);欠载负荷停升集合C2=(0.2,0.7,0.8,0.1);功率控制解禁集合C3=(1,1,1,1);过载负荷停降C4=(1,1,1,1);负荷过载集合C5=(0,0,0,0)。
第二组数据相对于含糊负载等级集合中各个含糊等级的含糊度分别为负荷欠载集合C1=(0,0,0,0);欠载负荷停升集合C2=(1,1,1,0.9);功率控制解禁集合C3=(0,1,0.8,1);过载负荷停降C4=(0.9,1,1,1);负荷过载集合C5=(0,0,0,0)。
第三组数据相对于含糊负载等级集合中各个含糊等级的含糊度分别为负荷欠载集合C1=(0,0,0,0);欠载负荷停升集合C2=(1,1,1,1);功率控制解禁集合C3=(0,1,0,0);过载负荷停降C4=(0.2,1,0,0.7);负荷过载集合C5=(0.6,0,0.9,0)。在机器计算时以上含糊度数据可以写在一个含糊度集合C={c11,...,c1n,c21,...,c2n,...,cm1,...,cmn}中,其中cij∈
;而i表示区间值,j表示含糊负载等级,Cij表示该区间值对该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
在得到测量量对应于各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之后,为了方便进行后续与规则间的匹配、推理,可以设定一个阀值,将测量值归属到的含糊负载等级。假设取该阀值为0.6,则第一组数据的上行宽带接收功率的测量值可归属到负载欠载区、功率控制解禁区和过载负荷停降区;下行发射功率的测量值可归属到欠载负荷停升区、功率控制解禁区和过载负荷停降区;上行链路吞吐量可归属到负载欠载区、欠载负荷停升区、功率控制解禁区和过载负荷停降区,和下行链路吞吐量可归属到负载欠载区、功率控制解禁区和过载负荷停降区。在机器计算时,可在C0t={c1t,c2t,...,cmt}中按由大到小的次序依次查找出超过判定阈值的元素,并将其对应到含糊等级。
从上面对于负载的合理判定过程可以看出,本发明方法对负载的评价是建立在区间值基础上的,以自然语言形式表达的定性描述,它具有含糊性。
测量量的测量值与各区间值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区间值相对于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映射关系应根据小区的基站设备情况、小区的实际负载能力进行配置。表1~6中的数据由后台操作维护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而调整表1~表6的参数可以直接影响到测量量的含糊负载等级信息(包括所归属的含糊负载等级及相应的含糊度)。譬如,将表2中“1”、“2”和“3”区间值取值范围分别修改为[11,16]、[17,19]和[20,22],则第一组测量数据对应的区间值将为(1,1,1,1),对应于负荷欠载等级的含糊度C1=(0.8,0.8,0.9,0.9),这样下行发射功率的测量量还可以归属到负荷欠载区;又譬如,将表6中区间值1对应于负荷欠载的含糊度修改为0.8,将使第一组测量数据对应于负荷欠载集合的含糊度变为C1=(0.8,0.1,0.8,0.8),虽然归各测量量的归属等级没有发生变化,但执行概率将受到影响(执行概率的计算将在后面说明),又或者修改归属判断的阀值等等。因此,对含糊度判定参数的调整将会影响到负载控制规则的应用和执行概率。在下文中将讲述到它的在负载控制中的应用。
上述的区间值含糊负载判定方法可运用于接纳控制、负载控制、负载平衡、切换控制等情形,但使用并不局限于上述范围。
含糊规则及执行概率计算。
在本发明的区间值含糊负载控制方法中,规则库是由一组含糊规则构成,具有多输入、单输出的形式,规则的前提条件既可以是简单条件,也可以是用AND或OR把多个简单条件(针对不同测量量,如宽带接收功率、载波发射功率、吞吐量、用户数等)连接起来所构成的复合条件它具有如下的形式
rs如果(测量量1为Bs1)AND/OR(测量量2为Bs2)AND/OR…AND/OR(测量量p为Bsp),则执行降/升负载等处理手段s。其中,Bsk(k=1,...,p)为规则rs的第k个测量量的含糊取值。
更进一步,由多个简单条件连接起来的复合条件也可以是针对同一个测量量的。它具有如下的形式rt如果(测量量1为Bt1,1)AND/OR(测量量1为Bt1,2)AND/OR…AND/OR(测量量1为Bt1,q),则执行降/升负载等处理手段t。其中,Bt1,k(k=1,...,q)为规则rt的测量量1的第q种含糊取值。
当然,含糊规则库中的规则也可以是由上述针对不同测量量和单一测量量的复合条件所共同组成的。
含糊规则rs的执行概率可以按照如下方法来计算①含糊规则条件中含不同测量量 其中,ps(rs))为含糊规则rs的执行概率,Bs1、Bs2分别为规则复合前提条件中所涉及的不同测量量的含糊等级,μ(Bs1)为负载测量量1的测量结果e所属区间Eu对于Bs1的隶属含糊度,λ(Bs2)为负载测量量2的测量结果f所属区间Fv对于Bs2的隶属含糊度。
②含糊规则条件中仅含单一测量量 其中,pt(rt)为含糊规则rt的执行概率,Bt1,1、Bt1,2分别为规则复合前提条件中所涉及的同一测量量的不同含糊等级,μ(Bt1,1)为负载测量量1的测量结果g所属区间Gw对于Bt1,1的隶属含糊度,μ(Bt1,1)为负载测量量1的测量结果g所属区间Gw对于Bt1,2的隶属含糊度。
本实施例中,规则的前提条件是针对多个测量量的复合条件,其上行含糊负载控制规则如下,式中的“≈”,可以通过一个含糊度的阀值来体现,假设还是上文的0.6。下面接合以上三组数据和负载控制规则,同时计算各规则的执行概率。
(1)if(宽带接收功率≈负荷过载)AND(上行吞吐量≈负荷过载)
then{禁止小区内上行功率控制;启动上行降负载流程;降低小区内上行AMR速率;启动小区间负载平衡以收缩本小区负载;};注意到宽带接收功率和上行吞吐量分别对应于各负载等级集合中的第1和第3个数据,对于负荷过载集合,第一组数据的含糊度为C5=(0,0,0,0)、第二组数据的含糊度为C5=(0,0,0,0)均不满足条件。第三组数据的含糊度C5=(0.6,0,0.9,0),满足条件,执行概率为p1(r1)=min(0.6,0.9)=0.6,其它规则的算法相同。
(2)if(宽带接收功率≈功率控制解禁)AND(上行吞吐量≈功率控制解禁)then解除小区内对上行功率控制的限制;对于功率控制解禁集合,第一组数据的含糊度为C3=(1,1,1,1),满足条件,执行概率为1;第二组数据的含糊度C3=(0,1,0.8,1),不满足条件;第三组数据的含糊度C3=(0,1,0,0),不满足条件。
(3)if(宽带接收功率≈过载负荷停降)AND(上行吞吐量≈过载负荷停降)then{停止执行上行降负载流程;停止降低小区内上行AMR速率;停止收缩本小区负载;};对于过载负荷停降集合,第一组数据的含糊度为C4=(1,1,1,1),执行概率为1;第二组数据的含糊度C4=(0.9,1,1,1),满足条件,执行概率为0.9;第三组数据的含糊度C4=(0.2,1,0,0.7),不满足条件。
(4)if(宽带接收功率≈负荷欠载)AND(上行吞吐量≈负荷欠载)then{提高上行分组业务速率;提升上行AMR语音速率;启动小区间负载平衡以吸纳相邻小区负载;};对于负荷欠载集合,第一组数据的含糊度为C1=(0.8,0.1,0.9,0.9),满足条件,执行概率为0.8;第二组数据的含糊度C1=(0,0,0,0),不满足条件;第三组数据的含糊度C1=(0,0,0,0),不满足条件。
(5)if(宽带接收功率≈欠载负荷停升)AND(上行吞吐量≈欠载负荷停升)then{停止提高上行分组业务速率;停止提升上行AMR语音速率;停止吸纳相邻小区负载;};对于欠载负荷停升集合,第一组数据的含糊度为C2=(0.2,0.7,0.8,0.1),不满足条件;第二组数据的含糊度C2=(1,1,1,0.9),满足条件,执行概率为1;第三组数据的含糊度C2=(1,1,1,1),满足条件,执行概率为1。
需要注意的是,规则中解除功率控制限制、停止执行降负载、停止执行升速率等负载控制手段,必须是先前已经进行过功率控制限制、执行过降负载、升速率等负载控制,否则不予执行。
相应的,本实施例的下行含糊负载控制规则如下(7)if(下行发射功率≈负荷过载)AND(下行吞吐量≈负荷过载)then{禁止小区内下行功率控制;启动下行降负载流程;降低小区内下行AMR速率;启动小区间负载平衡以收缩本小区负载;};(8)if(下行发射功率≈功率控制解禁)AND(下行吞吐量≈功率控制解禁)then解除小区内对下行功率控制的限制;(9)if(下行发射功率≈过载负荷停降)AND(下行吞吐量≈过载负荷停降)then{停止执行下行降负载流程;停止降低小区内下行AMR速率;停止收缩本小区负载;};(10)if(下行发射功率≈负荷欠载)AND(下行吞吐量≈负荷欠载)then{提高下行分组业务速率;提升下行AMR语音速率;启动小区间负载平衡以吸纳相邻小区负载;};(11)if(下行发射功率≈欠载负荷停升)AND(下行吞吐量≈欠载负荷停升)then{停止提高下行分组业务速率;停止提升下行AMR语音速率;停止吸纳相邻小区负载;};在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区间值含糊负载控制方法中,规则库中规则的设置可以根据网络试运行时所收集到的测试实例数据,通过各种知识获取手段进行学习归纳得到。它的设定是十分灵活多样的。
规则的执行事实上,为避免负载已明显进入某一区域,却仍可能以低概率事件触发执行反向操作,本发明实施例规定只有当测量量与含糊负载控制规则的条件部份得以匹配,且执行概率超过一定阈值的规则才能成为候选规则,候选规则以执行概率获得执行权。对于执行概率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采用硬件或软件的方式实现,例如可以采用但不局限于基于“随机数”的Monte Carlo计算方法。
候选规则具有如下形式IF(含糊负载判定条件1)AND/OR(含糊负载判定条件2)AND/OR…AND/OR(含糊负载判定条件n)THEN ACTIONi(PEXEC=Pi)。
此处执行概率PEXEC=Pi>Pthreshold,Pthreshold为规则可执行概率的最小阈值。通过随机产生的随机数0≤Rand(ri)≤1,如果Rand(ri)≤Pi,则执行规则ri的结论部分ACTIONi。
为使系统运行得更加稳定、更大限度地按照配置规则库的本意来运行。本发明实施例在规则库中对于系统负载进入深度过载状态的情形下,通过以概率=1的必然事件来执行降负荷操作;对于系统负载进入深度欠载状态时,通过以概率=1的必然事件来执行提升服务质量的操作;对于执行概率低于某阈值的事件,可以指定其执行概率为0,以达到禁止此负载处理操作的目的。
另外,为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也可以作为系统运行规则写入含糊负载控制规则库中。例如,为每个小区定义一个最小导频发射功率(含糊值),当系统负荷继续增大时,也不得将导频发射功率下调到小于最小导频发射功率的值,从而确保系统不会因多个小区同时收缩覆盖范围而导致覆盖盲区的出现。
另外,由于含糊负载控制所执行的是概率事件,在规则库和判定参数选择时不能完全排除出现相反的负载控制决策的可能(例如,某条规则指示要增大发射功率,而另一条规则却指示要减小发射功率,并且尽管两者的执行概率不同,但不巧的是两者都得到了执行权)。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还包含一个矛盾负载控制仲裁的机制,即对各条规则的负载控制策略在最终交付执行之前作最后的仲裁,排除相互矛盾的负载控制过程(如放弃执行概率低的规则),而只执行相容规则的结论。
含糊负载控制单元先选取执行概率超过执行阈值的规则交付负载控制执行部件。负载控制执行部件首先进行矛盾负载控制仲裁,然后以附加在规则上的概率分别执行相容规则中结论部分所指出的降/升负载等操作。
按照概率执行规则所带来的好处是在系统进入深度负荷过载之前,就已按一定的概率提前对负荷实际过载进行了有效的预防,而不是在负荷真正过载之后,才对降负荷、功率控制限制等进行紧急处理。同时,在系统负荷下降到负荷欠载之前,已提前执行了功率控制解除限制、分组业务速率上调、AMR语音速率上调等措施,使得系统不会轻易进入负荷欠载区,大大提高系统的服务性能。
小区间的负载平衡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实现小区间含糊负载平衡的示意。图中设无线网络控制器下辖有三个小区CELL A、CELL B和CELL C。通过调整小区的导频发射功率,收缩或扩大小区的覆盖范围,可以有效地控制小区边缘用户接入不同的小区。当某小区的负载偏重时,可以减小该小区的导频发射功率,使部分边缘用户选择相邻的低负荷小区进行接入;相反,当某小区的负载偏轻时,则可以通过增大导频发射功率,主动分担一些相邻的高负荷小区用户的接入。然而,导频功率过于频繁的变化将对系统带来较大影响,处于小区边缘地区工作的用户容易造成掉话等现象,从而增添了系统工作不稳定的潜在威胁。
基于上述考虑,本发明认为系统负荷过载或欠载的程度不同,理应反映在导频发射功率的变化步长以及改变导频发射功率的不同频度上。本发明通过测量各小区的负载含糊度不同,转化为对执行导频发射功率增/减的不同概率,以及不同的导频发射功率变化步长。当某个小区经过含糊负载判定为负荷过载,此过载含糊度越大则表现为得到执行减小导频发射功率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减小导频发射功率的步长也更大;当某个小区经过含糊负载判定为负荷欠载,此欠载含糊度越大则表现为得到执行增大导频发射功率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增大导频发射功率的步长也更大。
当小区负载增加时,各个小区的边界都将以一定概率收缩,这有可能会造成小区覆盖的盲区出现。本发明方法通过小区间负载参数调整模块对含糊度判定参数的调整,可以动态地对小区负荷水平进行调整。当系统负荷偏重时,可以整体性地降低对负荷的判定标准,降低所有小区同时收缩时出现系统覆盖盲区的概率,同时,为确保系统避免出现覆盖盲区,规则库中还增加了对于最小导频发射功率(含糊值)的判断。
另外,当部分小区负荷不平衡时,通过调整含糊度判定标准可以达到平衡小区间负载的目的。具体的调整的方法是,比较各个小区的负载情况,计算各个小区的负载测量值与最大允许值之比,当中心小区的该比值较其周围相邻小区的该比值明显偏小时,则修改中心小区的含糊度判定参数表,降低含糊负载的判定标准(即使对测量量的含糊负载等级的判定更倾向于欠载方向),使中心小区内为提高负载所进行的负载控制措施以及增大导频发射功率的小区间负载平衡措施得以执行的概率增加。同时,由于判定标准的降低,无线网络控制器中其它RRM控制模块所收到的中心小区的含糊负载等级将更偏向于低负荷级别,这样处于两小区之间的可同时在两小区内均获得接入的用户,将优先接入低负荷小区;反之,当中心小区的负载测量值与最大允许值之比较其周围相邻小区的比值明显偏大时,则修改中心小区的含糊度判定参数表,提高含糊负载的判定标准以利于在小区内减轻负载,并更易于将小区边缘的用户推向其它小区。这种使用调整含糊判定参数来平衡小区间负载的方法,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调整系统参数可能造成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最后,再以图5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含糊负载控制方法的总体流程。含糊负载控制判决单元在整个无线网络控制器所辖的小区范围内,提取各小区负载测量量的测量值(即B节点上报的测量结果),步骤110;首先判断是否需要对各个小区的含糊度判定参数进行调整,步骤120;如果需要,则调整含糊度判定参数,步骤130;接下来,含糊负载控制模块根据含糊负载判定标准进行含糊等级的归属划分,判断各测量量对于含糊负载等级{负荷过载,过载负荷停降,功率控制解禁,欠载负荷停升,负荷欠载}的含糊度,步骤140;进而由前述方法找到匹配的控制规则并计算出针对各条负载控制规则的执行概率,步骤150;图中步骤150下面的框中列出了规则的结论部分的示例。再判断执行概率是否大于阀值,步骤160;经过对可能出现的相互矛盾的负载控制过程进行仲裁,选取相容的有效负载控制过程,并以计算出来的执行概率来执行负载控制过程,步骤170。
本发明的含糊度负载控制方法也可以应用于GSM系统,只是含糊负载控制规则会有区别,例如对测量量、控制对象、含糊负载等级的划分等细节将与CDMA系统有所不同。
权利要求
1.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负载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设定好含糊负载判定参数及规则库中含糊决策规则的条件和结论,所述的参数设定包括根据负载测量量的取值范围设定区间值集合,给定能够体现负载等级的含糊等级集合,并给出负载测量量区间值相对于含糊负载等级集合中各个含糊等级的含糊度;(b)提取各小区负载测量量的测量值,并确定其所属的区间值;(c)根据区间值相对于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得到测量量对于各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d)再将测量量的含糊负载等级信息与规则库进行匹配和推理,找出符合条件的含糊决策规则,并计算它们的执行概率;以及(e)按执行概率执行结论部分所给出的负载控制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小区均定义了一个最小导频发射功率,所述规则库中还包括对最小导频发射功率的判断,不允许将导频发射功率下调到小于所述最小导频发射功率的操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规则库中,对于系统负载进入深度过载状态的情形,设定为概率=1的必然事件来执行降负载操作;对于系统负载进入深度欠载状态的情形,设定为概率=1的必然事件来执行提升负载操作;对于相对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低于某阈值的情形,不将该测量量归属到该含糊负载等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区负载是根据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单个或多个负载估计因素分别予以测量的;所述规则具有多输入、单输出的形式,其条件部分是简单条件或复合条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链路负载的测量量包括宽带接收功率和上行链路吞吐量,所述下行链路负载的测量量包括下行发射功率和下行链路吞吐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之后,还包括根据测量结果,对各个小区的含糊度判定参数进行调整的步骤,当中心小区的负载测量值与最大允许值的比值较其周围相邻小区的该比值明显偏小时,则降低含糊负载的判定标准,反之,则提高含糊负载的判定标准;当系统的各小区负荷均较重时,整体性地降低各小区对含糊负载的判定标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糊负载等级及对应的负载控制规则结论部分为负荷过载区,以一定概率执行降负载操作或/及平衡部分负载到相邻小区;过载负荷停降区,以一定概率停止存在的执行降负载操作和平衡部分负载到相邻小区的操作;功率控制解禁区,解除原先对功率的限制;负荷欠载区,以一定概率执行升负载操作或/及分担相邻小区的高负载;以及欠载负荷停升区,以一定概率停止执行存在的升负载操作和吸纳相邻高负载小区用户的操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e)之前,只将执行概率超过执行阈值的规则交付执行,且在最终交付执行之前还对各条规则的负载控制策略作仲裁,排除相互矛盾的负载控制过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执行导频发射功率增/减的操作时,将测量量对于含糊负载等级含糊度的不同,转化为不同的执行概率,以及不同的导频发射功率变化步长。
10.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负载控制系统,包括互联的无线网络控制器和至少一个基站,基站中包含天线单元、收发信机单元、测量部件和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无线网络控制器中包含含糊负载判决单元、含糊负载控制单元、数据库、以及无线资源管理功能模块,其中所述天线单元,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所述收发信机单元,用于将天线单元接收到的信号传输到测量部件;所述测量部件,用于对各个测量量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上报给所述含糊负载判决单元;所述数据库,存储有含糊负载判定参数以及含糊决策规则的条件和结果,所述含糊负载判定参数包括测量量与区间值映射关系,以及区间值对应于各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所述含糊负载判决单元,根据测量结果和数据库中的含糊负载判定参数确定测量量相对于含糊负载等级的含糊度;所述含糊负载控制单元,根据测量量的含糊负载等级信息和规则库进行匹配和推理,找出符合条件的含糊决策规则,计算它们的执行概率,并将带有第一和第二执行概率的负载控制信息分别发送至所述无线资源管理功能模块和所述控制部件;无线资源管理功能模块,用于执行小区内部的接纳控制、负载控制以及切换控制等增减负载措施;以及控制部件,用于增/减导频发射功率的大小,并通过所述天线单元发射出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网络控制器中还包括小区间负载参数调整模块,用于修改小区的含糊度判定参数,降低或提升含糊负载的判定标准,平衡各小区间的负载水平。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负载控制方法及其系统,其特点是以测量所属区间值进行含糊等级划分,得到隶属于各含糊等级的含糊度,然后根据规则库中所提供的规则进行执行概率的计算,最终得到带有执行概率的含糊决策规则,并交付负载控制执行模块以执行概率执行规则的结论部分。同时还可以通过含糊度判定参数的调整来平衡小区间的负载。本发明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价系统当前的负载情况,保持系统的稳定,并能对负荷的过载和欠载进行预处理,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为进一步提高CDMA系统的整体容量提供可能。
文档编号H04W28/08GK1492614SQ0315676
公开日2004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0日
发明者马志锋, 黄胜华, 窦建武 申请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