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全景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3254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全景镜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手机全景镜头,包括主体、固定在所述主体连接端的透视镜片、用来固定所述透视镜片的固定圈,所述的固定圈插入固定在所述连接端。本发明由于将用固定圈固定了透视镜片,而且固定圈插入固定在主体的连接端上,这样在需要清洗透视镜片时,直接将固定圈从主体的连接端上取下,就可以清洗透视镜片了,操作方便简单。
【专利说明】一种手机全景镜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手机镜头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手机全景镜头。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数码相机功能日益强大,内置在智能手机中的数码相机也日益强大。事实上,目前推出的手机采用越来越多的高级功能,包括800万像素和改善的自动调焦镜头。这使许多人使用自己的智能手机进行拍照和摄像。
[0003]本人已设计一种手机全景镜头,包括主体和凸出主体取景端的360度反光镜和固定在主体的连接端并与手机镜头想适应的透视镜片,所述的取景端与连接端之间相互垂直,在主体内还设置一可以将360度反光镜上的景象折射到透视镜片上的折射镜片,由于取景端与连接段之间相互垂直,这样当手机全景镜头的透视镜片架设到手机镜头上时,取景端与手机本体之间平行,这样方便拍摄;只要在智能手机内预装有该全景镜头配合使用的软件,只要用手指轻轻点击手机屏幕,就可以进行视角移动,不需要移动手机;透视镜片用胶水固定在主体的连接端。此方案未公开。但是,手机全景镜头在长时间使用后,透视镜片上会沾染灰尘,由于透视镜片用胶水固定在主体上,不能取下,从而不方便进行擦洗。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透视镜片可摘卸固定的手机全景镜头。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手机全景镜头,包括主体、固定在所述主体连接端的透视镜片及用来固定所述透视镜片的固定圈,所述的固定圈插入固定在所述连接端。
[0006]优选的,所述的主体内设置有第一挡件,所述第一挡件距连接端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固定圈的高度。设置第一挡件,可以限定固定圈插入到连接端的位置,防止插入过多,不易取出。
[0007]优选的,所述的主体包括相对设置并且卡接固定在前壳与后壳,所述的第一挡件分别对称设置在前壳与后壳的相对位置处。这是第一挡件的具体设置形式。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圈的外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沿,对应的,所述主体内设置有避让所述凸沿的凹槽。在固定圈的外侧设置凸沿,在这里凸沿就相当于一限位件,当固定圈固定在连接端之后,不会从主体内滑出;而且当需要清洗透视镜片时,将卡接固定的前壳与后壳拆开,就可以将透视镜片从主体内取下。
[0009]优选的,所述固定圈的外侧设置一卡件,所述的前壳与后壳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用来避让所述卡件的避让位。设置卡件也是为了防止固定圈在固定之后从主体内滑出。
[0010]优选的,所述卡件设置在所述凸沿的外侧。当卡件位于凸沿的外侧时,设置在主体上的避让位就位于凹槽的端部,方便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固定圈四分之三呈圆环状,所述固定圈的四分之一呈直角状。这是固定圈的具体形状,固定圈的四分之三为圆环状另四分之一呈直角状,这样设置也是为了防止固定圈固定在主体内之后从连接端滑出。
[0012]优选的,所述透视镜片呈圆形,所述的固定圈的内径等于所述透视镜片的内径,所述固定圈上设置有用来放置所述透视镜片的第二挡件。这样设置,只要将透视镜片直接放入到固定圈的第二挡件上就将透视镜片固定在固定圈上了,不需要其他操作,操作简单。
[0013]优选的,所述第二挡件距所述固定圈端部的距离等于所述透视镜片的厚度。这样透视镜片在固定之后正好与固定圈的端部保持齐平。
[0014]优选的,所述第二挡件呈圆环状且所述第二挡件透明设置。这是第二挡件的具体设置方式。
[0015]本发明由于将用固定圈固定了透视镜片,而且固定圈插入固定在主体的连接端上,这样在需要清洗透视镜片时,直接将固定圈从主体的连接端上取下,就可以清洗透视镜片了,操作方便简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机全景镜头的整体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机全景镜头的分解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圈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前壳示意图;
[0020]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后壳示意图;
[0021]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手机全景镜头与智能手机的配合示意图。
[0022]其中:1、360度反光镜;2、透明固定圈;3、前壳;31、第一挡件;32、凹槽;33、限位凸沿;34、避让位;4、后壳;41、第一挡件;42、凹槽;43、平台;44、避让位;5、透视镜片;6、固定圈;61、凸沿;62、卡件;63、第二挡件;64、避让方孔;7、折射镜片;8、封闭盖;10、手机全景镜头;20、智能手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一种手机全景镜头,包括主体、固定在所述主体连接端的透视镜片、用来固定所述透视镜片的固定圈,所述的固定圈插入固定在所述连接端。本发明由于将用固定圈固定了透视镜片,而且固定圈插入固定在主体的连接端上,这样在需要清洗透视镜片时,直接将固定圈从主体的连接端上取下,就可以清洗透视镜片了,操作方便简单。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5]如图1-6所示,手机全景镜头10包括主体、凸出主体取景端的360度反光镜片、用固定圈6固定在主体连接端的透视镜片,固定圈6插入固定在连接端。如图3所示的固定圈6内设置有用来放置透视镜片5的第二挡件63,第二挡件63呈圆环状,并且透明设置。透视镜片5呈圆形,见图2 ;固定圈6的内径与透视镜片5的直径相同,第二挡件63距固定圈6端部的距离与透视镜片5的厚度相同,这样透视镜片5正好固定在固定圈内。
[0026]如图2、4和5所示,主体包括相对设置并且卡接固定的前壳3与后壳4,在前壳3与后壳4的相对位置处设置有用来限制固定圈6插入到连接端位置的第一挡件31、41,第一挡件31、41距连接端的距离小于固定圈6的高度,当然也可以等于固定圈6的高度。结合图3,固定圈6的外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沿61,在前壳3与后壳4上设置有与凸沿61配合的凹槽32、42。设置凸沿61,可以防止固定圈6在固定以后从连接端滑出。在凸沿61上设置有卡件62,在前壳3与后壳4的边缘分别设置有与卡件配合使用的避让位34、44,设置卡件62可以进一步的加强固定圈6的固定强度。
[0027]如图3所示,固定圈6四分之三呈圆环状,另四分之一呈直角状。这是固定圈6的具体形状,这样设置也是为了防止固定圈6固定在主体内之后从连接端滑出。
[0028]前壳3的边缘设置有向往凸出的限位凸沿33,对应的,后壳4的边缘设置有用来放置限位凸沿33的平台43,这样更加容易卡接固定前壳3与后壳4。固定圈6的卡件的相对端设置有用来避让限位凸沿33和平台43的避让方孔64。
[0029]手机全景镜头10的取景端与连接端相互垂直,还包括与土著取景端的360度反光镜I配合的折射镜片7,折射镜片7固定在主体的倾斜位置处。360度反光镜I用螺丝固定在透明固定圈2上,然后透明固定圈2再卡接固定在主体内。360度反光镜I的一端大一端小,较小端与透明固定圈2固定,较大端凸出取景端且较大端设置开口,手机全景镜头10好包括封闭所述开口的封闭盖8,封闭盖8可以防止灰尘落入360度反光镜I的开口内。
[0030]手机全景镜头10配合预装有与该手机全景镜头10配合使用软件的智能手机20使用,智能手机20就可以拍摄到全景视频,在回放时只要用手点击屏幕可以选择播放同一秒内不同的场景。手机全景镜头10与智能手机20的组合示意图,参见图6。智能手机20在拍照时,只要用手点击屏幕,就可以切换视角拍摄不同角度的照片,不需要来回调整智能手机20,使用方便。
[0031]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固定在所述主体连接端的透视镜片及用来固定所述透视镜片的固定圈,所述的固定圈插入固定在所述连接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内设置有第一挡件,所述第一挡件距连接端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固定圈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包括相对设置并且卡接固定在前壳与后壳,所述的第一挡件分别对称设置在前壳与后壳的相对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圈的外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沿,对应的,所述主体内设置有避让所述凸沿的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圈的外侧设置一卡件,所述的前壳与后壳的边缘分别设置有用来避让所述卡件的避让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设置在所述凸沿的外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圈四分之三呈圆环状,所述固定圈的四分之一呈直角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视镜片呈圆形,所述的固定圈的内径等于所述透视镜片的内径,所述固定圈上设置有用来放置所述透视镜片的第二挡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件距所述固定圈端部的距离等于所述透视镜片的厚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机全景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件呈圆环状且所述第二挡件透明设置。
【文档编号】G02B7/02GK103581525SQ201310526666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0日
【发明者】樊书印 申请人:樊书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