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全景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87631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全景镜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手机全景镜头,包括与手机本体配合的固定外壳;所述的固定外壳设置有贯穿所述固定外壳两侧的切口,所述切口将固定外壳分为带有与手机镜头相配合的镜头避让孔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本实用新型由于将用来连接镜头本体与手机本体的固定外壳采用分体式设置,只要在组合时,分别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套接在手机本体上就可以将固定外壳与手机组合在一起,操作简单;而且将固定外壳一分为二,在固定时需要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分别拼在手机本体上,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
【专利说明】 一种手机全景镜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镜头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手机全景镜头。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数码相机功能日益强大,内置在智能手机中的数码相机也日益强大。事实上,目前推出的手机采用越来越多的高级功能,包括800万像素和改善的自动调焦镜头。这使许多人使用自己的智能手机进行拍照和摄像。目前人们使用的手机摄像头是固定在手机上的,手机要随着景物不断调整角度,拍摄者身体、头部也必须随手机不断调整角度。
[0003]本人已设计一种辅助手机拍摄到手机全景镜头,包括镜头本体和与手机配合的固定外壳;所述的镜头本体包括主体、凸出主体取景端的360度反光镜、用固定圈固定在主体的连接端内的透视镜片,所述的取景端与连接端之间相互垂直,镜头本体还包括一将360度反光镜上的景色折射到连接端上的折射镜片;固定外壳与手机本体的大小相同,在固定外壳的头部及两侧均设布倒扣,手机本体从固定外壳的尾部插入固定在固定外壳内;所述固定外壳的手机镜头的相对位置处设置有避让手机镜头的镜头避让孔,所述的固定圈包括用来固定透视镜片的固定部和插入到所述镜头避让孔内的插入部,连接端内设置有挡件,挡件距连接端的距离等于所述固定部的长度,设置挡件可以限定固定圈插入固定的位置。由于取景端与连接端之间相互垂直,这样当手机全景镜头的连接端架设到手机镜头上时,360度反光镜与手机本体之间平行,这样方便拍摄;只要在智能手机内预装有该全景镜头配合使用的软件,只要用手指轻轻点击手机屏幕,就可以进行视角移动,不需要移动手机。此方案为公开。由于固定外壳的大小与手机本体的大小相同,而固定外壳的头部及两侧均设置有限定手机本体的倒扣,这样只有从光外壳的尾部将手机本体插入到固定外壳内,但是由于固定外壳与手机本体的大小形同,在使用时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很难将手机本体插入到固定外壳内。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固定外壳分体设置的手机全景镜头。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手机全景镜头,包括与手机本体配合的固定外壳;所述的固定外壳设置有贯穿所述固定外壳两侧的切口,所述切口将固定外壳分为带有与手机镜头相配合的镜头避让孔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接触边设置有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凸沿,对应的,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凸沿配合的平台。设置凸沿和与凸沿配合的平台,这样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切口处无缝设置,这样在使用时不会因为有缝隙而夹到使用者的手。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接触边设置有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凸沿,对应的,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凸沿配合的平台。这里,凸沿设置在第二壳体,与凸沿配合的平台设置在第一壳体上,也可以将达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切口处无缝设置的效果。
[0008]优选的,所述凸沿的边缘设置有向上的凸起,所述平台内设置有所述凸起配合的凹槽。这样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组合之后,两者之间的切口处能够闭合的更完整。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与的第二壳体的切口均设置有倒角。这样在组装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时,切口不会刮到使用者的手。
[0010]优选的,所述切口呈曲线状。这是切口的一种具体切法。
[0011]优选的,所述切口呈直线状。这是切口的另一种具体切法。
[0012]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等大。这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具体设置方式。
[0013]优选的,所述的固定外壳上设置有避让孔。手机的背面一般都设置有商标,在手机商标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用来避让商标的避让孔,这样在固定外壳的手机组合在一起后,也可以从避让孔内看到手机的商标,从而辨别出使用者使用手机的品牌。
[0014]本实用新型由于将用来连接镜头本体与手机本体的固定外壳采用分体式设置,只要在组合时,分别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套接在手机本体上就可以将固定外壳与手机组合在一起,操作简单;而且将固定外壳一分为二,在固定时需要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分别拼在手机本体上,增加了 一定的趣味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机全景镜头与智能手机的组合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和智能手机的组合示意图;
[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本体的示意图。
[0020]其中:1、360度反光镜;2、固定圈;3、固定外壳;4、第二壳体;41、避让孔;42、平台;43、凹槽;5、第一壳体;51、凸沿;52、凸起;53、镜头避让孔;10、镜头本体;20、手机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一种手机全景镜头,包括与手机本体配合的固定外壳;所述的固定外壳设置有贯穿所述固定外壳两侧的切口,所述切口将固定外壳分为带有与手机镜头相配合的镜头避让孔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本实用新型由于将用来连接镜头本体与手机本体的固定外壳采用分体式设置,只要在组合时,分别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套接在手机本体上就可以将固定外壳与手机组合在一起,操作简单;而且将固定外壳一分为二,在固定时需要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分别拼在手机本体上,增加了 一定的趣味性。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3]如图15所示,手机全景镜头包括镜头本体10和与手机本体20相配合的固定外壳3,固定外壳3上设置有镜头避让孔53,在固定外壳3的两侧及一端设置有用来固定手机本体20的倒扣,镜头本体10包括凸出连接端的固定圈2,固定圈2与镜头避让孔53的形状相适应。为了方便组装固定外壳3和手机本体20,固定外壳3上设置有贯穿固定外壳3两侧的切口,将固定外壳分为带有镜头避让孔53的第一壳体5及第二壳体4,这样将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4分别与手机本体20组合在一起,相对于将固定外壳一体设置,组装方便。
[0024]如图2和3所示,第一壳体5与第二壳体4的接触边设置有厚度小于第一壳体5的凸沿51,第二壳体4上设置有与所述凸沿51配合的平台42 ;在凸沿51的边缘设置有向上的凸起52,平台42内设置有凸起52配合的凹槽43。设置凸沿51和与凸沿51配合的平台42,这样在第一壳体5与第二壳体4的切口处无缝设置,使用时不会因为有缝隙而夹到使用者的手。第一壳体5与第二壳体4和智能手机的组合效果,参见图4。
[0025]当然,凸沿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壳体上,将与凸沿配合的平台设置在第二壳体上,达到的效果相同。
[0026]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外壳3的切口呈曲线状。当然设置成直线状或者其他形状均可。也可以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瞪大设置。
[0027]手机本体20的背面一端都设置有商标,在固定外壳3上设置有用来避让商标的避让孔41,在本实施例中,避让孔41位于第二壳体上。
[0028]镜头本体10包括用固定圈2固定在连接端内的透视镜片和凸出取景端的360度反光镜I,取景端与连接端相互垂直,镜头本体10还包括配合360对反光镜I使用的折射镜片。
[0029]手机全景镜头配合预装有与该手机全景镜头配合使用软件的智能手机使用,智能手机就可以拍摄到全景视频,在回放时只要用手点击屏幕可以选择播放同一秒内不同的场景。手机全景镜头与智能手机的组合示意图,参见图4。智能手机在拍照时,只要用手点击屏幕,就可以切换视角拍摄不同角度的照片,不需要来回调整智能手机,使用方便。
[003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手机本体配合的固定外壳;所述的固定外壳设置有贯穿所述固定外壳两侧的切口,所述切口将固定外壳分为带有与手机镜头相配合的镜头避让孔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接触边设置有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凸沿,对应的,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凸沿配合的平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接触边设置有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凸沿,对应的,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凸沿配合的平台。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沿的边缘设置有向上的凸起,所述平台内设置有所述凸起配合的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的第二壳体的切口均设置有倒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呈曲线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呈直线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等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外壳上设置有避让孔。
【文档编号】H04M1/02GK203608235SQ201320678599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0日
【发明者】樊书印 申请人:樊书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