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42217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送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送机,尤其涉及从多个天线向终端发送信号的发送机。
本申请基于2005年12月20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5—366590号, 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主要在多载波传送系统中提出有下述方法分成沿频率轴和 时间轴的多个分块(block),进行用户的调度。在此,将用户进行通信时 确保的由频率轴和时间轴规定的区域称为分配空隙(slot),将确定该分配
空隙时成为基础的分块称为组块(chimk)。
其中也提出有下述方法在发送广播信号、多播信号、控制信号时, 通过在频率轴方向上分配宽的分块得到频率分集效果,从而在接收功率低 时也能减少错误、或者、在发送作为无线发送机与无线接收机之间的一对 一通信的单播信号时,通过在频率轴方向上分配窄的分块得到多用户分集
效果(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l、非专利文献2、非专利文献3)。
图33、 34是示出了从无线发送机向无线接收机发送的信号的时间(纵 轴)与频率(横轴)之间的关系的图。图33中,纵轴表示时间、横轴表 示频率。在时间轴中设定传送时间tl t5。其中,传送时间tl t5的时间 宽度相同。在频率轴中设定传送频率fl f4。其中,传送频率fl f4的频 率宽度均为Fc且相同。这样,如图33所示,通过传送时间tl t5、传送 频率fl f4设定20个组块K1 K20。
此外,如图34所示,在频率方向上结合4个组块K1 K4、且在时间 轴方向上进行三等分,设定时间宽度为t1/3、频率宽度为4fl的通信空隙 S1 S3。将分配空隙Sl分配给第1用户,将分配空隙S2分配给第2用户, 将分配空隙S3分配给第3用户。由此,第1 第3用户可得到频率分集效 应。
接着将组块K5作为分配空隙S4分配给第4用户。结合组块K6、 K7 作为分配空隙S5分配给第5用户。将组块K8作为分配空隙S6分配给第 6用户。由此,第4 第6用户可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
接下来将组块K9、 Kll作为分配空隙S7分配给第7用户。
结合组块KIO、 K12、且在时间轴方向上进行三等分,设定时间宽度 为t3/3、频率宽度为2f2的通信空隙S8 S10。将分配空隙S8分配给第8 用户,将分配空隙S9分配给第9用户,将分配空隙S10分配给第10用户。 由此,第7 第10用户可得到频率分集效应。
接下来将组块K13作为分配空隙Sll分配给第11用户。将组块K14 作为分配空隙S12分配给第12用户。结合组块K15、 K16作为分配空隙 S13分配给第13用户。由此,第11 第13用户可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
接着将组块K17、 K19作为分配空隙S14分配给第14用户。结合组 块K18、 K20、且在时间轴方向上进行三等分,设定时间宽度为t5/3、频 率宽度为2f2的通信空隙S15 S17。将分配空隙S15分配给第15用户, 将分配空隙S16分配给第16用户,将分配空隙S17分配给第17用户。由 此,第14 第17用户可得到频率分集效应。
非专禾廿文献1"Downlink Multiple Access Scheme for Evolved U TRA"、 [online]、 2005年4月4日、Rl—050249、 3GPP、[平成17年8 月17日检索]、互联网URL:ftp:〃ftp.3gpp.org/TSG—RAN/WG1—RL1/TSGR1 一40bis/Docs/Rl — 050249.zip
非专利文献2"Physical Channel and Multiplexing in Evolved UT RA Downlink"、 [online]、 2005年6月20日、Rl—050590、 3GPP、[平成 17年8月17日检索]、互联网URL:ftp:〃ftp.3gpp.org/TSG—RAN/WG1—RLI /Rl—Ad—Hocs/LTE—AH—JUNE—05/Docs/Rl —050590.zip
非专禾lj文献3"Intra—Node B Macro Diversity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with Soft—combining in Evolved UTRA Downlink "、 [online]、 2005年8月29日、Rl—050700、 3GPP、[平成17年10月6日検索]、互 联网 <URL:ftp:〃ftp.3gpp.org/tsg—ran/WGl_RLl/TSGRl—42/Docs/Rl —
050700.zip>。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现有技术中存在通过终端的位置、分配给该终端 的空隙,无法充分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的情况。
本发明的发送机,通过多个天线发送信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机 具有发送部,对于所输入的信号,根据通信时间段切换相对于向至少一 个所述天线的输出的初始相位的大小,提供初始相位,并且按成为输出目 标的每个所述天线以及每个通信时间段、或者每个通信频率,提供延迟; 和品质信息接收部,从该通信对方的终端获得由所述发送部发送的信号的 接收品质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 按每个组块提供所述初始相位以及所述延迟,所述组块是将规定长度的时 间段的由所有通信频率构成的帧在频率方向以及时间方向上划分而得到 的。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具备调度部, 根据所述发送部所提供的所述初始相位以及所述延迟的调度,对每个组块 分配所述终端。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 为了对所述各组块提供最佳的分集效应,因而改变所述延迟的大小。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 从预先设定的多种延迟的大小中选择所述延迟的大小。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集效 应是频率分集效应和多用户分集效应中的其中之一,提供频率分集效应的 组块的所述延迟的大小比提供多用户分集效应的组块的所述延迟的大小 更大。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块属
于提供频率分集效应的区域或者提供多用户分集效应的区域;所述发送部 使所述初始相位的大小在属于所述提供频率分集效应的区域的所有组块 中相同。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块包
含作为接收品质评价用的信号的导频信号和作为数据传送用的信号的公 共数据信号,对一个所述组块提供的所述初始相位以及所述延迟的大小在 所述组块内的所述导频信号和所述公共数据信号中相同。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部 具有优先级确定部,对从所述各终端通知的所述接收品质信息进行比较, 确定所述各终端的优先级;和组块分配部,根据所述优先级,对所述各终 端分配所述组块。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先级 确定部中作为对象的组块的初始相位与所述组块分配部中作为对象的组 块的初始相位相同。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先级 确定部中作为对象的组块的延迟的大小与所述组块分配部中作为对象的 组块的延迟的大小相同。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部 按每个所述帧,集中进行对所述帧内的所述组块分配所述终端的处理,所 述发送部使对所述帧内位于相同位置的组块提供的初始相位或者延迟的 大小在所有所述帧中相同。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 使所述初始相位或者所述延迟的大小在规定时间周期下成为相同的值。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部 被通知来自所述终端的接收品质信息后,根据该接收品质信息,对所述终 端分配规定时间即往返时间后的通信时间段,所述时间周期是所述往返时 间的自然数分之一的长度。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所述发送 部,对于向第n个所述天线进行输出且用频率与第0个子载波相差fm的 子载波进行发送的所述信号,提供2兀fm'nT的相位旋转作为所述延迟,其 中T是规定时间。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 根据取得的所述接收品质信息,确定按每个所述组块提供的所述初始相位 的大小。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 根据取得的所述接收品质信息,确定提供相同大小的初始相位的组块的数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 从预先设定的多种初始相位的大小中选择所述初始相位的大小。
另外,本发明的发送机在上述的发送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
对于向第n个所述天线输出的所述信号,提供On的相位旋转作为所述初 始相位,在相同的时间及通信频率下所述On与作为相对于第0个所述天 线的初始相位提供的相位旋转O0之差,取K种数值之一,所述K种数值 分别是2兀k/K,其中K是自然数,k的取值是h0、 1、 2.....K—l。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发送机具有如下优点发送部对所输入的信号,根据通信时 间段切换相对于向至少一个天线的输出的延迟的大小,提供初始相位,因 而,在时间轴方向上也可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可得到良好的多用户分集 效应。


图1是表示采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发送机1的通信
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延迟特征曲线(profile)的图。
图2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传递函数的图。
图3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延迟特征曲线的图。
图3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传递函数的图。
图3C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传递函数的图。
图4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最大延迟时间的图。
图4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4A的最大延迟时间与频率变动的
关系的图。
图5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最大延迟时间的图。 图5B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图5A的最大延迟时间与频率变动的关 系的图。
图6A是从第1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天线对同一信号不提供延迟而发送 时的说明图。
图6B是表示图6A中的无线接收机9的接收功率的频率分布的图。 图6C是表示图6A中的无线接收机10的接收功率的频率分布的图。 图7A是从第1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天线对同一信号按每个天线提供不 同的延迟而发送时的说明图。
图7B是表示图7A中的无线接收机9的接收功率的频率分布的图。 图7C是表示图7A中的无线接收机10的接收功率的频率分布的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组块内的信号结构的图。 图9是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多个(3个)终端正在进行通信时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终端12的多用户分集区域下的传递函 数Cll和频率分集区域下的传递函数C12和组块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终端14的多用户分集区域下的传递函 数C21和频率分集区域下的传递函数C22和组块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终端12的组块Kl到组块K4的传递 函数的图。
图13是表示按每个空隙每切换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一个天线发送的 信号的初始相位时的传递函数和组块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切换了用于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的区 域和甩于得到频率分集效应的区域中的初始相位时的接收电平的变动的 示例的图。
图1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终端12的各组块中的传送速率报告值 CQI的示例的图。
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终端13的各组块中的传送速率报告值 CQI的示例的图。
图1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终端14的各组块中的传送速率报告值 CQI的示例的图。
图18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针对相位pl、对终端12到终端14 赋予优先级的示例的图。
图18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针对相位p2、对终端12到终端14 赋予优先级的示例的图。
图1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18所示的带优先级的情况下的调度 的示例的图。
图2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18所示的带优先级的情况下的调度 的示例的图。
图21是表示对采用第1实施方式中的各初始相位的组块数的比率进 行自适应控制时的组块的结构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初始相位的切换的情形的图。
图2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接收电平的时间变动与调度的往返时 间RTT的关系的示例的图。
图2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终端12和终端13的接收电平变动的 示例的图。
图2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按每个组块采用了不同初始相位时的 调度的示例的图。
图26是表示两个信号的相位差和合成信号的复振幅的关系的示例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切换使用四种初始相位时的
频率特性和组块的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2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9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中的调度器部19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中的MCS信息的示例的图。
图3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中的发送电路部21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发送电路部21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3是表示从现有技术中的无线发送机向无线接收机发送的信号的
时间与频率的关系的示例的图。
图34是表示从现有技术中的无线发送机向无线接收机发送的信号的 时间与频率的关系的示例的图。
符号说明
I. ..无线发送机
2、 3、 4…发送天线
5、 6...延迟器
7...无线接收机
8...无线发送机
9、 IO...无线接收机
II. ..基站装置
12、 13、 14...终端
15…PDCP部
16...RLC部
17...MAC部
18...物理层部
19...调度器部
20...发送电路控制部
21...发送电路部
22...接收电路部
23...射频变换部
24、 25、 26...天线
110x、 llOy...每个用户信号处理部
III. ..纠错编码部 112...调制部 120...导频信号生成部 130...子载波分配部
幽、140b、 MOc...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
141...相位旋转部
142…IFFT部
143...并行串行变换部
144...GI附加部
145...滤波器部
146...D/A变换部210x、 210y…每个用户信号处理部
211...纠错编码部
212...调制部
213...子载波分配部
214…IFFT部
215...并行串行变换部
216...循环延迟附加部
220...导频信号生成部
230a、 230b、 230c…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
231...合成部
232...GI附加部
233...滤波器部234...D/A变换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面,说明本发明的第l实施方式。图i是表示无线发送 机1所发送的信号经多个传播路径,到达无线接收机7的概略图。无线发 送机1具有多个发送天线2 4,对提供给各个天线的信号分别提供不同的 延迟时间0、 T、 2T,并且从各发送天线2 4发送该信号。无线接收机7 接收从无线发送机1发送的信号。须指出的是,图1中作为一例说明了无 线发送机1具备3个发送天线2 4的情况。如果将此处说明的多个发送 天线假设为移动电话等的作为基站设备的无线发送机中所搭载的发送天 线,则可以假设同一扇区内、同一基站内不同的扇区间、不同的基站间的 三种天线。这里作为一例说明在同一扇区内设置的情况,但是也可采用其 他结构。另外,假设图中的延迟器5、 6提供延迟时间T、从而如上所述 那样对发送天线3提供延迟时间T,对发送天线4提供延迟时间2T。
图2是表示经延迟时间不同的多个(3个)传播路径而到达无线接收 机的信号的延迟特征曲线和传递函数的图。图2A示出了从时间(横轴) 和功率(纵轴)的方式表示发送信号经多个延迟时间的不同的传播路径而
到达无线接收机的情形的延迟特征曲线。如图2A所示,瞬时的延迟特征
曲线具有2T+dmax的最大延迟波,与从各发送天线发送同一信号的情况 相比,最大延迟波非常大。须指出的是,dmax表示电波从发送天线达到 接收天线时最早到达的传播路径、与最晚到达的传播路径的到达时间差。 图2B中示出了对图2A的延迟特征曲线进行频率变换而从频率(横 轴)和功率(纵轴)的方式表示的传递函数。这样,延迟特征曲线中最大 延迟时间2T+dmax增大是意味着传递函数的频率变动加快。从而,如图 2B所示,分别以扩展比4对数据D1、 D2进行扩展后,分配子载波。须 指出的是,在无线发送机l侦lj,根据该传递函数的频率变动,最好控制扩 展率或者纠错码的编码率、上述方法中,在无线发送机l侧已知延迟时间 2T,因此,可与传播路径的频率变动无关地确定扩展率或者纠错码的编码 率。
另一方面,当想要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时,最好瞬时的延迟特征曲线 中的最大延迟时间2T+dmax不要太大。图3是表示经延迟时间的不同的 多个传播路径而到达无线接收机的信号的延迟特征曲线和传递函数的图。 图3A示出了从时间(横轴)和功率(纵轴)的方式表示发送信号经多个 (3个)的延迟时间的不同的传播路径而到达无线接收机的情形的延迟特 征曲线。图3B示出了用户ul所使用的无线接收机中的传递函数。另外, 图3C示出了用户u2所使用的无线接收机中的传递函数。用户ul和用户 n2中由于无线接收机的位置不同,因此瞬时的传递函数不同。也就是说, 假设图3B、图3C的左侧的区域为频率信道bl、右侧的区域为频率信道 b2,则对用户ul而言频率信道b2的品质更好,对用户u2而言频率信道 bl的品质更好。从而,用户ul以频率信道b2发送数据Dl D4。用户u2 以频率信道bl发送数据D1 D4。
这样,如果在某瞬间利用按每个频率信道的品质差,则按每个频率信 道而不同的用户进行通信,从而可得到提高传送効率的多用户分集效应。 然而,如果最大延迟时间2T+dmax过大,则传递函数的频率变动变快, 上述频率信道1与频率信道2之间的品质差变小。从而,为了得到充分的 多用户分集效应,如图3A所示,重要的是对最大延迟时间ZT+dmax取小值。图4、图5是表示最大延迟时间(n—l) T和频率变动的关系的图。 如图4A所示,当两个入射波w31、 w32的到达时间差为(n—l)T时, 此传播路径的传递函数为如图4B所示。也就是说,功率(纵轴)的振幅 的下降的间隔为F=l/ (n—l) T。另外,如图5A所示,即使在存在多个 延迟波w41 w42时,当最早到达的入射波w41与最晚到达的延迟波w43 之间的到达时间差为(n—l) T时,如图5B所示,功率(纵轴)的振幅 的下降的频率间隔仍为F-1/ (n—l) T。
然而,在想要得到频率分集效应时和想要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时,如 上所述,由于适当的传递函数的频率变动不同,因此在想要得到频率分集 效应的情况下,当将发送天线间的最大延迟时间(n—l) T设为用户进行 通信时所确保的以频率轴和时间轴来规定的基本区域即组块的带宽Fc时, 通过设定为(n—l)T>l/Fc,可得到容易获得频率分集效应的环境。相反, 在想要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时,当将发送天线间的最大延迟时间(n—l) T设为组块的频率带宽Fc时,通过设定为(n—l) T<l/Fc,可得到容易获 得多用户分集效应的环境。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设为(n—l) T<l/Fc 的情况也包括(n—1) T-0的情况。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以T的n—l 倍来表示对各发送天线附加的延迟时间,而认为T固定,但是也可以按每 个天线改变T。另外,在想要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时,也可以取代设定为 (n—l) T〈l/Fc的方式,而通过减少信号的发送中利用的发送天线数,来 减少最大延迟时间。
如上所述,根据通过频率分集来发送发送信号、还是通过多用户分集 来发送发送信号(根据设定为(n— 1) T>l/Fc、还是设定为(n— 1)T<l/Fc), 由此不会受到传播路径的状态的影响,可得到频率分集效应、多用户分集 效应。
须指出的是,通过频率分集进行发送、还是通过多用户分集进行发送, 可以根据进行发送的信号的种类(导频信号、控制信号、广播/多播信号等)、 无线接收机的移动速度(移动速度快时频率分集、慢时多用户分集)等进 行切换。
图6A 图6C是从无线发送机8的多个天线对同一信号不提供延迟时 间而发送时的说明图。如图6A所示,如果考虑到设置有多个(3个)并
列排列的、在水平方向上无指向性的发送天线的无线发送机8的情况,如
图6A所示的椭圆所示那样产生波瓣e11、 e12,因此既存在如无线接收丰几 9那样接收信号在整个频带上以高的接收电平接收的方向(参照图6B)、 也存在如无线接收机10那样接收信号在整个频带上以低的接收电平接收 的方向(参照图6C)。
图7A 图7C是从无线发送机8的多个发送天线对同一信号提供不同 的延迟时间而发送时的说明图。如图7A所示,如果考虑到设置有多个(3 个)并列排列的、在水平方向上无指向性的发送天线的无线发送机8的情 况,则在考虑窄频带时如图6A所示的椭圆那样产生波瓣e21 e26,因此, 在接收信号中产生接收电平高的频带和低的频带,而可以使平均的接收信 号电平不会依赖于方向而大致一定,因此,在无线接收机9中的信号的接 收电平(参照图7B)和无线接收机10中的信号的接收电平(参照图7C)
的双方中可得到大致同样的品质。从而,对无线发送机8的每个发送天线 提供不同的延迟时间的发送信号的方法也可以弥补以图6说明的从多个发
送天线发送同一信号时的缺点。
图8表示组块内的信号结构。详细描述了图1的组块K1内的信号结 构,在本示例中组块K1由在19个频率方向(横轴方向)上配置的子载波 sl sl9、在4个时间方向(纵轴)上配置的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符号sm构成。另外,斜线部分P1 P10是传送共 通导频信号(CPICH:Common Pilot Channel)的共通导频信道,传送解调 时的测定伝播路推定以及接收信号品质等中使用的信号。除了该组块的共 通导频信号以外的部分是用于传送数据传送用的信号即公共数据信号的 公共数据信道。须指出的是,所述结构在组块K1 20中采用相同结构。
接下来,如图9所示,考虑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机即基站装置11 的周边配置有终端12、终端13、终端14,各自与基站装置11进行通信的 状况。基站装置11由3个扇区SC1 SC3构成,在各个扇区中具有多个 (例如3个)的发送天线。也就是说,考虑所述3个终端与某一个扇区SC1 在图1所示的情况下进行通信的情况,下面进行说明。
在图10的上方,横轴取频率、纵轴取功率,从上往下示出了所述多 用户分集区域中观测的传递函数Cll和所述频率分集区域中观测的传递
函数C12。须指出的是,在图10中示出了图9的终端12中观测的传递函 数作为Cll、 C12。
另外,在图10的下方,横轴取频率、纵轴取时间,与图1同样,示 出了将K1 K20的组块适当地分配给各用户进行通信的方法。须指出的 是,图IO中假设将各个组块分成由组块KI、 K5、 K9、 K13、 K17构成的 群组Lll、由组块K2、 K6、 KIO、 K14、 K18构成的群组L12、由组块K3、 K7、 Kll、 K15、 K19构成的群组L13、由组块K4、 K8、 K12、 K16、 K20 构成的群组L14,将群组L11和群组U3预先分配给多用户分集区域、将 群组L12和群组L14预先分配给频率分集区域。
从而,在终端12中如果采用群组Lll中包含的组块的共通导频信号 CPICH计算传播路径的传递函数,则可观测传递函数Cll的频带fl的区 域。同样,如果采用群组L12中包含的组块的共通导频信号CPICH计算 传播路径的传递函数,则可观测传递函数C12的频带f2的区域;如果采 用群组L13中包含的组块的共通导频信号CPICH计算传播路径的传递函 数,则可观测传递函数Cll的频带f3的区域;如果采用群组L14中包含 的组块的共通导频信号CPICH计算传播路径的传递函数,则可观测传递 函数C12的频带f4的区域。须指出的是,上述的将组块K1 K20分成群 组L11 L14、并且分配给多用户分集区域和频率分集区域的状况,既考 虑系统的设计时固定且不改变的情况,也考虑根据容纳的终端的状况(终 端数、高速移动终端的数、信息传送量)来动态变化的情况。
接着,图11示出了图9的终端14中观测的传递函数和组块的分组情 形。在图ll的上方,与图10同样,横轴取频率、纵轴取功率,从上往下 示出了所述多用户分集区域中观测的传递函数C21和所述频率分集区域 中观测的传递函数C22。须指出的是,观测传播路径的位置与图IO不同, 因此,对传递函数C21、 C22而言,观测与图10所示的传递函数C1K C12不同的传递函数。
另外,在图ll的下方,与图10同样,横轴取频率、纵轴取时间,与 图1同样,示出了将K1 K20的组块适当地分配给各用户进行通信的方 法。须指出的是,图11中与图10同样,假设将各个组块分成由组块K1、 K5、 K9、 K13、 K17构成的群组LU、由组块K2、 K6、 KIO、 K14、 K18
构成的群组L12、由组块K3、 K7、 KH、 K15、 K19构成的群组L13、由 组块K4、 K8、 K12、 K16、 K20构成的群组L14,将群组L11和群组L13 预先分配给多用户分集区域、将群组L12和群组L14预先分配给频率分集 区域。
从而,在终端14中如果与图lO情况同样地采用群组Lll中包含的组 块的共通导频信号CPICH计算传播路径的传递函数,则可观测传递函数 C21的频带fl的区域。同样,如果采用群组L12中所包含的组块的共通 导频信号CPICH计算传播路径的传递函数,则可观测传递函数C22的频 带f2的区域,如果采用群组L13中所包含的组块的共通导频信号CPICH 计算传播路径的传递函数,则可观测传递函数C21的频带f3的区域,如 果采用群组L14中所包含的组块的共通导频信号CPICH计算传播路径的 传递函数,则可观测传递函数C22的频带f4的区域。
从而,当作为从各终端向基站通知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中所包含的信息,发送了每个组块的接收信号品质等的 情况下,如果是终端12,则在基站中对群组Lll和群组L13、也就是传递 函数Cll的频带fl和传递函数Cll的频带f3中哪一方的接收信号品质更 好进行比较的结果,基站将群组Lll (或者fl)分配给终端12,并发送信 号。
同样,如果是终端14,则在基站中对群组Lll和群组L13、也就是传 递函数C21的频带fl和传递函数C21的频带f3中哪一方的接收信号品质 更好进行比较的结果,基站将群组L13 (或者频带f3)分配给终端14,并
发送信号。
由此,当在基站中按每个频率分集区域、多用户分集区域,对每个发 送天线附加不同的延迟时间的情况下,预先确定频率分集区域、多用户分 集区域,对其中所包含的共通导频信号也附加所述不同的延迟时间,根据 来自终端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进行调度,从而也能够对各终端分配适 当的组块,并可得到充分的多用户分集效应。
下面,说明对来自至少一个天线的发送信号的初始相位,以每个在时 间轴上空隙(TTI;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或者按多个空隙的每一个,
改变的情况。 图12表示图10中的组块K1到组块K4的终端12的实际的传播路径 的传递函数。组块K1和组块K3,群组L11和群组L13、即采用了用于得 到多用户分集效应的延迟时间,因此在频带fl和频带f3下传播路径的传 递函数的频率变动的间距大。另一方面,组块K2和组块K4,群组L12 和群组L14、即采用了用于得到频率分集效应的延迟时间,因此在频带G 和频带f4下传播路径的传递函数的频率变动的间距比频带fl、频带f3更小。
终端12以外的终端中的传播路径的传递函数也同样在频带G和频带 f4下频率变动的间距比频带fl、频带f3更小,如上所述,多路径的相位 差因终端的位置而不同,所以,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的最高点(upper peak) 和最低点(lowerpeak)的位置因各个终端而不同。
图13示出了在时间轴上按每个空隙对从至少一个天线发送的信号的 初始相位进行切换的情形。须指出的是,下面说明交替切换两种初始相位 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只要初始相位的种类为两种或者超过两种的数便可应 用。
如图13的下方的图所示,组块K1到组块K4和组块K9到组块K12, 设初始相位为第1相位pl ,组块K5到组块K8和组块K13到组块K16, 设初始相位为第2相位p2。
此时,设终端12中的初始相位为相位pl时的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和 设终端12中的初始相位为相位pl时的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成为如图13 的上部的图所示的频率特性。根据发送信号的初始相位,基于多路径干扰 的传递函数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移位。
如上所述,根据各组块中所插入的共通导频信号来测定传播路径推定 以及接收信号品质等,但是各组块的共通导频信号也会受到多路径干扰, 因此,接收信号品质因初始相位而不同的。当传播路径的时间变动的速度 慢时,如果按每个空隙交替地切换如图13所示的两种初始相位,则可按 每个空隙交替地观测如图13所示的两种频率特性。
如果改变初始相位,则提供用于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的延迟时间的区 域与提供用于得到频率分集效应的延迟时间的区域和的接收电平(接收信 号品质)的变动不同。图14示出了提供用于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的延迟
时间的区域即频带fl和提供用于得到频率分集效应的延迟时间的频带f2
的接收电平变动的一例。与图13所示的同样,组块Kl、 K2、 K9、 K10 的初始相位是相位pl,而组块K5、 K6、 K13、 K14的初始相位是相位p2。
在频带fl下,为了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采用了小的延迟时间,延迟 时间所产生的传递函数的频率变动的间距,与频带fl相比较大。在设初始 相位为相位pl时以及设为相位p2时,传递函数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 会移位,在传递函数的频率变动的间距较大的频带fl下,根据最高点处于 主导地位还是最低点成为主导地位,而平均的接收功率大不相同。因此, 如图14的左图所示,每当切换初始相位时,接收电平大幅变动。须指出 的是,当传播路径的时间变动缓慢时,采用了相同的初始相位的组块Kl 和组块K9的接收电平中不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还可以说,在组块K5和 组块K13中也同样。
另一方面,在频带f2下为了得到频率分集效应采用了大的延迟时间, 延迟时间所产生的传递函数的频率变动的间距相对于频带fl小。在该情况 下,也会因改变初始相位而传递函数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移位,区域 内所包含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数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动,因此,平均的接收 功率也几乎不会发生变动。因此,如图14的右图所示,即使切换初始相 位,接收电平的变动也很小。
艮P、通过在时间上切换初始相位,在釆用尤其大的延迟时间的组块中, 可查找接收电平更高的初始相位。
另外,由于因终端而传播路径环境不同,因此接收电平增大的初始相 位不同。图15至图17示出了请求分配多用户分集用组块的三种终端(图 9中的终端12、终端13、终端14)中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的一例。须 指出的是,接收电平越大,可以请求越高的传送速率。
在图15的上方的图中示出了设初始相位为相位pl时以及设初始相位 为相位p2时的、终端12中的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如果设初始相位为相 位pl,则频带fl、频带f3 (即组块K1、 K3、 K9、 Kll)中不存在最低点, 因此如图15的下方的图所示那样传送速率报告值CQI较大。另一方面, 如果设初始相位为相位p2,则频带fl、频带f3 (即组块K5、 K7、 K13、 K15)中存在最低点,因此,与设初始相位为相位pl的情况相比,传送速
率报告值CQI更小。
在图16的上方的图中示出了设设初始相位为相位pl时以及设初始相
位为相位p2时的、终端13中的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如果设初始相位为 相位pl,则组块K1、 K3、 K9、 Kll中存在最低点,因此,如图16的下 方的图所示那样传送速率报告值CQI小。另一方面,如果设初始相位为相 位p2,则组块K5、 K7、 K13、 K15中不存在最低点,因此,与设初始相 位为相位pl的情况相比,传送速率报告值CQI更大。
在图17的上方的图中示出了设初始相位为相位pl时以及设初始相位 为相位p2时的、终端14中的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倾向类似于终端12, 因此,如图17的下方的图所示那样传送速率报告值CQI的倾向也接近终 端12的值。S卩、组块K1、 K3、 K9、 Kll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比组块 K5、 K7、 K13、 K15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更大。
如果使初始相位固定,则任一个终端短暂地维持接收电平小的状态, 因此请求低的传送速率,结果,吞吐量就会下降。例如,如果考虑将初始 相位固定在相位pl的情况,则终端12和终端14维持接收电平良好的状 态,但是终端13维持接收电平不良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考虑将初始 相位固定在p2的情况,则终端13维持接收电平良好的状态,但是终端12 和终端14维持接收电平不良的状态。
通过在时间上切换初始相位,可以解决此问题。下面说明在时间上切 换初始相位时的基站调度。须指出的是,这里,说明在时间轴上循环切换 初始相位的情况。
各终端向基站报告各组块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这里,传送速率报 告值CQI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接收品质信息。在基站中根据这些报告值进行 调度。这里,说明按每个帧进行调度的情况。帧是由连续的多个空隙构成 的单位,包含规定长度的时间段的所有通信频率。
在基站中对从各终端报告的各初始相位中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取 平均,在各初始相位中的各区域(频带)中、根据平均传送速率报告值 CQI确定终端的优先级。图18示出了对终端12到终端14赋予优先级的情形。
图18A示出了初始相位为相位pl时的、频带fl和频带f3中的优先
级。例如,组块Kl和组块K9中的终端12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如图 15所示,分别为10和10,因此初始相位为相位pl的频带fl中的终端12 的平均传送速率报告值CQI为10。同样,组块Kl和组块K9中的终端13 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如图16所示,分别为l和l,因此初始相位为相 位pl的频带fl中的终端13的平均传送速率报告值CQI为1;组块Kl和 组块K9中的终端14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如图17所示,分别为7和6, 因此初始相位为相位pl的频带fl中的终端14的平均传送速率报告值CQI 为6.5。从而,初始相位为相位pl的频带fl中的平均传送速率报告值CQI 以高到底的顺序对终端赋予优先级时,按优先级高的顺序,依次为终端12、 终端14、终端13。同样,在初始相位为相位pl的频带f3中,按优先级高 的顺序,依次为终端14、终端12、终端13。而且,如图18B所示,在初 始相位为相位p2的频带fl中,按优先级高的顺序,依次为终端13、终端 14、终端12,在初始相位为相位p2的频带f3中,按优先级高的顺序,依 次为终端B、终端12、终端14。
图19示出了如图18A、图18B所示的优先级下的调度的一例。如上 所述,这里,说明按每个帧进行调度的情况。在进行调度的帧中,假设从 传送速率的合计值低的终端起依次分配组块。
第一循环是从终端12起依次进行分配。首先对终端12分配终端12 的优先级最高的初始相位为相位pl且频带为频带fl的组块K1。接下来, 对终端13分配终端13的优先级最高的初始相位为相位p2且频带为频带 f3的组块K7。接下来,对终端14分配终端14的优先级最高的初始相位 为相位pl且频带为频带f3的组块K3。这里,就对各终端所分配的组块中 的平均传送速率的合计值而言,终端12为10、终端13为6、终端14为 9.5。如果第一循环结束,则从平均传送速率的合计值小的终端起依次分配 组块。于是,接下来对终端13分配终端13的优先级最高的初始相位为相 位p2且频带为频带fi的组块K15。这里,终端13的平均传送速率的合计 值是12,因此接下来对平均传送速率的合计值的最小的终端14分配终端 14的优先级最高的初始相位为相位pl且频带为频带f3的组块Kl 1 。同样, 对终端12分配组块K9,对终端13分配组块K5和组块K13。
在进行这种调度时,由于在终端间的传送速率之差变小,因此可以实
现公平的调度。
图20示出了如图18所示的优先级下的按每个帧的调度的其他一例。
在进行调度的帧中,按组块K1、 K3、 K5、 K7、 K9、…、K15的顺序,依 次将组块分配给终端在。各组块中,依次分配优先级高的终端。此时,当 将高优先级的终端作为发送目的地的数据的分配已结束的情况下,分配优 先级次高的终端。
组块K1,由于初始相位为相位pl且频带为频带fl,因此根据图18 的优先级分配终端12。组块K3,由于初始相位为相位pl且频带为频带f3, 因此根据图18的优先级分配终端14。这里,假设以终端14为发送目的地 的数据已结束。接下来、组块K5,由于初始相位为相位p2且频带为频带 fl,因此根据图18的优先级分配终端13。同样,对组块K7分配终端13, 对组块K9分配终端12。在组块Kll中优先级最高的终端是终端14,然 而,如上所述那样由于以终端14为发送目的地的数据已结束,因此分配 优先级次高的终端12。对组块K13根据图18的优先级分配终端13。这里, 假设终端13为发送目的地的数据已结束。最后,在K15中优先级最高的 终端是终端13,然而,由于以终端13为发送目的地的数据已结束,因此 分配优先级次高的终端12。
在进行这种调度时,从优先级高的终端、即传送速率高的终端起依次 分配,因此系统吞吐量提高。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按每隔两个空隙将初始相位的大小设定 为相同值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的初始相位的调度,对各终端分配组块。
以上例示了调度方法,但是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调度。在该情况下, 通过在时间上切换相位,在时间上传播路径变动变得很大,可得到防止接 收电平不良的状况持续的効果。
这样,通过在时间上切换初始相位,可防止接收电平不良的状况持续。 此外,通过进行如上所述的调度,对各终端可分配接收电平良好的组块。 即、通过在时间上切换初始相位,接收电平的时间变动变得很大,因此可 得到时间轴上的多用户分集效应。
这里,从因接收电平的时间变动变得很大而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这样 的观点出发,说明了针对用于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的区域,在时间上切换
初始相位的优点。然而,如上所述,在频率分集区域中由于切换初始相位 的优点小,因此也可以仅对用于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的区域采用初始相位 在时间上的切换,即使不区分频率分集区域/多用户分集区域而应用,可得 到提高多用户分集的性能的効果。
须指出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频率方向上进行延迟时间的分 组,而且初始相位在频率方向上恒定,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按帧内的每 个组块来选择延迟时间,即使在同一时刻中按每个组块采用不同的初始相 位,也可得到同样的効果。
另外,如图21所示,考虑根据来自各终端的接收电平报告值,来自 适应控制采用各初始相位的组块数的比率。在图21的示例中采用了相位
pl时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比采用了相位p2时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 更大,因此使相位pl的比率较大。
这样,通过使报告了更高的接收电平报告值的初始相位的比率较大, 可提高系统吞吐量。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按每个帧进行调度的情况,然而在本实施方 式说明按每个空隙进行调度的情况。
图22示出了切换初始相位的情形。调度的延迟即往返时间(round trip times) RTT时4个空隙。艮卩、根据终端所接收的空隙来生成传送速率报告 值CQI,向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机即基站通知传送速率报告值CQI,在基 站中通过以该传送速率报告值CQI为基础的调度被分配到终端的空隙是 从生成该传送速率报告值CQI时所参照的空隙起第4个空隙。另一方面, 在图22中初始相位的巡回切换的时间周期Tco是2个空隙。即、任意的 空隙与该空隙的2个空隙后的空隙是同一初始相位。从而,时间周期Tco 是往返时间RTT的2分之一。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时间周期Tco设定为往返时间RTT的自然 数分之一,来切换初始相位。即、关注一个频率信道时,初始相位的种类 的最大值是往返时间RTT的空隙数。
例如,图9的终端12如图22所示,测定设初始相位为相位pl的属 于群组Lll的组块Kl和属于群组L13的组块K3的接收信号品质,计算
出组块Kl和组块K3中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向基站报告。基站基于 所报告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进行同样设初始相位为相位pl的属于群 组Lll的组块K17和属于群组L13的组块K19的调度,并根据所报告的 传送速率,对数据进行调制、编码后加以发送。组块K1和组块K17、以 及组块K3和组块K19各自采用相同的初始相位和延迟时间,因此,当传 播路径的时间变动较小时,接收信号品质不会大幅变动。因此,可实现有 效的调度。
图23示出了接收电平的时间变动和调度的往返时间RTT的关系的一 例。这里,仅仅示出了频带fl的情况,但是假设在其他频带中也同样进行 调度。对终端12而言,与频带fl中采用了相位pl的情况相比,采用了相 位p2时的接收电平更小。接收电平的大幅变动是因初始相位的切换而产 生的,因此接收电平的大幅变动的周期依赖于初始相位切换周期。在该情 况下,以2个空隙周期采用相位pl和相位p2,因此,接收电平也在2个 空隙周期下大幅变动。根据各组块中的接收电平所计算出的传送速率报告 值CQI用于4个空隙后的组块中的调度。
图24示出了终端12和终端13的接收电平变动的情形的一例。
终端13,与终端12相比,与基站之间的距离更大,因此,就平均的 接收电平而言,终端12比终端13更大。然而,切换相位时按每个空隙的 接收电平可能会反转。在图24所示的示例中,当初始相位为相位pl时, 终端13的接收电平比终端12更小,另一方面,当初始相位为相位p2时, 终端13的接收电平比终端12更大。就组块K1中的接收电平而言,终端 12比终端13更大,因此对组块Kl的终端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而言终 端12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是更高的值。在采用此传送速率报告值CQI 进行调度时,传送速率高的终端12的优先级更高,因此,对往返时间RTT 后的组块K17分配终端12。组块K17,与组块K1同样采用相位pl,因 此终端12的接收电平比终端13的接收电平高,从而能够满足必要错误率、 且以高効率进行数据传送。同样,对基于组块K5所调度的组块K21分配 终端13。其结果,对组块K21也可分配接收电平更高的终端。
这样,通过对初始相位以本实施方式中的规定时间周期Tco进行切换, 使传递函数的时间变动变得很大。基于此初始相位切换的时间周期Tco为
本实施方式中的往返时间(调度的延迟)的4个空隙的2分之一即2个空
隙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的初始相位的调度,基站对各终端分配组块,因此 可对各终端公平地分配组块。另外,由于分配给接收电平高的初始相位, 因此在时间轴方向可得到多用户分集效应且可期待系统吞吐量的提高効 果。
另一方面,在不考虑调度的往返时间RTT而进行初始相位的切换时, 有可能根据采用了相位pl的组块中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进行采用了 相位p2的组块中的调度。在该情况下,由于成为调度的基础的组块与作: 为调度对象的组块的初始相位不同,因此传播路径的传递系数的形状不 同,有可能两者的接收信号品质大不相同。例如,当成为调度的基础的组 块的接收信号品质良好且作为调度对象的组块的接收品质不良时,就会分 配传播路径特性不良的终端,因此错误率增大。另外,当成为调度的基础 的组块的接收信号品质不良且作为调度对象的组块的接收品质良好时,无 法分配接收品质良好的终端,因此频率利用効率就会降低。
这样,通过将时间周期Tco设定为往返时间RTT的自然数分之一,从
而通过切换初始相位而可得到系统吞吐量提高効果或者使终端的调度的 公平度增大的効果的同时,可实现最佳的调度。另外,与第1实施例相比, 以时间上短的周期进行调度,因此虽然运算量增大,但是可进行跟踪时间 变动的调度。
以上,作为调度方法说明了分配传送速率报告值CQI高的终端的方 法,但是通过采用比例公平(proportional fairness)法,进一步对各终端公 平地分配组块。目卩、通过初始相位切换,传递函数的时间变动变得很大, 因此对于传递函数的时间平均值的瞬时值的值也产生大幅变动。因此,与 基站的距离非常远的平均接收电平小的终端也有可能对于传递函数的时 间平均值的瞬时值的值变大,因此可得到分配机会。
须指出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频率方向上进行延迟时间的分 组、且初始相位在频率方向上恒定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如图25所示, 也可以按帧内的每个组块来选择延迟时间,即使在同一的时刻中按每个组 块采用了不同的初始相位时,只要满足以组块为单位在调度的往返时间 RTT周期下延迟时间以及初始相位的双方相同这样的条件,则可得到与上
述同样的効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与初始相位的切换方法相关的具体例。图26示
出了两个信号的相位差和合成信号的复振幅的关系的一例。当信号1与信
号2的相位差为0时、即表示信号1和信号2的复振幅的矢量方向相同时, 合成信号的振幅成为最大值。随着信号1和信号2的相位差逐渐增大,合 成信号的振幅逐渐变小,当相位差为兀的时成为最小值。进一步,如果相 位差大于兀则合成信号的振幅增大,当相位差为2兀时再次成为最大值。
这样,两个信号的合成信号的振幅,相对于两个信号的相位差以2兀 的周期发生变动。例如,作为想要以2天线来在时间上切换四种初始相位 时,使时间上的变动增大的方法,可考虑对天线间的初始相位差在0、兀/2、 兀、3兀/2的四种类型中切换的方法。
图27示出在时间上切换使用此四种初始相位的示例。每当使相位差 变化兀/2时,传递函数的最高点以及最低点的位置,每次移位最高点以及 最低点的间距的4分之一,相位差成为7T,则成为相位差为0时的传递函 数的最高点的位置和最低点的位置逆转的频率特性。此外,如果相位差成 为3兀/2,则成为相位差为兀/2时的传递函数的最高点的位置和最低点的位
置逆转的频率特性。
一般,当切换使用n种初始相位时,采用0到每隔2兀/n的2兀(l一l/n) 为止的n种相位差的初始相位,从而可以使各个初始相位的传递函数的最 高点以及最低点的移位宽度均匀地最大化。
须指出的是,图27示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0、兀/2、兀、3兀/2的顺
序切换初始相位差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另外,说明了初始相位在频率方 向上恒定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只要满足以组块为单位在调度的往返时间 RTT周期下延迟时间以及初始相位的双方相同的条件即可。例如,不是固 定一个初始相位,而是对提供给2个天线的初始相位进行双方切换,第一 个初始相位按0、兀/2、 7U、 3兀/2的顺序进行切换,而第2个初始相位按0、 兀、2兀、3兀的顺序进行切换,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差值成为0、兀/2、 兀、3兀/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采用2个发送天线的情况,但是通过切换至少一个天线的初始相位,在采用超过2个以上发送天线的情况下也可 得到同样的効果。
例如,考虑当采用4个发送天线时,也可以通过上述的方法切换其中
一个天线的初始相位、或者对第1天线和第2天线的初始相位不进行切换 而对第3天线和第4天线的初始相位按照使与第1天线和第2天线的初始 相位和的相位差成为0、兀/2、兀、3兀/2的顺序切换初始相位等各种切换方 法。如果终端的接收电平的时间变动变大,则可得到如上所述的时间轴上 的多用户分集效应。
当然,本实施方式中的初始相位的选择方法可适用于第1实施方式々 第2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结构等在内,参照

所述第1实施方式 至第3实施方式的动作。图28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机即基站装置 的结构。基站装置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部15、无线链路控制RLC (Radio Link Control)部16、介质访 问控制MAC (Media Access Control)部17和物理层18。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部15接收IP分组,对其报头进行压缩 (compress)等,并且向无线链路控制RLC (RadioLinkControl)部16传 输,另外,为了使从无线链路控制RLC部16接收的数据成为IP分组的, 对其报头进行解压縮(decompress)。
无线链路控制RLC部16将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部15接收的 数据传输到介质访问控制MAC部17,另一方面,将从介质访问控制MAC 部17传来的数据传输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部15。介质访问控制 MAC部17进行自动重传请求ARQ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处理、调 度处理、数据的结合/分解、物理层部18的控制,将从无线链路控制RLC 部16接受的数据传输到物理层部18,另一方面,将从物理层部18传来的 数据传输到无线链路控制RLC部16。物理层部18基于介质访问控制MAC 部17的控制,将介质访问控制MAC部17传来的传送数据变换为无线发 送信号,并且向介质访问控制MAC部17转发无线接收信号。
另外,介质访问控制MAC部17具备与基站进行通信的各终端;用
于确定采用哪个分配组块进行通信的调度器19;和发送电路控制部20, 基于从所述调度器19通知的组块的分配信息,采用子载波分配信息来控 制发送电路部21,并且采用频率分集/多用户分集通知信号,与频率分集 区域、多用户分集区域对应地控制天线间的最大延迟时间,此外,采用初 始相位信息来控制各天线的初始相位(或者仅为天线间的初始相位差)。
另外,物理层部18具备对通过发送电路控制部20的控制从介质访
问控制MAC部17所通知的数据进行调制,并且向射频变换部23通知的
发送电路部21;将从发送电路部传来的发送信号变换为射频信号,将由天
线部24 26接收的接收信号变换为可在接收电路部22中处理的频带的频 率变换部23;对来自射频变换部23的输出进行解调后,传给介质访问控 制MAC部17的接收电路部22;将从频率变换部23传来的发送信号向无 线空间发送,接收无线空间中的信号并输出到射频变换部23的天线部 24 26。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部具备发送电路控制部20、发送电路部 21、射频变换部23。
须指出的是,关于各个构成要素的详细的功能,除了调度器部19、发 送电路控制部20以及发送电路部21以外,已记载在下述(1)的文献中。 (1) 3GPP投稿:R2 — 051738、" Evolution of Radio Interface Protocol Architecture"、 3GPP、 TSGRANWG2AdHoc、 R2 — 051738、 2005年6月
接下来,详细地叙述所述介质访问控制MAC部17中调度处理的一例。 如图28所示,介质访问控制MAC部17包括本实施方式中的调度部即调 度器部19,调度器部19如图29所示,执行下述步骤收集从各终端发送 的传送速率报告值CQI中所包含的传送速率信息MCS的步骤T2;从传送 速率高的终端起依次进行组块的分配的步骤T3;向发送电路控制部20通 知所述步骤T3中所得到的组块的分配信息的步骤T4;如果预定发送下一 帧(或者空隙)则返回到步骤T2,如果没有预定发送则进入步骤T6的步 骤T5;结束调度器的处理的步骤T6。这里,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接收品质
信息的传送速率信息是由构成本实施方式中品质信息接收部的射频变换 部23、接收电路部22以及介质访问控制MAC部17取得,并通知给调度 器部19。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从终端向基站通知传送速率信息MCS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但是所述传送速率信息MCS具有表示 某终端从基站接收的接收信号的品质的作用,因此除了所述传送速率信息 MCS以外,也可以是平均SIN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等 可知接收信号的品质的信息。
另外,调度器部19的步骤T5中被通知了组块的分配信息的发送电路 控制部20根据所述组块的分配信息,在发送下一帧时,采用子载波分配 信息信号,对发送电路部22进行控制。
接下来,在图30中表示图29的传送速率信息MCS的一例。如图30 所示,表的左端的传送速率信息MCS (1 10的序号)对应于调制方式以 及纠错的编码率。换言之,传送速率信息MCS还对应于表右端的传送速 率,传送速率信息MCS的序号越大,表示从终端请求越高的传送速率的 通信。
接下来,图31示出了详细描述图29的发送电路部21的结构的图。 如图31所示,发送电路部21包括进行面向各用户的信号处理的每个用 户信号处理部110x、 110y;生成终端中传播路径推定等中使用的导频信号, 并输入到子载波分配部130的导频信号生成部120;将每个用户信号处理 部110x、 110y输出以及导频信号生成部120输出分配给各子载波的子载 波分配部130;进行按每个天线的信号处理的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140a、 140b、 140c。
每个用户信号处理部110X包括进行发送数据的纠错编码的纠错编
码部111;针对纠错编码部输出,进行QPSK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 16QAM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等调制处理的调制 部112。
每个用户信号处理部110x、 110y的输出在根据从发送电路控制部20 (参照图28)通知的子载波分配信息对适当的子载波进行分配的子载波分 配部130中,被分配到适当的子载波后,输出到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140a、 140b、 140c。另外,此时子载波分配部130还具有对图31所示的共通导 频信道的位置(子载波)分配导频信号生成部120输出的功能。
在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140a中将子载波分配部130的输出输入到相
位旋转部141,对每个子载波进行相位旋转em的乘法运算,输出到IFFT 部(傅立叶反变换部)142。接下来,包括将IFFT部142的输出进行并 行串行变换的并行串行变换部143;对于并行串行变换部143的输出附加 保护间隔的GI附加部144;从GI附加部144的输出中只提取所期望频带 的信号的滤波器部145;对滤波器部145的输出进行数字/模拟变换的D/A 变换部146。另外,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140b、 140c也采用同样的结构, 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M0a、 140b、 140c的输出各自通过进行射频的频率 变换的射频变换部23 (参照图28),输出到天线24、天线25、天线26(参 照图28),作为无线信号加以发送。
须指出的是,假设相位旋转部141中附加相位旋转时的相位旋转为 em=27cfm* (n—l)T+0。其中,fm是第0个子载波和第m个子载波的频 率间隔,以fn^m/Ts来表示。另外,Ts表示OFDM符号的符号长度(时 间)。(n—l) T表示相对于第一个天线的第n个天线中的循环延迟时间的 大小。此循环延迟时间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延迟。此外,O是初始相位。 另外,由于特定的子载波在某组块中使用、也就是频率分集区域或者多用 户分集区域的某一方中使用,因此从控制发送电路部21的发送电路控制 部20 (参照图28)利用频率分集/多用户分集通知信号通知频率分集区域 或者多用户分集区域中使用的情况,基于此改变上述延迟时间T。另外, 用于一个或者多个空隙每一个或者组块每一个中应用的初始相位也被从 控制发送电路部21的发送电路控制部20 (参照图28)通知的初始相位控
制信号所控制,基于此信号, 一个或者多个空隙每一个或者组块每一个的 初始相位①被切换。
在图31中描述了用户数2、天线数3的情况,但是除此以外也可以实 现同样的结构。
另外,当按每个天线发送被掺杂了按每个天线、按每个扇区、按每个 基站确定的特定的扰码的信号时,在天线端不能简单地视为只延迟了其他 天线的信号,但是这种情况也包含于本实施方式以及所述实施方式中记载 的延迟的范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4实施方式中的发送电路部21的结构的另
一例。图32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相关的发送电路部21的模块结构。发送电 路部21包括每个用户信号处理部210x、 210y、导频信号生成部220、以 及进行按每个天线的信号处理的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230a、 230b、 230c。
每个用户信号处理部2I0x包括进行发送数据的纠错编码的纠错编 码部211;对纠错编码部输出进行QPSK、 16QAM等调制处理的调制部 212;基于从上位层通知的子载波分配信息,对适当的子载波分配分配调 制部212的输出的子载波分配部213;对子载波分配部213的输出进行频 率时间变换的IFFT (傅立叶反变换)部214;对IFFT部214的输出进行 并行串行变换的并行串行变换部215;对并行串行变换部215输出按每个 天线附加不同的延迟的循环延迟附加部216。须指出的是,来自循环延迟 附加部216的输出分别输出到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230a、 230b、 230c。此 外,假设循环延迟附加部216通过从控制发送电路部21的发送电路控制 部20 (参照图28)通知的频率分集/多用户分集通知信号以及初始相位信 息,按每个天线提供分别不同的延迟以及初始相位。对于细节,与前述的 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相同。
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230a包括通过对从每个用户信号处理部210x、 210y输出到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230a的信号进行合并来合成,进一步对 导频信号生成部中所生成的导频符号进行复用的合成部231;对合成部231 的输出附加保护间隔(GI)的GI附加部232;从GI附加部232输出中只 提取所期望频带的信号的滤波器部233;对滤波器部233的输出进行数字/ 模拟变换的D/A变换部234。另外,假设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230b、 230c 也采用同样的结构,并且假设每个天线信号处理部230a、 230b、 230c的 输出各自通过进行射频的频率变换的射频变换,输出到天线24、天线25、 天线26 (参照图28),作为无线信号加以发送。
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中也叙述了用户数2、天线数3的 情况,但是除此以外也可以实现同样的结构。
另外,当按每个天线发送被掺杂了按每个天线、按每个扇区、按每个 基站确定的特定的扰码的信号时,在天线端不能简单地视为只延迟了其他 天线的信号,但是这种情况也包含于本实施方式以及所述实施方式中记载 的延迟的范畴内。须指出的是,就初始相位以及延迟而言,在第4实施方式中是由相位
旋转部141来提供,而在第5实施方式中是由循环延迟附加部216来提供, 发送电路部21中配备相位旋转部和循环延迟附加部,初始相位可以由相 位旋转部来提供,延迟可以由循环延迟附加部来提供。同样,初始相位可 以由循环延迟附加部来提供,延迟可以由相位旋转部来提供。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叙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具体的结构 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还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发送机可适用于移动电话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装置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发送机,通过多个天线发送信号,所述发送机具有发送部,对于所输入的信号,根据通信时间段切换相对于向至少一个所述天线的输出的初始相位的大小,提供初始相位,并且按成为输出目标的每个所述天线以及每个通信时间段、或者每个通信频率,提供延迟;和品质信息接收部,从该通信对方的终端获得由所述发送部发送的信号的接收品质信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按每个组块提供所述初始相位以及所述延迟,所述组块 是将规定长度的时间段的由所有通信频率构成的帧在频率方向以及时间 方向上划分而得到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调度部,根据所述发送部所提供的所述初始相位以及所述延迟的 调度,对每个组块分配所述终端。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为了对所述各组块提供最佳的分集效应,因而改变所述延 迟的大小。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从预先设定的多种延迟的大小中选择所述延迟的大小。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集效应是频率分集效应和多用户分集效应中的其中之一 , 提供频率分集效应的组块的所述延迟的大小比提供多用户分集效应的组块的所述延迟的大小更大。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块属于提供频率分集效应的区域或者提供多用户分集效应的 区域;所述发送部使所述初始相位的大小在属于所述提供频率分集效应的 区域的所有组块中相同。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块包含作为接收品质评价用的信号的导频信号和作为数据传送用的信号的公共数据信号,对一个所述组块提供的所述初始相位以及所述延迟的大小在所述组 块内的所述导频信号和所述公共数据信号中相同。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部具有优先级确定部,对从所述各终端通知的所述接收品质信息进行比较,确定所述各终端的优先级;和组块分配部,根据所述优先级,对所述各终端分配所述组块。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优先级确定部中作为对象的组块的初始相位与所述组块分配部中作为对象的组块的初始相位相同。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优先级确定部中作为对象的组块的延迟的大小与所述组块分配部中作为对象的组块的延迟的大小相同。
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度部按每个所述帧,集中进行对所述帧内的所述组块分配所述终端的处理,所述发送部使对所述帧内位于相同位置的组块提供的初始相位或者 延迟的大小在所有所述帧中相同。
13、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使所述初始相位或者所述延迟的大小在规定时间周期下 成为相同的值。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度部被通知来自所述终端的接收品质信息后,根据该接收品质 信息,对所述终端分配规定时间即往返时间后的通信时间段, 所述时间周期是所述往返时间的自然数分之一的长度。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对于向第n个所述天线进行输出且用频率与第0个子载波相差fm的子载波进行发送的所述信号,提供2兀fnrnT的相位旋转作为 所述延迟,其中T是规定时间。
1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根据取得的所述接收品质信息,确定按每个所述组块提供的所述初始相位的大小。
1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根据取得的所述接收品质信息,确定提供相同大小的初始相位的组块的数量。
1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部从预先设定的多种初始相位的大小中选择所述初始相位的大小。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部,对于向第n个所述天线输出的所述信号,提供O)n的相 位旋转作为所述初始相位,在相同的时间及通信频率下所述On与作为相对于第0个所述天线的 初始相位提供的相位旋转O0之差,取K种数值之一,所述K种数值分别 是2兀k/K,其中K是自然数,k的取值是1^0、 1、 2、…、K一l。
全文摘要
一种发送机,通过多个天线发送信号,所述发送机具有发送部,对于所输入的信号,根据通信时间段切换相对于向至少一个所述天线的输出的初始相位的大小,提供初始相位,并且按成为输出目标的每个所述天线以及每个通信时间段、或者每个通信频率,提供延迟;和品质信息接收部,从该通信对方的终端获得由所述发送部发送的信号的接收品质信息。
文档编号H04J11/00GK101375525SQ20068005292
公开日2009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0日
发明者今村公彦, 山田良太, 野上智造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