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感知状态控制方法和终端感知状态控制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5483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终端感知状态控制方法和终端感知状态控制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感知状态控制方法和一种终端感知状态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智能终端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装置感知并获取信息,如用户体温、环境温度、用户运动数据等,并能够将这些信息发送到云端服务器,为用户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

然而,这种信息采集方式的传感器等装置均由终端的电池供电,其持续工作会大量消耗终端电池的电量,既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还增加了使用成本。

因此,如何改善因终端持续进行信息采集造成的缺陷,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感知状态控制方法和一种终端感知状态控制装置,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因终端持续进行信息采集而造成的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的技术问题,能够减少终端处于信息采集状态的时间,有效控制终端的感知状态。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感知状态控制方法,包括:每隔预定时间间隔,获取终端的用户实时状态;根据所述用户实时状态和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确定所述终端的感知状态,其中,所述终端的感知状态包括信息采集状态和休眠状态。

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用户实时状态包括睡眠状态、运动状态和使用终端状态。

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根据所述用户实时状态和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确定所述终端的感知状态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用户实时状态和所述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确定用户在下一时刻的状态;根据所述用户在下一时刻的状态,所述终端的感知状态。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感知状态控制装置,包括:用户实时状态获取单元,每隔预定时间间隔,获取终端的用户实时状态;感知状态确定单元,根据所述用户实时状态和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确定所述终端的感知状态,其中,所述终端的感知状态包括信息采集状态和休眠状态。

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用户实时状态包括睡眠状态、运动状态和使用终端状态。

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感知状态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实时状态和所述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确定用户在下一时刻的状态;根据所述用户在下一时刻的状态,所述终端的感知状态。

以上技术方案,针对相关技术中因终端持续进行信息采集而造成的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终端的用户实时状态和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灵活控制终端的感知状态的方案。

具体来说,每隔预定时间间隔,也就在每个周期内,进行一次是否调整终端的感知状态的判断,其中,可以获取睡眠状态、运动状态和使用终端状态等用户实时状态,并且,将该用户实时状态代入用户状态保持模型中,从而结合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确定终端应进入信息采集状态还是休眠状态。该技术方案,可以根据终端的用户实时状态分周期地有效调整终端的感知状态,改善了因终端持续处于信息采集状态而导致电池电量消耗过大的问题,能够节省电池电量,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感知状态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感知状态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感知状态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感知状态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02,每隔预定时间间隔,获取终端的用户实时状态。

每隔预定时间间隔,也就在每个周期内,可以获取终端的睡眠状态、运动状态和使用终端状态等用户实时状态,以供下面进一步进行一次是否调整终端的感知状态的判断。

步骤104,根据用户实时状态和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确定终端的感知状态,其中,终端的感知状态包括信息采集状态和休眠状态。

将该用户实时状态代入用户状态保持模型中,从而结合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确定终端应进入信息采集状态还是休眠状态。该技术方案,可以根据终端的用户实时状态分周期地有效调整终端的感知状态,可以使终端不会持续处于信息采集状态,改善了因终端持续处于信息采集状态而导致电池电量消耗过大的问题,能够节省电池电量,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用户实时状态包括但不限于睡眠状态、运动状态和使用终端状态。

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步骤104具体包括:根据用户实时状态和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确定用户在下一时刻的状态;根据用户在下一时刻的状态,终端的感知状态。

具体来说,对于用户状态保持模型来说,终端用户当前时刻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上一时刻的状态,例如,若上一时刻终端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则其当前时刻处于睡眠状态的概率较大,若上一时刻终端用户处于运动状态,则其当前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概率较大。

若终端用户上一时刻的状态是S_,当前时刻的状态S保持与上一时刻状态不变的用户状态保持因子F3为:

F3=p(S=S_)

用户处于不同的状态S_时,其用户状态保持因子F3是不同的,由此,终端也可以仅根据用户状态保持模型来调整终端的感知状态。例如,当上一时刻终端用户处于运动状态,则使终端处于信息采集状态,以采集用户的运动信息。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感知状态控制装置的框图。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感知状态控制装置200,包括用户实时状态获取单元202和感知状态确定单元204。

用户实时状态获取单元202用于每隔预定时间间隔,获取终端的用户实时状态。

感知状态确定单元204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实时状态和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确定所述终端的感知状态,其中,所述终端的感知状态包括信息采集状态和休眠状态。

基于终端的用户实时状态和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灵活控制终端的感知状态,可以使终端不会持续处于信息采集状态,改善了因终端持续处于信息采集状态而导致电池电量消耗过大的问题,能够节省电池电量,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用户实时状态包括睡眠状态、运动状态和使用终端状态。

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感知状态确定单元204具体用于:根据用户实时状态和用户状态保持模型,确定用户在下一时刻的状态;根据用户在下一时刻的状态,终端的感知状态。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框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300,包括图2示出的终端感知状态控制装置200,因此,该终端300具有和图2示出的终端感知状态控制装置200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根据终端的用户实时状态分周期地有效调整终端的感知状态,改善了因终端持续处于信息采集状态而导致电池电量消耗过大的问题,能够节省电池电量,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提升了用户体验。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类似地,取决于语境,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成为“当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当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无线手持设备、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手机、MP3播放器、MP4播放器等。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装置(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装置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