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终端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43950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终端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能够对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操作的便携式终端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知有在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以电池为电源进行驱动的便携式终端中根据文档数据等印刷对象数据来构建印刷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所构建的印刷数据向打印机、复印机、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Printer/Product,多功能外设/打印机/事务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发送来进行印刷的技术。在印刷对象数据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数据,但在是网络结算画面或联票画面等的、为印刷专用而生成的印刷对象数据的情况下,印刷完成则不需要了,因此一般保存于易失区域,若印刷完成了则删除。因此,在将保存于易失区域的印刷对象数据作为印刷数据进行发送的中途,若电池没电了,则成为构建印刷数据的数据源的印刷对象数据会消失。因此,提出了若在印刷过程中检测到便携式终端侧的电池余量逐渐减少,则将印刷对象数据保存在非易失区域中,在电源恢复后恢复印刷动作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进行印刷的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大小较大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若在将全部印刷对象数据在非易失区域中保存完之前电池没电了,则不能使用不完整地保存的印刷对象数据来恢复印刷。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未作为印刷数据发送的印刷对象数据高效地保存在非易失区域,能够使用保存于非易失区域的印刷对象数据来恢复印刷的便携式终端及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将电池作为电源,根据存储于易失性存储部的印刷对象数据构建印刷数据并向图像形成装置发送,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执行所述印刷数据的印刷,其特征在于,具备:非易失性存储部;电池余量检测部,其检测所述电池的电池余量;印刷数据构建部,其从所述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起始位置开始以每印刷单位大小构建印刷数据并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发送;以及数据保存处理部,其在由该印刷数据构建部发送所述印刷数据的过 程中,若由所述电池余量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电池余量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下,则执行从所述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终止位置到所述数据起始位置以每保存单位大小向所述非易失性存储部存储所述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保存处理。

另外,本发明的方法是在便携式终端中执行印刷数据发送动作的方法,该便携式终端具有作为电源的电池、易失性存储部及非易失性存储部,该印刷数据发送动作是根据存储于所述易失性存储部的印刷对象数据构建印刷数据并向图像形成装置发送,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印刷所述印刷数据的动作,该方法的特征在于,使所述便携式终端作为印刷数据构建部发挥功能,从所述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起始位置开始以每印刷单位大小构建印刷数据并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发送,使所述便携式终端作为数据保存处理部发挥功能,在所述印刷数据的发送过程中,若由电池余量检测部检测出的电池余量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下,则从所述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终止位置到所述数据起始位置以每保存单位大小向所述非易失性存储部存储所述印刷对象数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得到以下效果:能够将未作为印刷数据发送的印刷对象数据高效地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部,能够使用保存于非易失性存储部的印刷对象数据来恢复印刷。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由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的实施方式与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的印刷系统的系统构成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构成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便携式终端中的印刷数据发送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对图2所示的控制部的RAM内存储的印刷对象数据的[印刷完成地址]及[保存完成地址]的变化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便携式终端中的数据保存动作的流程图,是表示图2所示的便携式终端中的逐次模式下的印刷数据发送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对图2所示的控制部的RAM内存储的印刷对象数据的[印刷完成地址]及[保存完成地址]的变化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是对图2所示的控制部的RAM内存储的印刷对象数据的[印刷完成地址]及[保存完成地址]的变化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8是对图2所示的控制部的RAM内存储的印刷对象数据的[印刷完成地址]及[保存完成地址]的变化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下面的实施方式中,对于表示相同功能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包括:便携式终端1;以及图像形成装置2,其通过无线等网络与便携式终端1连接。图像形成装置2是印刷机、复印机、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Printer/Product,多功能外设/打印机/事务机)等具有通信功能和印刷功能的装置,构成为能够从便携式终端1进行操作,并且也能够从操作面板21进行操作。

便携式终端1是手机、智能手机、书写板终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等以电池为电源的便携设备。如图2所示,便携式终端1具备显示操作部11、电池余量检测部12、存储部13、通信部14、及控制部15。

显示操作部11是具备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及各种操作键的用户接口。显示部也可以是在显示面板的表面设置有透明的压敏传感器的、作为显示单元及输入单元发挥功能的触摸面板。

电池余量检测部12检测便携式终端1的电池余量,将检测出的电池余量通知给控制部15。此外,可以通过测定电池的端子间电压或内部电阻来进行电池余量的检测,也能够通过测定流入与流出电池的电流来进行电池余量的检测。另外,能够以将充满电设为100的百分比、电量[Wh]等任意单位来检测电池余量。本实施方式的电池余量检测部12以百分比检测电池余量。

存储部13是半导体存储器或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部。在存储部13中存储有打印机驱动程序131。打印机驱动程序131是用于向图像形成装置2发送印刷数据的应用程序,安装在便携式终端1中。用户能够通过通信部14从互联网等下载打印机驱动程序131,并在便携式终端1中安装。另外,在存储部13中存储有用于阅览及编辑HTML格式或Microsoft公司的Word格式等的文档数据的应用程序即浏览器132或文档生成软件133。

通信部14具有通过无线网络与图像形成装置2之间发送和接收各种数据的功能。另外,通信部14具有与互联网连接的功能,具有在与连接于互联网 的服务器等信息处理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各种数据的功能。

控制部15分别与显示操作部11、电池余量检测部12、存储部13及通信部14连接,根据从显示操作部11输入的规定的指示信息执行便携式终端1整体的动作控制。控制部15是具备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等信息处理部。在ROM中存储有用于进行便携式终端1的动作控制的控制程序。控制部15通过读取存储于ROM的控制程序,并在RAM中展开控制程序,从而根据从显示操作部11输入的规定的指示信息进行终端整体的控制。

另外,若通过显示操作部11进行了浏览器132或文档生成软件133的启动操作,则控制部15读取存储于存储部13的浏览器132或文档生成软件133,并在RAM中展开,启动浏览器132或文档生成软件133。由此,用户能够使用浏览器132或文档生成软件133在显示操作部11显示图像数据、HTML数据、文档数据等,并进行阅览或编辑。

将正在使用浏览器132或文档生成软件133进行阅览或编辑的文档数据存储于易失性存储部即RAM中。若由用户使用浏览器132或文档生成软件133指示了对阅览中(编辑中)的文档数据的印刷,则控制部15读取存储于存储部13的打印机驱动程序131,并在RAM中展开,启动打印机驱动程序131。由此,控制部15作为实现打印机驱动程序131的功能的印刷数据构建部151及数据保存处理部152而发挥功能。

接着,参照图3及图4对由印刷数据构建部151进行的印刷数据发送动作详细地进行说明。

若被指示了印刷对象数据的印刷,则控制部15作为印刷数据构建部151发挥功能,分别地将[印刷完成地址]设置为数据起始位置,将[保存完成地址]设置为“0xFFFFFFFF”(步骤A1)。此外,[印刷完成地址]表示对于印刷对象数据,印刷数据的发送已完成的地址。因此,在印刷数据的发送未开始的阶段,如图4中(a)所示,将[印刷完成地址]设置为印刷对象数据的最前面地址即数据起始位置。另外,对[保存完成地址]设置的“0xFFFFFFFF”为临时的值,设定为比存储于RAM的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终止位置大的值。

接着,印刷数据构建部151从RAM读取以[印刷完成地址]为起始的[印刷单位大小]的印刷对象数据,根据所读取的[印刷单位大小]的印刷对象数据构建印刷数据(步骤A2)。此外,[印刷单位大小]是发送印刷数据的单位,预先 设定为页单位或、数据发送中的网络数据包单位。

接着,印刷数据构建部151将所构建的印刷数据向图像形成装置2发送(步骤A3),对[印刷完成地址]加上[印刷单位大小]来更新[印刷完成地址](步骤A4)。在图4的(b)中,表示将第1次的印刷数据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2,对设置为数据起始位置的[印刷完成地址]加上[印刷单位大小],而更新了[印刷完成地址]后的状态。

接着,印刷数据构建部151判定存储于RAM的印刷对象数据的全部数据的发送是否完成(步骤A5),在完成了全部数据的发送的情况下,结束印刷数据发送动作。

当在步骤A5中未完成全部数据的发送的情况下,印刷数据构建部151判定由电池余量检测部12检测出的电池余量是否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下(步骤A6)。当在步骤A6中电池余量超过预先设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印刷数据构建部151返回到步骤A2,接着构建印刷数据。

当在步骤A6中电池余量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下的情况下,印刷数据构建部151执行数据保存处理(步骤A7),在数据保存处理完成后,返回到步骤A2,接着构建印刷数据。

接着,参照图5到图7对由数据保存处理部152进行的数据保存处理详细地进行说明。

控制部15作为数据保存处理部152发挥功能,将[印刷完成地址]与[保存完成地址]进行比较(步骤B1),判定[印刷完成地址]是否为[保存完成地址]以上(步骤B2)。在第1次的数据保存处理中,作为[保存完成地址]而设置了比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终止位置大的“0xFFFFFFFF”,因此,在步骤B2,判定为[印刷完成地址]未达到[保存完成地址]。此外,当在步骤B2中判定为[印刷完成地址]为[保存完成地址]以上的情况下,未作为印刷数据发送的印刷对象数据的全部被保存在了存储部13,因此数据保存处理部152不执行数据保存处理而结束。

若在步骤B2中判定为[印刷完成地址]未达到[保存完成地址],则印刷数据构建部151判定是否是第1次的数据保存处理(步骤B3),在是第1次的数据保存处理的情况下,对[保存完成地址]设置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终止位置(步骤B4)。

接着,数据保存处理部152从RAM读取以[保存完成地址]为终端的[保存 单位大小]的印刷对象数据,将所读取的印刷对象数据转换为位图形式等的图像数据(步骤B5)。此外,[保存单位大小]是在非易失性存储部即存储部13中进行数据保存的单位,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单位大小]是页单位。当在印刷对象数据中存在划分页的页划分数据的情况下,能够将以[保存完成地址]为终端的页定义为[保存单位大小]。

接着,数据保存处理部152将转换后的图像数据存储在存储部13进行保存(步骤B6)。数据保存处理部152在保存图像数据时,也可以将转换后的图像数据分割为多个,从数据终止位置开始以相反顺序存储在存储部13。这种情况下,即使在数据保存的中途电源断电的情况下,也作为图像数据而尽可能多地保存印刷对象数据,因此能够恢复印刷的可能性变高。接着,印刷数据构建部151从[保存完成地址]减去[保存单位大小]来更新[保存完成地址](步骤B7),结束数据保存处理。在图6的(a)中,表示在将第n次的印刷数据向图像形成装置2发送了时,在步骤A6中判定为电池余量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下,并执行了第1次的数据保存处理的状态。根据图6的(a),将[印刷完成地址]设置为对数据起始位置加上n个[印刷单位大小]后的位置,并且将所设置的[保存完成地址]设置为从数据终止位置减去1个[保存单位大小]后的位置。

若数据保存处理结束,则控制部15再次作为印刷数据构建部151发挥功能,进行步骤A2~A4的印刷数据的构建及发送。之后,直到在步骤A5中判定为全部数据的发送完成,或在步骤B2中判定为[印刷完成地址]为[保存完成地址]以上为止,按顺序重复进行数据保存处理和印刷数据的构建及发送。

在图6的(b)中,表示在进行m次的印刷数据的构建及发送后,将数据保存处理和印刷数据的构建及发送重复m次后的状态。根据图6的(b),将[印刷完成地址]设置为对数据起始位置加上n+m个[印刷单位大小]后的位置,并且将所设置的[保存完成地址]设置为从数据终止位置减去m个[保存单位大小]后的位置。在该时间点,由于[保存完成地址]比[印刷完成地址]大,所以继续进行数据保存处理。

在图7的(a)中表示在进行m次的印刷数据的构建及发送后,将数据保存处理和印刷数据的构建及发送重复m+1次,[印刷完成地址]为[保存完成地址]以上的状态。之后,不执行步骤A7的数据保存处理,直到在步骤A5中判定为全部数据的发送完成为止,进行步骤A2~A4中的印刷数据的构建及发送。 在图7的(b)中表示在[印刷完成地址]为[保存完成地址]以上后,将印刷数据的构建及发送进行a次后的状态。

[印刷完成地址]为[保存完成地址]以上意味着未作为印刷数据发送的印刷对象数据已全部保存在存储部13中。因此,即使电池没电了,也能够基于保存于存储部13的图像数据,再构建后续的印刷数据并发送。

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相互地将[印刷单位大小]和[保存单位大小]设定为任意的大小,但是,优选,将[保存单位大小]设为与[印刷单位大小]相同定义的单位,将[印刷单位大小]的印刷对象数据转换为图像数据并保存。当在印刷对象数据中存在页划分数据的情况下,将[印刷单位大小]和[保存单位大小]设为页单位即可。另外,当在印刷对象数据中没有页划分数据的情况下,如图8的(a)所示,印刷数据构建部151预先以[印刷单位大小]将印刷对象数据进行分割(把握各起始地址)。并且,如图8的(b)中箭头所示,印刷数据构建部151从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起始位置到数据终止位置以[印刷单位大小]依次进行印刷数据的构建及发送,并且数据保存处理部152从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终止位置到数据起始位置以[印刷单位大小]依次进行数据保存处理。这样,通过将[保存单位大小]设为与[印刷单位大小]相同的大小,从而使保存于存储部13的图像数据成为按[印刷单位大小]保存的图像数据,因此能够容易地基于保存于存储部13的图像数据进行印刷数据的再构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便携式终端1是将电池作为电源,根据存储于易失性存储部即RAM的印刷对象数据构建印刷数据并向图像形成装置2发送,由画像形成装置2执行印刷数据的印刷的便携式终端1,其具备:非易失性存储部即存储部13;电池余量检测部12,其检测电池的电池余量;印刷数据构建部151,其从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起始位置开始以每[印刷单位大小]构建印刷数据并向图像形成装置2发送;以及数据保存处理部152,其在由印刷数据构建部151发送印刷数据的过程中,若由电池余量检测部12检测出的电池余量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下,则执行从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终止位置到数据起始位置以每[保存单位大小]向存储部13存储印刷对象数据的数据保存处理。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未作为印刷数据发送的印刷对象数据高效地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部即存储部13,能够使用保存于存储部13的印刷对象数据恢复印刷。另外,由于能够在存储部13仅保存必要大小的印刷对象数据,因此 即使在存储部13没有充分的空闲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并且,由于能够在存储部13仅保存必要大小的印刷对象数据,因此能够使数据保存处理所花费的时间为最小限,能够抑制由于在保存中途电源断电而导致损失重要的印刷对象数据的可能性。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在由数据保存处理部152进行的数据保存处理中,将每[保存单位大小]的印刷对象数据转换为图像数据存储在存储部13。

根据该构成,即使印刷对象数据为HTML格式或Microsoft公司的Word形式等的二进制数据,也能够根据所保存的图像数据再构建印刷数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保存处理部152若将全部未由印刷数据构建部151作为印刷数据发送的印刷对象数据存储在了存储部13中,则停止数据保存处理。

根据该构成,在存储部13中保存必要大小的印刷对象数据后,能够在后续的印刷数据的构建及发送中使用剩余的电池余量。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将[保存单位大小]设为与[印刷单位大小]相同定义的单位,在由数据保存处理部152进行的数据保存处理中,将[印刷单位大小]的印刷对象数据存储在存储部13中。[保存单位大小]为页单位。

根据该构成,能够容易地基于保存于存储部13的图像数据进行印刷数据的再构建。

此外,显然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适宜地改变各实施方式。另外,上述构成部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设为对于实施本发明来说适宜的数量、位置、形状等。此外,各图中,对相同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符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