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37662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型扬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型扬声器,具体地说,涉及为了使磁路的驱动力效率极大化而改进音圈与振动板的固定方式结构的薄型扬声器。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扬声器是利用振动板的振动将电信号转换成音频信号的装置。扬声器安装于普通音频设备为首的视频装置中而进行使用。对于扬声器而言,通常将其形状为圆形的做法对于音频特性来说是优选的,但可以根据需要变型为不同的形状和尺寸来使用。本实用新型特别涉及扬声器中的如下的所谓的薄型扬声器某一方向上的长度相对于宽度相对长。在薄型扬声器中,将输出声音的面称作前面时,前面的形状为宽度窄且长度长的形状。薄型扬声器通常被称作长椭圆形、轨道形或椭圆形扬声器等多种名称。这样的薄型扬声器用于具备窄长形态安装空间的电子产品,例如电视机等在画面两侧具备安装空间的多种电子产品。对于薄型扬声器而言,在安装于其内部的部件中,具备振动并发出声音的部件即振动板,且这样的振动板的形状也呈窄长形态。然而由于振动板为窄长形态,因此与普通形态的圆形振动板相比,存在振动板移动不易控制的问题。在薄型扬声器的情况下,振动板中附着有位于磁路的磁隙中而受力的音圈。音圈随着磁路的变化而向上方移动,振动板随着上述音圈的移动而振动并产生音频。然而薄型扬声器的振动板,由于其形状窄长,因此在振动的操作中产生沿长轴方向扭曲的现象,存在难以得到预想中的音频特性的问题。为了克服上述困难,在现有的薄型扬声器的情况下,试着在振动板的背面使用两个圆形的音圈,或者在长椭圆形的线圈中沿短轴方向设置加固肋,但仍然没有解决上述问题。S卩,在现有的薄型扬声器的情况下,存在音圈与振动板固定部的外周部及内侧部分的反谐振引起的音频特性的变化、再生频率特性的非均勻性及磁路的驱动力分散引起的效率降低及低音不可再生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采用振动板部通过中间支撑部件而固定于音圈上的结构,从而提供了一种振动板部在振动中不产生沿长轴方向扭曲的现象,并具备所需的音频特性的薄型扬声器。本实用新型薄型扬声器的特征在于,包括振动板部,其形状为宽度窄而沿长度方向延长;第一主体部,其固定有所述振动板部的外周部;中间支撑部件,其固定于所述振动板部;音圈,其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撑部件;磁路部,其包括具备底部和侧壁部的轭、固定于所述轭的底部的永磁体以及固定于所述永磁体的上表面的板;以及第二主体部,其固定有
4所述磁路部,并结合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下部。另一方面,优选地,所述中间支撑部件的形状为宽度窄而沿长度方向延长,所述中间支撑部件的沿长度方向延长的中心部分结合于所述振动板部。此外,优选地,在所述振动板部的中间部分具备沿长度方向延长的结合部,所述中间支撑部件具备在所述中间支撑部件的中间部分沿长度方向延长且向上侧凸出形成的突出部,所述中间支撑部件的突出部与所述振动板部的结合部结合。并且,优选地,所述振动板部的结合部为以能够插入并固定所述突出部的方式延长贯穿形成的长孔。另一方面,优选地,所述振动板部的结合部是所述突出部能够插入并固定的窄长槽状的插槽。另一方面,优选地,所述中间支撑部件包括支撑部,其在下侧面固定所述音圈; 以及在所述支撑部上沿宽度方向延长形成且沿中间支撑部件的长度方向隔开形成的多个加固肋,所述突出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支撑部的上部,且包括以比所述支撑部的长度长的方式向两侧延长的延长突出部。并且,优选地,所述振动板部包括振动边缘部,其外周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以及振动主体部,其结合于所述振动边缘部的中间部分,对于所述振动板部而言,与所述中间支撑部件结合的所述振动主体部的中心部分相对于所述振动边缘部的外周部分位于下方。另一方面,优选地,所述薄型扬声器还包括弹性材质的弹簧阻尼器,在该弹簧阻尼器的中间部分贯穿固定有所述的中间支撑部件,且该弹簧阻尼器的外周部分固定于所述第
一主体部。此外,优选地,所述弹簧阻尼器通过插入成型法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撑部件,与所述中间支撑部件形成一体。此外,优选地,所述弹簧阻尼器为导电性金属,组成所述音圈的线圈两端部与所述弹簧阻尼器电连接。另一方面,优选地,还具备结合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下部,且以密闭包含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内部空间的方式结合的盖部,在所述第二主体部中具备至少一个背面音释放孔, 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中具备与所述背面音释放孔连通并向前方开放的至少一个倒相孔。并且,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具备一个即共两个所述背面音释放孔,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各个所述背面音释放孔相邻而沿长度方向在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具备一个即共两个所述倒相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薄型扬声器,通过将音圈固定于中间支撑部件,再将中间支撑部件固定于振动板部,可得到能够使用长椭圆形音圈的效果。此外,在采用使振动板部的中心部分延长结合于中间支撑部件的结构的情况下, 可得到防止长椭圆形的音圈因驱动中异常振动及变形引起的特性变化的效果。此外,在采用使固定有音圈的中间支撑部件与振动板部的接触面积最小化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使磁路部中产生的驱动力的损失最小化的效果。


5[0026]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薄型扬声器的简略示意图。图2和图3分别是基于图1的II-II线和III-III线的简略截面图。图4至图7分别为简略示出本实施例中的薄型扬声器的振动板部、中间支撑部件、 弹簧阻尼器、音圈的简略示意图。图8是振动板与中间结合部件、弹簧阻尼器及音圈的结合状态的简略截面图。图9是图示中间支撑部件与弹簧阻尼器结合于第一主体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0至图12是分别示出板结合于永磁体的状态,永磁体和板结合于轭的磁路部, 及磁路部结合于第二主体部的状态。图13是磁路部结合于盖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4是用于说明在图3中,中间支撑部件的突出部结合于振动板部的长孔变形形态的插槽中的简略截面图。标记说明[0035]1薄型扬声器10振动板部[0036]20第一主体部30中间支撑部件[0037]32支撑部34加固肋[0038]36突出部38突出延长部[0039]40音圈50磁路部[0040]60第二主体部70弹簧阻尼器[0041]80盖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4,对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薄型扬声器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薄型扬声器的简略示意图。图2和图3分别是基于图1中的薄型扬声器的II-II线和III-III线的简略截面图。本实施例中的薄型扬声器1主要用于如电视机等的视频设备或各种音频设备中, 从整体上看,是一侧方向上的长度比另一侧方向上的长度相对长的扬声器。所述薄型扬声器1包括振动板部10、第一主体部20、中间支撑部件30、音圈40、 磁路部50及第二主体部60。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薄型扬声器1中还具备了弹簧阻尼器70 和盖部80。所述振动板部10在振动的同时产生声压。参照图4,振动板部10在整体上形成宽度窄而沿长度方向延长的形状。从上方观察振动板部10时,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端部接近半圆形,连接两端部的中间部分为直四边形。振动板部10还可以是长椭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oval track type)。振动板部10由普通高分子化合物制成。另一方面,振动板部的具体材质及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多种变形。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振动板部10的中间部分具备沿长度方向形成的结合部 12。结合部12指结合中间支撑部件30的部分。结合部12为直线形。振动板部10中,表示其外侧部分的外周部11结合于第一主体部20,并且结合部12结合于中间支撑部件30。参照图4,振动板部10包括振动边缘部14和振动主体部16。振动边缘部14是形
6成在外周部分向上凸出的部分。制成振动边缘部14的材质与振动主体部16相比相对较软。外周部11是沿振动边缘部14的外侧部分形成的部分。外周部11通过粘合剂等结合固定于第一主体部20。振动主体部16结合于振动边缘部14的中间部分。振动主体部 16由相对较硬的材质制成。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对于振动主体部16而言,单独制作成不同于振动边缘部14 的部件之后,通过粘合剂或热熔合等方法附着结合于振动边缘部14。而在另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对于振动板部,振动边缘部和振动主体部也可以形成为一体。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对于振动板部10,其中心部分相对于两侧的外周部 11位于下方。即,参照图3,位于振动板部10的中间部分的结合部12处于下方,两边的振动边缘部14的外周部11位于上方,振动板部10在整体上成圆锥(corn)形,或者类似于“V” 的形状。振动板部10的结合部12上结合有中间支撑部件30,在中间支撑部件30上结合有音圈40。基于磁路部50和音圈40的作用的驱动力,通过结合部12传递至振动板部10。由于振动板部10具有上述结构,因此在振动时也能够使扭曲现象最小化,防止垂直驱动力的损失,呈现均勻的相位,从而能够实现获得高品质音质的效果。所述第一主体部20上固定有振动板部10的外周部11。第一主体部20在其中间部分形成有一轴长于另一轴的长孔状的孔,以与振动板部10的形状对应。振动板部10的外周部11通过粘合剂等固定于上述孔中。第一主体部20在整体上为长六面体形状。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第一主体部20中,形成有与形成于第二主体部60(参照图12)的背面音释放孔62连通并向前方开放的倒相孔22 (bass reflex hole)。 所谓“前方”是指通过振动板部10产生的音频传递的方向。图1中向上的方向为“前方”。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和另一侧端部各具备一个即共两个倒相孔22。在第一主体部20的两侧端部分别具备用于固定薄型扬声器的孔24。在孔M的两侧设置有使电连接于内部的音圈40的端子露出的端子部26。所述中间支撑部件30是形成本实用新型最具核心特征的结构之一,其设置在音圈40与振动板部10之间,起到将音圈40的驱动力传递至振动板部10的作用。g卩,采用音圈40固定于中间支撑部件30,中间支撑部件30固定于振动板部10的结构,使音圈4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能够有效传递至振动板部10。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在长椭圆形的振动板部附着有2个圆形的音圈,或者对长椭圆形的音圈的上端部进行直接固定,因此存在振动板部在运行中扭曲,或者因驱动力的损失而使音频输出减少的问题。中间支撑部件30由具有弹性和刚性的非导电性材质,例如合成树脂等制成。中间支撑部件30 为宽度窄而在长度方向上延长的形状,以与振动板部10的形状对应。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中间支撑部件30沿长度方向延长的中心部分以直线状与振动板部10的中心部分结合。此外,在中间支撑部件30的中间部分具备沿长度方向延长且向上方凸出形成的突出部36。突出部36与在振动板部10的中间部分沿长度方向延长的
社入却1 O社入纟口口邵丄Z纟口口。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振动板部10的结合部12是沿长度方向贯穿形成的长孔13。在长孔13中插入固定有形成于中间支撑部件30的突出部36。突出部36插入到长孔13中,在振动板部的结合部12与中间支撑部件30相互接触的部分涂布粘合剂而使
7二者结合。另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形成于振动板部10的结合部12中的长孔13 也可以变型为插槽状13a(参照图14)。插槽13a是可以插入固定有中间支撑部件30的突出部36的窄长的槽形。插槽13a的入口宽度可以比突出部36的宽度略小。由于插槽13a由带有弹性的材质制成,因此在突出部36插入时,在产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实现与突出部之间的相互结合。 在插槽13a与突出部36相互接触的面上涂布有粘合剂,使结合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参照图5,中间支撑部件30包括支撑部32、加固肋34、突出部36及突出延长部38。所述支撑部32是其下侧面固定音圈40的部分。支撑部32形成为能够使由线圈长椭圆状缠绕而成的音圈30附着的尺寸和形状。所述加固肋34形成于支撑部32。加固肋34是用于确保中间支撑部件30的宽方向上的刚性的结构。沿宽度方向延长地形成于支撑部32。加固肋34具备多个,并且沿中间支撑部件30的长度方向相互隔开。所述突出部36沿长度方向形成于支撑部32的上部。此外,突出部36包括比支撑部32长的方式向两侧延长的延长突出部38。突出部36延长结合于振动板部10的中间部分,在支撑振动板部10的同时,起到向振动板部10传递磁路部50的驱动力的作用。此时,延长突出部38延长结合至振动板部 1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能够更有效地发挥防止振动板部10变形的作用。所述音圈40固定于中间支撑部件30。如图7所示,导线线圈以长椭圆状沿上下方向层叠并缠绕而形成音圈40。在音圈40的内侧具备缠绕线圈的卷线轴42。中间支撑部件 30的支撑部23的下部结合于卷线轴42。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音圈40电连接于弹簧阻尼器70。弹簧阻尼器70的外侧端子73、75向外部露出,与外部电源电连接。音圈40的下部位于形成在磁路部50的磁隙中。借助电信号流入音圈40而产生的电场与形成在磁路部50的磁隙中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音圈40受到上下方向上的力而产生移动。上述音圈40的移动,通过固定有音圈40的中间支撑部件30传递,并且中间支撑部件30的移动传递至振动板部10,最终振动板部10振动而产生声压。所述的磁路部50包括轭M (yoke)、永磁体56及板58。所述轭M具备底部51和侧壁部52。轭50由磁性良好的材质制成。轭M的侧壁部52固定于在第二主体部60的中间形成的孔中。在轭M的内侧具备凹陷的收容槽。在轭M的侧壁部52的上端,具备沿水平方向向外侧延长的台部。台部钩挂在形成于第二主体部60的孔中而被固定。所述永磁体56固定于轭M的底部53。永磁体56的横向截面形状也是长椭圆形。 所述板58与永磁体56具有相同的平面形状,并且固定于永磁体56的上侧面。板58由磁性好的材质制成。另一方面,磁隙是形成在轭的侧壁52与永磁体56及板58之间的空间, 是分布有磁力线的空间。在所述第二主体部60的形成于中间的孔中固定有磁路部50。第二主体部60结合在第一主体部20的下部,位于通过第一主体部20和盖部80限定的内部空间内。参照图12和图2,在第二主体部60中具备背面音释放孔62。背面音释放孔62与向第一主体部20的前方开放的倒相孔22 (bass reflex hole)连通。背面音释放孔62位于振动板部10的后方。
8[0075]在所述弹簧阻尼器70的中间部分贯穿固定有中间支撑部件30,其外周部分固定于第一主体部20。弹簧阻尼器70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用于进行控制,容许振动板部10 的振动但防止扭曲,并且控制为仅形成上下方向上的运动。弹簧阻尼器70是对如磷青铜的导电性的金属板除去一部分而制成的。参照图6, 弹簧阻尼器70由中间部分72、74和分别由其中延长的端子部分73、75组成。弹簧阻尼器 70中,电连接有构成音圈40的线圈的两端部。端子部分73、75露出于外部,因此能够与外部电源连接。另一方面,在另一实施例中,弹簧阻尼器也可以由非导电性的高分子弹性物质制成。在此情况下,另外需要用于音圈电连接的结构。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弹簧阻尼器70通过插入成型法固定于中间支撑部件30,与中间支撑部件30形成一体。弹簧阻尼器70的外周部固定于第一主体部20中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即,可以插入设置于第一主体部中的结合槽等中而固定,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插入成型法固定于第一主体部20。图8中大致通过截面示意图示出,弹簧阻尼器70固定于中间支撑部件30,在中间支撑部件30的突出部36中固定有振动板部10,在中间支撑部件30的下部结合有音圈40。所述盖部80结合于第一主体部20的下部,使内部空间密封。虽然在盖部80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固定轭讨的孔,但孔是通过轭讨来密封的。图13通过示意图示出,在去除第二主体部60的状态下,磁路部50结合于盖部80的状态。以下对如上所述的组成的薄型扬声器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薄型扬声器,通过采用中间支撑部件30,具有能够使用长椭圆形音圈40的优点。此外,在振动板部10的中心部分沿直线附着有中间支撑部件30的中心部分,因此能够防止长椭圆形的音圈40因驱动中异常振动及变形引起的特性变化,具有能够使磁路中产生的驱动力的损失最小化的优点。此外,真空板部与中间支撑部件30的粘合面积缩减成直线状,能够使驱动力传递的极大化。此外,通过使振动板部10的形状在整体上形成“V”字形态或圆锥形(corn),能够使振动板部振动时的扭曲现象最小化,可防止垂直驱动力的损失,实现均勻的相位,具有能够实现高品质音质的优点。此外,通过具备背面音释放孔62和倒相孔22,可实现在现有薄型结构的小型扬声器中难以实现的,降低低音谐振、以最佳条件控制振幅的优点。此外,具备将弹簧阻尼器70插入到中间支撑部件30中的结构,具有可提高组装生产性,强化可长时间使用的耐久性,使总体积进一步轻薄化的优点。此外,在振动板部的结合部中具备长孔13,在中间支撑部件30中具备插入到长孔中的突出部36,具有能够使振动板部与中间支撑部件之间的相互粘合、固定的强度得到强化的优点。此外,具备中间支撑部件30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延长的延长突出部38,能够在整个长度上支撑振动板部10,从而具备能够防止振动时可能产生的振动板部的变形的优点。
9
权利要求1.一种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振动板部,其形状为宽度窄而沿长度方向延长; 第一主体部,其用于固定所述振动板部的外周部; 中间支撑部件,其固定于所述振动板部; 音圈,其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撑部件;磁路部,其包括具备底部和侧壁部的轭、固定于所述轭的底部的永磁体以及固定于所述永磁体的上表面的板;以及第二主体部,其固定有所述磁路部,并结合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支撑部件的形状为宽度窄而沿长度方向延长,所述中间支撑部件的沿长度方向延长的中心部分结合于所述振动板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振动板部的中间部分具备沿长度方向延长的结合部,所述中间支撑部件具备在其中间部分沿长度方向延长且向上侧凸出形成的突出部,所述中间支撑部件的突出部与所述振动板部的结合部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板部的结合部为以能够插入并固定所述突出部的方式延长贯穿形成的长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板部的结合部是所述突出部能够插入并固定的窄长槽状的插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支撑部件包括支撑部,其在下侧面固定所述音圈;以及在所述支撑部上沿宽度方向延长形成且沿中间支撑部件的长度方向相互隔开而形成的多个加固肋,所述突出部在所述支撑部的上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且包括以比所述支撑部的长度长的方式向两侧延长的延长突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板部包括振动边缘部,其外周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以及振动主体部,其结合于所述振动边缘部的中间部分,对于所述振动板部而言,与所述中间支撑部件结合的所述振动主体部的中心部分相对于所述振动边缘部的外周部分处于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型扬声器还包括弹性材质的弹簧阻尼器,在该弹簧阻尼器的中间部分贯穿固定有所述中间支撑部件,且该弹簧阻尼器的外周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主体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阻尼器通过插入成型法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撑部件,与所述中间支撑部件形成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阻尼器为导电性金属,构成所述音圈的线圈的两端部与所述弹簧阻尼器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该薄型扬声器还包括结合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下部且以密闭包含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内部空间的方式结合的盖部,在所述第二主体部中具备至少一个背面音释放孔,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中具备与所述背面音释放孔连通并向前方开放的至少一个倒相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具备一个即共两个所述背面音释放孔,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各个所述背面音释放孔相邻而沿长度方向在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具备一个即共两个所述倒相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型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振动板部,其形状为宽度窄而沿长度方向延长;第一主体部,其固定于所述振动板部的外周部;中间支撑部件,其固定于所述振动板部;音圈,其固定于所述中间支撑部件;磁路部,其包括具备底部和侧壁部的轭、固定于所述轭的底部的永磁体以及固定于所述永磁体的上表面的板;以及第二主体部,其结合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下部。
文档编号H04R9/02GK202150932SQ20112017623
公开日2012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5日
发明者李溪洙 申请人:东莞宝星电子有限公司, 天津宝星电子有限公司, 宝星电子株式会社, 荣成宝星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