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及服务小区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58160阅读:802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及服务小区设备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及服务小区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高速铁路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随着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铁路周围的通信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构建稳定、高效、全面的高速铁路网络覆盖势在必行。但是,由于高速铁路通信环境本身的原因,在高速铁路周边进行网络覆盖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主要体现在:移动信号的车体穿透损耗大;相比于其他移动通信场景,高速铁路上用户的运动速度大大提高。为了克服上述困难,现有的无线覆盖技术提出了针对高铁环境的很多改进措施,比如:扩展小区半径。

但是,目前针对高铁的无线覆盖技术普遍存在着执行服务小区切换时成功率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无线覆盖技术对即将发生的服务小区切换没有预判,在服务小区切换事件到来之前没有任何准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小区切换方法及装置,以对即将到来的服务小区切换提前准备,提高服务小区切换的成功率。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接收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后,获取与所述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匹配的第三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一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三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服务小区存储的一个邻区对;

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完成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的切换操作之后,向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第二终端切换请求,以使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完成与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对应的切换准备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接收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切换准备成功响应。

进一步的,所述向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第二终端切换请求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切换测量报告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切换命令。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接收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后,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执行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对应的切换准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通过S1口发送;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通过X2口发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三服务小区为沿铁路线,与所述第二服务小区位置空间上相邻的服务小区。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服务小区设备,所述服务小区设备包括:

目标设备获取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后,获取与所述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匹配的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一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三服务小区为所述服务小区设备对应的服务小区存储的一个邻区对;

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完成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的切换操作之后,向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第二终端切换请求,以使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完成与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对应的切换准备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小区设备还包括:

响应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切换准备成功响应。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小区设备还包括:

命令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第二终端切换请求之后,并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切换测量报告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切换命令。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小区设备还包括:

切换准备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后,执行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对应的切换准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通过S1口发送;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通过X2口发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服务小区为沿铁路线,与所述服务小区设备对应的服务小区位置空间上相邻的服务小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和服务小区设备,在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接收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后,获取与所述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匹配的第三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一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三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服务小区存储的一个邻区对,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完成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的切换操作之后,向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第二终端切换请求,以使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完成与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对应的切换准备操作,使得在执行服务小区切换之前,目的服务小区已经做好了准备,提高了服务小区切换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小区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的一种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由服务小区设备执行。并且,所述服务小区设备可以是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 B,eNB)中。

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的实施场景。参见图1,在高速铁路11沿线,第一服务小区12、第二服务小区13以及第三服务小区14依次排列,相互之间紧密相邻。三个小区均沿着所述高速铁路11分布,能够为其对应段的铁路提供无线覆盖。由于,所述第一服务小区12及所述第三服务小区14与所述第二服务小区13在空间位置上紧密相邻,并且都沿所述高速铁路11分布,所述第二服务小区13将所述第一服务小区12及所述第三服务小区14配置为自己的邻区对。

另外,三个服务小区均对应有服务小区设备。具体的,所述第一服务小区12对应于第一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二服务小区13对应于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三服务小区14对应于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并且,上述三个服务小区设备均是eNB。

参见图2,所述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包括:

S21,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接收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后,获取与所述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匹配的第三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一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三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服务小区存储的一个邻区对。

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是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服务小区切换至所述第二服务小区时,所述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发送至所属第二服务小区设备的切换请求。具体的,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可以是通过X2接口发送的切换请求。

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后,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从其存储的邻区对中获取第三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应当是沿着高速列车的行进方向,位置处于所述第二服务小区前方的一个紧邻小区。

具体的,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可以将自身存储的邻区对中的两个小区的ID分别与自己已经经过的历史小区ID列表中的历史小区ID进行比较。两个小区中ID未出现在所述历史小区ID列表中的一个服务小区设备就是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相应的,出现在所述历史小区ID列表中的服务小区设备是所述第一服务小区设备。

S22,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执行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对应的切换准 备。

当移动终端进入所述第二服务小区之后,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执行切换准备。

S23,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完成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的切换操作之后,向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第二终端切换请求,以使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完成与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对应的切换准备操作。

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的作用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完全不同。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是发生小区切换之时,切换的源小区向目标小区发送的一种请求消息。而第二终端切换请求则是在切换发生之前,针对不久之后即将发生的切换,由该即将发生的切换的源小区向目标小区发送的,指示目标小区进行切换准备的一种请求消息。

具体的,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也可以是通过X2接口发送的切换请求。

S24,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接收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切换准备成功响应。

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并且成功进入切换准备状态之后,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会向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反馈切换准备成功响应。具体的,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通过X2接口向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反馈所述切换准备成功响应。

S25,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切换测量报告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切换命令。

此时,所述切换测量报告用于触发所述移动终端由第二服务小区至第三服务小区的切换。所述切换命令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切换的完成。优选的,所述移动终端在接收到所述切换命令之后,将所述第二服务小区作为历史小区。更为具体的,在接收到所述切换命令之后,所述移动终端将所述第二服务小区的ID存入所述历史小区ID列表。

本实施例通过在切换至第二服务小区之后,获取邻区对中存储的第三服务小区,并在获取到所述第三服务小区之后,向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第二终端切换请求,提示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进行切换准备,从而使得目的服务小区在执行服务小区切换之前就对即将发生的服务小区切换有预判,并且做好了准备,提高了服务小区切换的成功率。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的另一个示例。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相同,所述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由小区切换装置执行,并且,所述小区切换装置集成在eNB中。

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的实施场景。参见图3,第一高速铁路31与第二高速铁路32相交叉。在第一高速铁路31沿线,第一服务小区33、第二服务小区34以及第三服务小区35依次排列,相互之间紧密相邻。而在第二高速铁路32沿线,第四服务小区36、第二服务小区32及第五服务小区37依次排列。上述五个小区均沿着第一高速铁路31或者第二高速铁路32分布,能够为其对应段的铁路提供无线覆盖。

在本实施例中,高速列车沿着第一高速铁路31行进。并且,高速列车的行进方向是从第一服务小区33至第三服务小区35的方向。

另外,上述五个服务小区均对应有服务小区设备。具体的,所述第一服务小区33对应于第一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二服务小区34对应于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三服务小区35对应于第三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四服务小区36对应于第四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五服务小区37对应于第五服务小区设备。并且,上述五个服务小区设备均是eNB。

参见图4,所述移动终端的服务小区切换方法包括:

S41,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接收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后,获取与所述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匹配的第三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一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三服务小区为所述第二服务小区存储的一个邻区对。

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通过S1接口发送。

S42,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执行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对应的切换准备。

S43,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完成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的切换操作之后,向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第二终端切换请求,以使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完成与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对应的切换准备操作。

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通过S1接口发送。

S44,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接收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切换准备成功响应。

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通过S1接口接收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切换准备成功响应。

S45,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切换测量报告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切换命令。

本实施例通过在切换至第二服务小区之后,获取邻区对中存储的第三服务小区,并在获取到所述第三服务小区之后,向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第二终端切换请求,提示所述第三服务小区设备进行切换准备,从而使得目的服务小区在执行服务小区切换之前就对即将发生的服务小区切换有预判,并且做好了准备,提高了服务小区切换的成功率。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服务小区设备的一种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服务小区设备包括:目标设备获取模块51以及请求发送模块53。

所述目标设备获取模块51用于接收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后,获取与所述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匹配的第二服务小区设备,所述第一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三服务小区为所述服务小区设备存储的一个邻区对。

所述请求发送模块53用于完成对应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的切换操作之后,向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第二终端切换请求,以使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完成与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对应的切换准备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小区设备还包括:响应接收模块54。

所述响应接收模块54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切换准备成功响应。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小区设备还包括:命令发送模块55。

所述命令发送模块55用于向所述第二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第二终端切换请求之后,并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切换测量报告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切换命令。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小区设备还包括:切换准备模块52。

所述切换准备模块52用于接收第一服务小区设备发送的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后,执行与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对应的切换准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通过S1口发送;或者所述第一终端切换请求和所述第二终端切换请求通过X2口发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服务小区和所述第二服务小区为沿铁路线,与所述服务小区设备对应的服务小区位置空间上相邻的服务小区。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他们可以用计算机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