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转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28308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耳机转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立体声通信设备中的耳机,特别涉及一种耳机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音频输出功能的电子设备(以下筒称主设备),如媒体播放器、
MP3、手机、掌上电脑等,多使用耳机作为音频输出的主要装置。为了对音量 等进行调整,需要设置音频控制器,多采用以下两种式
其一,是使用普通耳机,另在主设备的主体结构上设置音频控制器;由于 耳机无音频控制器,其性能的发挥依赖于主设备;也就是说,对音量等调整时 需操作设备的音频控制器,使用较为不便。
其二,是使用线控耳机,即在耳机音频连接线上包覆控制线,其一端连接 耳机附带的控制面板;通过操作该控制面板,对音量等进行调节。这种线控耳 机操作相对方便,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而言增加控制面板后,耳机的体 积及重量加大,不便于携带;由于控制面板尺寸有限,上面不能设置过多的控 制按键,限制了耳机控制功能的扩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转接装置,能方便地对音频信号进行 调整,其结构简单、携带方便,适合于多种音频主设备及耳机使用。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转接装置,其技术方案是,包

第一端口,连接主设备的音频接口; 第二端口,连接耳机的音频接口;
音频控制电路,串接在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之间,传送主设备与耳机之间的音频信号;并向主设备发送音频控制指令,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 控制面板,与所述音频控制电路连接,发送音频调整控制信号至所述音频 控制电路。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之间通过转接线连接;所述音频控 制电路包覆于所述转接线的端部接头内;所述控制面板的背面粘贴双面胶,将 所述控制面板固定在构造物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音频控制电路由单片机及外围电路构成。 优选地,所述外围电路包括电容滤波电路,连接在电源与所述单片机的一 个端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外围电路包括电感滤波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单 片机的另一个端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外围电路包括采样电路,连接在电源与所述单片机的又一个 端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控制面板内设置有多个控制按^睫。 优选地,所述多个控制按键中,包括有音量调节控制按4建。 优选地,所述音量调节控制按键串接有音量调节电阻。 优选地,所述多个控制按键为薄膜式按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耳机转接装置,能方便地对音频信号进行 调整,其结构简单、携带方便,适合于多种音频主设备及耳机使用。具体而言 控制电路及控制面板集成于耳机转接装置上,调整音频信号时无需操作主设备 或耳机,简化操作;耳机转接装置独立设置,有利于改善控制面板结构,增加 控制按键数量,扩展音频控制功能,也方便携带。该耳机转接装置既可用于普 通耳机,也可用于线控耳机,对于前者,音频信号调节通过操作耳机转接装置 的控制面板操作完成;对于后者,音频信号调节既可通过操作耳机转接装置的 控制面板完成,也可通过操作线控耳机本身的控制面板来完成,其适用范围较广,兼容性能较好。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耳机转接装置的组成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耳机转接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1,该图为本实用新型耳机转接装置的组成框图。本发明耳机转接 装置,包括
第一端口Jl,连接主设备的音频接口; 第二端口 J2,连接耳机的音频接口 ;
音频控制电路100,串接在第一端口 Jl与第二端口 J2之间,传送主设备 与耳机之间的音频信号,并向主设备发送音频控制指令,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
控制面板200,与音频控制电路100连接,发送音频调整控制信号至音频 控制电路200。
一般地,耳机包括音频接收单元(即通常意义的耳机)和音频发送单元(即 通常意义的麦克风),此时耳机转接装置可双向传输音频信号,具体而言操 作控制面板200时,发送音频调整控制信号,使音频控制电路100输出音频控 制指令;根据所述音频控制指令,主设备进行相应处理后输出音频信号,再经 过音频控制电路100传输,送至耳机的音频接收单元;或者,耳机的音频发送 单元输出音频信号,经过音频控制电路100传输至主设备,再由主设备根据音 频控制指令进行相应处理。
参见图2,该图为本实用新型耳机转接装置的电路原理图。所述音频控制 电路100由单片机101及外围电路构成,其中
单片机101可选用多种型号,本实施例选用TIMY243。该单片机的电源 口 Vcc与接地口 GND设置在对角,可减小干扰;还包括I/0端口 P0、 Pl、 P2、P3、 P4和P5,其中端口P1、 P5悬空,端口P0、 P2、 P3、 P4分别接有外围 电路,具体而言
电容滤波电路102,由电阻R5、电容C1组成;该电容滤波电路102—端 连接电源M+,另一端连接单片机101的端口 P2。
电感滤波电路103,由电阻R3、电感L1组成,该电感滤波电路103—端 连接端口Jl,另一端连接单片机101的端口 P3,可用以消除来自第一端口 Jl 的干扰信号。
采样电路104,由电阻R1、 R2组成,该采样电路104—端连接电源M+, 另一端连接单片机IOI的端口 P4。
如图2所示,第一端口 Jl与第二端口 J2的一条连接线上接有电源M+, 将其称为高电位线;该高电位线上设置有二极管Dl,用于隔离第二端口J2。
上述实施例中,控制面板200设有控制按键或触摸屏等操控结构,下面以 控制按键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控制面板200内设置有多个控制按4建,优选为薄膜按键,具 体包括
多功能键Kl, 一端连接在第一端口 Jl与第二端口 J2之间的高电位线上, 另一端通过电阻R4连接单片机101的端口 PO,可以用于控制主设备播放或暂 停。
音量调节控制4要键,包括音量增大掩建K2、音量减小按键K3,其分别串 接音量调节电阻R6、 R7,形成音量调节电路;所述音量调节电路一端连接在 第一端口 Jl与第二端口 J2之间的高电位线上,另一端连接在单片机101的端 口P2上,用于调节音频信号的音量大小。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端口 Jl与第二端口 J2之间通过转接线连接;音频控 制电路100包覆于转接线的端部接头内。此种封装方式,可防止电路损坏,并 具有较好的外观。控制面板200的背面粘贴双面胶,将控制面板200固定在构造物的表面。 由于控制面板200超薄,当贴在主设备上时,令人耳目一新,使人感觉不到为 后期所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耳机转接装置,适用范围较广,操作方便。其兼容性能较好, 可适用于MP3、手机或PDA等主设备,下面以MP3为例说明。
安装时,先将第一端口 Jl连接到与其控制方式兼容的MP3、手机或PDA 等主设备的接口上;再固定好薄膜按键控制面板200;然后,再连接耳机(如 3.5mm的标准耳机)到第二输出端口 J2上;至此,完成耳机转接装置的装配。
使用时,通过薄膜按键控制面板200实现对所连接的主设备进行控制
按音量增加按4建K2,调高音量;
按音量减小按键K3,调低音量;
对于多功能按键Kl,按一下,播放或暂停音乐;连续按二下,播放下一 首歌曲;连续按三下,播放上一首歌曲。
上述耳机转接装置,能方便地对音频信号进行调整,其结构简单、携带方 便,适合于多种音频主设备及耳机使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 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 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 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
8
权利要求1、一种耳机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口,连接主设备的音频接口;第二端口,连接耳机的音频接口;音频控制电路,串接在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之间,传送主设备与耳机之间的音频信号;并向主设备发送音频控制指令,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控制面板,与所述音频控制电路连接,发送音频调整控制信号至所述音频控制电路。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与所 述第二端口之间通过转接线连接;所述音频控制电路包覆于所述转接线的端部接头内;所述控制面板的背面粘贴双面胶,将所述控制面板固定在构造物 的表面。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音频控制电路 由单片机及外围电路构成。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电路包括 电容滤波电路,连接在电源与所述单片机的 一 个端口之间。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电路包括 电感滤波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单片机的另 一个端口之间。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电路包括 采样电路,连接在电源与所述单片才几的又一个端口之间。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耳机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内设 置有多个控制4务建。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控制按键 中,包括有音量调节控制按键。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音量调节控制 按键串接有音量调节电阻。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控制按 键为薄膜式按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耳机转接装置,包括第一端口,连接主设备的音频接口;第二端口,连接耳机的音频接口;音频控制电路,串接在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之间,传送主设备与耳机之间的音频信号;并向主设备发送音频控制指令,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控制面板,与所述音频控制电路连接,发送音频调整控制信号至所述音频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能方便地对音频信号进行调整,其结构简单、携带方便,适合于多种音频主设备及耳机使用。
文档编号H04R1/10GK201426169SQ200920155958
公开日2010年3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7日
发明者梁池雄 申请人:梁池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