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接口电路及具有所述耳机接口电路的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73218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耳机接口电路及具有所述耳机接口电路的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通信终端
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手机对3.5mm直径的耳机插口的兼容性设计。
背景技术
:移动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它的依赖也与日俱增。蜂窝式移动通信设备既给用户带来了使用上的灵活方便,又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手机上耳机插孔的作用是当插入耳机时,手机的声音输入设备切换到耳机上的microphone,同时,受话i殳备切换到耳才几上的earphone。耳才几插孔电3各的^殳计应该具有两种识别功能1、耳机插入检测纟全测是否有耳才几插入,以便系统进行语音通路的切换;2、耳机按键检测检测耳机上的按键是否被按下,以便系统进行接听和挂断电话的处理。目前的手^L当中常用的耳才几插孔有如下几种1、直径为2.5,的耳才几插孔;2、5pin型miniUSB4妻口;3、10/12/14/18等pin脚连接器的耳机插孔;4、其他专用的耳机插孔。但是,MP3以及PC机上所用的音频接口通常为3.5醒直径的耳机插孔,并且市面上也有很多与3.5mm直径耳机插孔配合使用的三通道耳机、四通道耳机,这就造成这些有价格优势、应用广泛的耳机无法在手机上使用的局面。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手^L无法兼容^^用3.5mm直径插头耳机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耳机接口电路,在保证手机声音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使得手机可以兼容3.5腿直径插头的耳机,并可以对插入的耳机类型进行检测,使手机的<吏用更加便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支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耳机接口电路,包括3.5mm直径的耳机插孔电路,在所述耳机插孔电路中包含有五个弹簧片,分别定义为接地弹簧片、左声道弹簧片、右声道弹簧片、麦克风弹簧片和检测弹簧片;其中,所述接地弹簧片、左声道弹簧片和右声道弹簧片在耳机插头插入时分别与插头的相应接点对应接触;所述麦克风弹簧片和检测弹簧片在插入三通道耳机时与耳机插头的接地接点相接触,而在插入四通道耳机时与耳机插头的麦克风接点相接触;所述检测弹簧片的另一端连接处理器的输入端口;在与所述麦克风弹簧片相连接的线路上连接有一电压上拉支路。基于上述耳机接口电路结构,本实用新型同时又提出了一种具有所述耳枳j接口电路的手机,在所述手机上配置有3.5匪直径的耳机插孔,其内部设置有与其连接的耳机插孔电路。其中,所述耳机插孔电路的结构同上所述。这样,根据处理器的所述输入端口接收到的高低电平状态即可检测出当前插入的耳机是三通道耳机还是四通道耳机;进而决定是否启用麦克风送话功能。为了方便手机系统进行接听和挂断电话的处理,在与所述耳机插孔电路相插接的耳机上设置有按键开关,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耳机插头的麦克风接点;在耳机插孔电路中,在与所述麦克风弹簧片相连接的线路上连接有耳机按键才全测电路,包括一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一方面连接在所述麦克风弹簧片的连接线路上,另一方面连接所述的电压上拉支路,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处理器的第二路输入端口,根据其通断状态向所述处理器输出低电平或高电平信号。这样,所述处理器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电平信号高低状态判断是否执行接听或者挂断电话操作。具体来讲,在所述开关电路中包含有一NPN型三极管,其基极连接所述的电压上拉支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一方面连接所述的电压上拉支路,另一方面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第二路输入端口。其中,所述第二赠^r入端口可以釆用处理器的其中一if吝GPi0口实现。所述电压上拉支路由一直流电源或由一直流电源和电阻串耳关而成。进一步的,所述直流电源为通过线形稳压器输出的直流电压,所述线形稳压器的输出受控于所述的处理器,当处理器检测到插入到耳机插孔中的耳机是三通道耳机时,控制所述线形稳压器停止输出,以降低电量损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耳机接口电路通过对3.5mm直径耳机插孔电路中的麦克风弹簧片和检测弹簧片的连接结构进行特殊设计,使耳机接口电路具备了对插入的耳机类型进行检测的功能。将所述耳机接口电路应用于手机上,不仅可以使手机兼容3.5mm直径插头的耳机,而且还可以根据对耳机类型的检测,指导手机选择接通手机麦克的送话功能或者耳机麦克的送话功能,从而使手机的使用更加便捷,并增加了手机配件的可选择范围。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图1是三通道的3.5,直径耳机的插头结构示意图;图2是四通道的3.5mm直径耳^/L的插头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耳机接口电路原理图。务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描述。现有的3.5mm直径耳机的插头一般分为三节,各节接点从外向内依次定义为左声道接点REC—L、右声道接点REC-R和接地接点GND,其结构示意图参见图l所示,传输左声道音频信号和右声道音频信号。由于其包括三个接点,因此,通常称这种耳机为三通道耳才几。三通道的3.5mm直径耳机由于仅具有左声道接点REC-L、右声道接点REC-R和接地接点GND,因此,只能简单的传输左、右声道音频信号,不具有麦克风送话功能,应用于电视机、PC机、MP3等音频输出设备上可以很好的满足对音频信号的输出要求,但是,对于手机产品来说,由于不具有送话功能,而使得手机的使用极为不方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四通道的3.5mm直径耳才几应运而生,其插头结构参见图2所示。将现有3.5mm直径耳机插头的接地接点GND分成前后两节,从而形成四节接点,各节接点从外向内依次定义为左声道接点REC-L、右声道接点REC-R、麦克风接点MIC和接地接点GND。而与其配合使用的耳机插孔电路结构参见图3所示,其中,CN2001为耳机插孔,包括5个弹簧片,第l弹簧片为接地弹簧片,在耳机插入时,与耳机插头的接地接点GND相接触,其另一端接地;第2弹簧片为左声道弹簧片,在耳机插入时,与耳机插头的左声道接点REC-L相接触,用于向耳机扬声器传输左声道音频信号;第3弹簧片为右声道弹簧片,在耳机插入时,与耳机插头的右声道接点REC-R相接触,用于向耳机扬声器传输右声道音频信号;第4弹簧片为麦克风弹簧片,在耳机插入时,与耳机插头的麦克风接点MIC相接触,其另一端连接手机内部的语音处理电路,通过耳机上设置的麦克风接收用户语音,并传输至手机内部的语音处理电路进行语音信号的处理传送,进而实现3.5腿直径耳机的送话功能;第5弹簧片为检测弹簧片,在耳机插入时,与耳机插头的麦克风接点MIC相接触,其另一端连接手机内部处理器的其中一路输入端口,用于对插入的耳机类型进行检测。由于图2所示的3.5隱直径耳机具有四节4妻点,因此,称这种耳机为四通道耳机。这样,通过合理配置手机内部的电路,便可以使得图3所示电路既可以4吏用不带microphone的三通道的3.5mm直径耳才/L,也可以4吏用带microphone的四通道的3.5mm直^圣耳才几。图3中,GPI001、GPI002分别表示手才几内部处理器的两个GPIO端口,当然,也可以采用处理器的其它两个输入端口实现,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中,GPIOOl连接第5弹簧片,用于传输耳机类型检测信号;GPIO02连接按键检测电路,用于对设置在耳机上的按键开关的触发状态进行^r测,以指导手机系统准确执行接听和挂一几操作。系统将GPIOOl设置为输入且非上拉非下拉的模式,GPIO02设置为输入且下拉的状态。VLDO表示手机系统中低压差线形稳压器LDO输出的直流电压,一方面连接在与麦克风弹簧片(即第4弹簧片)相连接的语音信号传输线路上,另一方面连接所述的按键检测电路。将所述LD0设置在手机开机即有输出的状态,此功能可以通过将处理器的输出端口与LD0的控制端口相连接,利用处理器输出的高低电平信号实现对LD0是否输出电压的控制。所述VLD0构成电压上拉支路,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可控直流电源提供所述的VLDO,或者由VLD0和与其串联的电阻组成电压上拉支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所述按键检测电路中包括一NPN型三极管Ql,其基极通过分压电阻Rl一方面连接在与麦克风弹簧片(即第4弹簧片)相连接的语音信号传输线路上,另一方面通过分压电阻R2连接VLDO,并通过滤波电容Cl接地;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4妻地;集电才及一方面通过电阻R3连接VLDO,另一方面连4姿所述处理器的GPI002端口,并通过滤波电容C2接地。当然,所述按键检测电路不进行具体限制。第2弹簧片和第3弹簧片分别通过与其串联的电感L2/L1和耦合电容C3/C4连接手机内部的音频处理电路,将通过手机接收到的左右声道音频信号传输至耳机的左右耳麦中,供手机用户接听。下面结合图3所示的耳机插孔电路,具体阐述一下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耳才几才矣口电3各的工作原理。当没有^fr何耳才几插入时,GPIOOl处于非上^:非下^:状态,GPI002处于^^电位状态L。当图1所示的耳才凡(以下定义为耳4几A)插入时,耳^/L插孔的1、4、5弹簧片连接在一起,所以,GPI001的状态为L,系统认为插入了耳机A,之后系统关闭LDO的输出,即VLDO的电压值为O,以1"更节省功津毛。而当图2所示的耳机(以下定义为耳机B)插入时,耳机插孔的4、5弹簧片连接在一起,由于LD0此时打开,即VLDO的电压值为高,所以GPI001处于高电位状态H,系统认为耳机B插入。在耳机B上设置有按键开关,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耳机插头的麦克风接点MIC。当按键开关没有按下时,LDO输出的高电压VLDO控制三极管Ql导通,从而使GPI002处于L状态;当按键被按下时,相当于耳机插孔中第4弹簧片对地短路,三极管Q1截止,从而使GPI002此时处于H状态,有了这个状态的差异,系统就可以在插入耳机B以后判断耳机上的按键是否被按下,进而进行电话接听或挂断的动作。下表为耳机插入时,GPI001端口和GPI002端口在不同情况下所对应的高低电位状态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通过采用上述耳机接口电路结构,不仅可以使手机兼容3.5mm直径插头的耳机,而且可以利用改进后的四通道耳机完成送话以及摘挂机功能,增加了手机配件的可选择范围,方便了手机的日常使用。当然,上述耳机接口电路结构也可应用于除手机以外的其它音频处理设备中。应当指出的是,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L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耳机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3.5mm直径的耳机插孔电路,在所述耳机插孔电路中包含有五个弹簧片,分别定义为接地弹簧片、左声道弹簧片、右声道弹簧片、麦克风弹簧片和检测弹簧片;其中,所述接地弹簧片、左声道弹簧片和右声道弹簧片在耳机插头插入时分别与插头的相应接点对应接触;所述麦克风弹簧片和检测弹簧片在插入三通道耳机时与耳机插头的接地接点相接触,而在插入四通道耳机时与耳机插头的麦克风接点相接触;所述检测弹簧片的另一端连接处理器的输入端口;在与所述麦克风弹簧片相连接的线路上连接有一电压上拉支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耳机插孔电路相插接的耳机上设置有按键开关,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耳机插头的麦克风接点;在耳机插孔电路中,在与所述麦克风弹簧片相连接的线路上连接有耳机按键检测电路,包括一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一方面连接在所述麦克风弹簧片的连接线路上,另一方面连接所述的电压上拉支路,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处理器的第二路输入端口,根据其通断状态向所述处理器输出低电平或高电平信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关电路中包含有一NPN型三极管,其基极连接所述的电压上拉支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一方面连接所述的电压上拉支路,另一方面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第二路输入端。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耳机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上拉支路由一直流电源或由一直流电源和电阻串耳关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接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源为通过线形稳压器输出的直流电压,所述线形稳压器的输出受控于所述的处理器。6、一种具有耳机接口电路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包括3.5mm直径的耳机插孔电路,在所述耳机插孔电路中包含有五个弹簧片,分别定义为接地弹簧片、左声道弹簧片、右声道弹簧片、麦克风弹簧片和检测弹簧片;其中,所述接地弹簧片、左声道弹簧片和右声道弹簧片在耳机插头插入时分别与插头的相应接点对应接触;所述麦克风弹簧片和才全测弹簧片在插入三通道耳^/L时与耳^/L插头的接地接点相接触,而在插入四通道耳机时与耳机插头的麦克风接点相接触;所述检测弹簧片的另一端连接处理器的输入端口;在与所述麦克风弹簧片相连接的线路上连接有一电压上拉支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耳机插孔电路相插接的耳机上设置有按键开关,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耳机插头的麦克风接点;在耳机插孔电路中,在与所述麦克风弹簧片相连接的线路上连接有耳机按键检测电路,包括一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一方面连接在所述麦克风弹簧片的连接线路上,另一方面连接所述的电压上拉支路,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处理器的第二路输入端口,才艮据其通断状态向所述处理器输出低电平或高电平信号。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关电路中包含有一NPN型三极管,其基极连接所述的电压上拉支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一方面连接所述的电压上拉支路,另一方面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第二路输入端口。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上拉支路由一直流电源或由一直流电源和电阻串联而成。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源为通过线形稳压器输出的直流电压,所述线形稳压器的输出受控于所述的处理器。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耳机接口电路,包括3.5mm直径的耳机插孔电路,其具有接地弹簧片、左声道弹簧片、右声道弹簧片、麦克风弹簧片和检测弹簧片;其中,所述接地弹簧片、左声道弹簧片和右声道弹簧片在耳机插头插入时分别与插头的相应接点对应接触;所述麦克风弹簧片和检测弹簧片在插入三通道耳机时与耳机插头的接地接点相接触,而在插入四通道耳机时与耳机插头的麦克风接点相接触;所述检测弹簧片的另一端连接处理器的输入端口;在与所述麦克风弹簧片相连接的线路上连接有一电压上拉支路。本实用新型同时又公开了一种具有所述耳机接口电路的手机,使得手机可以兼容3.5mm直径插头的耳机,并具有对接入的耳机类型进行检测的功能。文档编号H04Q7/32GK201142743SQ200720158300公开日2008年10月29日申请日期2007年12月8日优先权日2007年12月8日发明者任海坤,双李,魏于凡申请人: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